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席慕容作品《回眸》赏读(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杏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席慕容作品《白鸟之死》赏读
白鸟之死——席慕容
你若是那含泪的射手
我就是 那一只
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
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
射入我早已碎裂的胸怀
你若是这世间唯一
唯一能伤我的射手
我就是你所有的青春岁月
搜有不能忘的欢乐和悲愁
就好像是最后的一朵云彩
隐没在那无限澄蓝的天空
那么 让我死在你的手下
就好像是 终于能
死在你的怀中
典故:
很久很久从前,北方的.琉璃城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猎人,名字叫仲卿。一日在山上打猎,见到一个负伤的鸟儿,通体都是纯美的白色,连长长的咀都白得发亮。美丽的白鸟在他面前哀伤地鸣叫,使他起了恻隐之心,就把它带回家,帮它治好伤患。鸟儿被这个英俊善良的猎人打动,从此化做美丽的少女陪伴左右,后来还成了猎人的妻子。一天,猎人上山遇上了打伤白鸟的那个猎人。那个人向仲卿索要白鸟,仲卿当然不从,争执打斗中,仲卿不幸坠落山崖。妻子悲痛欲绝,再次化身白鸟,从此每天在悬崖的上空盘旋,发出惨烈的悲鸣。它叫,仲卿,仲卿。
席慕容作品《千年的愿望》赏读
千年的愿望 席慕容
总希望
二十岁的那个月夜
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
然而
商时风
唐时雨
多少枝花
多少个闲情的少女
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
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
插入瓶中
赏析:
首先是一种刻骨的回忆,是对青春已逝去的一种惋惜和追忆。同时也在感叹,二十岁那样的年华终究是容易被情感所牵绊的`岁月,但是即使不愿承认青春年华已逝去,但是还是要面对现实。在深的回忆和哀伤也只能是徒劳,所以警示青春年华的青年们要珍惜时光,不要到失去时在自怨自艾的叹息。
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席慕容精选散文四则赏读
【席慕容《野生的百合》】 那天,当我们四个有在那条山道上停下来的时候,原来只是想就近观察那一群黑色的飞鸟的,却没想到,下了车以后,却发现在这高高的清凉的山上,竟然四处盛开着野生的百合花! 山很高,很清凉,是黄昏的时刻,湿润的云雾在我们身边游走,带着一种淡淡的芬芳,这所有的一切竟然完全一样! 所有的一切竟然完全一样,而虽然那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连我心里的感觉竟然也完全一样! 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同行的朋友,这眼前的一切和我十八岁那年的一个黄昏有着多少相似之处。一样的灰绿色的暮霭、一样的湿润和清凉的云雾、一样的满山盛开的洁白花朵;谁说时光不能重回?谁说世间充满着变幻的事物?谁说我不能与曾经错过的美丽再重新相遇? 我几乎有点语无伦次了,朋友们大概也感染到我的兴奋。陈开始攀下山岩,在深草丛里为我一朵一朵地采撷起来,宋也拿起相机一张又一张地拍摄着,我一面担心山岩的陡削,一面又暗暗希望陈能够多摘几朵。 陈果然是深知我心的朋友,他给我采了满满的一大把,笑着递给了我。 当我把百合抱在怀中的时候,真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和满足。 一生能有几次,在高高的清凉的山上,怀抱着一整束又香又白的百合花? 多少年前的事了!也不过就是那么一次而已。也是四个人结伴同行,也是同样的暮色,同样的开满了野百合的山巅,同样的微笑着的朋友把一整束花朵向我送了过来。 也不过就是那么一次而已,却从来不会忘记。 令人安慰的就是不会忘记。原来那种感觉仍然一直深藏在心中,对大自然的惊羡与热爱仍然永远伴随着我,这么多年都已经过去了,经历过多少沧桑世事,可喜的是那一颗心却幸好没有改变。 更可喜的是,在二十年后能还再重新来印证这一种心情。因此,在那天,当我接过了那一束芬芳的百合花的时候,真的觉得这几乎是我一生中最奢侈的一刻了。 而这一切都要感激我的朋友们。 所以,你说我爱的是花吗?我爱的其实是伴随着花香而来的珍惜与感激的心情。 就象我今天遇见的这位朋友,在他所说的短短一句话里,包含着多少动人的哲思呢? 我说的“动人”,就如同几位真诚的朋友,总是在注意着你,关怀着你,在你快乐的时候欣赏你,在你悲伤的时候安慰你,甚至,在向你揭露种种人生真相的时候,还特意小心地选择一些温柔如“花香”那样的句子,来避免现实世界里的尖锐棱角会刺伤你;想一想,这样宽阔又细密的心思如何能不令人动容? 我实在爱极了这个世界。一直想不透的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总是特别仁慈?为什么我的朋友都对我特别偏袒与纵容?在我往前走的路上,为什么总是充塞着一种淡淡的花香?有时恍惚,有时清晰,却总是那样久久地不肯散去? 我有着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们陪我一起走这一条路,你说,我怎么能不希望这一段路途可以走得更长和更久一点呢? 也就是因为这样,我竟然开始忧虑和害怕起来,在我的幸福与喜悦里,总无法不掺进一些淡淡的悲伤,就象那随着云雾袭来的,若有若无的花香一样。 然而,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无论是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来走上一趟。 我想,生命应该就是这样了。 【席慕容《美的导师》】 让我们来做他的“美的`导师”。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我们先从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带他们接近大自然。 观察儿童画,我们可以发现,越年幼的孩子,对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们作画的题材虽然以小我为中心,但是,每一张图上,总不会忘记加上一个太阳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创作的泉源,孩子们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幼年时一切的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表面上也许行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接触呢?我想,从婴儿能够出户接受日光浴时便可开始了。当然,假如你相信胎教的话,那么,你可以开始得更早。假如家居在乡下,或者近郊,那比较没有问题,但是假如家居在闹市里,做母亲的就要稍微辛苦一点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时,因为家居在台北植物园附近,她常常带着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时,总会教年幼的孩子辨认一两样植物,除了辨认名称以外,还仔细观察花、叶、枝的不同。孩子长大以后,母亲逝世了,这个孩子在追念母亲的文字之中承认:虽然和母亲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但是最难忘的,仍然是幼年时在植物园中的散步。 试想一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牵着幼儿稚嫩的小手,在绿荫深处漫步,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从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乐,更何况幼小的敏感的心灵呢? 也许有些母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园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闲情逸致的,生活这样紧张,工作这样繁重,哪能天天带孩子散步。给他们吃,给他们穿,就已经很费力了。 《中**亲底书》的作者张天麟先生,说了句很发人深省的话: ——中国不患物贫而患心穷。 “心穷”!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国人很爱贴标语:“现在的儿童,就是将来的栋梁”。“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每个成人都会点头称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却没有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儿童的心灵的充实。没有灌溉的幼苗会长得好吗? 其实,儿童所需求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他们满足。就像一天工作完毕后,父母可以带孩子们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阳台上浇一下花。也许一天只要十分钟,假如不能天天实行的话,哪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也行。让孩子们和你一起观察这个世界,让大自然走进他们心中。 孩子们会知道感激的。 【席慕容《当别人指着一株祖父时期的樱桃树》】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但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的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的画了出来。 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当然,凡是有能力把自己变成美术史的人应该不必去读由别人绘画生命所累积成的美术史。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 “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会弯的?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给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的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植物园里年年盛夏如果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席慕容《高吉》】 想起高吉,就想起那些水姜花。 在北师艺术科读书的时候,高吉是我同届普通科的同学。 我们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熟识起来的,每天在上晚自习之前,坐在二楼教室走廊的窗前,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多话可以说,一面说一面笑,非要等到老师来干涉了,才肯乖乖地回到各自的教室里去做功课。 那个时候,有些同学已经在交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了,然而,在我和高吉之间,却是一种很清朗的友情。大概是一起编过校刊之类的,我们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共事的感觉,谈话的内容也是极为海阔天空。 日子过得好快,毕业旅行、毕业考,然后就毕业了。整个七月,我都待在木栅乡间的家里,每天都喜欢一个有在山上乱跑。 有一天上午,高吉忽然和另外一个同学来到我家找我。在我家门前,两个高大的男孩子竟然害羞起来,站在院墙外不敢进来,隔着一大块草坪远远地向我招呼。 父亲那天正好在家里,坐在客厅落地窗内的他似乎很吃惊,不知该怎样应付这件对他来说是很意外的事情。对他来说,我似乎还应该是那个傻傻的一直象个小男孩的“蓉儿”;怎么冷不提防地就长大了,并且竟然是个有男孩子找上门来的少女了呢? 我想,父亲在吃惊之余,似乎有点恼怒了,所以,他冲口而出的反应是: “不行,不许出去。” 可是,那一天,刚好德姐也在家,她马上替我向父亲求情了: “让蓉蓉去吧,都是她的同学嘛!” 我一直不知道是因为德姐的求情还是因为父亲逐渐冷静下来的结果,但是在当时,快乐的我是来不及去深究的,在父亲点过了头之后,我就连忙穿上鞋子跑出去和他们会合了。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高吉。 那天我们三个人跑到指南宫的后山去,山上的溪水边长满了水姜花,满山都充满着那种香气。高吉说他要回金门去教书了,我说我也许可以保送上师大,那天天上有很多朵云,在我们年轻的心胸里,也有着许多缥缈的憧憬,我们相互祝福,并且约好要常常写信。 但是,两个人分别了之后,并没有交换过任何的讯息,我终于知道了他的讯息是在二十多年之后,在报上看到金门的飞机失事,他在失事的名单里,据说是要到台湾来开会,已经是小学校长了。 在报上初初看到他的名字,并没有会过意来,然后,在刹那之间,我整个人都僵住了。对我来说,一直还是那样年轻美好的一个生命啊!这样的结局如何能令人置信呢? “高吉,高吉,”我在心里不断地轻轻呼唤着这个名字。在这个时候,那一年所有的水姜花仿佛都重新开放,在恍惚的芳香里,我听任热泪奔流而下。 我是真正疼惜着我年轻时的一位好朋友啊!读了《席慕容—经典作品》,使我有很多感触。在散文类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散文名叫《天真纯朴的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老师叫学生们在下课前最后再看一次亨利·卢俊的那张画,画着星光下狮子和波希米亚女郎。老师问学生们有什么感想?一个女孩说,不管这世界的规定是什么,想他画里温和平静的境界应该是可能会发生、可能会存在。这孩子的这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不管这世界的规定是什么,我们都应该用平常心去面对。在诗类方面,我印象最深的诗叫《一颗开花的树》。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就看到了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写在封面上,而且这首诗写的很好,这样写道: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颗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作品赏读
席慕蓉是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美文欣赏
哭泣的女孩
席慕蓉
我们这个社会常常喜欢苛责于人,我也不例外。
有一天,取道高速公路北上,在经过杨梅收费站的时候,车子在站前大排长龙,老远老远地就要停了下来,然后再慢慢地一辆车一辆车地挨过去。
那是个傍晚,我原来并没有什么急事,可是周围的气氛却影响了我。有不断按喇叭的,有开了窗户伸出头来大声咒骂的,有频频看表又摇头叹气的。使我也禁不住在心里南咕起来了!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么笨的人!”
看得出来我们这一条车道的车移动得特别慢,似乎是收费小姐的动作有问题,更增加了等待的人的火气。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伸出左手去缴费,然后也朝收费间里望过去,想看一看这么笨的人到底长个什么模样?
那女孩长着一张很清秀的脸,可是这张脸上却挂着两串不断往下滴落的眼泪,红润的'嘴唇咬得很紧,好象想要停止哭泣,却又忍不住委屈地抽噎。手上没一刻闲着,找钱给票地忙得团团转,她把票拿给我时,一滴眼泪正滴落在我的手上。
我心里很难过,想对她说一两句安慰的话,可是她已经很快地缩进去了,又在准备下一辆车的票和零钱。我只好发动车子,从反光镜里,仍然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在开了灯的收费站上晃来晃去,重复着那同样的动作。
她也许是一个生手,她也许今天有点不舒服,也许,这一切根本不是她的错。可是,仗着我们人多,我们就理直气壮地咒骂起她来,其实,我们不过多等了几分钟而已,哪又会真的耽误了什么事呢?
一个十八、九岁刚出家门的女孩,在有些父母的眼里还是需要时时照顾、处处呵护的年龄,竟然知道必须要硬挺着,流着泪也要把她的工作做下去,真让人想起来也心疼。可是,我和那一群人在那天傍晚给了她多么残忍的一种待遇啊!
我一直很想再找到她,向她说一声:“对不起!”
绿峰与你聊
上课时讲席慕蓉的诗歌《长城谣》,我告诉学生们席慕蓉是台湾著名女作家,蒙古贵族的后代。大家都显出很惊讶的表情来,尤其是小女生们。我猜这是因为,对你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蒙古族等同于草原、马背和满脸风霜,贵族则是优雅、奢华、王子和公主的代名词,这二者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的。席慕蓉给读者的印象也确实如此。作为台湾著名诗人,她的诗,不论写的是美丽的爱情,比如《一棵开花的树》,或是深深的乡思,比如我们课本里选的《长城谣》,相信你们都能在其中读到一个温柔女子的细腻敏感的心绪,而一点儿也看不出有塞外民族的粗犷与豪爽。她的散文也是这样的风格。在这篇《哭泣的女孩》里她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对社会上苛责于人的风气的批判。但我们能感觉她把这种批判写得很柔情,不带一丝一毫的声色俱厉。她只是反思自己,体谅他人,并轻轻地提醒我们说,对别人的苛责是“多么残忍的一种待遇”。席慕蓉作品中流露出的这种温柔风格或许和她的经历有关。她是蒙古人,却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不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她还是个孩子时(不到10岁,比你们现在还要小、还要不懂事),就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动荡,逃过难;1954年她11岁时开始定居台湾。虽然她非常渴望回归自己的民族,在诗歌或者散文里一遍遍地重复这种渴望,但毫无疑问,从她所生活的环境,到她所接受的教育,都使她与自己的民族有着深深的差异与隔阂。也许对席慕蓉来说,她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从血统到文化都纯粹的蒙古人的。可是如果那样的话,也许对我们大家来说,就没有机会欣赏到这样优美的文字了。好在,这只是“也许”,只是不存在的一种假设。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一起读那首美丽而忧伤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 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 顾城《夜行》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