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陳韻如陶土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陳韻如陶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

篇1: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

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

境界与底线

有时候,一个平实的故事能让人心生感动,因为里面有一种境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两个美国人拿到。其中一个叫托马斯?萨金特,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纽约大学的教授。萨金特有一个古怪习惯,给学生授课或准备讲义的时候,绝对不允许有外界干扰。

一天,正在家里准备讲义的他,不得不接已经震动了三次的电话。他不客气地喊了一句:“你一次次打来烦不烦?”电话那头一个温柔的.女声说:“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吗?这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您在宏观经济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所以我们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您。”

“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萨金特轻轻地说,然后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讲义弄好,萨金特匆匆乘地铁赶往学校讲课。临出门,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好像得了诺贝尔奖了。”

萨金特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淡定,这种淡定造就了一种境界。

有时候,很平常的一句话也会让你感动。因为里面同样包含一种境界。

面对一个虔诚的拜佛者,大师说:“什么叫佛法?佛法其实就是一种活法,它不在寺庙里,而在人心中。”还一并解释了关于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幸福,有些人烦恼的话题———“你幸福,因为你的欲望比能力小;他烦恼,因为他的欲望比能力大。”

这是佛家的人生观。

一位年轻的中国妈妈望子成龙心切,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科技先进的日本去深造,并且要从幼儿园开始。咨询中,她问日本幼儿园的老师都给孩子教些什么。对方的回答让中国妈妈备感失望。这句话是———

“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叫他们学会说‘谢谢’。”

我们眼盯着如何学到更多“知识”的时候,而人家盯着如何让孩子更好“做人”。萨金特的淡定,大师的人生观,日本教育的着眼点,都蕴含着一种境界。

人有境界,也有底线。

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易中天认为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但没有底线就会出大问题。他这样表白自己:“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我有底线,我是个‘底线主义者’。”

更多的时候,底线比境界重要。没有底线,境界便没有了落脚之处。光喊一些类似彩虹的美丽口号,而不注重脚踏实地做人做事,社会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陷入一个空洞无物不着边际的虚幻世界。所以,人和社会的底线都必须得以明确并坚守。有这些底线在,我们的社会就有了保险绳。即便往前走不快,也不至于有倒退的危险。假如我们的底线都得以坚守,那么,纯洁高尚的美好境界就会和我们如影随形。

篇2:哲理故事:情义的底线

哲理故事:情义的底线

哲理故事:情义的底线

唐朝中后期,裴垍被提拔为宰相。他的老友,在山西任县令的高林听说后,专程来道贺。裴垍很高兴,设宴与高林饮酒叙旧。吃喝尽兴后,裴垍说:“你要没什么要紧事,就在这里多住些日子吧!”还拿出自己积攒的三百两银子送给他。

高林很感动,那之后,他住在裴府,吃吃喝喝。一天,高林醉醺醺地来找裴垍说:“你是朝廷的大红人,不如把我调到京城来,弄个‘京府判司’当当?”裴垍为难地摇摇头说:“你是有才能,但这个职位不适合你。”

高林没想到会碰钉子,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他带着一张空白的公务信笺来找裴垍:“我父母年迈、子女还小,可我那地方条件太艰苦,你就在这上面随便写几个字,帮我在京城谋个差吧!”裴垍还是拒绝了。

高林不解地问:“你为何愿意款待我,却不肯帮我这点小忙?”裴垍撕了那张公务信笺,说:“我在这上面写字就代表朝廷,我怎能因与你有私交就乱来呢?三百两银子可以送,但一纸信笺却不能随便相赠。”

人不能不讲情义,但切忌因情义而逾越界限。做到公私分明,这便是重情义的边界。

篇3: 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哲理文章

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哲理文章

境界无上限

《易经》有六十四卦,第六十三卦是既济,表示已经完成,但是事物不可能穷尽,所以接下来的最后一卦是未济,表示还没有最终完成。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后的淡然。

也有人把人生分为四个等级,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是可以无限提升的,越往上走,看到的天地越宽,风景越美,直到不可思议!

在佛家看来,一个人修行,越修行越没有境界,越修行越平常,越修行越通达,最后是空空如也。

境界的提升只靠一个字:悟。

钱钟书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境界无上限,只有“悟”,不停地下功夫,不要心胸狭隘、故步自封,也不要有点进步就沾沾自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心大世界小,心小世界大。

做事就是修心,修心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人生。

道德有底线

《易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多多做善事,自然有好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必须要有自己的底线。

一个人,没有道德底线,就什么坏事都敢干。坏事做多了,害人害己。

古训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个人毫无底线,为所欲为,就算能一时呼风唤雨,却终会随时受到报应。

人在做,天在看。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不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想人家好,自己才会好。

与人为善,甚至损己利人,这是“境界”;至少不损人利己,尤其不能损人不利己,不破坏社会风气,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只能用来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别人也有。

底线,却是每个人都不能缺失的,因为底线是道德基础,是做人根本,一旦失守,就会被人鄙视。

无底线,则无敬畏;无敬畏,则无禁忌。

做人不必有远大理想,但是一定要有道德底线,做到“心中有畏”和“心中有戒”,就可以守住底线。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际遇。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对得起天地良心,于人于己问心无愧,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尽义,对事业尽忠,就会一辈子活得坦然,活得轻松,活得有模有样。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把生命和精力浪费在“搞人”,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给别人“使绊子”上,只会留下劣迹和笑柄。

而没有这些罪过和低级下作,那么,无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至少可以非常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

选择朋友和同事,要看重能守住底线的人,警惕唱高调的人。

有些道德高标准,比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甚至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一些唱高调的人,是希望别人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至于自己,就不好说了。

伪君子比真小人更让人厌恶。真正能守住底线的人,肯定不是唱高调的人。

生而为人,理应善良。善良没有错,但是要学会对别人善良的时候保护好自己,分清对方是人是鬼。

篇4:哲理故事:登山的境界

弟子问师父:我欲云游参学,并向众生宣讲佛法,不知可否?

师父说,你现在的修行还不够,先去爬一爬那座山吧。

师父,我自小就在这跟您修行,那座山我不知爬了多少遍,为什么现在还要再去爬呢?

师父一笑,说,当你看到与儿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的时候,便是圆满之时了。

他决定一试。

第二天,他回来了。弟子说,师父,我从来没有爬到过那么高的地方。儿时,我只在山脚徘徊,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便满足了。然而,这一次,我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明白,原来山上有如此奇妙之景。师父,我现在可以远行了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行,还远着呢。你再去试试。

这一次,他沿着昨日足迹往上攀登。到了昨日登过的最高处,已无可登之路。他想,今日所见,与昨日并无不同。难道要往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是,向上便是悬崖峭壁,如何能上?

思忖过后,他决定,冒死攀爬而上。

两日过后,他疲惫且伤痕累累地回来了。但是,他脸上却很高兴,说:师父,上面的`植物并不繁多,也不奇妙。可是,云雾在山间缭绕,恍如天境。这就是师父所说的“不一样的风景”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还差得远呢。你再去试试。

他顾不得疲惫与伤痛,再次前往。

三日过后,他回来见师父。弟子一脸平静,说,师父,我决定留在这继续跟您修行,直至圆满。

师父拈须一笑。

许多年之后,师父圆寂,他下了山,云游讲学,最终成为了一代高僧。

有一天,他跟他的弟子说起那时登山的经历:

每一次登山,我都只注意脚下的风景,却从未想过上面还有更妙的景致。在山脚,我以为见到的奇花异草已是稀奇之物,却从未想过,山间的云雾更为神奇;登至山腰,见云雾缭绕,恍如天境,却不知自己已为云雾所迷;而当你登至山顶,遍览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境界”。于是,你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渺小,才不会满足于曾经所见之景,才会向着更高之境勇猛迈进。

篇5:哲理故事:谈判的境界

哲理故事:谈判的境界

好莱坞影片《王牌对王牌》讲的是两个警方谈判专家斗智斗勇的故事。丹尼原本是芝加哥警察局谈判专家,因为遭到陷害,铤而走险绑架了局长等一些重要人物,想通过与警方对话为自己洗刷罪名。警方起初派出的谈判专家根本不是丹尼的对手,他只知道苦口婆心地劝说和哀求,结果被咄咄逼人的丹尼耍得团团转,最后痛哭流涕地败下阵来。而后警方从另一个分局请来一个谈判高手——史宾恩。俩人通话,丹尼仍然毫不客气地嘲弄对手,提出各种各样夸张的要求。史宾恩也不含糊,干脆利索地挂断电话,喋喋不休的丹尼一下子愣住了。

在那种剑拔弩张、人质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谈判专家对绑匪常常都是哄着劝着,生怕绑匪一时激动叩动扳机。怎么史宾恩居然敢在对手说得正得意的时候挂断电话呢?这是因为,他知道对方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与警方讨价还价。他挂断电话,中止谈判,是为了让对方明白,这件事情没什么好谈的,你必须接受警方开出的价码,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结果,丹尼醒过神来之后,果然主动给史宾恩拨电话,俩人才真正开始现实的谈判。

这种切断联系的谈判办法其实就等于是放弃自己的控制权,做出任凭事态发展的姿态。对于对手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可信的威胁,既然谈不下去了,就必须认真考虑你的开价。1965年美国曾有过一场监狱暴动,当时典狱长便拒绝听犯人的任何要求,直到犯人释放了所挟持的警察为止。典狱长完全拒绝和犯人对话的做法等于是在昭告众人,他绝对不会让步。

这种切断联系的方式在商场谈判中也很有用,比方说,假设你遇到一位买主不肯接受目前的报价,因为他相信你很快就会提出更好的价钱。为了让这位买主相信你不会降价,你可以先给他一个最后的报价,然后就停止谈判,连他的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也不回。拒绝接触,可以增加威胁的可信性。

你也可以把事情丢给完全没有权力让步的手下去办。假设你是一名将军,想要攻占一座城堡,而且你的部队已经搭船向城堡所在的岛屿驶去。每个人都知道假如你决定进攻到底,最后一定会取胜,但如果这样的话,这场战役会持续很久,而且伤亡惨重,所以你迫切盼望敌军能够投降。

敌军也知道自己最终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只好投降。遗憾的是,你的敌人耳闻了你的怜悯之心。你可能不在意他们的死活,却很担忧自己手下人的性命。所以假如他们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为避免伤亡过重而撤退。

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仅仅威胁要坚持到最后没有多少说服力,你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你可以先下令部队要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然后再把他们单独留在岛上。假如敌军看见你一走了之,并相信岛上没有其他人可以收回成命,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你的部队会奋战到底。既然如此,还是投降比较好。

在现实中,当律师想要结束诉讼时,往往会宣称他们的委托人只授权他们到某个程度。假如对手相信他们的权限只到这里,常常只能答应他们的条件。

当机立断地挂断电话正是为了进一步谈下去。在放弃自己控制权的同时,你已经将谈判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篇6:哲理故事:强盗的人伦底线

哲理故事:强盗的人伦底线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曾被贬谪到贵州当驿丞。到任不久,他捉拿了一个强盗。这家伙打家劫舍,无所不为。现在被逮了,他倒是快人快语,朝着王守仁喊:“铡刀磨快点,别对我讲仁义道德,我们这号人,早就没这个了。”

王守仁说:“好啊,只是现在天气炎热,你可以先脱了外衣,我们再审案。”强盗感觉这话没啥恶意,就把外衣给脱了。

王守仁说:“还是热吧?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就把内衣也脱了。王守仁接着说:“还是热啊,咱们把短裤都给脱了吧。”

强盗嗫嚅着说:“大人,这不行,大堂之上,赤裸身体,成何体统?我也是有尊严的。”

王守仁笑道:“你不是说早已没有道德良知了吗?现在看来,你还是有羞耻之心的,我们之间还是可以谈仁义道德的。”

经过王守仁的循循善诱,强盗终于发现,自己也保持着最低的人伦底线,保持了最起码的羞耻心,于是他甘心服罪,接受审判。

哲理故事与感悟

青春与汗水哲理故事

得到与享受哲理故事

百年与十分钟哲理故事

神鸟与猫头鹰哲理故事

生存与饥饿的哲理故事

不满与圆满的哲理故事

挫折与放弃的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追求成功与绿茶

哲理故事感悟

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哲理故事:境界与底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