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四种境界美文(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什么叫作幸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生的四种境界美文
我攀登的目的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他按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程度,把人生境界分成“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四个层次。四种境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彼此交错。一般而言,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兼而有之,而人品之高下只是以各种境界所占比例多少不同而决定。
欲求的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一个“欲求的境界”占主导地住的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生活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谓“食色、性也”,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人往往未脱离动物状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因为这种人沉醉于低级趣味,自然无自由可言,更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和意义。
求知的境界。也称作“求实的境界”。处于求知境界的人,不再单纯满足于生存的欲望,而是有求知欲。要求理解外在客观事物的秩序和规律,由此催生出科学求实精神。一个人有了知识,把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大大的提升。那些科学家都居于这种境界。那些酷爱发明创新的天才,也有这样的境界。
人生的道德境界与求知境界几乎同时发生,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价值角度和精神自由程度而言,道德境界高于求知境界。因为人在道德境界中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客观的外在性,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但道德总是以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为前提,道德上的“应该”就是这种差距的表现。在哲学家看来,我日常对“他人”所持的“推己及人”“同情”“怜悯”等人生态度,只是一种“俯视他人”的低层次的道德境界。一个人只有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他人负责。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它的结束,这时开始进入人生的“审美境界”。这一境界包含道德而超越道德,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是同于道德义务强制行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行事。人完全处于一种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但他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做应该之事,无任何强制之意。
以中国传统儒道两寒而论。儒家以“道德的境界”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其“天人合一”之“天”主要具有道德含义。而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明显以“审美的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诚然,人生的四种境界总是错综复杂地彼此交织。人人皆有“欲求的境界”。只不过高层次的境界往往体现、渗透在低层次的境界中。比如喝茶,一个“欲求境界”占主导地位的人仅仅是解渴,而一个富于“审美的境界”的人,更多地在茶中品出诗意,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做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我所说的大师、大家吧。
吃饭的四种境界抒情美文
民以食为天。人生许多美好时光,都与饭桌有关。光吃饭,就有饭局、聚餐、留饭和蹭饭,四种形式,四个境界。饭局有如牌局棋局,反正是一种比较吃力的吃饭:除强调正装出席之外,一应言行举止都要如下棋出牌样,不可任意。但人生充满矛盾,天天有饭局,烦恼不已,如若从来没有饭局,人前人后似有点失落,矮人一截,同一饭局请他不请你,免不了有点酸酸的……聚餐,又可称聚会,那要宽松多了,是三五知己好友自发的聚。聚餐有各种形式,有“蜻蜓吃尾巴”,即各吃各,西方称AA制;但更多为轮流做东,虽没有硬性规定,但大家都会自觉轮流埋单,虽说老友不用计较,然为珍惜这个圈子,每个人都有心维护它:一旦发现有新开的好餐厅,就呼朋唤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众人心领。老友聚餐是最开心,特别对我们写作人,聚餐是阅读人世百态的窗口之一,是创作素材的源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聚餐的是一个固定圈子,外边人若想进来,难上加难;道不同,志不合嘛,勉强挤进来,就成饭局而不叫聚餐了。由饭局修炼成聚餐叫有缘,由聚餐变形为饭局,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留饭,是更随意更亲密的进餐形式。上海人家特别习惯留饭,被留的一定是全家上下都笃熟的老友,突然来访(旧时没手机,熟客大都可随意上门),谈兴正浓,不觉已是吃饭时光,意犹未尽,加副碗筷,临时炒只蛋或蒸一碟腊肠,去弄口熟食店切一客酱鸭,家里也趁此添点菜,就这样热热闹闹吃了,所谓“小菜呒交(没有)、饭要吃饱”。这是最惬意,最温馨,不是家人胜似家人的饭桌。当然,留饭和被留的,都有相当交情,有的.还是几辈子的。
蹭饭是事先张扬的,一个电话打过来:“XX,我正好在你家附近办事,等下到你家蹭饭。”“我老婆出门了,今天没人煮饭,等一下去你家蹭饭。”“XX,过节我们来你这儿蹭饭”……留饭是即兴的,蹭饭是预先告知的,某种程度讲,蹭饭更有十分交情。人说十年修得同船渡,能随时来蹭饭的,那份交情也是修来的。
笔者这里有个蹭饭团,大都是来组稿约稿的编辑小朋友,也有我的小校友……从他们考上大学到进社会做事,从实习到成为独当一面的话事人,看着他们结婚成家……悠悠时日,少说也有十来年,他们互相间也成了朋友,蹭饭团就这样形成了。有时在外面吃,大多在我家里。女儿不在身边,有他们,我可以随时差使他们,方便又热闹,令我们宅里的平均年龄一下降低了,对当下年轻人的心态也有所了解。此外,我所有的电子文本操作和输出接受,都是由蹭饭团包下――不能白吃饭不干活呀!
我家阿姨煮得一手好上海菜,何为上海菜?精工细作的家常菜就是了:夜开花塞肉、凉拌豆腐皮蛋咸蛋、丝瓜油面筋、干贝炖蛋、六月黄毛豆子……就是炎炎夏日蹭饭团的菜单,饭后甜品是蹭饭团的事……
和谐的“和”就是大家有饭吃的意思,吃得开心,天下就太平了。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人生的境界”,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悟,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悟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悟,或不甚觉悟。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悟,他就为计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悟,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悟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悟。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曾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悟,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大境界经典美文
老陈是我们这一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他的根雕作品,大多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其中的一些作品,还获得过省市大奖。虽然与老陈交好多年,我对他的根雕却几乎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兴趣。那日,我走进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目光犀利,犹如电钻。
老陈摸着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我好奇地循声看向那段树根,盘根错节,枝丫茂密,通体黝黑,就是一段枯而不烂的树根,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
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老陈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长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做思考状;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惊问老陈:“这是用那根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老陈颔首。
我又问:“你是怎么做到的?用刻刀雕,用刨子削,用錾子凿,用泥膏补。千锤百炼而成?”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他的根雕的兴趣,忙问其详。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半天,茫然,回答:“一段树根。”老陈连连摇头:“你再仔细看看。”聚拢目光,仔细端详:“还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
“它是一只蟾蜍。”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垒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做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
“真是太神奇了!”
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其实错了。”
他接着说:“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
“根雕之难,不在于好根难觅,也不在于用刀雕琢。而在于怎样从看似杂乱的枝节中,找到根的神韵,并正确地判断,哪些是应该毫不手软地剔除的。”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一会想当作家,一会想做明星;今天想当发明家,明天又想做个旅行家……事实上,你会发现,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剔除一些梦想,也不断甩掉一些包袱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才能把自己雕刻成你真正想成为的人,还原你的本质。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
四种境界看人生的人生哲理
看过一段小故事: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四种境界讲明了人应该如何达观的看待人生。
“无我”其实讲得是无欲。人没有欲望了,也就没有私己之念,如此也就能够超脱于名利,快乐的生活。当然,无欲不代表无求,而是讲人的欲望不能超越所需,人只有求自己能够得到,并且是需要的,才会无欲则刚,不陷入名利之苦。很多时候,人们为自己标定的目标太高,所谓一山望着一山高,总是想抬着自己,到达另一处高地,结果却发现深陷名利的泥沼,不得自拔。人无攀比心,当无痛苦意。标准的制定,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好高骛远,所取为生所必需,所需为生所必须,如此才能进入“无我”的欢乐境。
“慈悲”其实讲得是人性。人性至善,则悲悯万物。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的责任感可以让人充满了不断前行的动力。任何的成功以及正义的坚守,其实都是责任感使然,这是人性之善决定的。人生而为人,当有所坚持。社会组织的构成基础,就是在一个最大的道德公约数之下,约定俗成集合组建的。在这个集体内,人们必须遵循约定的道德。道德之上还有共同遵循的社会制度,也需要人们共同维护。如果一个集体内,人人没有了悲悯之心,慈悲之念。满足自己不管风雨,卑鄙取利不问报应。那么,这个集体就是非常坏的集体,当人们人人不知有别人,而只知道有自己,慈悲之念丧尽,快乐也就没有了。个人、集体都是如此。有一句广告词说的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此意也。
“智慧”其实讲的是原则。每个人与人交往都要有界限,明白别人不是自己,别人的'东西属于别人。人在交往中要有自己的原则,既不能苛求于人,也不能苛求于己。生活中很多的困扰其实就是分不清别人与自己的界限造成的。做事不讲分寸,待人不知有别。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懂得以别人之心度之,遇到别人给自己造成的困扰,不知道说不。一个人没有原则,做事就会违背道德或者法律,轻则被人见弃陷入孤立,重则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如果一个集体之内,人人都不讲原则,没有别人之念,唯有自己之私,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极端冷漠和自私的社会,人人最终处于构陷他人及互相构陷的境地。如此,何有快乐?
“自在”其实讲的是“自尊”。人贵有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德。不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中,任何轻贱自己的人,都不值得信任。一个人一旦连自己都可以舍弃,那么他当然也会舍弃别人。自尊之人当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不曲意贱己而谋取不义之利,不轻贱他人而借梯上楼。有尊严的活着,其实就是快乐的活着。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尊,那么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如此,则人会快乐追求于高尚理想的路上,人岂能不快乐?
四境人生之论,道出了人及社会集体应该坚持的理想和信念。人人都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人人也皆有追求快乐幸福生活的权利。但是前提必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坚持有放弃,更要有原则和自尊之念。无欲以自求,人性盈善念,原则有坚持,自尊迎生活,如此生活则妙趣横生,快乐自己,幸福社会。
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4.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15.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
14.A(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的说法是正确的。由文中的“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一句话可以判断“由低到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说法是错误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15.B(“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16.B(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人生三境界美文摘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人生有味三境界美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
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品味。
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换句话说,这三种人分别追求三种不同的人生: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
果汁人生并非不好,但隐藏着危机。如果人只想享受生活的甜美,就会不顾其他而顾此失彼。即使生活再甜美,也会有荆棘。荆棘会给人带来威胁。追求这种人生的人,容易只追求刚刚开始的完美,而对以后的威胁应对能力有限或根本就不愿应对。甜美不是过错,沉醉于甜美就有问题。
咖啡人生,为那种以苦为乐的人所追求。这种人喜欢先苦后甜的感觉,颇有点儿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在这条路上追求时,咖啡的'惯性容易让人沉迷,自重感高于灵动味,如孔子落魄而不悔、梵高疯狂而失控、贝多芬执着而狂躁。若常人盲目仿效,容易被苦难压倒而一事无成。并非低估这种人的承受能力,“找到真我”方不枉过一生。
矿泉水人生倒像山间的幽兰,不事张扬,不求闻达,自开自落自芬芳。这种自适感,有一种天然之美,恰似老子的无为而治。矿泉水虽然无味,但里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给人的身体带来健康。遗憾的是,这种人生有些无趣,远不如疯狂享受一番、至死拼搏一回更能激起人的能动性和活力。重要的是选择这种人生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果汁人生、咖啡人生、矿泉水人生,人生有味三境界,没有好和坏之分。
无论选择哪种人生,都要活出本心的自己。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自酿苦涩当快乐。
细细拿捏,慢慢品味,多多斟酌,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味道。
人生的至高境界美文
九十岁那年,杨绛把自己和丈夫钱钟书的七十二万元稿费,还有随后出版作品获得的财产收益,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用以鼓励清华大学家庭经济困难而好学上进的优秀学生努力学习,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履行协议,在享有钱钟书、杨绛作品由于使用而获得的财产收益的同时,有义务负责全面维护两人的作品著作权和与著作权相关权利不受侵犯。十多年来,每年出版社都会直接把稿费寄给清华大学基金会,目前已經累计两千万元。
在杨绛简陋的家里,有不少珍贵文物字画,生前她已将文物字画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和其他财产,她也对相关人员作出安排交待,在她离开后捐赠给国家有关单位。
到一百零一岁时,杨绛向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提出:“我去世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受赙仪,至多七八亲友送送。”在一百零二岁时,杨绛亲笔撰写遗嘱,对后事办理明确嘱咐:“我去世后,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在遗嘱中指定,她授权认可的自传作者、钱钟书老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态度端正,办事认真,由她担任遗嘱执行人。在杨绛去世后,吴学昭为她的后事忙碌,连续几天没有回家。
去世的第三天清早,杨绛的遗体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程,永别的过程极其简单,没有举行仪式,没有设立灵堂,也没有花圈挽联,大家都按照杨绛的遗嘱,安静地送她走完最后的路程。
★ 做人的境界美文
★ 小境界的美文
★ 人生境界的句子
★ 人生三境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