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梅槐桥游记散文(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飞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梅槐桥游记文言文
梅槐桥游记文言文
立夏日,余独往城西访梅槐古桥。此桥距古城一舍许,横跨太湖港、水接金家湖、路望沮漳河,为古时荆州过当阳、达夷陵、通巴蜀之驿道。路已逾千年,然桥不知遗存几多年矣。
昔传,旧时有梅槐合生,乡人以为吉兆,始架木桥以连湖港两岸。桥成树茂,逢时有暗香浮动、絮花飘飞,故留梅槐之名至今。康熙四十九年,改木为石,同治重建。设三孔,下拱上弧,长三十有三,宽逾五有余。桥面条石铺盖,石栏护围,上雕云水、花鸟、龙凤、麒麟等物,并长桥房舍、人物故事、诗词题字不一而足。桥身两侧,中拱之上各有一龙头,昂首张口,气势威严。若雨,则喷珠吐玉,蔚为壮观。
岁月沧桑,星转斗移。昔日驿道改辙于北,梅槐之树亦夭于早年。然石桥依在,坚固如初;式样不改,古风尤存,村人仍做乡道之便。不期之间,竟为县域内仅存之古桥也。
是日,白日当空,燠风微熏,四野麦浮金穗,菜涨绿籽,蜂引于前,蝶逐于后,怡然田园之乐。余弃车于国道,转乡路、穿绿荫、越碧水、入村郭、过田舍,里许外见斯桥矣。
未近桥,立于水边凝之。见石桥印水,尤如双月合壁。一半微荡轻漾于水;一半浮光掠影于上。桥静水动,风吹影摇,颇有一番情趣。继而上桥,摩瓜柱、抚板栏、丈条石、观雕像,愕然见石雕依稀可辩,尤以“植槐”、“赏梅”二图明白如初。数首诗词独“述古”一字不缺。遂记之:“玉质冰姿数丈高,叩求雨露下天曹,昨宵花木成灰土,二度梅花万古标。”余不禁叹之:遥想当年,梅槐合生,覆荫桥畔,香溢流水,行人憩息于此,乡民盘桓于斯,或有文人借景抒情,或有雅士倚树把盏,那一树梅花、满蓬槐叶,给行旅之客几多清凉幽香,给好事之士几多闲情逸志。可于今,桥在树亡,空负其名,世事如斯,岂不徒增伤感乎?
良久,欲回,忽见一石碑屹立于侧,近视之,上书“流芳百世”,下书捐钱名录。正反均镌,约五百余人。领首者时治荆州将军巴图鲁巴也,捐银一封,其余人众不等。至少者仅钱一串,皆为无衔之百姓。至此,余大悟,驿道之要冲,不为官府所建,而是百姓之捐,惟此善举,便民利国,虽则斯人已逝,然桥长存,能为民者,焉能不流芳百世乎!
丁亥三月廿(立夏)日圣诞老人记于槐荫下。
立夏
今朝夏日始,农事从此忙,
方方秧田中,倒映麦穗黄。
海河观桥游记散文
从天津西站往东,沿子牙河向东南方向走,到大红桥的时候可以看到,再往南的方向有一座大吊桥。我一直想到这个吊桥近处看一看它的风采,一天晚上我坐公交车去看这个桥,结果阴错阳差的走到了永乐桥,到了永乐桥上才看清,那个大吊桥在永乐桥的北侧,在北侧河道的三岔口处就是我要去看的大吊桥新红桥。永乐桥的南侧为彩虹形的金刚桥,永乐桥上的大摩天轮叫天津之眼。为了看一座桥,结果意外地看到了三座桥,每座桥都各有特色,另外的两座桥还更加美丽壮观,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同时更感受到天津的大桥不仅数量多,桥的设计也独具匠心,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值得好好看一看。
在地图上从西北方的千里堤的天河桥,沿子牙河数下来到东南部海河上的富民桥,这一段城市中心区的河道上,共有23座桥,依次是天河桥、西河桥、子牙河桥、西站大桥、大红桥、新红桥、永乐桥、金钢桥、狮子林桥、金汤桥、进步桥、北安桥、大洁桥、解放桥、东峰桥、金汇桥、大光明桥、金阜桥、直沽桥、刘庄桥、光华桥、国泰桥、富民桥。这些桥的设计没有雷同,造型美观、气势宏大、各有特色,可见天津人对于建桥的美感追求是很高的。永乐桥最具现代气息,不仅桥本身气势宏大,在桥的中部河道上方建有一个巨大的摩天轮,把观光娱乐和交通设施结合在一起,就更显出大气。桥的夜景在灯光效果烘托下,更加突出了它的壮观和靓丽。与邻近的高大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靓丽迷人的风景。站在永乐桥上向北看是美观大方的新红桥,这是一座吊桥,桥的.中部矗立着巨大的椭圆形拱柱,作为斜拉索的支撑结构,站在特定的角度看,这桥像一架巨大的竖琴,在子牙河上伴奏着城市交响乐。在永乐桥上向南看,一道彩虹横跨河面,这就是彩虹形的金钢桥,在夜色中尤其显得炫丽迷人。
海河上的北安桥,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带,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的艺术品,桥上的雕塑既精美又华丽,整座桥在给人艺术美感的同时,又不失壮观大气的气势。北安桥的南侧是大沽桥和解放桥,解放桥是一座钢架桥,从桥的名称和它的风格结构来看,应该是一座老桥,这桥的中部是可以开启的,当有大船开过的时候,中段桥面向上开启,船通过之后再落下。记得二零零七年我在天津工作时,这桥还是时常开启的,现在是否还开启就不知道了,我到桥上认真观察过,桥的开启功能仍然保持良好,当需要的时候还是随时可以开启的。
我造访的桥还有一座很有特色,那就是二零零七去看过的新港南疆大桥,从远处看它有高耸入云的感觉,汽车像小玩具似的在桥上爬行。站在巨大高耸的桥墩下,心里感到震撼。最高的桥墩高度大约有20米以上,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天津水系丰富,桥梁众多,这些桥或美丽壮观,或大气恢弘或极具艺术魄力,体现出的是天津人城市建设理念的大气与美感追求。如果有机会我要到每一座桥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充分领略天津大桥建设的风采。
唐桥陵游记现代散文
在西安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出差期间,我借机拜谒了两座唐陵,一座为唐桥陵,一座为唐乾陵。首先拜谒的是唐桥陵,其次才是唐乾陵。众所周知,李唐王朝代替杨隋之后先后历经十八帝,然这十八帝死后,皆被埋在了关中平原上的咸阳原。这十八陵就是现所知的“关中唐十八陵”,不幸的是朝代更替战火不断,这十八陵都难逃被盗的命运,但所幸的是唐乾陵和唐桥陵还保存完好,地宫未遭盗挖。
从阎良出发,经渭南富平县,辗转到蒲城县,见到了唐代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时令正值酷暑,到达陵墓神道时,浑身已是汗流浃背了。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一股热浪,只有走到树荫下时才略有点清凉之感。放眼望去,主神道的两侧,石像生默然矗立着,只不过眼前的这些翁仲像已是残缺不全了。当我走到石刻群时,有些石人像只留下了底座,而那高昂的石人像早不知在什么年代就被人盗走了。现所遗存的石刻群,从望柱(华表)开始,依次是石鸵鸟、石马、獬豸,然后是文臣武将。石刻群的中央是宽敞的主神道,通体青砖砌成。再看两侧,这些精美绝伦的石刻群虽然几经千年,但依然未失昔日的辉煌。唐桥陵这些石刻群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誉,这也彰显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这唐桥陵的主人是唐代第四代第五位帝王(唐中宗李治第四子)——唐睿宗李旦。他在中国历史上虽无建树,但却美名其扬,留下了“三让天下”的千古美谈。在他死后,按照当时皇家丧葬,以山为陵,他则永久地沉睡于此。昔日的皇家陵园,如今早已是不复当时了。从遗留下来的地面建筑就得以知道,历史已然成为了云烟过往。偌大的皇家陵园,除了石刻群外,别无它物。我顺着神道直至走到桥陵的大石墓碑前,我徒然作笑,王侯将相,帝王百姓,谁不都是百年之后化为了一粒尘埃,任凭历史的风在吹拂。
再往上走,是左右阙台遗址,它位于主神道两侧。高高的阙台现在只留下了一层基台,基台上尚还残存着础柱石,础柱石的不远处,是蒲城县政府给唐桥陵重新立的功德谥号碑,它静立在丰山脚下,对峙着咸阳原。
经过四门遗址之后,就是陵墓的主体结构了,四门遗址是按照四象命名,既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和玄武门。遗址的旁边搭着几个简陋的避暑之地,说是避暑之地,其实就是几个简易的茅草棚,茅草棚的土埂上三五个老者闲坐其上,见客入来,主人随即便向游客叫卖着冷饮和西瓜。因为天太炎热,我买了两瓶冰冷的矿泉水,顺便向老者打问了几句,那老者指着前方的丰山道:“你们要爬上去吗?路很滑的。”此时我的身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努着嘴向着老者微笑着笑道:“我们就上去看看,爬不动了就折下来了。”我一听口音,地地道道的关中人,时不时的话音中还能听出有点儿秦腔的味道,就主动和他打了声招呼。
果不其然,上山的'路都被人踩的光滑如镜了,这么座宏伟壮观的帝王陵墓竟毫无半点土壤,一块块的巨大石条相互堆砌,终成于墓。试可想,当年修建此陵墓是多么的艰难。一人之死,有无数人为此而殉葬,皇家的威严是拿平头百姓的生命浇筑而成的。中年男子先于我行,却落后于我,他气喘吁吁地赶上了我,要和我结伴同行,据他说,关中平原上的帝王陵墓他看了许多。唐陵也好,汉陵也罢,无非只是坟头堆的高了点。中年男子说话很幽默也很风趣,他又言道:“汉代的帝王陵墓才有所看头,那丰厚的陪葬品不计其数。”此时,我心想汉陵讲究厚葬,视死如视生,当然生前和死后一样了。去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不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是要看那些,那倒不如去博物馆里瞧瞧好了,哪用翻山越岭的爬这墓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爬到了陵墓封土的中间了,此时,从遥远的秦岭山脉吹来的风趟在身上,说不出的清凉。此时,俯瞰远方,整片咸阳原一览无余,陵墓的后方及两侧都是黄土地,唯独它如镶嵌在黄土地里的明珠,一任时光渐渐打磨。
唐桥陵,以山为陵,凿山为穴,它是在继承了汉陵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不愧为中国古代的帝王之陵。
大约爬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登上了唐桥陵的最高处,在我的脚下是沉睡了千年的李唐帝王。中年男子坐在了大石条之上,他环视着陵墓四周,顺着他的余光,一片片的云彩漂浮而过。突然他兴致极高地指着处洞向我呼喊了起来:“你看,有盗洞,就在那草丛间。”沿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幽深的丛林深处赫然隐藏着一个口径两米多的洞。莫非桥陵被盗过,我心里暗暗地想了想,中年男子提议说,一起去看看盗洞,我答应了。在欣赏完美丽的关中平原后,我们打算从山的另一边走下去。
骄阳似火,黄土地发出了金黄般的色彩,远方梯田地里的向日葵正金光灿灿地被烈日炙烤着,下山的路,更加难走,真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中年男子突然骂起了陵墓的主人,似乎是这座帝陵的主人让他费尽力气爬上来的。我觉得好笑,但碍于礼貌却只能假意随和。
到达盗洞口时,又过了半晌时分了。这个巨大的盗洞正好打在了半山腰之上,从裸露的地表层来看,的确是多了几分颜色的土质,盗洞约三米多深,是经过人工回填的。这么坚硬的帝陵,很难想象是怎么打开它的。中年男子连连哀叹,他以为盗洞会很深,最好是直至地宫。他看了看后便索然无味兴致全消,他是不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是不得已知道的,但对于我是很欣慰的了,毕竟唐桥陵是我拜谒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了。
中年男子和我又结伴下山,到达墓碑处时他才和我告别,他说他即将要踏上去往扶风法门寺之路。
作别了他,我又独身前行,此刻,黄昏渐至的唐桥陵又多了一份宁静。
残阳落尽,唐桥陵湮没在了一片阒寂中,乌鸦声响了起来,紧接着蒲城县的万家灯火也亮了起来,黑暗中,我拾起了长长的身影,开始夜归。
待我回到阎良时,全城华灯已暗淡了下来,此时此刻,身心俱疲,但唐桥陵的影子却在我的眼前不断浮动着,我似乎既能捕捉到却又无法去触摸……
★ 游记山桥作文
★ 梅雪散文
★ 丁香梅散文
★ 颂梅散文
★ 槐园春韵散文
★ 散文愿心随槐沉静
★ 游记散文
★ 梅香的散文
★ 梅前呢喃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