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OOLBOX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席慕容诗集有感(共含1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OLBO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篇1:读席慕容诗集有感

我喜欢这句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只看重金钱的社会,越是长大越是向往那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我比较偏爱那种远离尘世烟火的文章诗歌,偷闲的时候,总喜欢倚在书桌前,手捧书卷,细细品读诗作的意境和诗人当时的情感,那时候总是有种独立于世的悠然之感。

我喜欢席慕容的诗集,原因在于:与她诗作情感的相连和共鸣。我喜欢她诗作字里行间总是如紫罗兰般的清新朦胧,似远还近,如梦如幻,着实让人着迷。席慕容曾说过:“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作可以用一个“真”字形容。就是这样的诗,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也正是因为喜欢她的“真”,我喜欢上了她的诗,从诗里我喜欢上了她的人,甚至她的“悲与喜”,也就在此时我也喜欢上了用诗来记录生活,用诗来品读人生。

席慕容的文章和诗歌总会让人心情宁静或是带上少女莲花般淡淡的轻愁,就如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一本书,一首诗,读的人不同感受也不相同。就如好多人就把它解读成了一首情诗,表达了“女孩子站在那里等待男孩子”,席慕容也曾表示:读者的解读很多,诗人的解读只有其中一种,但是读者的解读同样也具有权威性。

当青春之花绽放的时候,人们总是期待在这最美的时刻,出现自己心中所想抑或命中注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我最喜欢的是那首《送别》“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至今犹记得当时看完这首诗后不由得落泪,脑子里想起大学毕业那会,想起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想起那些往事的悲与喜。席慕容的诗让我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找到了“世外桃源”,我在这里“耕种”,收获的是满满的精神寄托。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会去品读她的作品,会品读“水一样的女人——席慕容”,甚至有时候还会去写首小诗,来缓解自己的情绪。那时我也写了这样一首诗《远去的身影》:

梦近了

你却远了

在记忆的海洋里

似乎你还是那么清晰

那么真实

而我

而我伸手却永远触不到你

我知道

你远去了

你离开了

永远的走了

在培根的《论读书》里曾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我喜欢这样的赞誉,也努力想成为一个聪慧的人。

篇2:《席慕容诗集》读书笔记

放假之前就想要在寒假时看本书,虽然自己是个理科生,但那些文字总能深入到人的心里。所以一直记得封面上那句话:美好的人与诗,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慕容席

除开她是一个作家,还是想要写真实如向阳花的她。慕容席是她原名,她的身体里有一部分蒙古的血液。出生后一段时间被住在蒙古的外婆养育,是咿咿呀呀混沌不清的时候,那些穿着色彩鲜艳皮肤黝黑在外婆家进进出出的人,在她脑海里植下了最初的世界的模型。虽然那段时间并不长,但她长大后的睡梦时的梦话中隐隐约约还有蒙语的影子。世界再大,她心中总会存留辽阔草原的一角,那些熊熊燃烧的拱火映亮心中隐秘的愿望,促使她倾注于笔尖。

影响她成长最大的是她的姐姐慕容德,赶在她年龄的前头以优异的姿态成长,虽然有这样一个大家都认为值得效仿的榜样,但慕容席最终没去追赶姐姐的脚步也没有在姐姐的光芒下自卑。只是去寻求自己的世界,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感受万物的生长并且自得其乐。她的姐姐最后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她也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一个作家和画家。

其实,我们和她一样。他现在的一切只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并不曾放弃,得到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也不应该找到自己心之所向,努力在哪一方心灵的乐土上开掘耕作;而不是一味去寻找别人嘴里的成功最终被生活所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我相信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之后,成功也只是它的附属品—会不经意地地降临。

无论是否面朝大海,世界总能春暖花开。

诗·七里香

《七里香》这套诗集分为《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世界》《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事》七本。寒假期间看完《七里香》.其中有一首《渡口》如下。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

这首诗并没有写明与谁道别。离别总相同而离愁万千,以前的诗人写道: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只是以秋霜作比喻,让人联想到满山红透,而人如枫叶,身在风中,聚散不由己,并不忍心具体地写离别场景。但《渡口》只描写“握手”与“轻轻抽手”,祝福与嘱咐在凝视中传递,一切看似平和,但作者内心汹涌。一别千里,不知何日重聚。

我也记得去年入学,是第一次要离家那么久。上火车前告别,好像对每个人都有说不完但也说不出的话,只能说“我上车了”,再挥挥手,这样来了学校。车行驶时总会想自己也变成一个只身在外的人,外面风景再好,也比不上家里的草木。在车上也睡不着,到火车要进站的时候,邻座一个小男孩问妈妈;“还没到啊?”“就要到了”妈妈安慰道,小男孩忽然振奋了“我要出发去爸爸家了!”。我忽然想到离别的意义不止一种,为什么非要伤感?现在看这首诗,想到爸爸妈妈要我独自过来就是要我学着独立,虽然暂时离家,但我背的行囊将一路收获。即使步伐会渐渐沉重我也要学着坚定往前走。

下一次,我会勇敢一些。因为那不仅是离别,也是出发。

篇3:《席慕容诗集》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席慕容的诗和散文,尤其是诗,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淡淡的罗兰香,清新朦胧,如梦似幻。她的诗总是带着淡淡的苦涩,可却能很好地表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追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这个写出优美诗句的女子曾说“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里,有爱情、乡情,每一种感情都丰富细腻,让人沉醉。

很喜欢她是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后来我终于明白了,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席慕容的诗的世界里,乡愁是一支永远回旋着的曲调。祖籍内蒙古的她,在46岁以前,从未见到过故乡,深远而辽阔的内蒙大草原永远只在诗人心中魂牵梦绕。“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会老去。”浓郁的乡愁,贯穿在席慕容的字里行间:“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可现在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作者那样的心态,珍惜现在。回忆过去,是为了现在能更好的生活。

席慕容的诗总是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止是《一棵开花的树》或《离别》……

篇4:《席慕容诗集》读书笔记

几年前,当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专辑《七里香》这个名字的时候,便想那真是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和歌曲那轻柔的调子正好珠联璧合。后来偶尔在书店里看到席慕容的一本诗集,第一篇便是《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读席慕容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全是情诗?而待到细细品味罢那盛满忧伤的一本诗集,我才明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

青春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定是一段忧伤、温馨也有诸多遗憾的爱。那些所谓爱情也许不算真正的爱情,但是她们却实实在在存在过,并且让我们为她们心动、憧憬、落泪、心碎。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生命中还有多少浪漫甜蜜或是轰轰烈裂的爱情,青春时的爱一定是永生难忘的,那些明明暗暗的回忆被优于世界上任何一种保鲜技术的一种叫做爱的东西保存着,无论何时想起,都像刚刚发生过,心依旧在悸动。

然而事实上一切都那么模糊。她也只是记得,年轻的他们在那个路口挥手告别;在她心中,对他的印象也只是那青青的衣据;那些曾经让她那样流泪的爱情,再回首时也不过,恍然一梦……

我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可后来我终于明白,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用于样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成长中,难免为那些不成熟的爱忧伤,每当那时,我都会捧起那本盛满重重思念的书,靠近哪一颗柔软如水的心,同她一起,感悟青春,感悟爱,在挣扎之后蓦然回首,发现痛楚也可以化作甜蜜的热泪。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篇5: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高中时候朋友送过我两本席慕容诗集回家闲来无事又翻出来细细品味了一番,实在是感触席慕容的文字功底可以把文字的魔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让我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我折叠着我的爱》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舒缓的音乐风格。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美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领悟。这是我的最爱,只能意会不能言语。

在诗集中无意中读到那首《印记》甚是喜欢。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 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好让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不仅仅被诗中的含义打动更被那美丽的文字吸引,读过不少的书,也读过很多唯美的文字,却从未有一位作家像席慕容那样给我如此多的记忆。

“青春有时候很短暂,有时候又极为漫长。我很想知道,因为我曾如你一般年轻过”,是啊,我们可能在青春有着这样的那样的伤痛和无奈,何不让她淡淡流去,只在时光中惊艳。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蓦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

小时候,很向往着长大后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在偶尔间回想起年少时的嬉戏,想象着每次在外玩疯了回家很晚,妈妈那半带愤怒半带嗔怪的模样。是啊,慢慢的,我们告别了过去,不再有那些无忧无虑的轻松,席慕容说:“烟尘滚滚/一路行来/我很可能是迷了路了/不然 自己怎么会/在举手投足里/越来越不像起自己来了。”她又说:“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或许我们曾有着迷惘和愤懑,有着伤感和离愁,而这些却真正构成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就像席慕容告诉我们的:青春,最为诗意。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上了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学着自己独自生活,有时候会突然想起父母,想起远方的家,有时候想着想着啊,就突然想起席慕容说的那句话,“故乡是一首清远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请用美丽的颤音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这些诗句,有时候就好像是一个慈善长着对我的`娓娓诉说,那么真挚,那么善解人意。我始终认为,席慕容的诗歌一定有一种魅力,在她的诗歌中沉醉,而后,在美中徜徉,回归最真的自我。

席慕容还有一首诗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不过依然记得那句词“我的真实是我不真实的梦“当时读这首诗的时候,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或许是自己经历的不够,没有那种感触也在所难免,又更或许是对美好的一种希冀吧!我的青春还在,我会用我的这段美好时光去了解去透视我的梦。

最后再以一首席慕容的诗结束,用她美好的言语衬托我这苍白无力的文字。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 席慕容 《暮歌》

篇6: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读席慕容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全是情诗?而待到细细品味罢那盛满忧伤的一本诗集,我才明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

青春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定是一段忧伤、温馨也有诸多遗憾的爱。那些所谓爱情也许不算真正的爱情,但是她们却实实在在存在过,并且让我们为她们心动、憧憬、落泪、心碎。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生命中还有多少浪漫甜蜜或是轰轰烈裂的爱情,青春时的爱一定是永生难忘的,那些明明暗暗的回忆被优于世界上任何一种保鲜技术的一种叫爱的东西保存着,无论何时想起,都像刚刚发生过,心依旧在悸动。

然而事实上一切都那么模糊。她也只是记得,年轻的他们在那个路口挥手告别;在她心中,对他的印象也只是那青青的衣据;那些曾经让她那样流泪的爱情,再回首时也不过,恍然一梦……

我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可后来我终于明白,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用于样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成长中,难免为那些不成熟的爱忧伤,每当那时,我都会捧起那本盛满重重思念的书,靠近哪一颗柔软如水的心,同她一起,感悟青春,感悟爱,在挣扎之后蓦然回首,发现痛楚也可以化作甜蜜的热泪。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篇7: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假如能给我一个任性而不羞愧的机会,我想我就是这时候的席慕容。我也能这样大胆地坦露我的渴望。我羡慕自由的人,我害怕被人怀疑,我的心里有个柔美朴实的梦想,我难过的时候大骂让我难过的家伙,我要抱怨。可也知道这是任性的人才会这样,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难免觉得羞愧了。就像作者所说回到现实就知道这些不可行。

当自己不再表现出渴望和软弱的时候,也是在以另一种勇敢的方式过活,担当责任,回以一笑。这不是麻木,不是冷漠。这是我与作者不同的想法。尝试就算最爱的事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活的坦然,不觉的违背了自己。

这样,最后终结没人能说出哪个是镜里的CD,哪个是境外的CD,那都是真实的啊。虔诚的希望你会理解以前软弱胆小的CD,喜欢后来勇敢坚强的CD。少年时候的我是前者,慢慢希望在长大过程中的我能成为后者。不是被迫这么做,只是因为身上有了责任,不能不顾一切的做事。还有倪婕眼里所谓残酷的现实。我会希望成为后者,就算过程会很痛。

成长需要付出代价,我体会到了,很不好受。不能一直懒下去,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讲话不考虑后果,不能纠缠一件事不放,必须放弃有时候。那种成熟的成就感都狗p的,留到我50岁回望的时候再说吧。但很清楚接受责任的人会成功,就算不圆满。而那些任性到底,不顾一切的人最后伤害了自己还有亲人。

我想我不会逼迫自己去做距离梦想太远的事业。又或者就让自己爱上后来的事业。 说不定那些所谓的羁绊和放弃会让我更加去珍惜我曾留恋的人和事。手和心还是CD的,我想我会选择的。让自己不会太累。

至少我还喜欢看书,写文哪。这里我是会说心里话的。文字就是CD休息的小岛,永远不会变。

祝她有一天真正的勇敢了,成为知性的好女人,O(∩_∩)O哈哈~

篇8: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句话是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明人洪应明的对联,亦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越是长大越是向往那种淡泊自然的生活。为此我还曾自己作诗一首,诗名《一梦》

心向山水云深处,

弄诗品茗仙也妒。

笑看红尘多琐事。

一杯清酒引为赋。

因此我比较偏爱那种远离尘世烟火的文章诗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总喜欢一卷在手,细细品读作者书中的意境和情感,那时候总是有种独立于世的悠然之感。

我很喜欢读席慕容的诗集和散文,尤其是她的诗作,字里行间总是如紫罗兰般的清新朦胧,似远还近,如梦似幻,着实让人着迷。那个总是写出那么温柔美丽的诗句的女子曾说过:“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

席慕容的文章和诗歌总会让人心情宁静或是带上少女莲花般淡淡的轻愁,就如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

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一本书,一首诗,读的人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关于这首诗席慕容自己的说法却和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同,她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犹记得那时看完后不由得端起手边早已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那茶来的比以往要苦涩,离别总是会让人遗憾和伤感,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如今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并且这种生活看似永无终点!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席慕容的诗总是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止一首《一棵开花的树》或《离别》有时候独自品味这份苦涩也别有一番风味。于她的作品我最后依然想写词一首,以舒胸臆:

秋心为愁,好梦留时,难度。

篇9:《席慕容诗集》读书笔记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于静谧的夜晚,空气中还残留着几分秋日的凉意,“刺啦”的翻书声不时地响起,和着窗外瑟瑟的树枝舞动的声音。我坐在书桌前,捧着《席慕容诗集》,细细品读一行行诗,一页页字,感悟一丝丝情。

伴随着书页间细微的摩擦的声音,我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生命在我的面前一幕幕地展现和淹没,如海浪一次次地浸过沙岸又退去。她是何等的幸运,在那段如此丰富而又忧伤的浪潮汹涌的岁月里,能够拿起笔来,诚实地记下生命里的每一次触动,让日后的自己可以从容回顾。尽管时光越走越急,她的诗却越写越慢,她为此觉得心安。纪伯伦说:“爱是自足于爱的。”她说:“诗也是自足于诗的。”

在一页一页的流年中,我看见了她日复一日思旧的梦境:旷野中含苞待放的金盏花,田埂上依旧艳红的蕉花,暮色中已成灰烬的玫瑰,漫山遍野风中婆娑的相思树。我听说:浮游的爱都是短暂得不能再短的歌,浮游被包裹在琥珀中生命悠长。我看见了她多年来魂牵梦萦的家乡:那里曾经开满了大朵大朵的牡丹,英雄凯旋,君主以此相赠,是荣耀,是天恩;那里还有菡萏、垂柳、遍野的玫瑰、傲世的繁华以及天下第一的鞍辔。在温润的玉杯里,曾经倾注过的玫瑰露脂,千年以后还留有一丝淡淡的芳香。当一切逝去,她在台下泪落如雨,我听见来自她心底的声音——对草原的颂歌,对往事的哀悼。我听见她说:生命是一场不得不如此的挥霍,时光与美,巨大到只能无奈地浪费。我细数着那些积累她生命悲伤的厚度,静静地看着她的生命之河缓缓流淌。

爱上席慕容,爱上她的诗,是从读到“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开始的。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少女的'细腻心思,我读出了幽幽的寂寞,感触良多。我细细地幻想,遐想她当年的妙龄芳华,揣度她是否也有着和我一样的淡淡忧伤。偶尔思绪恍惚,那突如其来的多愁善感,和着那课本上有着江湖味的漫画,把我的思绪带走了,久久绵缠,无尽忧伤……这一切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似乎是自己在无意识地追寻内心深处的记忆,那些“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看着窗外落叶飞扬”的岁月,寂寞得让人不忍触碰。她的十六岁缓缓而过,在那个十六朵昙花一齐绽放的馥郁的夏夜,她用精美细致的文字描绘出暗潮起伏里人们灵魂深处的渴望,短暂的月光偶尔来见证在湖面久久冻结了的喜悦与悲伤……

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洒在纸笺上,眼睛微微有些倦意,夜深了,夹上书笺,合上书本,那浓浓的情意仍盈满我的心怀许久不能散去……

篇10:读《海子诗集》有感

读《海子诗集》有感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在阳光未及热烈的三月,查海生把一切的哀与愤放入最后的短短诗篇,用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虽然天才诗人已随这样绮丽的悲壮奔向梦中曙光,但他的作品被保留了下,感染了无数彷徨的灵魂。

海子是敏感的。细腻的情感让他驰骋在赤裸的草原上,睡在创造的季节里,可与此同时,也让他的人生与孤独苦痛紧紧依偎。“日落大地大火熊熊烧红地平线滚滚而”,即便是壮丽华美的夕阳,也会刺伤诗人的眼睛——“这个黄昏无限痛苦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切开血管落日殷红……再不提起过去痛苦与幸福生不带死不带去唯黄昏华美而无上”透过辉煌的落日,他看到了人生所有的美与缺,深深悲伤着一切绵长而难忘的爱恨。

海子是惊世的。在如此惊人的洞察力与深沉的思想下,海子用自己的血与泪,为混沌未开的世人撞出一条连通灵魂的路。“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他以澎湃思潮为笔,激励千万人为理想献身;“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他以浩瀚哲思为笔,悲伤人类在无垠宇宙中的渺小无力;“冬天的人像神祇一样走因为我在冬天爱上了你”,他以浪漫情怀为笔,道出世间感人温暖的深情热爱……海子借助卓绝的.诗性,写下世间大悲,说出世间大喜。才子已去,但他为世界留下一座诗的宝库,使经年之后的人们仍旧能够在他的字中激荡。

另一位伟大诗人顾城曾经说过:“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也许,这正是冥冥之中天才间的共鸣。海子正是挣破了被禁锢的肉体,用广阔的思绪捕捉到微小的寒冷与火热,把浓烈的情感融进每一个动人的诗句,绽放出最为辉煌的灵魂之花。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谪仙醉醒归去桃花,世人依然久久沉浸梦中。

篇11: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态度需要有徐志摩的浪漫情怀。

闲暇之余,无意翻起一本《徐志摩诗集》,便认真的看了起来。一篇《偶然》如盛夏的一缕柔风飘荡起我的思绪。“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诧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便消失了踪影”这首轻快浪漫的小诗无疑打动我的心,我承认,我爱上了这首小诗。浪漫的诗人以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作比传达诗人高洁不染得天性,显示自己动荡飘摇的心,“偶尔”是不期而遇的,就如在江南水乡邂逅一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花一样的女子;又如在西子湖领略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闲趣;由于热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诗人自己自然而然“投影在你的波心”抱有这种期待与追求的实现了。“天上漂浮着美丽的白云,给地上的知己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热切的情感,他心波荡漾,激动不已。诗人的高妙处是极力抑制心奋的势头,劝喻知己:你不要为期待的突然实现而惊讶诧异。更不必为它欢呼欣喜。因为它“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前一句与后一句互为因果关系。全因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所以飘忽不定,这一句又是上一句的原因,“为什么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因为这知己的相遇并不永久,这种美并不永恒。表面上看,这节诗叫人们淡化情感,漠视际遇。而实际上却包含了更深的含义。任何的事物都是相当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都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永恒的笑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加倍珍惜“偶尔的美,方能把片刻体验化为隽永记忆。

在第二节的诗歌里“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也忘掉,在这交会互敬的光亮。诗人巧妙设置了相逢在黑夜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大海之中的航行寂寞又悲凉,正需要朋友和伙伴。友情和欢乐。在这“特殊境遇”中,你的突然出现驱散了黑夜的`寂寞。我们相逢相知辉映“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竟然注定不能停留,擦肩而过,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殊途同归,却承受着海上航行的寂寞,又都获得了友情的寄托,这是多么难以忘怀的相逢!但也只是片刻的过眼云烟。于是诗人不得不又劝解自己“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显然,这句语气上以退为进,以轻实重显示这豁达的诗文强调的不是“忘掉”而是“记得”自己对偶然邂逅的一段美好时光魂牵梦绕,自己希望对方铭记心怀。”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无重复。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爱,又有多少能可以重来?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便跋涉天琼的时日也无法达到彼岸。只有如诗人达到宠辱不惊,不悲不亢的境界,方能悟出人生之精华。

正如志摩先生所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我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篇12:读毛泽东诗集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豪迈激进的风格抒发了他的远大抱负和伟大的政治理想。

毛泽东的诗作从少年时代到晚年经历了从民国到长征再到建国的时间段。因此其诗作中包含着时代的气息。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着指点江山的抱负,意气风发。其诗作中也融入了他的情感,因而其诗豪放不羁,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着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那是他日后所取得成就的基石。从他当时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落后的中国,一个饱受欺凌的中国,但我们又可以看到无数新生的力量在奋斗!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泽东已经在实现其远大的理想之路上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无数的挫折没有磨去这位伟人积极进取的锐气,他变得更加成熟。 其诗作中透着一股稳重和领导者的风范。这个时期,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动,革命只活在神州大地上燃起,愈演愈烈。此时毛泽东的诗作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其诗作多描述革命的历程。在长征时期,无论是过草地,翻雪山,还是渡赤水,夺泸定,全国四处都留下了他的诗作。“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诗作多反映乐观的革命态度和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的诗作以有相当可观的数量。在他的领导下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毛诗人自然不能吝啬笔墨。在建国初繁忙的计划和建设中,毛诗人也会忙里偷闲地来上一首诗作。这个时期毛泽东的诗作多反映新中国的建设路线和发展方向,主席先生也不免地抒发对未来新中国可以繁荣昌盛的祝福。虽然此时毛泽东已头生白发,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无尽的动力,还有这个时期新中国不竭的活力。

可以说毛泽东的一生都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读毛泽东在不同年龄段写下的诗作,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毛泽东诗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不朽的史诗!

篇13:读毛泽东诗集有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

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没有给人一点凄凉的感觉,反而让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比作银蛇、巨象,气势磅礴,境界雄伟。群山、平原是人民的革命象征,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辱的,中国要斗争、要反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篇14:读毛泽东诗集有感

《毛泽东诗词》与其他诗词不同,大多诗词写法:写出诗词原文,交代诗词背景,解释诗词意思,而《毛泽东诗词》则是以毛泽东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将不同的诗词分散到相应的背景中,重在介绍诗词的背景,便于很好理解诗词。相当于传记,既了解伟人的经历,又能欣赏诗词。

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六进私塾,都是因为其聪明过人,敢于破坏陈规,老师教不了,管不住,才劝他退学。其父毛顺生本来打算让他读好书,能帮忙打赢官司,好继承家业,私塾毕业后,就回家帮助家里打点店铺。在家干了三年后,在族人和他的表兄等多人的建议下,其父不得已将他送到湘潭上初中,第一次离开韶山冲,不久伟人毛泽东就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大学,在大学里讲求:立奇志,交奇友,谈奇文,积极创建《新明学会》,思想先进,活跃在大学里,慢慢走上革命的道路。

伟人毛泽东心怀宽阔,饱读诗书,其诗词风格:气势磅礴,直抒胸臆,引经据典,时间、空间跨度较大,读后让人眼界开阔,精神受到洗礼,精神更加振奋。很多诗词被后人传诵:《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以及赞扬彭德怀的诗等等。

从《毛泽东诗词》中可以感受到伟人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给我们很多启示,在那么艰苦、危险的环境下,伟人的坚定信念,乐观积极态度,激情满怀。相比较而言,我们有些同学,整天愁容满面,写的东西,晦涩难懂,多愁善感,缺乏年轻人的“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应有的活力与朝气。生活在和平时代,衣食无忧,仅仅是学习,一心一意地学习,而有的人夸大学习困难,只看到困难,而看不到困难后面的光明,裹足不前,整天生活在郁郁寡欢之中,或抱着混的态度,将好时光过丢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篇15:读《海子诗集》有感

戴亮

在合肥上学时,爱好文学的我,头一次听到班长说起海子,当时并不想去了解他。当我嫁到怀宁后,知道了高河镇渣湾村就是海子的故乡,心中蓦然涌起一股想要了解海子的愿望。百度一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更多的诗和生平,便跃然眼前。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我喜欢这首诗,无法言说其中的真义,只是觉得自己心中的那根琴弦被触动了,一种发自最深处的声音,在周围荡漾,或许验证了诗在远方的感觉,亦或依恋某种共鸣。

想起三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海子从渣湾来,想到哪里去?天空一无所有,伤感顿时倾盆而来。不,如果当时看得见明亮的星星,安慰会不会像自由的风,知道往哪个方向吹?!我的眼泪淹没了诗句,而你却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痛定思痛,你的痛是一种最痛的痛,是一种博大的痛,是对于世界时间人生的透彻思考后的绝望。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能体会到海子的心,白天的天空的确是空空的,人的心也空空的,是谁导演这场虚无缥缈的人生?生命的寂寞和悲凉,将诗人的灵魂清空,羽化。

逝者如斯,时光是一支无法回头的利剑。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如果不站在时间的高峰,我们总是感觉不到自己以及万物的渺小。多想停留在青春美好的阶段,不愿意和时间同一个方向行走。时间如果恒温三十七度该多好,让每个人都感受它的暖,在心中盛开阳春里的花朵!

当我知道:你把晌午的太阳一般火热的生命,交与冰冷的铁轨,我就像坠入丰收时节的麦芒中,和你一样再也离不开麦子和麦地!我不知道诗人,你无力偿还什么?你去了二十六年了,日子早已被镰刀割倒了一大片,剩下的青黄不接。长者的思念如麦草烧出的炊烟,一日三次,粮食的味道早已瘦得皮包骨,一切仍在艰难地继续!深深爱着你的人,如同深深爱着一块麦地,倾注了一生的爱、希望、泪水。

以梦为马的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曾说过,抒情就是血,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海子用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对抗这个张扬的世界。如果不是从明天起,就从当下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看太阳, 和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真的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16:读《海子诗集》有感

他说他的幸福很简单:喂马,劈柴,环游世界,所以他要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他在尘世挣扎想获得幸福,可现实是一个沼泽,越挣扎的人只能陷入更深,终于,他明白并走向另一条他注定的路。轰轰烈烈的结束了挣扎,斩断对尘世所抱有的幻想,开辟新的道路到达他心中幸福彼岸。卧轨自杀,他以这种最唯美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幸福:喂马,劈柴,环游世界。然后,我们记住了他浩瀚的名字,他,海子。

他,愿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孩子,建筑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创作倾向。许多人都刻意的去模仿他,想写出一个飞翔的世界,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成为海子。只有那执著的灵魂,远离尘嚣的海子才能写出:“我不为了你才走的/西口外那么荒凉/你唱一支陇味儿的情歌吧/让野外开满你的名字//西北的姑娘/即使成为母亲/也是爱花的/你姓马/母亲便是称你为马兰//我噙着泪水/走过风生满潮的风口/从此,梦中会是安稳的/我坐在一块冰冷的石上/张望放羊的孩子/太阳血/洗过高原行走的父亲//我走过西口/让口外开满你的名字”.那些类似于这首诗,乡土于恋情的诗意想象清新而辽远,却同时有一种飘忽的梦幻感。它们是属于燕园诗歌一条主导的流脉,属于海子的诗,有一种品格,即体验大于经验,梦想法超过现实感,最终营造的是自足于校内的纯粹情感化的思象空间。如果想去衡量这些诗歌最重要的尺度是否具有天赋的想象。

每一首诗都是他的乡土和民间资源。这种乡土,在本质上是想象化的乡土,无法在现实中复制。但是对于处在八十年代具有流浪天性和浪子情绪的海子,一个找不到归宿的孤单诗人。想象中的乡土却构成漂泊灵魂的莫大慰籍。

当海子尚未转向长诗与史诗创作时,“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他短诗作品三种基本方式。我们很难断言海子从他的抒情短诗走向宏篇是不是一种损失,但无可置疑他早期作品更直接地,也更深刻地影响了燕园诗人的创作。

记得曾在一本书上,洪子诚先生曾这样描述海子的创作作品:“孩子早期的抒情短诗,写他梦幻中飞翔的那个世界,那时五月的麦地,新鲜久远的风,鲜花一片的草原,秋天丰收的篮子……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作中,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对质朴,单纯的原生生命状态的向往”.的确如此,在他的诗中我们能看见在诗的想象中他所追寻梦幻般的朴质,单纯的原生命的生命境界。

尽管在八五以后更具为冲击力的一批诗人未必把海子的诗视为经典,但谁也无法低估他带俩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记得在《亚洲铜》中有一句“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野花的首长和秘密”,读到甚至想到时都是一股清新的抒情气息氤氲在我的心里面,一种开口渺远的气魄便留在我记忆最深处。

‘唯美’是我对海子的评价,美得没有奢侈豪华的庸俗,并非一句‘桃花源’便打发开了。他的那种‘唯美’是简单的几个词语,它们互不认识,出现在海子诗中时,却营造一种梦想的品格。他立足在这天地之间创造这些‘唯美’,在梦想和现实中血肉模糊地挣扎。其实选择做诗人的他,某种程度上来讲早已选择放弃,找到天使和悬崖的平衡点。

海子的诗,不是出自于青春本能的躁动,不是吟花弄月的无病呻吟,也不是“后一切注意”时代的名利的角逐。它只是海子本身的一种执著,一种思索,一种向往变成的。

阳光打在地上/并不见得/我胸口在疼/疼又怎样/阳光打在地上……

……

这是海子心灵同自我以外一个冥冥中的上帝或主宰者的对话,是聆听,是领悟,是净化。

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溢满了海子的‘唯美’,每个在他之后的人都在无形的呼吸中得到,灌溉培育出新的殿堂。沿着看不到边的铁轨走,听火车呼啸而过,在殿堂内我们低吟: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环游世界。

读《顾城诗集》有感

席慕容作品《回眸》赏读

读泰戈尔诗集《飞鸟集》读后感

读 有感

读有感

诗集

席慕容《晓镜》原文赏读

席慕容经典语录

席慕容散文集

席慕容散文

读席慕容诗集有感(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席慕容诗集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