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laDOS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laDO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篇1: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

1 研究背景

高校是城市用水大户,以高校为依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容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前国内与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对用水行为过程的分析[1-2]、对节水意识进行调查[3]、对水资源管理的思考[4-5]、对节水设施的探究评价[6-7]。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方面有:对节水行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 [9-11]、技术对用水意识的作用研究[11]、高校中水的可用性与可持续性研究[13-14]等。

目前高校水资源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分析的经济学方法[1-3,19]、运筹学等其他数学方法[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1,4-5]、在技术水平基础上研究节水系统 [6-7]等几个方面。本文使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当前国际研究中,层次分析法大多运用在工程技术研究[14-16]、社会科学基础研究[17-18]、行业的指导评价[19-20]等领域。同时,本文参考了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1-22]、水资源利用效率[23-24]、水资源评价[25]等方面。

考虑到当前水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普遍缺少对用水现状、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意识几个方面相结合的分析,而水资源利用情况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明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对高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背景,同一指标在各方面的反应不尽相同,使得目前的研究很难找出适合本校的用水对策。针对以上问题,此次研究将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分层构建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然后,将专家打分表作为判断矩阵,用线性加权法对指标进行运算。最后,结合调查情况和定量数据对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用水量、节水技术、水资源管理、节水意识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水资源利用情况,完善了当前关于高校水资源利用评价的角度。

2 南京林业大学用水现状与节水意识调查

2.1 用水现状调查

用水现状调查以教学区域,生活区域的用水情况为主要调查对象。这些区域用水人员多,用水量大,便于我们找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其中实地调查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新图书馆的手动冲水设备设置了分档,一次冲水量只有原先的一半;教五楼的手动旋转式洗手池的漏水现象严重。调查中,我们发现,按压式水龙头在使用时,限制了出水时间和出水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用水,而旋转式的老式水龙头和老旧水管接口处会发生漏水。

生活区域中人为浪费的现象极少。并且,学校食堂采用喷洒式洗菜方式,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另外,有两栋宿舍楼的上一层洗涤用水可以用在下一层冲洗厕所,原理上能够节约30%左右的水。但是清理工作欠缺,所以是否能真正节水还有待商榷。

目前,校园内的节水设备有供水管网测漏系统,于建好使用。采用的是节能传管平台(計算机远程监控系统)和远传水表等技术。在计算机中可以观察数据,当用水异常时,结合人工排查,找到漏水点,从而节约用水。

2.2 校园用水管理制度调查

2.2.1 制度方面

修订的《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中规定,学生宿舍的用水超出定额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支付;行政部门的水电超额部分由学校和各单位按比例分担,节约部分按比例予以单位奖励;学校每年设立节能技术改造专项经费,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的用水设施中,优先选择节能型的产品。

2.2.2 水费方面

用水收费的部分为宿舍楼层饮水机,开水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瓶;浴室通过刷卡出水,定价0.2元/分钟。

2.2.3 用水时间

教学区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用水时间为16小时。浴室开放时间为12:00-22:00,用水时间为10小时。宿舍的用水24小时开放。

2.2.4 当前措施

用水设备附近有节水标语,但是校内没有定期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和浪费水资源的处罚措施。

2.3 节水意识和行为问卷调查

为了对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做出科学性的调查,我们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认为,节水认知态度、节水政策态度、节水主观规范和节水行为控制决定节水行为意向,节水行为意向决定节水行为。节水认知态度指,大学生在采取节约用水这一特定行为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所持有的评价;节水政策态度指,大学生对节水政策的支持程度;节水主观规范指,大学生在采取节水行为时受到外界的压力;节水行为意向则表明一个人节水行为的意愿程度。本文调查问卷以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从节水认识态度、政策态度、行为主观规范、行为自我控制感、行为意向、行为实践情况调查这6个方面设置了问题。共计发放了658份问卷,回收了658份,有效问卷为656份,有效率为99.6%。其中有效问卷过汇总、整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评价结果可知,在节水认知态度方面,同意“节约水资源很有必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90.7%。在节水行为控制方面,同意“看到有水龙头未关紧,我会上前关紧” 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87.4%。由此可见,大家具备履行基本的节水行为和态度。但是,在节水主观规范方面,同意“对于节水有自己的小方法”、“参加社会上的节水宣传活动”和“会二次利用洗衣水”的人群比例最低,只有53.6%、56.8%和56.8%。说明当前很多同学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节水行为或者节水技巧进行深入探究。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为研究过程提供了量化的指标,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结合现有研究和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现状,我们将指标分为三个方面: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

用水评价主要体现了水的用量方面的情况,与之相关的因素有高校人数、高校面积、水定价与用水总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整体和个体用水情况。

技术评价是水资源利用设备方面的情况,以用水设备使用情况为主,从设备数量、质量和高校对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反映。选取的指标应当体现节水技术水平,以此反映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资源管理的指标对评价也至关重要。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数、管理费用都可以体现高校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是否重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管理制度更新次数表明了高校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

综合考虑了指标数据获得的难度、对情况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指标的全面性、易取得性[25]等,我们得到以下指标体系。其中,正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大,水资源利用利用情况越好;负向指标表示数值越小,水资源利用情况越好。选取的指标如表3所示。

3.2 基于AHP法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优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有序的层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选出最优方案。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清晰、明确的[25]。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26]

①建立问题的层次模型。先分析问题,按照因素的共同特征归纳成组,其次把共同特性作为系统中新的层次中的某因素,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构建出层次结构图。

②构造判断矩阵。对影响上一层的同一层诸因素进行比较,判断优劣,并采用1-9标度方法。通过常用的幂法来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以及特征向量,从而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权值。

③对指标进排序。计算出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的各个元素的单排序权值后,用上一层元素的本身的权值加权综合,计算出层次总排序权值。以此类推,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排序值。

4 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在第一部分的用水现状调查中,可以总结出高校的用水时间和水费都比较合理,但是节水型用水设备覆盖不全面;经费有限,后勤部门人数少,导致日常巡查、维修不及时,并且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没有处罚措施。节水意识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学生具有节水意识,但是未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于节水工作。

由本文第三部分的计算数据得出~南京林业大学水资源利用情况趋势图,如图1所示。在20~20,水资源利用状况从波动到平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在往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图2、图3、图4分别表示了用水评价、技术评价、管理评价三个层面上水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

从指标角度分析,水资源利用状况的波动总体受到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影响。管理评价中的节水管理费用和技术评价中调节设施数量、环境维护供水设施个数指标值从一定时期开始大幅上升对整体的趋势也產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结合表4~表5和图1~图4从评价对象角度具体分析。以年~为整体,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214、0.402、0.156都处于较差水平。主要原因是:2006年~20高校并未具备和履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体现在权重最大的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263、1.000、0.030,亩均用水量指标值分别为0.446、1.000、0.000,月最高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分别为0.086、0.000、0.168,波动明显。其中,管理方面评价指标值最低,主要因为没有实施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管理制度的更新等措施,例如2006年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两个因素的标准化指标值都为0.000。的技术和管理评价指标值为0.020和0.000,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有所升高,为1.000,可见用水评价指标值的升高,使得综合水资源利用情况远好于2006年和年。2008年的高校人数最多,但是各方面没有协调合理地规划用水,导致用水评价指标中人均用水量和亩均用水量指标值较低,为0.020和0.000。但是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分别为0.043和0.038,相比之前略有上升。

以20~年为整体。年江苏省建设节水型高校,借此,南京林业大学的人均用水量有所减少。具体节水措施包括:洒水车替代消防栓对校园内植被进行灌溉;食堂和院楼实验室的清洗改用喷灌设备,以此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从而使得人均用水量标准化指标值有所上升,为0.284。同时,高校对水电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补全了制度的漏洞。因此,管理评价指标值提高为0.196。通过节水型高校复查后,南京林业大学获得了先进集体,得益于此期间高校为节水进行的各项措施,综合评价指标值稳定上升,为0.527,用水评价、技术评价和管理评价指标值都提高为0.268、0.087、0.176。尤其在20投入使用的管网侧漏系统后,技术评价指标值从的0.107提高到年的0.134。

由以上分析可知,用水评价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其中人均用水量所占权重最大,且波动最大。因此控制好人均用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学生是高校中主要的流动性群体,并且可塑性很大,学生节水工作到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长远来看,学生素质不断提高,主观因素方面对用水量的影响程度会逐渐变小,因此,同时注重提高水资源管理方式和技术水平也是改善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突破口。

4.1 措施探讨

由以上分析得出,控制水量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

①控制好人均用水。具体措施是:每间公寓安装单独水表,实行“定额免收,超额自付”的收费方式;在宿舍管理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可对学生进行处罚,并将之与荣誉评比挂钩。

②注重节水的高效管理。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水电管理制度,建立独立的水电管理中心定期组织水电维修;校的节水组织机构制定有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例如建立用水台账,做到用水部位装表计量,责任到人;规定教学楼在夜晚关闭后同时关闭水阀,宿舍在熄灯一定时间后停止供应热水;定时更新《南京林业大学水电管理办法》的内容。

③改进节水设备。主要措施有:将老化的非节水型设备直接更换为节水设备;完善已有的中水回用设施,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推广到所有楼栋;通过江苏省高校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各个高校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并且鼓励本校师生自行开发雨水回收、远传水表、水电计量系统等节水系统。

④在师生中推广具体的节水行为实践。比如定期组织一些有关节水方法的知识竞赛,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学校可以开设生态环境类的课程,计入学分。在用水设备附近节水标语中寫明报修电话等。

5 结论

通过以上数值计算和分析总结,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①实地调查可以得出高校的用水费用和供水时间较合理,但是大部分的用水设施利用率很低。在问卷调查中总结出看出高校学生的节水意识比较强,但只有少数人会投入时间精力于节水工作。

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进行评价,发现2006年~2015年水资源利用情况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由差变好。可以看出,水资源利用逐渐引起重视,进行的一系列节水措施也卓有成效。

中国高校多而广,对高校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核心之一。本文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进行深入调查,希望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以此反映高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此次科学研究,我们也了解了一些管理评价的方法。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选取样本范围过小,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无法代表大部分地域高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拟采用更精确的定量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给更多高校的节水工作以参考,探讨出可以用于大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篇2:宁波市高校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宁波市高校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在对宁波市4所高校校园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结果表明:这些高校校园共有207种植物,隶属于90科199属,其中乔木45种,占22%;灌木45种,占22%;藤本13种,占6%;草本104种,占50%.人工栽培的绿化植物111种,占植物总数的`54%;而杂草有87种,占42%,比例较大,其中蓰草(Humulus scanden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其他植物和校园景观产生了严重影响.校园植物资源丰富度指数为16.86.整体上校园的植物资源较丰富,但绿化结构简单,乔木和草本绿化植物种类较少,校园树种组成类同者较多,种类单一.建议加大植物种类的引种,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作 者:倪穗 周乐斌 黄左安 王亚楠 NI Sui ZHOU Le-bin HUANG Zuo-an WANG Ya-nan  作者单位:倪穗,NI Sui(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周乐斌,黄左安,王亚楠,ZHOU Le-bin,HUANG Zuo-an,WANG Ya-nan(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EDITION) 年,卷(期):2009 22(1) 分类号:Q949.9 关键词:高校校园   植物资源   丰富度  

篇3: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西高校体育赛事运行过程进行调研,研究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运行状况,分析影响企业赞助高校体育的主要因素,使企业赞助商及山西省高校能够重新审视商业赞助对高校体育赛事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出有关改进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运行的措施,为其他城市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体育市场发展成熟化和专业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赛事;竞争;赞助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意识到必须重视宣传,并积极做宣传,然而宣传方式和投入力度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认可程度。有学者认为,体育赞助将是当今社会最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之一。近几年来各高校体育赛事在企业赞助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激发了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吸引了许多社会上的体育爱好者前来观看,有观众就意味着有市场,而且观众可以为体育赛事本身带来人气,增强比赛氛围。赞助企业投资高校体育赛事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群体。总体而言,随着赞助商加入高校体育赛事,极大地增强了高校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和社会群体的眼球,多方赞助资金数额一直呈上升趋势,提高了体育事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1-3]。

1赞助、体育赞助及高校体育赞助的概念

赞助是社会组织用提供本钱、产品、设备、设施和免费服务等方式无偿赞助社会事业及社会活动的一种活动,是一种信誉投资,有利于企业改善社会关系。体育赞助我们可以理解为赞助商(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体育赛事或运动队提供系列服务支持,例如:资金、技术、设施、设备、产品和相关服务等。同时,体育赛事或运动队允诺赞助商享有相应的权利,包括赛事中进行广告宣传。笔者认为体育赛事赞助是一次平等合作,这种合作由商家和体育组织之间以付出和回报等价交换,以达到共同获益,这也是体育组织、商家、中介机构、目标受众之间的商业互动过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赞助某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活动,并为其开展一系列营销活动,从而借助这项活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高校体育赛事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体育赞助对象的范畴之内。有些学者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的界定为:商业资本(企业、公司、个人)与高校体育赛事资源(被赞助方包括体育赛事、运动团体、场馆器材等)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商业关系,通过交换资源达到互相得益的双赢目的。高校体育赛事同样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只不过相对于职业体育赞助和竞技体育赞助而言公益性稍强、商业气息不太浓厚罢了。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山西省高校体育赛事赞助为对象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查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科研刊物,统计和分析了很多高校体育产业和赞助方面的资料,为这次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2.2.2问卷调查法

在山西具有代表性的七个企业和商家(飞利浦、安踏、红牛、可口可乐、李宁、特步、大印象)进行问卷调查,对近几年高校体育赛事有过赞助的企业或商家负责人,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规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西体育赛事赞助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赞助的内容主要是实物和现金为主,大型、水平较高的体育赛事中才存在技术赞助。这些赞助商偏好影响力较高的高校体育赛事,权衡各大高校师生素质水平可以发现,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这三所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代表着山西高校体育赛事的最高水准。第二,赞助商基本都是以财力雄厚的大企业为主。第三,山西高校体育赞助商主要通过媒体报道、广告宣传和冠名等形式作为回报。第四,山西高校大规模体育赛事相对较少。总体看来,高校体育事业的赞助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3.2影响企业对山西高校赛事赞助的因素

3.2.1企业对待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态度

通过调查有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史的企业,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对此事件态度比较积极,接近一半的企业态度一般,又有少数企业对待此事表示无感。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企业对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很有兴趣,企业可通过体育赛事使本公司形象得以宣传、展示,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这有利于后续产品的销售。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对投资体育赛事态度一般或无好感,这表明仍有些企业并不了解体育赛事,这将会影响企业对高校赛事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数目。

3.2.2赞助商对高校体育事业的选择因素

当企业投资一项高校体育赛事时,会考虑一些现实因素,如学校软件以及硬件实力,社会影响力、声誉等。在现今社会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方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当代社会更加注重诚信,投资方首要关注合作者的诚信度和信用度[4-5]。另外除了信誉,投资者也将体育赛事运作水平列入考虑范畴,因为投资的回报直接受赛事经营水平的影响。企业赞助高校体育赛事时,运动方面的项目尤为重要,考察对方是否适合赞助,赞助商首要考虑该赛事是否会提高企业产品的销量,企业文化精神是否与此赞助吻合。举办体育赛事规模大小以及参赛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受众(社会群体和高校师生)关注度,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知名度。

3.2.3企业对高校体育赛事赞助金额的承受度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受近几年煤炭行业的低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发展受阻,特别是大规模企业现在负债累累。由于煤炭经济遭遇寒冬,使得以煤炭和钢铁为主导产业的企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加上企业相对保守,缺少激情和冒险精神,从而对赞助体育赛事缺少了解,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对7所企业和商家问卷调查发现:1.5万元以上的企业投资只占5%,1~1.5万元的占10%,0.5~1万元的占47%,0.5万元以下占38%。此外,由于企业内部严密的管理体制,很多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相关企业高层领导,无法得到有效沟通,系列服务赞助方面受阻。另外,一些企业即使与学校已经取得联系,但与其他企业相比,实力较弱,也想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导致无法得到相应赞助。

3.2.4企业对于高校体育赛事回馈利益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与赛事组织者合作之后对于所得回馈并不是很满意。结果表明:赞助商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支持高校体育赛事并没有做到相应对等的系列服务支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对于企业自身所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仍需改进完善[6]。从企业方来说,对于赞助高校体育事业的预期回报过高、过急,要求马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不到效果就打退堂鼓。因此,企业的满意程度就较低。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山西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已初步发展,但总体来讲还不太成熟、发展稍微落后、运作水平较低。现阶段高校体育赛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赛事的吸引力不足、企业意识不够、赞助中介机构缺乏。但随着高校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体育市场环境日趋完善和发展。综合以上因素,山西高校体育赛事市场还是很具发展潜力的。

4.2建议

山西高校的体育赛事在市场化的运作中,高校和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在政策、条款等方面,从而可以调动赞助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建立有效的中介组织机构,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经纪人加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的行列,从而影响更多企业投入到赞助高校体育赛事这件事中。另外,企业在选择高校体育赛事时要主动出击,不要错失良机,在选准赞助体育赛事项目的基础上,运用高校的学生积极宣传企业的文化,坚持长期战略规划,树立长远目标,不断巩固品牌形象,以此达到企业和高校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红涛.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赞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6):126-128.

[2]李刚.中国企业赞助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绩效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J].体育科学,,34(8):22-33.

[3]王义平.武汉市高校体育赛事赞助市场现状分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5(5):20-22.

[4]张景亮.体育组织营销赛事赞助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5-7.

[5]韩开成,房淑珍,张晓春.论高校体育赞助的制约因素与营销策略[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19(2):21-24.

[6]赵剑,余双立.高校体育赛事企校合作的双赢策略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91-93.

篇4: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划分成不同的管理模式。按照管理的主体,可将其划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也可将其分为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门管理部门)、混合式管理模式(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还可按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其分为传统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现代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面按照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来进行调查分析。

1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类型与数量

传统式管理是指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管理。一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开展体育活动等都是由体育部门负责,为方便体育部门使用,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场馆就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由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场馆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学校会根据体育部门的需要而专门成立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机构,而此类休育场馆管理者仍是对体育部门领导负责。表1显示,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76.5%。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是学校专门成立的中层管理机构,直接对校领导负责。如体育学院成立的体育场馆处。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质量高,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在陕西主要体现在西安体育学院。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综合,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使用和维护的需要将责任区分开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承担。主要表现形式为综合类大学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的管理。如,西京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管理最具有代表性,西京学院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维护和保养等则有神禾公司负责。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管理和使用,而具体的维护和保养等则有后勤集团负责。陕西高校中这种管理模式占17.6%。

2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下的体育场馆运行效率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也是体育场馆管理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向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层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陕西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中,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占比最多,达到近60%;认为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高的近三成。反之认为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占比最少,仅占12.5%;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的运行效率低的近三成。可见,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效果怎么样,应该怎么管理、与学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问题,对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层人员的态度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有6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12.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混合式管理给体育使用部门减轻很多工作负担,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协调起来比较麻烦。有5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设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0%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认为专业化管理重科学,有水平;持不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的严谨也会带来不灵活的负面影响。有41.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满意态度,有20.5%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持不满意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主要认为自己管理使用方便,持不满意态度的认为管理水平不高。

4学生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如何管理,高校学生的态度将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随机抽取在校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结果显示,有47.6%的学生赞成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但也有13.0%的学生持赞成采用传统式管理模式,有39.4%的学生支持混合式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向往学校体育场馆的创新、科学、高效管理。

5社会对各型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态度

高校体育场馆有服务社会功能,社会体育锻炼者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程度的重要尺度,随机对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会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每所学校抽取10人),如表5所示,有43.5%和31.8%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但也有14.7%的社会体育锻炼者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对学校体育场馆的专业化和混合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的主要认为管理规范、服务好、有层次;对传统式管理模式持支持态度主要认为使用方便。

6结论

通过对传统式管理模式、专业化管理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传统管理模式在陕西高校中仍占主体;普通高校中运用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效率要高于传统式管理模式;体育场馆管理层对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更倾向于采用混合式管理模式;学生和社会公众更支持学校体育场馆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和混合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00—105.

[2]霍建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2(2):179—181.

[3]徐广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以陕西20所高校为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59.

[4]李鹏,张俊伟,史有宽.河南省高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

[5]陈永浩.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

[6]王德炜,陈永浩.陕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调查研究[A].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陕西省高等学校阳光体育暨科研论文精选[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80-282

篇5: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从招生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等几个方面对现状进行了解,用SPSS软件分析了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改善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

一、背景

从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国开设电子商务本科高校已达275所,高职院校近700所。据专家猜测,未来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200多万。但是,从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的统计得知,我国的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的84%的就业率。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在人才需要紧缺的背景下,究竟为什么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么低?是否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有关呢?为此,我们做了一项对我国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情况的调研。

二、调研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研的样本范围是河南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专科共44所院校,调查的对象分为三类:

(1)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院系的分管院长及系主任。

(2)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部分老师。

(3)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三类: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二)调研的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用现场问卷调查,共发学校问卷44份,教师问卷380份,学生问卷1620份,其中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回收率分别是92%,96%,97%,对学校、教师、学生采用的是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招生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5个方面。

三、调研的内容及结果

(一)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规模

自这44所高校开始招生以来,截止到10月各高校累计招生30021人,其中本科学生累计招生5891人,平均每年招收737人;大专累计招生24130人,平均每年招生3016人。

电子商务的招生总体规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期间招生规模和增长速度持续攀升;第二个阶段是从20至今,总体规模略有下降并维持平稳。另外,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在年达到顶峰,此后快速下滑,而本科招生规模自19以来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波动并不大。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导致高职院校减少招生规模,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比较小,不同学校定位不一样。主要可能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所以,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

(二)电子商务专业定位

考虑到专业定位对于专业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对于专业定位不能清晰地界定,因此本次调研从培养定位和就业定位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目前的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关于培养目标定位,这次调研,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通才、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四个方面,调研的结果(如图1所示)。

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占68%,教师占57%,而学生占22%,有4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调研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不够深入,许多学生并不能明确分析专业的定位。

2、就业方向定位。从调研的结果看,86%的学校和有68%的教师认为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就业。最明显的不足是有48%的学校问卷和48%的教师问卷认为在网络公司就业。不明确、自由就业的问卷比率,学校问卷占27%,教师问卷占20%。

产生这样的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认识不够,同时将网络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混淆;二是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模糊,导致许多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定位不准。

(三)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的设置。工科学校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培养,而文科院校偏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培养,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73%的高校是既想培养技术型人才又想培养管理型人才。认为是管理类的占20%左右,技术类的占5%左右,其他的占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专业本身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课程设置不一,这样很容易培养出一种“四不像”的人才。

2、教材使用情况。我们分别从教材的选用(指国内与国外)内容,当今经济需求相一致和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有21%学生不满意。原因有:第一,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第二,不同课程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叠加;第三,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

(四)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许多电子商务老师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评价很好,分别占29%和26%,而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很好的只占11%和10%。学生对老师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评价比较低。主要由于教师是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很少,这就导致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低。

(五)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

调查显示,在44所开设电子商务的高校中,有32所高校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占73%;没有的占27%。而试验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试验,占70%左右。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实验室的高校可能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硬软件设备较落后,培养定位模糊等原因。由于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比较容易开展,而且离电子商务专业比较近,开展体验式实验,费用又少,所以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的高校较多。

三、讨论与建议

依据招生规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接受,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迫在眉睫了。

(一)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定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应当从社会的需求入手,高校对电子商务各类专业人才的受训课程按需求设计,使各类人才走出校门后能够符合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并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的行动。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需求差异化时代的必然结果。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分不同层次,按不同形式有选择地进行。从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应用和需求看,主要应培养事务型,商务型,研究型和战略型四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1、事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通信息技术,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商务知识,理解商务需求能从技术角度对电子商务进行支持。

2、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这是一种前瞻型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分析的双重能力。

3、研究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是某一行业或某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专家。

4、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的网络经济,网络规划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精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协调与商务决策能力,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控制着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命脉。

(二)注重教材与课程设置的合理,突出综合性

1、在教材建设方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他们组织各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系统化地集中编写电子商务主干过程的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还应引进大量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2、在教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建立电子技术模块与商贸、管理应用模块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两大模块。电子商务技术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是电子商务的专业手段;贸易,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与商务方式的结合,商贸、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商务技巧的应用能力,这两大模块应当是有机的整体。其次,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浓缩理论教学,减少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和盲目延伸。强化实践技能,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强化,课时量可以适当增多,尤其是学生的基本从业技能,必需通过课程和实验、实践及校外课堂,将其放到突出的教学地位。

(三)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实行校际联合、校企联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人才建设。“请进来”即聘请国内外行业内专家、电子商务企业专家来校讲学,使老师与学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走出去”即通过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国内外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派遣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经济活动运转的调研与学习;另一方面派遣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科研和学术交流,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的联合培养模式。

(四)注重学生的实验与实践

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占73%,而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各高校应从学校的事业经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可与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整个流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电子商务的建设意见不一,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知如何选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甚少,导致供需矛盾,这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再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1、朱玉春.电子商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6).

2、莫月连,高京广.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傅震宇.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4、六红军.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5、杨善林,齐从谦,何建民.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户连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www.e2works.net cn/ztl12/1212/49279. htm.(7).

7、王学东.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2(3).

篇6: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主要从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四个方面对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散打;教学

自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围绕《纲要》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众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人大学课堂。散打运动以其独具民族特色和广泛社会价值以及特有的强身健身价值,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许多高校已将散打列为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内容之一。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高校散打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为此,笔者对重庆市5所普通高校散打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同行探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武术教师,重庆邮电学院、三峡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渝州大学等5所普通高校各50名已选学散打的学生,30余篇相关资料及重庆邮电学院04级本科学生体育课选项情况。

1.2研究方法

(1)调查访问:从2004年9月到3月通过走访对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武术教师进行调查访问,调查内容涉及散打课教学情况、学生参与情况、教学效果、管理层态度、场地设施等问题。

(2)问卷调查:对重庆邮电学院、三峡学院、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渝州大学等5所普通高校各50名选学散打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是自编问卷,30个题目中包括教材、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问题答案按三级程度量表设置。统计按百分比计算。发出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50份。回收率100。

(3)资料分析法:对30余篇相关资料及重庆邮电学院04级学生选项课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散打是很受欢迎的教学项目

散打运动是我国的国粹,有利于健体防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丰富生活、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查阅从1990至20各类公开刊物发表的30余篇有关高校武术改革的文章,无一例外都把开展散打教学作为武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重庆邮电学院04级学生体育选项课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散打是在乒乓球、篮球、体育舞蹈之后很受学生喜爱的热门项目,并且女生还占相当的比例。但在3382名学生中选武术套路的学生只有75名,只占2.2的很少比例。受访的30位武术教师也都认为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急剧衰退的情况下,引进散打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武德教育更能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高校开展散打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希望,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2.2教材情况分析

在对现行教材满意度一栏中,69.6同学选择不满意现行的散打教学教材。75.2教师也反映所用的散打教材不太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教材的针对性差

查阅27所高校所用的散打教材,都是各学校武术教师根据多种竞技散打教材内容拼凑而编写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具有普遍指导性意义的适用于高校的散打教材。自编的散打教材由于缺少仔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普遍没能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特点。高校散打教材应突出其教授对象为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针对性。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体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

2.2.2教材缺少先进的理论

高校散打教材理论太陈旧。由于普遍使用的是自编教材,根据调查,有17.3的教材没有理论部分,虽然有82.7%的教材有理论部分,但教材的理论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要想彻底改革学校散打教学现状.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真研究学校散打教育,明确学校教育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关系,提倡“尚武崇德,健身养身”的民族体育精神。

2.2.3教材的内容不足

只有2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设置合适,63.45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中具有实效的实战和防身技巧内容过少。总体反映出散打教材内容不足,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要。

2.3课程安排分析

2.3.1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客观因素,重庆市高校的选项课教学是一学年教学制即一个运动项目学习一学年,一共64学时对250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78.8S的学生认为课时充足,只有14,5的学生认为教学时数不足。大部分选学散打的学生都还是较满意现行的课堂教学时间。但有部分学生希望能调整学习时间段,希望安排晚上或周末,不影响平时的专业课学习。

2.3.2教学模式

在对散打教学模式满意度一栏中,有65.4的学生不满意现行的教学模式。84.1的'学生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课外辅导。这表明,学生们认为当前散打课的模式太单一,希望能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在与一些学生的访谈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散打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必须增加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散打教学如何调整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体化教学模式”,是散打教学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2.4教师情况分析

2.4.1师资情况

对重庆市27所普通高校30名从事散打教学的武术教师调查发现,其中专修散打专项的教师有6名,只占20。有10名武术教师是从其它专项改项教武术散打课,占30说明重庆市高校散打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特别在近年各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这种生师比例失调的情况将更加严重。各高校应根据条件引进或培养专业散打教师,以满足不断扩大的散打教学师资需要。

2.4.2教师教学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重视方法。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度一栏调查,57.3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比较满意,但有66.6的学生对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感到一般,这表明,当前散打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单一教师们自己没有把散打课当成重要学科来认真对待,这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事实上也有许多教师已在散打教学改革的探讨中,从自身实践出发,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河南科技大学申国卿等的《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分析》及鞍山科技大学卢昊的《谈如何提高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效果》等,都是对散打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要把课堂讲授、自学辅导、交流比赛、电化教学、比赛欣赏等各种方法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还提出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的。

2.5学生情况分析

2.5.1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偏差

对250名学生选学散打课程的动机调查显示,有57.2的学生为了学习格斗技能选修,29.5的学生出于增强体质的目的选修还有22和13的学生是对散打的好奇和完成学分选散打,可以看出他们学习散打的动机主要是通过学习散打获得格斗技能。有56.7A0的学生不会把散打作为终身锻炼项目,反映出学生的短期功利思想严重,以增强防身制敌能力为主要目的。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散打认识太片面,受到武打影片,武侠小说的熏染影响严重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增强格斗能力不应是我们学习散打的最主要目的,学习散打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培养优良的品德的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5.2学生基础弱

在学生武术基础情况一栏中,250名学生只有13.45的学生选择有一定武术基础,说明大部分学生武术基础差。这一结果与刘逢翔等对“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l5]。这说明中学阶段由于缺乏武术师资以及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武术课开展的状况很不理想。对高校进行武术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的武术基础差,严重影响散打教学的效果,这是现阶段各高校散打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5.3教学效果

在选项课结束后坚持散打练习情况一栏中,250名学生只有47名填写坚持散打训练,占18.8。有148名学生说选课结束后,没再接触过散打,占59.2。说明虽然散打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我们的散打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通过散打的学习反而使学生失去对散打的兴趣。这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6其它影响教学情况分析

2.6.1场地、器材条件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对教学场地情况一栏中,有  24.5学生认为场地、器材有保障;50.2%的学生认为场地基本保障,器材不足,但还是有争夺场地的现象,有35.7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很难保障教学效果。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滞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场地、器材更加缺乏。

2.6.2上层领导对散打有顾虑

对上层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通过对30位教师及部分体育部、系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校上层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并不十分支持,有些领导认为散打运动是拳打脚踢,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安全危险。还有一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行为规范较差,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严重影响散打在高校的发展。重庆市高校近十年没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散打比赛,极大地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

3 结论与思考

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重庆市高校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欢迎散打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以学习格斗技能为目标100的学生较多,学生中还存在短期功利思想,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比较狭隘。现行散打教材编写严重滞后教学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较弱;教学模式单一是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场地条件简陋;上层领导对散打有顾虑也对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普通高校散打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微观上要把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宏观上要把它放在整个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任重而道远。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地参考一些国外的体育教育的经验,相信对我们会有一定帮助。

篇7:浅谈阜新水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

论文关键词:阜新 水资源现状 经济 节水

论文摘要:介绍了阜新市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缺水危机,提出了未来供水的可能措施。

篇8:浅谈阜新水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论文

阜新市地处辽宁西部,属于半干旱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39m3,仅是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是全国人均占有水源量的1/5;农业每667m2占有水资源量149m3,不足全省的1/3,全国的1/12。同时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等,这些信息使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的生命之源。

“煤化工项目需水12万m3,到,日需水将达到20万m3”;“阜新电厂三期改造,用水4万m3”;“金山热电厂,日增发电用水5.20万m3”’。

上述数据表明,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阜新,在迎来一个又一个工业项目的同时也面临着水的考验。

按照《阜新市经济转型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供水预测,到20,阜新市城市规划区内用水人口将达到82万人,城市生活用水将达到每天16万m3,与目前的13m3的数量相比日增量3万m3。不考虑其他工业项目,只考虑上述的几个大项目和市民用水,到年,阜新市民生活用水和工业日新增用水量将达到32.20万m3。

阜新市目前为城市供水的佛寺、汤头河、闹德海、大巴、大凌河等水源,总设计日供水能力为35万m3,现在实际日供水能力只为22万m3,只能勉强维持现在的需求。

2 阜新面临缺水危机的原因

阜新之所以面临缺水危机,原因有水资源贫乏、城市供水设备不足、水资源污染严重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水的浪费也是惊人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流掉1-6m3的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能流掉3-25m3的水。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市民在洗脸时,常不关水龙头,还有很多市民是边刷牙边开水龙头,仅有个别市民记得随时关紧水龙头。此外,一些市民用水滴漏和用长流水冲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个体饮服行业在夏季用长流水冲啤酒、汽水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些基建工地跑水、漏水和用长流水冲洗砖石等做法更不是什么新闻;更让人心痛的是工程为了打地基而抽排地下水,轰隆隆的水泵将地下水抽出来,然后又直接排进地下水井中。

3 阜新市水资源未来发展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中水回收利用,大有可为

在阜新市“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列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项目。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工业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比远距离引水要节省许多成本。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城市,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清洁、洗车、冷却设备补充用水,都要大量使用中水。据粗略估算,阜新市城市供水量的80%变为污水直接排人地下管网中,如果收集起来再处理后,70%可以安全回用。如果这能变成现实,用这部分再生水替代等量自来水,那等于增加了城市现在的一半供水量。

中水利用要变成现实,政策立法要先行一步。市政协常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刘剑建议:

(1)新建的建筑面积在2万m2以上,如排水超过250万m3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新建3万m2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和大型文化体育商业设施、住宅小区,应强制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

(2)市区现有建筑,符合上述规定,且有条件应建设中水设施;

(3)中水设施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市建设主管部门不颁发竣工证书,供水部门不予以供水。

3.2矿井水开发,拓宽水资源利用

阜新市每年至少有3000万m3的矿井水白白排入细河,整整几十年,废弃的矿井水加起来,那是多大的一个数字啊!随着煤层深度开采,各矿井水涌水量还将呈现增大的趋势。 隶属于阜矿集团的阜新路源水业公司自10月投产以来,采用先进的反渗透脱水处理工艺,将矿井水成功地处理成满足电厂需求的冷却用水。目前,该公司每天为阜新发电厂提供5000t冷却循环水,安置局内下岗职工60人,年利润70万。

阜矿集团已建成海州立井水厂和海州中心水厂。两厂分别将处理后的矿井水供给海州立井和阜新发电厂作为生产和工业用水,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已经显现。海州排水坑水厂也交付使用,供给城南热电厂和阜新发电厂等单位工业用水。

目前阜新发电厂每天所用的锅炉水中,有3000万m3是海州排水坑厂加工后的.矿井水。根据阜新矿区水井利用发展规划,阜矿集团规划建设中的几座水厂,在未来5年,至少可增加城市日供水能力4万m3。处理后的成品水主要供给阜新发电厂和清河门电厂。

3.3引白工程和其他拟水源

阜新市目前正在施工的引白水源和其他拟建工程竣工后,在未来5年内将使阜新市的缺水状况有所缓解。引白水源为跨市调水,水源地为北票的大凌河干流上的白石水库,设计引水规模为28.50万m3/d。

阜新市自来水总公司引闹德海水源改造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10万m3/d,目前只能供给6.50万m3/d,由于输水管线为单线,影响供水能力,如果建设闹德海复线,可以增加供水量5万m3/d。

3.4依法治水

要按照我国水法,以相关政策法规管好水、用好水。建立健全与水法相适应的《阜新市水资源管理办法》,为建立节水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优化水资源配置。

3.5铁腕实施节水器具

以器节水,就是充分利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现在,阜新市的许多学校、医院还在使用老式的水沟式厕所,浪费水量惊人。而居民住宅浪费水的现象也比较明显,主要是老式座便器和水龙头漏水。阜新市市区有一定比率的供水管网已经服役40-50年,有些甚至是解放前铺设的,跑、漏、滴现象非常严重,近些年输水漏失率均在2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节水器具,对新建住宅、办公楼、商务用房都要采用新型节水器具。

3.6以价节水

即调控水的价格。要及时合理地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来制约和调节用水量。在城市生活中,可以实行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在非生活用水上,应对单位进行分类,采取分阶分级用水,实施节水方法科技化;在公共场所使用节水龙头,分户用水安装Ic卡水表,对用水户如浴室、洗车场等安装智能用水计费管理系统,水表设有断水警告,采取用水限量数字闪烁等科技节水效果;在农村,要加强水源管理和利用,逐步实现水权所有制和有偿付费制。

4 做好节水宣传,营造节水氛围

在加强节水管理方面,我们一定要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在广大人民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形成节水意识。开展一些限制用水的活动,增强水资源危机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千家万户自觉节水,养成对水二次利用的良好习惯。

篇9: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

,教育部正式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文合理性”,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新的课程范式体现了体育课程的过程性、生成性和体验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在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表3)。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大学体育考核中应注意学生心理训练。学生在考试时产生胆怯、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发挥。因此教师对这些普通的心理障碍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要加以解除,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3.4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为高校体育考核改革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评分体系、建立可行性课堂模式。

篇10:重庆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重庆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关注.本文从重庆市水资源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作 者:张秀江  作者单位:重庆市水利局,重庆,400015 期 刊: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ISTICEIPKU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年,卷(期):, 23(5) 分类号:X24 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    持续发展    对策措施   

篇11: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用水行为在满足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有利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2.1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2 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1.2.3 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

2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2.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首先是农业缺水。

我国的农业属灌溉农业,目前全国灌溉面积5300多万平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达2660多万平方米,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另外还有7600万平方米耕地无灌溉设施。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国67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多亿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灌溉面积发展到6333万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的供给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绝大部分是白白浪费了;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0kg/立方米。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中,仅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就达15%~20%. 2.2 水体污染??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4亿,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回用率更低。全国监测的河段有一半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及城镇发展

[1] [2] [3]

篇12:淄川区矿坑水资源利用评价与分析

淄川区矿坑水资源利用评价与分析

摘要:通过评价淄川区矿坑水水量和水质现状与分析矿坑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矿坑水综合利用的途径.作 者:李伟    吕华    刘洪量    徐品    LI Wei    L(U) Hua    LIU Hong-liang    XU Pin  作者单位:李伟,LI Wei(济南市水利局,山东,济南,250014)

吕华,L(U) Hua(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刘洪量,徐品,LIU Hong-liang,XU Pin(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济南,250014)

期 刊:煤炭科学技术  ISTICPKU  Journal: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4(9)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矿坑水    水资源    地下水   

篇13: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水资源档案的管理路径和水资源档案的有效利用措施, 提出3个管理路径, 分别为建立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转变管理观念, 实现现代化模式;加强档案资源的保管、编目与检索。从服务方式、编研工作、规划用水量、水资源的合理开发4个方面讨论水资源档案的利用, 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图; 节约用水; 档案管理;

市场经济不断变化, 能源的使用量日益增加, 我国的水资源部门面临着新的考验, 在新的形式下, 如何管理好现有的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而水资源的档案管理是利用好水资源的基础工作, 有助于资源调配工作的进行, 所以进一步规范水资源档案管理, 是实现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最优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1 水资源档案管理的有效路径

1.1 建立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

水资源档案是地方水源的重要历史, 也是地方管理水资源的所做工作的重要记录。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致力于做好管理工作, 实现档案利用的最优化。例如在呼和浩特市水资局, 水资源档案一直得到充分的重视, 构成了领导级、科室级、档案管理基层的各级人员分层工作的格局, 同时逐渐建立与地方单位水资源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具体的表现是建立了管理网络图, 制定水资源档案分类的大纲, 从领导、制度、管理层面实现自上而下的和谐统一局面, 并且实现管理的纵横贯通, 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1]。实现统一的管理还要从基层的管理人员入手, 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出席重要水资源会议和活动, 出席熟知会议内容决定的同时, 随行记录归入档案, 此外统一的集中管理还要致力于为归档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 实现归档工作的有理可寻。

1.2 转变管理观念, 实现现代化模式

转变观念超前管理是从工具档案、文件档案、基础资料档案三大类入手, 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工具档案包括的内容是统计年表、法律、规章制度、研究项目报告书。文件档案包括上下级报告书、政府行政审批文件。基础资料档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纸质文本, 另一种是电子文本, 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复杂, 包括取水相关文件, 水资源使用费用征收、用户相关信息。对于用户取水的档案管理, 从申报开始的许可认证到取水时的设备安装, 以及用水量的记录和取水的过程监督, 这些资料一一归档, 建立以取水项目为名称的档案记录。除此之外, 建立电子档案信息, 实现网上的可查询,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覆盖率, 进而提高后续取水工作的效率。

1.3 加强档案资源的保管、编目与检索

水资源档案的管理不能局限于信息的收集、整理, 还要侧重于资料的保管、编目和检索, 为后续资料的利用打好基础。在实现水资源档案的妥善保管时, 要注重后续使用的方便, 所以在归档时就注意分类的准确, 在分类时综合考量档案信息的价值和类型, 划分具体合理的类别, 重点突出有价值的信息, 确保后续的使用过程能够快速调出价值信息, 也就是说注重发挥信息的咨询服务作用。从档案信息的编目方面来说, 作用是将浩瀚的信息有效划分区块, 使用统一的编目规律, 将档案信息保管存放妥当, 形成的编排体系直观易懂, 规律简单, 形成显而易见的单线型编排体系。在实现信息的检索时, 首先在录入档案期间就设置好检索项目, 关键词的挑选要实现合理高效, 达到水资源管理信息的充分利用。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

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再生混凝土利用现状研究论文

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评价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现状与机制创新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论文

高校体育选项课调查与发展论文

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锦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