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境界》 4(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空间的下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生的境界》 4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
初出茅庐的学生,很少有一开始便有了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追求的。大抵每天因为迷茫而感到痛苦,工作也觉得很不顺畅,想另谋高就。然而换了地方,却又觉得进的地方和以前的没什么变化,只是人变了而已……总是不知道何处何从?渐渐的,有了目标,每天能认认真真的工作了,为生活开始努力了。年纪大了,遇到许多事情,都会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了。再譬如说,初学作文的学生,刚开始,一看题目,似乎有许多的材料可以写,然而到了下笔的时候,却又感到很多都不好用,最后唯有东拼西凑,勉强成章。渐渐的,知道了怎么写,却没有充足的词汇;娴熟的技巧;不知道剪切心中的材料。最后,到了下笔成文,妙手偶的的地步。( )
关于这个道理,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称之为人生三境界,并用诗词做了解释。第一种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一种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诗(词)意不难看出,第一种人生尚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心里充满了失落和痛苦。有许多的追求,许多的目标,但却不知道路在何方?到了第二种境界,人生为之一变,有了追求,有了理想,了解了事情的主次,轻重,缓急。有了准确的目标,确切的价值观。知道干什么了。最后一种人生境界时,就是最睿智的人了。知道了取舍;在所专攻的某一领域,即使是最平凡的,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也能有很独到的见解。
偶有闲时,我便想人生的境界与什么有关?慢慢的个人觉得最有关的是知识,经验和思考总结。通常境况下,一个人当他有知识却无经验时,往往会在第一境界徘徊。有了经验,随之而到第二境界。最后到第三境界。同理,有经验没有知识时也会一样。慢慢的他们发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开始慢慢的学习。最后到第三境界。知识,经验和思考总结中,个人认为思考总结是最重要的。没有一个伟人不善于思考,因为精华,都是在知识和经验里面思考而来的。
倘若你的生活充满苦难,倘若你的梦想在半路夭折,倘若你离成功还遥遥无期。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是满心惫懒,勉强接受;还是心怀感恩,努力改变。而我认为,感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感恩挫折,它磨炼了你的的心性。美国总统,林肯,他曾在竞选总统时六次落选。直到52岁才成功当选美国的第16任总统。面对这些打击,他从未沮丧放弃。他只说了一句“我从未认为我是失败的,我要感谢这些挫折,他使我更加努力的生活”。倘若林肯从未心怀感恩,那么他会有觉悟吗?当选美国总统的人还会是他吗?都说青春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而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磨炼了你的挫折,它使你在困难中得到了成长,亦使你的意志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于他而言,他的青春如同昙花的多年静默,终得一日惊艳。
感恩危险,它带给你临危不惧的镇定。意大利女探险家曾在独自穿越塔拉克码沙漠时,几次遭遇危险。猛烈的沙尘暴几乎席卷了她。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地,她从未惊慌,她用智慧与勇气一一化解。当她成功走出沙漠时,她面对沙漠跪下来,真诚的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在感谢沙漠允许我通过。”面对危险,她用镇定从容为我们诠释了大胆探险的勇气与智慧。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身陷绝境却镇定自若的气魄;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执着追求的信念;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勇往直前的恒心。于她而言,她的青春拥有面对峰回路转,而善于变通的精神;亦拥有从容镇定,披荆斩棘的勇气。
感恩质疑,它带给你始终如一的自信。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演奏评委会递给他的乐谱时,发现音律不和谐,而评委再三声明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停止演奏,大喊一声:乐谱错了。评委们全都站起来为他鼓掌,祝贺他的成功。面对质疑,小泽征尔选择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主张。在权威人士面前,他亦选择做自己。拘囿者死,超脱者生。感恩质疑你的人,他们使你在世俗的眼光中坚信自己。褪尽铅华,亦可成长。于他而言,他的青春是保持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守。
生活与青春如同一场逃亡,我们却在徒步奔跑。在青春这场盛宴中,有疲倦失意,有满心澎湃,亦有坦然开阔。而我们唯有心怀感恩,方可走出困顿失意;有感恩,方可走出迷茫无奈;唯有心怀感恩,方可拥有坦荡远方。心怀感恩,如同等待一场花开的过程,到那时,它必芳香满溢。
善让中华几千来的文人骚客沤心沥血,登高作赋大加颂扬:“善”让九州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苦苦追寻,虽抛头洒血在所不惜:“善”像春天里和熙的晨风一次次将残败破落的华夏大地吹得绿满天涯:“善”又好似金秋的太阳照耀炎黄子孙们的心房,凝聚大地的精华成为一颗颗善果。
佛教的苦行僧们,坚守清贫,追求宁静,执着行善,以心中小善去悟世间大善,以世间大善去唤醒众生心中至善;善行如绿水荡漾,滋润心灵;善心如萌芽破土的.种子,从灵魂最深处将真性情唤醒复苏。的确,人类的历史上充斥了过多的金戈铁马,新仇旧怨,有鲜血,有杀戮,有残暴。但我始终坚信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善”的火把仍旧在倔强的燃烧,好似乌云遮不住阳光,青山挡不住流水,寒风盖不过梅香。“善”如一株胡杨树岿然屹立于人类的灵魂,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因为有善,人类的精神才不至于在艰难困苦中慢慢干涸。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善让我们去爱,去怜,去珍惜,去体恤。于是人类多了几个拔乱救世的圣人,多了几个奋不顾身的勇士,多了几个眼睛里常常噙满泪水的诗人,多了几个忧国忧民的沉思者,多了几个感慨系之于一情一物的雅士,多了几个乌鸟私情的孝子。王羲之说得好:“夫人世相与,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痕形骸于外。”人的生活态度可以顺其本心,但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定义却只能是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可以醉,钱可以散,但唯独善不能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损其昭质,唯其心中高洁,人之所以经大风大浪而依然前行,唯其有善心作为磁针。
人都不免于灰飞烟灭,好似点亮的蜡烛,燃一刻便少一寸,怎样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叹:“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美好,对善的执着追求,让我们能够在短短一生中用生命划一道绚烂如彩虹的弧线,从时空的这一头跃到另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暂吗?不,善已把我们定格在永远。俯仰之际弹指一挥间,急促吗?不,善已让我们能够在精神世界自在徜佯。
善始,我们本诞生于美好;善终,我们一生达到了人生的大境界。
在非洲原野上,有一种十分勇敢的小动物叫做蜜獾。它是一种凶残而好斗的动物,不像别的掠食动物一样撕咬敌人的头部,而是直接攻击敌人的腹股沟。它最爱钻进蜂巢的深处,寻找美味的蜂蜜。但是颇为遗憾的是,蜜獾发现蜂巢的本领相当拙劣。
当地有一种极受居民欢迎的灰色小鸟,它比麻雀稍微大一些。由于它们非常善于发现蜂巢,被人们称为向蜜鸟。向蜜鸟最感兴趣的食物,则是组成蜂房的蜂蜡和野蜂幼虫。但是,向蜜鸟的力气非常小,它们根本不可能将蜂巢弄碎。
基于各自的需要,向蜜鸟与蜜獾这一对飞禽走兽便取长补短,相互依赖起来。每当一只向蜜鸟发现一个蜂巢时,它便发出刺耳的尖叫,同时在林 间穿飞。一旦飞行中的向蜜鸟发现蜜獾,它就落下去啄蜜獾的头,于是蜜獾开始追赶向蜜鸟。就这样,向蜜鸟把蜜獾引到蜂巢前,它栖在树枝上静观蜜獾捣毁蜂巢, 很快,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够了蜂卵扬长而去。这时蜂群因家园被毁坏而四下逃逸,向蜜鸟就飞下树枝来,不慌不忙地享用被蜜獾咬碎的蜂房蜡和野蜂幼虫。
无独有偶,牧蚁和蚜虫也是这样的一对相互合作、生死相依的组合。因为蚜虫的排泄物(称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这种成分能够刺激牧蚁的味蕾。当牧蚁饥饿时,它就会用触角去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在有些时候,牧蚁还会用树叶和小树枝精心地为蚜虫搭一个漂亮的小巢,每晚将蚜虫集中在小巢内,甚至在迁移之时,牧蚁也会带上蚜虫一起启程。牧蚁还常常扮演蚜虫的保护神,一旦发现有其他昆虫侵犯蚜虫,牧蚁就会对来犯者群起而攻之。
玉米地里的牧蚁甚至还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将玉米上的蚜虫卵收集起来,藏在地下的蚁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寒冷的天气冻死。当来年春回大地时,牧蚁就会将蚜虫卵取出让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虫又可以为牧蚁提供新鲜的蜜露了。
面对强大的自然,面对残酷的世界,个体的力量毕竟孤单有限。这就要我们像向蜜鸟与蜜獾、牧蚁和蚜虫一样,用一双慧眼,找到利益互惠的合作者。你死我活的竞争是一种低级竞争,是一种恶性的竞争。良性的、可持续的竞争就是合作。合作是竞争的最高境界,结局是美妙的双赢。
人类是情感动物群,牵绊他的东西很多很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每个人都投入了相当多的感情在里面,我们很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有时也是自私、虚荣并且贪图享受的,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自私的同时又伤害了他人或国家。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去争名夺利,不要在金钱、美色的利诱下迷失方向,不要在纸醉金迷中失去自我。这是一个人的人生基本际准。
融人社会生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走出社会生活,又能正确地看待世界,看清人生的本质。达到这种境界是相当不易的。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品尝了人生不得志、仕途不顺利的艰辛,但他仍然融人生活,忧国忧民,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很了不起的。
屈原的人生也让人感动。他与陶渊明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但他以死守节,投江自尽了,因为他执著于国家的忧患,以此明志。其实他已陷于深深的忧虑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是一种“入其内”却不能“出其外”的愤慨与失望。他那以死来解脱人世悲苦的行为,给千秋万代的子民以“明志”的启迪,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英国记者迪克里·卡特,因一幅反映苏丹大饥荒的新闻照片而荣获普里策奖。照片反映的是一只专吃死尸的兀鹫目光贪婪地盯着一个因饥饿而瘦得皮包骨的苏丹小女孩,等待她死后吃掉她。照片引起人们很大争议,人们质问迪克里·卡特:危难时刻为何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你作为记者的良心何在?迪克里·卡特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连家人也不能够理解他,最后他绝望地自杀了,时年只有33岁。他陷入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这个问题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不能“出乎其外”,只能留下一个悲剧让人思考。
无论是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诱惑都会很多,苦难的经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不是陷入困苦之中而迷失自我、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是要清醒地把握自己,跳到生活之外去欣赏生活、去反思生活。如果这样,你也许可以像陶渊明、屈原等一样获得更多的生活认识,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人生境界。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识人知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兼济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国,“体悟自我,识人知世,兼济天下”是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都会怀揣着梦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自己,去认识人生的初步境界与价值。站在历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惊醒地看到,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茫与失落;既有李乐薇式的闲适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鲁迅的一夜白头般的苦思冥想。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标,体悟自我---人生的宏图从此铺开,人生的境界由此升华。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识人知世,放宽眼界,心怀他人。西北的朔风吹开泛黄的历史画卷,这里有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的毅然转身;有范蠡面对“福贵不能与共”的暗然神伤;既有梁启超的“吾国之责任则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伟人们旋转于时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兴之路,诘问着人生的价值取向。迈上识人知世的阶梯,确定人生轨迹沿续的方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最大的舞台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孟子不拘于独善己身,亲自游说诸候,力图创造一个“仁”的社会;陆游不顾多病之躯仍然寻求报国之路;杜甫不惧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们走出世俗的羁伴,在人生遭遇中无法施展拳脚的时候,仍然以兼济天下为怀,这里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问语山川,扣问苍穹,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不得而知。
看世事沧海桑田,品人生多样境界。体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识人知世,故能友爱他人;兼济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为高尚的过程。闲庭落花风自扫,执壶问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体味,慢慢熏陶。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遥观天上云卷云舒,人生的境界自然为之高远。
★ 人生境界的句子
★ 人生三境界作文
★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