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高校网络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共含16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y198553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网络文化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具体有: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伴随校园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及,校园的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研究我国高校网络文化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及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图书馆建设的关系研究方面。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1、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体
研究者基本认同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物,校园网及其相关栏目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师生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校园BBS、专题网等学习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校园风气。
2、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开放、多元性与高时效性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虚拟化。
(1)虚拟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受性
网络交流表现为主体和对象都不必显现真实身份,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化跨越时空,具有多元性与最大的自由性,网民可以尽情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发泄情绪。
(2)多元性与两面性
高校网络文化整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与底蕴的思想、观点,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也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等不良信息,网上民意的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已成为威胁校园文化安全的新公害。
(3)高时效性
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数量持续攀升,多对多的网络关联格局已形成,信息来源广、更新及时,搜集信息便捷、及时、迅速。
3、高校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传递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
网络文化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教育者可以把网络作为宣传阵地,及时传播先进文化。网络教育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特点,网络传播文化的形式多样,网络使用者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而,网络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发挥作用的性质有赖于使用的恰当程度
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使用网络基本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为教育者及时发现与解决学生的问题、监督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广泛性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范围,促使学生深入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的自主交换性和交往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敢于通过网络进行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促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自律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网络中呈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网络监管的缺失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能使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缺乏考验与辨别力的大学生误入歧途;使自制力弱的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自制力低、沉溺网络的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减少,人交往能力退化。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网络文化使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促使德育工作者正视这一挑战,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以增强教育功效,变挑战为机遇。
更新教育观念,健全制度,培养网络文化服务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监督,保证网络信息所传递思想的主流性与可信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普及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网络使用培训,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加强对学生上网意识和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选择与“慎独”,以增强其道德批判与选择的能力。
(三)增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将会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拥有坚强的后盾。因而,需要坚持“综合化”的网站设计理念进行图书馆建设,构建网站内容时充分尊重用户习惯,突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和受众群体,扩大数字图书馆的辐射范围。
发挥图书馆特有的职能,丰富网上内容。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可以通过对特定网络信息进行智能整合、网页导航、努力扩充网上馆藏资源,主动、积极地向学生,甚至社会提供经过系统开发的有价值信息。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和随书光盘,主动推荐热门图书和经典图书,丰富自助知识讲座内容,开办校园读书网站等方式增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二、探寻已有研究不足,展望研究未来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过于集中,覆盖面不够
从重要学术网络和普通网络搜集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络文化的基本理论、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及思政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2、理论性探讨宽泛,实践调研性研究缺乏,推广价值不明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网络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及对策的探讨着手,研究成果相似程度非常高。实践研究成果发表的仅有几篇,调查范围仅限于少数院校,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推广程度仍然有限。 3、研究对象宽泛,缺乏分类分层研究
多数研究者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类别研究很少,比如对高职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仅有3篇。
(二)研究展望
据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迅速下滑之势,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条件趋于多元化,各级各类高校争抢生源的竞争也悄悄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已经成为高校争夺生源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对增强高校竞争力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从教育部提出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来,相关研究进展较慢,仅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者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等基本构成及内容产生共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
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问题,使研究内容涵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导向;实践研究成果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理论。需要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应对模式、筛选信息的标准与原则、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网络使用习惯及态度;探讨师生的信息需求心理及需求内容的性质与类别,以便为提供吸引师生的网络知识作出指导。
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与管理传统、培养目标、师生心理和思想特点等进行细化研究,为同类型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系统指导,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规范,提高实践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瑛,陈玉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12).
[2]王淑芳,王洪欣.网络灰化对高核德育的负面影响众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3).
[3]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7).
[4]李明,杨欢,彭小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5).
[5]唐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9).
[6]孙桂荣.高校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7]李亚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策论[J].江西社会科学,,(1).
[8]李英,郭双利,王春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9]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谭富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武汉大学,2005.
[11]鲍丙刚.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D].合肥工业大学,.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职业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社会财富,获得一定报酬,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种工作。职业生涯即与职业相关并贯穿于人一生的所有经验与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的设计,是一系列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活动。
为此,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这一主体在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计划,不断增强所选职业所需素质的一个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2.1职业发展理论
有许多种类的职业发展理论,我们选择介绍金兹伯格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金兹伯格(Ginzberg)认为职业发展不是一个短暂的决定,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发展理论探讨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并进一步把青年人的职业发展分为空想期、尝试期和实现期。舒伯(Super)在上述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
2.2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Holland)认为人格有6种类型,分别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性。与此同时,工作环境也有6个类型与人格类型相匹配,人的职业发展由二者的交互作用而决定。
2.3职业锚理论
施恩(Schein)提出了职业锚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他怎么都不会放弃自己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人们如何在未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职业锚起着重要的作用[1]。
以上三种代表性理论分别从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职业锚的角度,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了简单地分析与论述。这三种理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本文重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回顾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很多,笔者选取了几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学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有:(1)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足够的认识;(2)大学生对于自身与相关的环境认识不够;(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对盲目,缺乏相关的方法与对策;(4)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2][3]。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个人、高校和国家几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为将来更好的择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能力是个体或团体成功完成某一活动或事件的心理特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即大学生能够成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心理特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有之意,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内容。
裘开过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分为: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反馈修正。而且各种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和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为此,根据不同的性别、年级等特征有区分、有计划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很有必要。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机制的研究
杨丽()的研究从指导机构、专业队伍、网络服务、课程体系和测评体系几个方面介绍了教育体系的建构,同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个性、市场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整个过程的发展[5]。该研究既尊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也尊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还很好的结合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性,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机制也十分重要。建立良性的培养机制既可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能够有规可循,也可使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刘兆平(2007)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办学理念、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的相关措施[6]。从宏观的办学理念到微观的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值得我们借鉴。
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是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等的影响。实效性越高说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能落到实处。何泽彬()认为时效性的考察应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有效方式、队伍建设和有效评价五个方面[7]。在实际考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以上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展望
4.1努力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阶段是一个增长知识与技能过程,职业是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实现价值并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一种途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与周围环境,确定和实施合理的目标,并根据结果对以上环节不断跟新、进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从学业规划和结业规划两方面入手。学业规划可根据SWOT分析方法在大一到大四制定不同且有针对性的计划。就业规划要实时关注就业信息,不断增强就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自身兴趣等,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
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与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机制仅从理论上的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的检验,这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体系才会不断完善。为此,高校应当把学生管理、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并更新理论。只有这样的循环往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能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还要特别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网络服务的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在发布信息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加以有效利用。
4.3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效性将越来越受重视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看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今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指停留在课堂的讲授、期末的考试等事项,而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重要内容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的研究制定更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学生也应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4.4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深化
由于大学生扩招等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巨大。大学生就业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大学生应对就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例如:基层在教育、医疗和农工业技术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大学生应响应国家号召,去基层就业,在基层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另外,大学生创业也是值得深入了解与发展的内容。国家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选择创业既可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杨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D].复旦大学,.
[2]常万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3]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7]何泽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筒仓侧压力的确定是筒仓结构设计的关键,筒仓侧压力的确定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本文是对这三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
关键词:筒仓;侧压力;试验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方法
一、前言
筒仓是一种功能性构筑物,它不但可以用来贮存散体物料,而且可以向外进行卸料。决定筒仓仓壁设计的主要因素是物料作用于仓壁上的压力,而物料的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其流动时所产生流态的不同决定了筒仓仓壁受力的复杂性,所以筒仓的受力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筒仓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下面就回顾一下国内外各种方法的研究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筒仓压力研究历程回顾
(一)理论计算方法。1895年Janssen根据静力平衡原理,推倒了著名的Janssen公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筒仓设计规范,仍然是在Janssen公式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1976年Reimbert根据试验结果,推导出静力条件下筒仓侧压力公式,并认为该公式适合于筒仓在装料、静止贮料时的压力计算。苏乐逍以贮料及仓壁的弹性为研究问题的基础,讨论了弹性变形在卸料过程中对动压力的影响,并指出贮料及仓壁的弹性变形及其传播有助于破拱和削弱压力峰值。李国柱、刘定华在从理论上探讨筒仓仓壁的动态压力的计算问题,考虑了筒仓的流动压力及侧压力系数随仓体深度而变化的情况,建立和求解了微分方程,得出仓壁的动态压力近似计算公式。A.Khelil和Z.Belhouchet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入手,研究筒仓在对称荷载作用下,根据各种贮料的特性以及与圆柱筒仓壁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平衡方程,通过求解平衡方程来得到侧压力的分布特性。
(二)试验方法。塔赫塔美谢夫在1938~1940年对多处实体筒仓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填仓速度、卸料状况、出料口布置等因素得出了极其复杂的仓内散粒体应力状态图形。1980年森山、上竹对圆柱形钢筒仓进行试验,试验表明,模型仓的某些部分出现了高动压,并测量到模型仓上的侧压力情况。1995年刘定华利用小模型筒仓模拟大型圆筒煤仓,采用三个模型筒仓,其中三个模型的直筒部分相同,而漏斗部分分别做成漏斗口直径和漏斗高度两两相等,以此来对比漏斗参数的变化对仓壁压力及仓内物料流动状态的影响。屠居贤采用有机玻璃做成的深仓模型,分别对粒状煤、小麦和干砂进行了卸料试验。试验表明仓壁最大侧压力发生在两种流动形式交界处而不是在筒仓根部,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导出了仓壁侧压力的计算公式。C.J.Brown做了方形筒仓的模型实验。贮料采用砂和大豆,测出了筒仓在装料、贮料、卸料状态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并提出墙的刚度对侧压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装料过程和卸料过程中贮料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
(三)数值分析方法。目前,研究筒仓压力的主要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单元法。
1、有限单元法。19T.Karlsson假设筒仓内储料在静止和流动时密度为常量,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采用Euler坐标系统模拟筒仓在卸料瞬间(1秒内)的力场和位移场。同年,曾丁认为筒仓内的散体是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介质,散体与仓壁的摩擦属于Coulomb摩擦接触问题,建立了接触单元,从连续介质的角度,用有限单元方法模拟了散体对带漏斗的筒仓的静态仓壁压力,以静态解为初始条件,用给定位移的方式,模拟了卸料初期的仓壁动压变化情况。20J.Tejchman和T.Ummenhofer做了筒仓的分层模型试验,并结合了有限单元的分析,在数值计算时采用能突出散体物料特性的极硬塑性本构关系,并认为单纯的数值模拟不能反映出筒仓受力的真实情况。年D.Briassoulis使用有限单元分析了筒仓在受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了筒仓在装料和卸料时受非对称荷载情况下筒壁的性能和应力的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筒仓贮料能产生非对称压力的特性在筒仓结构设计中是不能忽略的。M.A.Martinez和I.Alfaro运用有限单元对筒仓进行了分析,并从考虑物料的物理特性入手,采用不断更新、划分网格和单元的方法,选用Drucker-Prager和Mohr-Coulomb非联合屈服准则更好的计算筒仓静态下的仓壁受力性能,在轴对称情况下的`卸粮过程中的动态侧压力,并在前面结果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了筒仓在震动情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2、离散单元法。1991年魏群为了印证Janssen公式与实验结果存在的较大差别,模拟了一个直径为300cm、高450cm的圆形筒仓,在筒仓中按正态分布随机产生了颗粒半径为12cm的颗粒散粒体,分析其在静态和动态作用下对筒仓的作用力。1994年P.A.Langston使用1,000个颗粒单元,通过减少摩擦系数来模拟管状流动向整体流动的转变,并且还分析了颗粒半径、卸料口开口半径以及漏斗倾角对筒仓侧压力的影响。2000年俞良群、邢纪波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筒仓装卸料过程中的力场和流场,并探讨了颗粒密度和物料密实度的影响。20Shie-Chen Yang和Shu-San Hsiau模拟了在筒仓卸料时加入正八字形楔体和倒八字形楔体分流器的情况,发现两种楔体都能将管状流动转为整体流动,在加入楔体后筒仓内的压力分布变化很明显,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仓壁上的压力。杜明芳等运用颗粒流程序模拟了筒仓压力及其流态,并证实了用颗粒流程序来模拟筒仓压力是可行的。
三、筒仓侧压力研究方法发展展望
筒仓仓壁受力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
1、要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及其流动特性;
2、仓壁受力主要是由散体的自重应力水平决定的。那么,研究筒仓受力较好的方法就是既要能够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又要考虑筒仓内的实际自重应力水平。
而上述研究方法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单元法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筒仓内的散体物料看成是连续的,并没有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所以不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机制。
试验方法中的现场足尺原位试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它得出的试验数据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情况的,但试验费用非常昂贵,并且所得数据只有单一代表性,较难得出普遍的规律。而筒仓模型实验,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但因几何尺寸的缩小,普通的筒仓模型并不能重现原型筒仓的重力场,无法再现原型筒仓的力学特性,从而降低了试验的说服力。那么,如果能在一个模型筒仓上得到一个接近于原型筒仓的重力场,再对这样的模型筒仓进行试验,这时的试验结果就能很好地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离散单元法虽然能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但是由于原型筒仓内的颗粒数量巨大,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原型筒仓内的实际数量的颗粒因计算机容量的限制难以实现,所以离散单元法模拟的结果实际上是模型筒仓的受力状态,其不能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状态。
在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筒仓的受力时,为了弥补重力场的不足,就要通过增大散体物料所受的重力。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
1、增大散体物料的重力密度;
2、增大散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g,这两种途径在离散单元法中很容易实现。这样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结果也可以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总之,研究筒仓受力的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研究中应使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Janssen,H.A.Getreidedruck in
Silozellen,Z.Ver.1895.
M.L赖姆伯特,A.M.赖姆伯特着.顾华孝译.筒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苏乐逍.立筒仓卸料结拱弹性变形及其对仓壁压力的影响.郑州粮食学院报,.
李国柱,刘定华.筒仓动态压力的计算和测试.宁波高等专科学校,2000.
A Khelil,Z.Belhouchet.Analysis of elastic behavior of steel shell subjected to silo load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57..
TAKHTAMISHEV,S.G.(1947)report by TURITZIN,A.M.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1963.
森山(R Moriyama),上竹(T Jokati).散料在动态和静态状况下对模型贮仓仓壁压力的研究.国际筒仓设计研究论文集,1987.
刘定华,王建华等.钢筋混凝土筒仓侧压力的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
屠居贤等.模型筒仓卸料试验和仓壁压力计算.烟台大学学报,.
[10]C.J.Brown,E.H.Lahlouh and J.M.Rotter.Experiments on a Square Plan form Steel Silo.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0.
[11]T.Karlsson,M.Klisinski et a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granular material flow in plane silos with complication geometry,Powder Technology,1998.
[12]曾丁,郝保红等.筒仓静态壁压的有限元分析,2000.
[13]J.Tejchman,T.Ummenhofer.Bedding effects in bulk solids in silos:experiments and a polar hypoplastic approach.Thin-Walled Structures,2000.
[14]D.Briassouli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cylindrical silo shell under unsymmetric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2000.
[15]M.A.Martinez,I.Alfaro.Simulation of axisymmetric discharging in metallic silos.Analysis of the induce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Engineering Structures,.
[16]魏群.散体单元法的基本原理数值方法及程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7]P.A.Langston,U.Tuzun.Continuous Potential Discrete Particle Simulation of Stress and Velocity Fields in Hopper:Transition from Fluid to Granular Flow.Chemical Engineering,1995.
[18]俞良群,邢纪波.筒仓装料时力场及流场的离散单元法模拟.农业工程学报,2000.
[19]Shie-Chen Yang,Shu-San Hsiau.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nular materials dischargedfrom a silo with the placement of s.Powder Technology 120,2001.
[20]杜明芳,张昭,周健.筒仓压力及其流态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特种结构,.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了外语教育界的热点。以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文章和博硕论文为基础,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涉及自主学习的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象、研究视角、阶段划分和不足等方面,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主学习;英语;回顾与展望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Holec在1981年向欧理会递交的项目汇报书中正式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在其着作《自主性与外语教学》中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为外语自主学习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Phil Benson,)。从外语自主学习于1981年被正式提出,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其代表人物有Holec,Allwright,Cotterall,Dickinson,Ellis,Little,Littlewood,Nunan,Benson等,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徐锦芬,占小海,2004)。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要晚于西方国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研究在立足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又把博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期刊网期刊论文(1990――)和博硕论文库(――2006)以自主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剔除非英语自主学习的论文,共检索到相关文章2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6篇,硕士论文125篇,博士论文10篇。本文力求对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进行评述,以揭示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 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界定
虽然Holec在1981年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但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些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力,有些学者把他看成是一种行为。Huttunen (1986)把自主学习看成是某种学习行为,学习者单独或集体负责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Allwright (1990) 认为学习自主性是一种不停变化,但有时在最大自我发展和相互依靠之间求得平衡的理想状态(兰昌勤,2004)。Little把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Cotterall(1995)认为学习自主性是学习者展示出的使用策略控制自己学习的程度。Benson(1997)把自主学习定义为“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他认为自主性是一种多维能力,不同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刘宏刚,2005)。
由于很难给出一个准确而又普遍接受的定义,而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又需要有明确的概念,为此我国许多研究都采用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即,或采用国外某一学者的定义,并加以完善,或综合多种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界定。例如,本文采用的工作定义是: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控制自己学习的多维能力,即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学习管理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二 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自主学习研究起始于西方,来源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因此我国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引用西方的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当前,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分为七个派别:操作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庞维国,:30-38)。
本研究中检索到的文章,基本都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有选择地引用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假设,或进行实证研究,或进行思辨性研究,而不是全盘照搬。例如,李丽君(2004)研究的是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问题,她在理论基础回顾中首先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学派主张的影响自主学习三因素中内部因素所包含的一个概念,其直接理论基础就是社会认知理论。同时,自我效能又跟人本主义所主张的制约自主学习的自我系统概念颇有联系,因此又引用人本主义理论。另外,由于自我效能感又涉及到建构主义中的元认知自我意识,建构主义理论在此又很必要。
我国自引进自主学习概念以来,诸多学者纷纷着书立说,对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视角一:培养自主性的途径和方法。这一视角的研究论文在自主性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211篇文章中就有67篇这样的文章。如,梁鹏程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责任向学生转移,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行更多的学习策略培训。
视角二:自主学习策略及培训。目前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很多是从策略这方面着手的。在检索到211篇文章中有36篇这样的文章。万红(2004)从策略培训角度阐述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另外她还把策略意识培训和具体的策略技能培训合为一体,实行课内课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证明策略培训对学习成绩和自主性提高方面有促进作用。
视角三: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那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夏文虹(2004)在定义了教师角色之后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教师的9个角色,即组织者,控
制者,参加者,学习者,合作者,敦促者,评估者,资源提供者和帮助者。商伟霞(2005)在探讨教师观念和教师自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应该充当调控者,指导者,管理者,帮助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其实,教师的角色不管怎么细分,教师要么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材料的“辅导员”或“顾问”,要么是为学生提供支持的“促进者”或“培训者”,要么是答疑解惑的“释疑者”或充当学生信息来源的“资源”(高吉利,2005)。
视角四: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研究着眼于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的作用。例如,李志强(2005)在系统理论,自适应理论和知识自循环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媒体和网络能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无限的真实语言学习材料,满足任何可能的“自我”层次的“输入”需求,提供便捷的全球性交流机会,辅助建立自己的学习群落等特点功能方面,论述了其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其他视角:除了上述研究外,赵宏斌着眼于情感教学对英语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汪海燕探讨中国的文化是否适宜自主学习;吴碧宇立足研究自主学习的性别差异;曹雪峰、陈晓日、张瑾分别从学案、资料夹、笔记等视角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总的说来,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在初期主要是关注自主学习的界定,自主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从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差异、学习策略、策略培训、自主学习中心、学习材料、学习者档案、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等多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四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高吉利(2005)指出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一大缺点是实证研究的匮乏,她通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里,思辨性研究占了大部分(627%),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373%)。而根据高一虹等的研究,国外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57%),思辨性研究为辅(43%)。从数据上看,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似乎刚好相反。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高吉利,2005)。可喜的是,本研究检索到的211篇文章大部分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使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都有大量实证数据。例如,刘宏刚(2005)在其论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自主性关系研究”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而兰昌勤(2004)在其硕士论文“提高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中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但是在论证动机与学习自主性关系时引用了Spratt et al (),Ho & Crookall (1995),Lee ()等的实证研究结果,其结论仍然很有说服力。
在调查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时,本研究从检索到的211篇论文中抽取了121篇实证性论文,并对其受试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受试为初中学生的为5篇,高中学生的33篇,未区分初高中的16篇,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50篇,英语专业学生的8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3篇,高职高专的4篇,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为受试的1篇,成人教育的1篇。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与我国英语学习人群分布基本对应。但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还不够。
我国的外语自主学习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研究的时间分布不均和研究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高吉利()检索了1990年至期间国内18家主要外语期刊,并将检索到的51篇研究文章按照发表的年代、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991-);(2)缓慢发展阶段(-);(3)繁荣阶段(2004- )(高吉利,2005)。这一阶段划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得到验证。在对检索到的211篇文章进行统计分类之后发现,前的文章有4篇,共有9篇相关文章,14篇,27篇,38篇,2054篇,65篇。这一结果正好与高吉利的阶段划分吻合。20前的将近期间总共发表的文章仅4篇,可见在此之前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确实处于萌芽阶段。2001-20,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呈现出初步发展势头,但是发展速度比较慢,每年的论文数只有几篇的`增长。但是从20开始,每年的论文数几乎是历年论文数的总和,自主学习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发展势头还会继续。
六 存在的问题
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 重复研究较多。比如,以促进自主性为研究视角的论文就有67篇。对于这一问题,大部分论文都涉及到,并且提出了各自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类似,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2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一点仅从博硕论文的数量悬殊就可见一斑。在检索到的211篇文章中,博士论文仅10篇,而硕士论文却达到125篇。另外,虽然在自主学习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已经被广泛采纳,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实证研究流于形式,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统计分析方法不科学,结论泛化,把某一地区或机构进行的实践研究结果泛推到全国范围。
3 研究角度不均衡。在诸多研究角度中,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自主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教师角色定位、多媒体和网络辅助等角度成了研究热点,而文化适宜性、学案、资料夹、笔记、情感、量表编制、性别差异等角度的研究比较少。另外,对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等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
七 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英语自主学习是今后外语学习的必然趋势。英语自主学习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必然趋势。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关注以下方向:
1 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文化适宜性一直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者的一块心病。从1988年Riley提出自主学习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以来,西方学者Jones (1995) Ho& Crookall (1995) Cotterall等都认为诞生于西方文化的自主学习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有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与强调教师权威的东方传统教育文化相抵触,不适合在像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中进行。而Littlewood和Lee的研究证实,在东方文化环境中同样可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只是东西方学习者自主性的表现形式不同(郝钦海,2005)。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论也不一致。因此,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研究。
2 教师自主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普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但收效并不尽人意,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片面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却没有对教师自主问题给予足够重视。Tort-Moloney认为教师自主是一种自主性职业发展的能力,自主的教师明确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学习教学技能。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理应受到重视。而目前我国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虽然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自主的话这些角色定位等于是空谈。因此在以后的自主性研究中不仅要研究学生自主,还要研究教师自主(钱晓霞,2005)。
3 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自主学习中心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国外已经比较普遍,而国内除了港澳台地区建有自主学习中心外,内地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学习中心。另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材料,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在我国少之又少。在众多论文中,除了李静(2005)做了相关研究之外几乎没有相关文章。因此,自主学习中心和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enson,Phil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Beijing,2005:8
[2] 高吉利国内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5(6):55-60
[3] 兰昌勤Fostering Learner Autonomy by Developing Learner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4(4)
[4] 郝钦海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事[J]外语界,2005(6):39-46
[5] 李丽君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10)
[6] 李志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语言学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4)
[7] 梁鹏程大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促进――教师话语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5)
[8] 刘宏刚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English Majors’ EFL Motivations and Their Autonomy in English Learning[D]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5(6)
[9]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8
[10] 钱晓霞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J]外语界,2005(6)30-35
[11] 商伟霞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D]杭州:浙江大学2005(1)
[12] 万红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培训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7)
[13] 徐锦芬,占小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4(4):2-9
[14] 夏文虹转变教师角色,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9)
人力资本研究:回顾与展望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从威廉・配第开始,经过了如魁奈、亚当・斯密,甚至卡尔・马克思等人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为一种理论体系.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实对人力资本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人作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倍受关注,但人对组织的`作用,并不是始终一致的,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的作用才越来越凸现出来.本文旨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一点总结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其理论发展作进一步的展望.
作 者:莫山农 李世聪 作者单位:长沙交通学院 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 年,卷(期):2001 “”(5) 分类号:F2 关键词:光电子研究回顾与展望
在信息科学发展过程中,电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在速率、容量和空间相容性等方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采用光子作为信息的'载体,其响应速度可达到飞秒量级、比电子快3个数量级以上,加之光子的高度并行处理能力,不存在电磁串扰和路径延迟等缺点,使它具备了超越电子信息容量和处理速度的潜力.综合利用电子和光子两大微观信息载体各自的优点,可以大大改善电子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仪器的性能.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基础科学 ISTIC英文刊名:CHINA BASIC SCIENCE 年,卷(期): 10(5) 分类号: 关键词:水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简要介绍水环境研究所组建近来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其创新性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1)水环境监测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了从常规污染物监测到技术难度较大的.痕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的转变,水质监测技术实现了标准化;(2)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控制.开展了水环境演化机理、水环境污染模拟及水污染修复等理论的研究与实践;(3)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着重关注了重大水电工程因改变水文情势所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4)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了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及相关设备;(5)水环境综合管理.研究了基于3S技术的水环境信息管理技术,协助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环境状况调查,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最后提出了水环境研究今后的展望.
作 者:周怀东 廖文根 彭文启 ZHOU Huai-dong HAO Wen-gen PENG Wen-qi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刊 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年,卷(期):2008 6(3) 分类号:X22 关键词:水环境 水污染 监测评价 污染模拟 水环境管理 生态与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大弹涂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概述了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来开展大弹涂鱼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成果,介绍了大弹涂鱼生殖的生理生态,包括年龄生长、生殖力、性腺发育和早期发育、贮精囊结构与功能、精子的.生理特性及其冷冻保存、产卵习性、耗氧率和耐低氧能力、幼鱼和成鱼食性、消化酶活性以及毒性效应等.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生态育苗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成鱼规范化养殖操作管理规程.文中还提出了今后继续研究的思路.
作 者:张其永 洪万树 ZHANG Qi-yong HONG Wan-shu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45(z2) 分类号:Q958.8 关键词:大弹涂鱼 生长 发育 生理生态 人工繁殖 育苗 育种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概况江泽民在16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可以说,力求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不断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强化程序公正的兑现程度,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民事实体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切实的作用,是20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侧重之点。与此相适应,最高人民法院也将“公正”与“效率”昭示为21世纪法院审判所应环绕的两大中心主题。在这两大主题的感召和指导下,人民法院内部的民事审判方式和诉讼……
(一)学术活动频繁、活跃
本年度召开的较有影响力的民事诉讼法学术会议主要有:年5月6-7日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和天津开发区法院在天津共同举办的“民事证据法(专家稿)研讨会”,会议集中讨论了民事证据立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2002年8月8-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中外学者和专家就诉讼模式、审级制度、法院调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2002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审前程序与庭审方式改革研讨会”,会议对审判方式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评析;2002年12月3-6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2002年诉讼法年会”,年会主题是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简易程序的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11月于湖北宜昌召开名为“程序公正与诉讼制度改革”的全国法院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等等。
(二)学术成果丰富、涉及面较广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之多,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民事诉讼各重要理论及程序制度。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译著数十部,主要有:沈德咏主编《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5月版;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版;齐树杰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乔欣、郭纪元著《外国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王亚新著《对抗与审判—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出版社2002年4月版;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宋世杰著《证据学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3月版;杨大明、杨良宜著《英美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程春华主编《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何文燕、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傅长禄主编《程序与公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王盼、程正举等著《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0月版;黄松有主编《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版;梁书文主编《民事诉讼管辖司法解释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8月版;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解释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版;杨立新、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绮剑)伍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版;(德)莱奥·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版;等等。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综述
(一)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及相关制度研究
1.关于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问题
有学者指出,公正的缺失是我国现行司法体制的结构性缺陷。为了实现公正,该学者主张:在改革的动力资源上,必须依赖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在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需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走创新型制度移植的道路。(注:谢佑平、万毅:《论司法改革司法公正》,《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有学者认为,效率与公正是理想型诉讼所追求的目标,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在诉讼价值取向问题上,我国应选择“公正优先,兼顾效率”。(注:谭世贵、黄勇则:《诉讼效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诉讼法学.司法制度》,第2002年第4期。)
有学者认为,公正与效率是相伴相随的、是两位一体的,其实现有赖于以下各种保障机制:司法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理念保障;司法独立的真正落实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体制保障;诉讼制度的现代化改造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程序保障;证据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理性保障;监督体系的完善是保障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配套机制。(注:曾宪义:《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保障机制研究》,《法律适用》,2002年第1期。)
2.关于诉权
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诉权理论是罗马法诉权概念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法定诉讼”的痕迹。并认为,诉权是当事人发动诉讼的基本权能,它既不是一般的实体性权利,也不是一般的程序性权利,而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属于人权范畴。诉权是主动的,而审判权是被动的,两者相互制衡。(注:吴英姿:《诉权理论重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期。)也有学者具体分析、探讨了检察机关享有民事诉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注:张晋红、郑斌峰:《论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完善及检察机关民事诉权之理论基础》,《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3期。)
3.关于人民陪审制度
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学者一直将陪审制度仅仅视为一种司法制度,而忽视了其民主功能。同时对陪审制度政治参与功能、监督司法权力功能、保障司法公正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注:张泽涛:《论陪审制度的功能》,《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
有学者对人民陪审制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诸多措施。(注:徐徽:《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制度之缺陷及其完善》,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1期。金成:《中国陪审制度改革构思》,《法律适用》,第6期。)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可以引入美国陪审制。(注:傅郁林:《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4.关于合议制
合议制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这是学者们的共识。有学者对改革审判组织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取消案件的汇报审批制度、取消审判委员会、修改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以及改法院管理由“平行管理”为“垂直管理”的制度等完善措施。(注:王国庆、马海翔:《审判组织运行机制改革之探讨》载《法律适用》,20第8期。)
有学者详细分析了我国现
行审判运行机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并从制度基础和价值的高度对合议制的存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完善合议制的若干设想。(注:宣澎:《从现行审判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谈对完善合议制度的认识》,《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二)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
1.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有学者认为,对民事诉讼法加以修改的重要前提乃是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先分化、后统一。所谓先分化,就是指将执行程序、证据制度、破产程序、人事诉讼程序、非诉讼程序、涉外程序等从现行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去,然后再将它们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以民事诉讼法为中心的关系法规体系(注:汤维建、卢正敏:《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完善若干问题探讨》,载毕玉谦主编《中国司法审判论坛》2002年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有学者对国家本位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指导思想在法律规定上、诉讼体制上以及司法观念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对这一指导思想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体制、政治理论背景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主张在修改完善民事诉讼法中,应抛弃国家本位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确立充分反映市场经济对司法救济程序要求的根本指导思想。(注:廖中洪:《民事程序立法中的国家本位主义批评》,《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2.关于审前程序
有学者指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且不具备审前程序特有的功能等缺陷,因此,主张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的有益经验,设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注:王跃斌、杨宪义:《关于设立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河北法学》,2002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民事审判审前程序改革中存在三种结构模式:管理职能的结构模式;管理和监督职能结合的结构模式;部分庭前准备程序与管理、监督职能结合的结构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民事审前程序结构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民诉相关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注:韩庆解、廖朝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之审前程序结构模式研究》,《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应当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健全诉答程序、实行初步审理、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规定法官释明权等几个方面加以完善。(注:傅郁林:《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3.关于答辩和反诉
有学者从法理的角度对答辩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按时提交答辩状是权利义务平等原则的要求,是民事诉讼法证明规则的要求,是发挥民事诉讼程序基本作用的前提;也是法官裁判的基础。同时针对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要以国外相关规则为借鉴,建立一套既与现今国家的规定相衔接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答辩状强制提出规则。(注:李祖军:《民事诉讼答辩状规则研究》,《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有学者对反诉制度的内涵、性质、内容、特征、条件和反诉案件的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反诉制度的建议。(注:房保国:《论反诉》,《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有学者还对中外反诉要件进行了比较分析。(注:邵明:《反诉要件之中外比较》,人民法院报,2002.4.9。)也有学者对反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遇阻的现状、原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障反诉制度适用的具体建议。(注:张晋红:《反诉制度适用之反思》,《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
4.关于调解
有学者认为,调解相对于判决而言具有自愿性、和解性、协商性、开放性和保密性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目前调审合一的诉讼体制妨碍了法院调解发挥其比较优势。(注:傅郁林:《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有学者认为,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并提出以下改革、完善措施:对人民调解协议实行审核制;设置庭前调解制度;修改调解协议生效条件,增加对恶意调解实行强制措施条款;将“由法院主持进行调解”改为“由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解”;对法院调解实行审级限制。(注:冯战评、韩轩等:《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思考》,《法律适用》,2002年第9期。)
5.关于上诉
有学者认为,改革和完善我国上诉程序,应当理顺第二审和第一审的关系,将一、二审的关系定位为续审主义,并将事实审理的重心放在第一审,同时,应确立附带上诉制度、不利益禁止变更原则,改进第二审裁判规定。(注:刘敏:《论我国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完善》,《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4期。)
有学者对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的运行现状及弊端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重构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即进一步完善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充分发挥一审程序的功能;适当限制上诉条件;科学定位一审与上诉审的运行模式。(注: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
(三)民事证据制度研究
1.关于民事证据理论及其立法
有学者认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从本质上说,证据并非事实,其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其既可以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可以是某种反映人的思想、认识、知识、经验的主观形态。其本质属性是关联性和合法性。(注:熊志海:《论证据的本质》,《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有学者认为,在证据立法中,要着重研究程序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不同的诉讼模式会产生相异的证据制度,证据立法必须与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同步进行(注:汤维建:《程序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论纲-----以两大法系的观察与比较为中心》,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有学者认为,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应是认识论和法律多元价值及平衡、选择理论。(注:张建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应当采用单独立法,但不宜采用英美国家的“规则模式论”,而应采用“原则—制度—规则模式论”。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应当由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证据原则、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和证据规则组成。(注:汤维建:《我国证据立法的体例结构与内容安排》,《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关于证明标准
有学者认为,证明标准具有无形性、模糊性、法律性、最低性等特征。证明标准的确定受诉讼证明的特殊性、案件的性质、事实的重要程度、证明的困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注:李浩:《证明标准新探》,《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有学者从民事证明标准与刑事证明标准对立的角度分析了民事证明标准的性质及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证明标准,指出,我国民事证明标准改革的思路在于理性与现实性、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证明标准的定位以盖然性权衡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之间的中等证明标准为妥。(注:牟军:《民事证明标准论纲》,《
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有学者指出,优势证明标准虽然具有便于操作和运用的优点,但其不具有妥当性。因此,主张以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民事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这种标准如用百分比来说明,应当是80%左右。(注:李浩:《民事证据的若干问题》,《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关于证据规则
有学者认为,我国证据规则的构建机理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差异与融通;进路为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的融合与分野;目标为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与衡平。(注:王铁岭:《民事证据规则的理论透视与制度构建》,《法律适用》,2002年的2期。)
有学者指出,在建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时,应当特别注重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权利及其程序保障,建立系统的取证规则(注:汤维建、徐灿:《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权利及其程序保障》,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有学者认为,由于我国传统上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至今关于证据排除的规定还很欠缺,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确立并完善证据排除规则是现实急需。该学者从理论视角系统地分析了证据排除规则的特点,提出了具体构建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内容:非法性排除、非原本排除、资格排除、超期限排除、程序排除、协商和解证据之排除、程序瑕疵排除、关于国家事项证据之排除、根据公共利益之排除和传闻证据之排除。(注:房文翠、丁海湖:《关于证据排除规则的理性思考》,《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4.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倒置
有学者认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是由民事实体法、民事诉讼法和诉讼政策三方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结果责任主要由民事实体法预先静态地配置,反映实体法的价值目标;行为责任由民事诉讼法概括地规制,体现程序公正和诉讼效益的要求;而法官则在个案中审时度势依法律的精神、公平正义的基本观念对预置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作出微调。(注:肖建国:《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法律科学》,2002年第3期。)
也有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不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项的,主要包括依照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依照理论上通用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法律要件事实分类说;依照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依照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注:张艳丽:《确定合理的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法学杂志》,2002年第2期。)
有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倒置是大陆法上的一个概念,其在构成要素上有以下特点:基本规范上的前置性;倒置对象上的局部性;待证事实上的相反性;承担主体上的对换性。并认为证据距离、举证能力的强弱、实体法上的特别立法政策考虑、盖然性标准、举证妨碍等因素会导致举证责任的倒置。(注: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法律适用》,2002年第6期。)
(四)民事执行制度研究
1.关于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
有学者认为,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有:全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优先清偿原则;执行标的有限原则;以财产执行为主,人身执行为辅的原则;以当事人主义为主,法院职权主义为辅的原则。(注:王建红:《强制执行法基本原则思考》,《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
有学者认为,基本原则应是,法院独立行使执行权原则;执行主体分工原则;执行名义法定原则;执行效率原则。(注:童兆洪、林祥荣:《改革执行发展与创新的时代呼唤》,《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还有的学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则之外,还有执行当事人不平等原则;公正高效原则;协助执行原则。(注:童兆洪、林祥荣:《改革执行发展与创新的时代呼唤》,《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
2.关于执行权的性质
关于执行权的性质,理论界和实务界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司法权说以权力的行使主体作为界定权力性质的唯一标准是不恰当的,而司法行政权说虽充分考虑了执行行为和审判行为的内在联系,兼顾了民事执行权行使过程中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的双重特点,但是从民事执行权的分配目的、民事执行权的运行机制以及民事执行权的属性看,行政行为本质说是更恰当的。(注:童兆洪:《民事执行权若干问题研究》,《法学家》,2002年第5期。)
有学者认为,假设执行权不附属于司法权,而是附属于行政权,那么,此种情况下的司法权必将是残缺不全的,是不具有独立性、不完整的国家权力。(注:童兆洪、林祥荣:《改革执行发展与创新的时代呼唤》,《法律适用》,2002年第7期。)
3.关于执行主体制度
有学者通过对我国执行权主体制度的分析,从程序公正的角度指出了构建这一制度的设想:建立完善执行员制度;确立法官督导下的执行权主体的组织体系;健全执行机构;执行权主体外延的适当延伸,如设立执行举报人制度、执行调查人制度、完善协助执行机关制度等。(注:参见黄文艺:《比较法:批判与重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有学者通过对世界一些主要国家民事执行主体制度的介绍,并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机构的主要弊端,提出了我国民事执行主体的建议。(注:参见张文、杜宇:《刑法视域中“类型化”方法的初步考察》,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有学者还对被执行主体变更与追加的概念、区别、特征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完善变更和追加被执行主体的几个程序问题。(注: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著,徐久生译:《德国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年版,第1040页。)
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展望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研究、讨论的课题。对此,应当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长期发展为修改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法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共同点,寻求并分析其差异所在,探求程序制度背后的各种背景性因素,探测并把握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发展和演变的趋势、方向和规律。只有这样,对民事诉讼法的立法完善才能在具有理论指导性的基础上获得前瞻性,并由此产生立法的应有效应和相对的稳定性。
在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同时,民事证据法的独立化研究应予加强。民事证据制度并不单纯涉及诉讼程序的内容,它还有许多涉及实体法的内容以及自身独特的内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离不开完备而具体的证据法则之建立。在此意义,民事证据立法乃是势在必行之事,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了使证据立法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有必要研究民事证据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有必要论证民事证据法中有许多内容,尤其是证据规则,无法为一个自身内容和谐协调的民事诉讼法所容纳。
温度与攻击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从人类攻击的一般理论模型出发,着重介绍了与温度有关的注意不足模型、社会公平模型、负面情绪矫正模型,阐述了热假说的有关研究和成果.最后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结果常相互矛盾,有的支持高温增加攻击行为,有的支持高温减少攻击行为.(2)实验室中的攻击与现实生活中的.攻击有很大区别.(3)现场研究的数据中热效应与冷效应缺少对称.(4)目前学者的解释和研究未全面考察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因此需要综合探讨各种影响因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作 者:王蕾 黄希庭 Wang Lei Huang Xiting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3(5) 分类号:B849 C91 关键词:攻击模型 温度-攻击模型 热假说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层的.标准、阶层结构、阶层分化和中间阶层四个方面.要使社会学的研究走向深入,就必须加强中间阶层、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研究.
作 者:陈成文 张丽芬 CHEN Cheng-wen ZHANG Li-fen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HU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 11(3) 分类号:C912 关键词:社会分层 阶层结构 阶层分化 中间阶层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市场细分是现代营销的起点和根基,从研究视角、细分标准、细分方法以及细分模型的消费者假设等方面对目前市场细分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析,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细分方法和工具的开发而缺乏系统的细分研究理论及方法论的构建;只有静态和局部细分工具而缺乏整体动态的细分方法.这些问题源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缺陷,根据系统全息论的方法创建中国式消费心理理论并构建市场细分的系统动态模型,应是未来研究深化的方向.
作 者:罗纪宁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系,山东,威海,264209 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B83-0 关键词:市场细分 细分标准 消费者行为 系统动态 细分模型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作 者:郑天凌 田蕴 苏建强 李可 刘慧杰 杨小茹 郑伟 王桂忠 李少菁 ZHENG Tian-ling TIAN Yun SU Jian-qiang LI Ke LIU Hui-jie YANG Xiao-ru ZHENG Wei WANG Gui-zhong LI Shao-jing 作者单位:郑天凌,ZHENG Tian-ling(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田蕴,苏建强,李可,刘慧杰,杨小茹,郑伟,TIAN Yun,SU Jian-qiang,LI Ke,LIU Hui-jie,YANG Xiao-ru,ZHENG Wei(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王桂忠,李少菁,WANG Gui-zhong,LI Shao-jing(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45(z2) 分类号:Q67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 生物修复 赤潮控制 水产微生态制剂 微食物环辐射免疫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辐射免疫效应的研究一直受到放射学界的重视.UNSCEAR 1972、1982和1988年向联合国大会的报告都曾专门阐述这一问题[1-3],其1994年的报告重点讨论了低剂量辐射的免疫增强效应[4].2004年4月在UNSCEAR第52次会议上提出了“电离辐射与免疫系统”的文件供与会者讨论(A/AC.82/R.641).在近10余年的有关国际会议上也曾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有关辐射免疫学的研究内容.这些都说明这是一个受到学界重视的.研究领域.我室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辐射免疫学的实验研究[5-7],40余年来发表研究论文逐年增多(图1),迄今已积累313篇,另有两部相关论著[8,9],并在研究工作进展的各阶段进行了概括分析[10-19],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重点总结了较大剂量的辐射免疫效应[10,11],20世纪90年代重点概述了低剂量辐射免疫效应[12-15],本世纪初重点分析了电离辐射影响免疫功能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发生机理[16-19].笔者从8个方面回顾我室主要的研究资料,与相关国际文献对比分析.
作 者:刘树铮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刊 名: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 年,卷(期):2005 25(2) 分类号: 关键词:★ 回顾疫情展望
★ 回顾,展望作文
★ 回顾展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