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ht8880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ht888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

篇1: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

论文题目:浅谈《圣经》故事在西方作家作品中的引用

一.论题的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背景知识:就对文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古希腊的神话和基督教的《圣经》已经成为浸润欧美文学的不可或缺的两支伏流。此外,亚瑟王的故事也在英国古代史上名震一时,成为另一支重要伏流。至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这三个因素,便在不小程度上失去了欣赏和体味英美文学的基础。

论题目的:提起《圣经》,不少中国读者便会因它是基督教的经书而敬而远之。诚然,《圣经》有其神秘成分,让在“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觉得荒诞无稽。而我此论点的目的,首先是让大家了解《圣经》;其次是阐述它与西方作家作品中的关联。

意义:让大家都有兴趣的去阅读了解《圣经》,从而发现其实《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古希伯来人(即犹太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并且书中包含着许多颇有裨益的典故故事,联系着它跟西方作品的渗透。

二.论题的学术界研究动向

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里,《圣经》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成为人们意识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圣经》已成为西方,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宝库。因此,有人称西方文明为“基督文明”。

三.论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主要内容:(一)《圣经》的概述,它的主要构成部分 ―― 《圣经》是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据传它的写作自公元前9世纪开始,到公元2世纪止,中间经过1000余年,出自不计其数的作者之手。在3世纪初,《圣经》便已初步定型。

(二)《圣经》最初文字到被译多种语言的阐述 ―― 《旧约全书》最初以希伯来文写成,《新约全书》用的是希腊文。

(三)《圣经》的故事与西方作家们 ―― 1.英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作品之一 ---长诗《贝尔武夫》;2.英国文学中宗教诗歌的第一个代表诗人 ---凯特蒙;3.17世纪伟大诗人弥尔顿 ---史诗《失乐园》等等。

(四)《圣经》的典故和故事寓意 ――1.《旧约全书・约伯记》;2.《旧约全书・但尼尔记》;3.《旧约全书・传道书》等。

重点:第一是着重论述《圣经》与西方作家作品间的关系,讲述作家们是如何引用它的故事内容参与文学的。第二是参照文献,多提供《圣经》的典故故事,让大家来弄清楚它在中间的多样化意思。

四.论文方案设计

我认为自己这个论点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介绍背景知识,让大家脑海中有个大致的印象,明白我要谈论的主题。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从参考文献中理解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理论。

(三)阐述论题的自我感想,细致表明自己为何会浅滩此题,自己的论点感触。

(四)本论题的结论以及对它的展望。

五.预期达到的水平和目标

(一)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希望此论题可形成,并让众人接受;

(三)成功的为学术界有个新的研究起点。

六.难点和创新之处

难点:《圣经》相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太过神话,并且其中内容广泛、丰富,典故更具神话色彩,我的言语在表达方面还有着很多的漏洞,不能够精益求精的简明表达。

创新之处:将《圣经》的许多蕴涵深刻的故事相结合到现代文学写作上来,类似于原西方作家们引用典故的文学表达。

七.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关键

主要问题:内容太过复杂、多样、广泛,而且《圣经》故事篇幅居多,必须详细的讲述过多的细节。

技术关键:概括说《圣经》故事与作品的联系,谈论自我论点。、

八.研究计划进度表

(一)9月15日提出论题方向,落实论题。

(二)月15日前完成并上交论文开题报告。

(三)年11月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并且上交指导老师。

(四)2007年12月20日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老师完成定稿评语。

九.参考文献等

(一)《漫话英美文学》 第二版

作者:常耀信 南开大学出版社 .8(.9重印)

篇2: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 目:解读阁楼上疯女人的悲剧人生

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意义:

简里斯把《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嫁接,让《简爱》中野兽般的疯女人伯莎梅森脱胎换骨,变成了《藻海无边》里美丽善良、单纯脆弱、奋不顾身执著追求真爱的安托瓦内特。简里斯颠倒了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的视角,把伯莎梅森放到了舞台的中心,给她注入生命的活力和一个明确的身份,让“疯女人”走出阁楼,让她处于舞台中心,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研究这个的目的是希望读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看待人和物,通过结合《藻海无边》和《简爱》这两部小说,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得读者更好深入地了解《藻海无边》和《简爱》中疯女人是怎么疯的,从来使读者具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作者给予的片面观点。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单个方面详细研究导致安托瓦内特悲剧原因,而本文着重全面研究导致她疯癫的原因,不仅从父系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分析,还试图从性别,性格,名族,历史,文化,自身因素等角度分析,对鼓励读者看书时应持有多重和全面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

有关国外对简里斯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于作家简里斯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要有:Elaine Savory:Jean Rhys;Sanford Sternlicht:Jean Rhys;Joy Castro :Jean Rhys ;Sylvie maurel:Jean Rhys;在研究简里斯的短篇小说方面的文章有:Thorunn Lonsdale:Displacing the heroine : location in Jean Rhys 's short stories “Let them call it jazz”, “Mannequin” and “I used to live here once”;有关于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

边》的主题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有:Maria Olaussen:Jean Rhys '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Friedman,: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在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有:Michael Thorpe:The other Side :wide Sargasso sea and Jane Eyre;在研究艺术手法上的研究文章有:Sue Thomas:The Worlding of Jean Rhys: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Caroline Rody:Burning down the house :the revisionary paradigm of Jean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三:国内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搜索到的有关《藻海无边》的博士论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峰的博士论文《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以及其学术论文《“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和《从〈藻海无边〉看殖民空间内“英国特质”的虚构性》;学位论文有西南大学 届刘琳的《<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 徐州师范大学刘须明的《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哈尔滨学院李媛媛的《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届李英姿的《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东南大学 届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届陈薇的《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山东大学 2006 届李立新的《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东南大学 2007届刘莹的学位论文《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芦雪瑾的《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等。

以上可以看出对简.里斯的研究大致分为对作家简. 里斯的分析研究,对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关系研究,对《藻海无边》主题研究,对其写作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这五个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小说《简爱》这个文本,结合简里斯本人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思想倾向等,通过对其作品《藻海无边》的研读和研究来透析作品中导致安托瓦内特阴暗和孤独的`童年生活的原因,结婚后的安托瓦内特与丈夫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最后疯癫的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1. Elaine Savory. Jean R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

2. Friedman. 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3.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 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From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61. 1985.

4. Maria Olaussen. Jean Rhys’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 The Board of Governors.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93.

5. Sylvie mauler. Jean Rhy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部分

1.陈薇.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2.李立新.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D〕.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

3.李英姿.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D〕.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4.刘琳.《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5.刘须明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6.刘莹.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7.芦雪瑾.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

8.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9.张峰.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6.

10.张峰.“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D〕.当代外国文学(1).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主要内容:

《藻海无边》,是一部对英国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进行的颠覆性改写的作品。《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英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读过《简爱》的人,无不熟悉书中的面目可憎、性格邪恶、无耻疯女人伯莎梅森,也有不少人都讨厌她的存在。疯狂的她纵火毁掉了桑菲尔德庄园,差点破坏了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幸福,她使得罗切斯特致残,而她自己最后也葬身火海,结束了自己疯狂而又多余的一生。出身于加勒比海的女性作家简里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重新解读和改写,创作了不朽的著作《藻海无边》。简里斯凭借对《简爱》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疯女人”伯莎梅森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及其在西印度群岛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了她的想象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笔下的伯莎梅森不再是魔鬼,在她身上也没有了令人厌恶与恐惧的疯狂和暴力。简里斯以她对弱者的同情和写作的激情还给伯莎梅森以一个崭新的名字——安托瓦内特,让她保持《简爱》中最基本的故事表象的同时,给她正常的思维,还她说话的权利。《简爱》中那个“半人半兽”的伯莎梅森脱胎换骨成为《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一个来自殖民地单纯脆弱而又美丽多情的克里奥尔白人女子,她走出了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在“疯癫”之前的痛苦和孤独交织陪伴的童年时代以及与罗切斯特结婚以后在西印度群岛上以满怀希望开始而以彻底失望作结的蜜月生活,讲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过去。本文研究的就是导致安托瓦内特疯癫的各种因素,深究这个鬼魁祸首到底是谁,还是在当时社会大家都是恶魔。

二: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法,文献归纳法, 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及个人对所搜集资料的思考

三:思路

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简.里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其个人简介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写这部作品《藻海无边》和《简爱》的关系。第三部分是从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以及人物的多重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分析导致疯女人最后被关在楼阁上的原因。首先,历史因素有后殖民主义,父权制;其次,地理环境因素有边缘化身份,家庭成长环境;最后,心理因素有罗切斯特的憎恶与报复,安托瓦内特自身越不过心理障碍以及周围黑人的仇恨与排挤心理。最后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看事情要从多方面来分析,不能听一家之言,多思考才会开阔视野,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1.20xx年12月1日前完成论文的选题

2.20xx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的开题

3.20xx年3月31日前完成论文的初稿

4.20xx年4月30日前完成二稿

5.20xx年5月30日前完成三稿,定稿交论文

6.20xx年6月20日前完成论文答辩

篇3: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

一、题目:《英美文学》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二、课题的背景分析(研究现状分析)

D. A Cater和M. N Long在著作Teaching Literature中将文学课的意义归纳为“语言学习”,“文化积累”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文学教授殷启平在首届China TEFL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国内要求改革高校英语系的课程,使之更具实用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使得文学课程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殷启平,)。现在,在高校中的调查不止一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英美文学课无聊并且缺乏现实意义。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正在降低。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及实际指导意义)

Eilliot在Encourageing Reader-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ESL Situation中提出,未来的文学老师必须意识到,文学课本身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十名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通过最终的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兴趣不浓厚的动机和原因,这样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的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

四、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拟从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分析总结出的结果,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建议。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会对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动机有了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课题的主要论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论点: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效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英美文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课题拟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着重研究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学习动机,从而得出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结论。

3、课题的研究点、关键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同时这也是决定本论文是否有据可依的关键所在。关于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笔者拟从权威英语教学者指定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通过启发式思维设计出一套社和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4、开展课题拟搜集的资料、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备的支撑及解决方法

[1]Aristotle, Poetics[M], Dover Publication, Inc, USE,

[2]Carter D. A & Long M. N, 1991, Teaching Literature[M], New York, Harlow, Longman

[3]宋军,兴趣、交流、批评、真知――“外国文学史”教学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4(10),144-147页,

[4]王利民,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探讨,《学术交流》第2期,227-228页,1999

[5]王莎烈,高校外语系外国文学教学浅谈,《五邑大学学报》,10(2),58-75页,1994

五、课题的进程安排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01月24日 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25日――20XX年03月03日 构思论文、拟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4日――20XX年03月08日 完成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9日――20XX年03月28日 论文初稿

20XX年04月18日――20XX年04月30日 论文二稿

20XX年05月16日――20XX年05月30日 论文三稿、准备答辩

篇4: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参考

开题报告中必须明确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是一篇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题目:《英美文学》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二、课题的背景分析(研究现状分析)

D. A Cater和M. N Long在著作Teaching Literature中将文学课的意义归纳为“语言学习”,“文化积累”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文学教授殷启平在首届China TEFL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国内要求改革高校英语系的课程,使之更具实用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使得文学课程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殷启平,2005)。现在,在高校中的调查不止一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英美文学课无聊并且缺乏现实意义。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正在降低。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及实际指导意义)

Eilliot在Encourageing Reader-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ESL Situation中提出,未来的文学老师必须意识到,文学课本身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十名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通过最终的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兴趣不浓厚的动机和原因,这样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的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

四、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的主要论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论点: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效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英美文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课题拟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着重研究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学习动机,从而得出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结论。

2、课题的研究点、关键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同时这也是决定本论文是否有据可依的关键所在。关于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笔者拟从权威英语教学者指定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通过启发式思维设计出一套社和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3、课题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拟从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分析总结出的结果,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建议。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会对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动机有了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开展课题拟搜集的资料、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备的支撑及解决方法

[1]Aristotle, Poetics[M], Dover Publication, Inc, USE, 1997

[2]Carter D. A & Long M. N, 1991, Teaching Literature[M], New York, Harlow, Longman

[3]宋军,兴趣、交流、批评、真知――“外国文学史”教学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4(10),144-147页,2003

[4]王利民,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探讨,《学术交流》第2期,227-228页,

[5]王莎烈,高校外语系外国文学教学浅谈,《五邑大学学报》,10(2),58-75页,1994

[6]王玮、庚鲜海,高校应注重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国国情国力》第10期,40-41页,

五、课题的进程安排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01月24日 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25日――20XX年03月03日 构思论文、拟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4日――20XX年03月08日 完成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9日――20XX年03月28日 论文初稿

20XX年04月18日――20XX年04月30日 论文二稿

20XX年05月16日――20XX年05月30日 论文三稿、准备答辩

网友们,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

相关推荐:

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精选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参考]

篇5: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亚历山大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张莉、刘晓茜,,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 王佩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 薛家宝. 唯美主义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 宫昀.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J] . 考试周刊,2008(11)。

[6]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 J] . 聊城大学学报,2008, (2) .

[7] 张介明.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 外国文学研究, , (4) .

[8] 傅琦.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 王柯童、曾海珠. 《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 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 张莉、刘晓茜. 《清醒的扑火飞蛾》[J]. 中州大学学报,2004,(4)

英文资料

[11] Arthur Symons. A study of Oscar Wilde. London: Charles J Sawyer, 1930.

[12] George Woodcock. The Paradox of 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T.V.Baordman, 1949.

[13] Karl Beckson, The Oscar Wilde Encyclopedia. New Youk: AMS Press, 1995.

[14] Karl Beckson, ed. Oscar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ye and Kegan Paul, 1970.

[15] Oscar Wilde, “The Critic as Artist”, The Complete Words of Oscar Wilde. London: Hamlyn, 1963.

论文题目:英国××××影响

论文语种:英文

您的研究方向: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南京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要求字数:45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Bachelo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1.结构一定要清晰

2.请按照附件中的论文样板写

3.请按照开题报告写

4.材料都在附件中

篇6:关于英美文学硕士开题报告精选

一、题目:《英美文学》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二、课题的背景分析(研究现状分析)

D. A Cater和M. N Long在著作Teaching Literature中将文学课的意义归纳为“语言学习”,“文化积累”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文学教授殷启平在首届China TEFL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国内要求改革高校英语系的课程,使之更具实用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使得文学课程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殷启平,)。现在,在高校中的调查不止一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英美文学课无聊并且缺乏现实意义。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正在降低。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及实际指导意义)

Eilliot在Encourageing Reader-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ESL Situation中提出,未来的文学老师必须意识到,文学课本身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十名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通过最终的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兴趣不浓厚的动机和原因,这样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师的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

四、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的研究点、关键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同时这也是决定本论文是否有据可依的关键所在。关于问卷调查问题的设计,笔者拟从权威英语教学者指定问卷调查的设计思路,通过启发式思维设计出一套社和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2、课题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拟从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分析总结出的结果,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关于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建议。教师根据调查结果会对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动机有了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课题的主要论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论点: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效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英美文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课题拟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着重研究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学习动机,从而得出全面的、公正的、客观的结论。

4、开展课题拟搜集的资料、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备的支撑及解决方法

[1]Aristotle, Poetics[M], Dover Publication, Inc, USE,

[2]Carter D. A & Long M. N, 1991, Teaching Literature[M], New York, Harlow, Longman

[3]宋军,兴趣、交流、批评、真知――“外国文学史”教学之我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4(10),144-147页,

[4]王利民,关于外国文学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探讨,《学术交流》第2期,227-228页,

[5]王莎烈,高校外语系外国文学教学浅谈,《五邑大学学报》,10(2),58-75页,1994

[6]王玮、庚鲜海,高校应注重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国国情国力》第10期,40-41页,

五、课题的进程安排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01月24日 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25日――20XX年03月03日 构思论文、拟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4日――20XX年03月08日 完成问卷调查

20XX年03月09日――20XX年03月28日 论文初稿

20XX年04月18日――20XX年04月30日 论文二稿

20XX年05月16日――20XX年05月30日 论文三稿、准备答辩

篇7: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回归自然—论<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BronteEmily.WutheringHeight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Cecil,David.EarlyVictorianNovelists:EssaysinRevaluation..1934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著,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

[5]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篇8: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艾丽斯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沃克创作的重点题材。沃克的作品《紫色》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等三个大奖,黑人女性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前人多研究小说揭示的黑人妇女所受的性方面的虐待,家庭暴力,及其情节中姐妹的选择以展现妇女主义小说的内涵和社会意义。比如,徐璐璐从小说的姐妹的选择上进行分析,揭示《紫色》中依靠妇女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的妇女主义的特征。任玉鸟从奸污主题进行分析,揭示了《紫色》中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李小冰关注《紫色》中同性恋,揭示妇女主义肯定女性身体对女性觉醒作用。

这些研究有的局限于对艾丽斯沃克小说概括性的分析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有的仅从沃克小说的奸污主题,来分析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很少有人同时运用多个妇女主义小说的特征对沃克的《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进行全面的分析。本论文通过系统阐释妇女主义定义,父权制传统性别角色的不合理性,来深入的探讨《紫色》中所体现的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选题的意义:

《紫色》在讲述女主人公在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讲到了那些曾经压迫过她的黑人男性的转变,最终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达到了和谐共处。沃克的妇女主义超越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完整。在种族、性别问题还普遍存在的美国,沃克在《紫色》中提出的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她的妇女主义的提出,也是对传统女权主义,特别是黑人女权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沃克的态度、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和她寻找黑色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她的生活经验中。从小说的语言、内容及故事发展所处空间和时间上来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父权制下妇女主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系统地解析了《紫色》中父权制下妇女主义。首先给出了艾丽斯沃克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紫色》的梗概,黑人女性小说一般所具有的特征,妇女主义简介;其次揭示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来自白人和黑人的双重压迫;深入研究黑人女性姐妹情谊,话语权,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最后,展现建构的一个走向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精神自由,性解放,和谐团结的两性关系的理想社会。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妇女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如何从内容,情节,社会意义上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下的妇女主义,从性,物质,心理,精神欲望体现妇女主义小说的'进步意义;如何系统地分析《紫色》妇女主义消除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论文提纲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父权制下黑人妇女命运

2.1 父权制的定义

2.2 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

2.2.1 父权制下西莉命运的抗争

2.2.2 作品中其他妇女的受压迫命运

2.3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悲剧因素

2.3.1 父权制下不合理的两性定位

2.3.2 西莉对不合理传统的内化

2.4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典型代表

2.4.1 莎格与其情人们的性格对比

2.4.2 索菲亚与哈泼的性格对比

第三章: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和谐命运的体现

3.1 姐妹情谊的定义

3.1.1 西莉和耐蒂的姐妹情谊

3.1.2 西莉和索菲亚的姐妹情谊

3.1.3 通过姐妹情谊西莉的觉醒

3.2 从传统性别角色中性解放的体现

3.2.1 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

3.2.2 作品中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

第四章:《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

4.1 对非洲女性的新认识

4.2 对其他妇女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

4.3 一个全新的团结的妇女主义社会

第五章:结论

4、总体安排与进度

20XX年

9月10日 学生开始查找资料

9月23日 学生确定写作方向

9月30日 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确定选题

11月12日 学生提交第一稿开题报告

11月15日 全体指导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召开开题报告审题会

11月22日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定稿

注: 学生须在完成开题报告定稿后方可离校

20XX年

3月2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2. 师生联系表

3. 文献综述定稿(3000字)

4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初稿(占分60%)

5月10日 学生返校修改论文

5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5月3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定稿(占分40%);

2.《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填写);

3.实习日记(24篇);

4. 实习报告(3000字);

5.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填写相应评语并加盖红色公章)

6月5日 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6月20日 毕业论文第二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5、课题研究准备情况(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Walker Alice.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Hu Quansheng.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omanism.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t provides copious short fictions on womanism.

Hassan, Ihab. Pluralism in Womanism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Mchale, Brian. Womanism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lk: Routledge, 2001. It provides copious womanisrn fiction and relative comments.

王冬梅,妇女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妇女主义小说的叙述手法。

伍红军,《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本论文主要介绍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的概念和特征。

高树娟,《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美国文学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代表作品

容丽春,《妇女主义小说》,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本书介绍了美国妇女主义小说主要人物。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1. 本学期学习《美国文学史与选读》,通过文学课上张老师认真的讲解,对文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理论有了掌握。

2. 学校图书馆有关的书目

3. 中国期刊网有相应的文献资料

4. 学院资料时也有相关资料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篇9: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题目:刚柔并济的斯佳丽——浅析《飘》中斯佳丽之男性化性格

一、背景介绍

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chelle 1900-1949)生命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发表后即刻风靡全美,话为传奇。至今问世已逾半个世纪,《飘》之魅力却仍历久弥新,堪称世界永恒的经典。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名意志坚强,追求独立的女性---斯佳丽奥哈拉,而其既富有女性柔情魅力又颇具男性阳刚之气的性格更成为了小说的特殊亮点。

注:本部分应该介绍小说或研究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诸多外国文学评论家都曾指出《飘》既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美国内战史;既可谓是一部玛格丽特的个人自传,也不乏为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半个世纪以来,《飘》中所涵盖的广泛深刻主题:如南方文化的变迁,土地的重要性以及女性个性魅力和价值观等都被无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集中收录了十多篇有关《飘》主题、人物、以及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的相关评论。在《飘》的官方的网站www.gwtw.org也收集了许多学者所作评论的相关节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说的不同侧面。

注:本部分应包括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与该论文选题有关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重要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本课题处于何种地位,是属于开拓领域,还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

《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是世界文学中具有鲜明意义的人物形象。她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精神,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而所有的这些精神,态度及能力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透过作者所选择的特定视角,更趋于被概括诠释为一种由男性化性格而折射出的女性魅力及价值观。

本文将致力于分析斯佳丽身上所潜在的独特男性化性格,通过结合小说内战及南方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并借助于对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主角的性格对比参悟,从而展现其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

注:本部分应说明本选题的研究重点或者此论文的论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种种生活侧面,对土地的莫大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个性认识,从而侧重反映其显赫的男性化性格及独特的刚柔兼并式的女性魅力。

注: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如果使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文本请在此说明。语言学论文须注明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做实验、展开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等。

五、论文提纲

1. 引言

1.1 《飘》的简介

1.2 斯佳丽人物简介

2. 斯佳丽的性格特征

2.1 斯佳丽的座右铭

2.2 斯佳丽的乐观和独立

3. 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矛盾面

3.1 传统与反叛

3.2 爱与恨

4.结论

六、日程安排

序号 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

/11-2012/12

2 完成初稿 2012/12-/3/5

3 第一次修改 2013/3/6-2013/4/1

4 第二次修改 2013/4/2-2013/4/30

5 完稿 2013/5/28

篇10:英美文学毕业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he Destiny of Sister Carrie-An Analysis of “New Female Image” in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的命运-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一、选题动机、可行性分析、意义、重点和创新点:

1选题动机:对作者的作品比较感兴趣,而且嘉莉妹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在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女性的生活与嘉莉很相近,可以引起共鸣。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 themes. And Sister Carrie relatively close to real life.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many women in the life and Carrie very close, can resonate.

2可行性分析:

(1)选题意义:反映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该小说勾勒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一幅精彩画面,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Reflect the 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is a lesson people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2)选题重点:对嘉莉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影响她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分析。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 of Carrie and her impact o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3)选题创新点:从侧面反映现实生活From the side of the situation reflects real life

二、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There are not so much articles which talk about the Sister Carrie

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文章并不多见,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

三、毕业论文研究基础及研究方法:

(1)研究基础:I have read the novel before and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theme the novel involves ,together with we learned the novel not long before. Afterthe teacher analysizes it for us carefully, I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to it.

我以前就读过这本小说的中文版本,看完之后我对里面涉及的主题很感兴趣。加上后来我们学习了这篇小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研究方法:close-reading

仔细读过原著并读过作者相关的自传,我是在认真细读全文的基础上写这篇论文的。

四、论文提纲:(用英文撰写)

A Topic Outline

Thsis:an adapting of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feminine idiosyncrasy.

1.Introduction:Sister Carrie’s desive in her hometown and in the city

2.Shows

Carrie is a “New Female” through her three characteristics

A.Her drsive is impossible to get satiable

B.She doesn’t obey noral standard any longer

C.Carrie palys a positive role in her rags-to-riches fate

3.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n Carrie

A.The driving of “American Dream”

B.Stimulation of high-consumption

4.Conclusion:Analyzes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 for the forming of “New Female”

五、参考文献

1Sister carrie under the unconventional discourse of feminism<<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01期吴红云 , WU Hong-yun

2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Carrie<<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03期李旭 , LI Xu

3Exploration into an Insatiable Character-- An Analysis of Dreiser's Portrait of Sister Carrie<<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高玉芬 , GAO Yu-fen评《嘉莉妹妹》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现实意义

4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Naturalism and Consumerism Represented in the Novel Sister Carrie<<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王丹《嘉莉妹妹》时代生活的画卷

5Sister Carrie - the Picture Scroll in the Life of the Time<<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3期伍柳 , WU Liu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6Behind “New Woman”--A Review on Sister Carrie in Light of Feminism靳怀芳 , 胡宗锋 ,

六、导师意见:

篇11: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1.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参考

4.如何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论述英语新闻报道的开题报告

6.工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篇12: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篇13:英美文学类开题报告参考

英美文学类开题报告模板参考

一、课题的意义:

《胎记》收录于美国 19 世纪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 霍桑成熟期所出版的小说集《古屋青苔》 , 与作者的《年轻人布朗》 、《教长的黑面纱》 、《拉帕西尼 之女》等并称 , 是美国短篇小说的瑰宝之一。 当时,男性思想在社会上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等领域中, 所有权威的位置都留给男性。 男权思想为主导的社会强调男性统治的自然基础, 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 限制和阻碍女性的创造力, 不让女性接触社会知识和文化成就的很多领域。 在男权机制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对她们享有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男性对其任意摆布,女性的反抗权几乎被剥夺但这并不是说女性没有反抗的权利。之所以乔治亚娜会成为杀死自己的帮凶就是因为她主动放弃了反抗的权利,放弃了作为一个人作为妻子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平等的夫妻关系变成了主客体关系。 本文试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残害及女性自我屈服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乔治亚娜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并得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结论——独立对于女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所属领域发展状况:

在霍桑生活的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中叶, 美国的历史发展还不到 100 年, 从社会经济到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的欧洲大陆的影响, 当时欧洲大陆基督教的宗教主导地位已经建立并传入到美洲新大陆, 尤其是在欧洲由于宗教改革而受迫害逃离到新大陆的移民, 目的就是要坚持宗教改革的思想, 追求宗教自由。 但是无论是传统宗教还是改革后的新教绝大多数都秉承基督教的圣书 《圣经》, 而《圣经》 中对两性关系的定位是用 “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 来体现的, 所以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 是男人附属物的观点得以顺理成章。《圣经》 开篇宣扬女人是“祸水”, 正是夏娃没能抵制住诱惑才导致亚当一起堕落,最终被赶出伊甸园。 《圣经》 中的这种女性应该服从于男性或者必须被男性控制的思想对世俗世界男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局面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宗教思想中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也体现在了法律和世俗做法上。 从古至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条文到世俗做法很 多也体现了对妇女权利的轻视和对男权的`凸显。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的 《汉谟拉比法典》 中就有法律条文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的妻子被发现与人通奸, 此二人应被绑后投入水中溺死; 如果该妇女的丈夫希望赦免自己的妻子, 国王则赦免该妇女”, 可见女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男人手中的, 不管女人对错误的出现是否负有责任。“女人不仅在社会事务中而且在婚姻生活中必须从属于男人。”男人以美德和权力统治着世界和女人。 法国女权主义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西蒙娜波娜波伏娃也曾论证道:“女人是造成的, 而不是生成的”,“妇女们总是依附于男人, 虽然不是他的奴隶。 两种性别从未平等的分享这个世界”。甚至今天, 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们仍被严重地束缚着。 在法律上、政治上女人的地位和男人相差很远, 即使她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抽象地承认之后, 长期持续的习俗也阻碍了这些权利得到实现。 女人的软弱和社会政治权力对妇女的排斥, 不断加剧了男人的男权思想, 不管多么懦弱的男人骨子里都有着对女人强烈地控制和支配欲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饱受熏陶的阿尔黙自然而然接受了这种思想, 并借助于由男权优势掌握的科学知识努力将对女人控制于股掌之间的欲望付诸于实践。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先阐释“胎记”的内涵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宗教及社会思想发展状况。紧接着简单介绍作家生平和著作。透过该代表作研究当时的社会现状,阐释了女性没有独立意识,只能依附于男性甚至被男性当作私有财产,以及肆意侵犯迫害的悲哀。最后从小说中得出结论。在男权社会里,乔治安娜的悲剧在不断上演,她们被各种不合理的机制所压制,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了残害。 面对这样的悲剧女性应该拿出自己的武器——独立。独立并不是说要成为女权主义者,和男性针锋相对。在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代,女性应该保持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既不能强求自己一切与男性看齐也不能一味的崇尚男性听其摆布。在继续承载“贤妻良母”的美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人格上的“独立性”与“主体性” ,这样乔治亚娜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四、研究方法:

一,采用分析的方法。从语言表层结构和作品深层意义出发,对胎记中的人物进行阐述。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运用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的客观现状进行剖析,得到思想的升华。

五、研究手段:

作者主要通过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和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文献、著作、杂志等, 以及通过“中国期刊网", 等网站,搜索相关资料,并通过在结合导师提出的宝贵意见,来分析和解决该问题,最终完成本课题。

六、研究步骤:

首先,通过书籍的阅读,领略胎记的内涵和意义,对小说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认真对所选题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从多个层面总结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和得出的论点,引出作者深沉的思想认识。

七、参考文献:

[1] 陈榕.驯顺的灵魂和叛逆的身体[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07).

[2][美]霍桑.霍桑小说全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3] 史永红,张丽娟.论《胎记》与《拉巴契尼的女儿》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03).

[4][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霍桑.霍桑小说全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6]Elliott, Emory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 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7]Matthiessen, F1O.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 [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54. [8]Van Leer , David M. Aylmer Library: Transcendental Alchemy in Hawthorne The Birthmark [J ].ESQ 22 (1976) : 211 - 20.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篇14:英美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时期以来, 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 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 新谜又出, 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 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 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到70 年代以后, 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 到2000 年9月为止, 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 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 其中1970 年以后为126 部, 仅90 年代就达59 部, 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 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 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 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 Survey of Gothic 1.1 Definition of Gothic

1.2 the Origin of Gothic Novels

1.2.1 Historical Reasons

1.2.1.1 Folklore in Germantic Nationality 1.2.1.2 Drama in the Renaissance

1.2.1.3 the Bible and Legends in Christianity

1.2.2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tself

1.2.2.1 Challenge of Romanticism to Rationalism 1.2.2.2 Sublime and Beautiful

2. Emily’s Gothic Heritage

2.1 Theme

2.1.1 Good and Evil

2.1.2 Revenge

2.2 Characters Description

2.2.1 Villain-hero 2.2.2 Delicate Young Girl

2.3 Atmosphere, Environment and Plot 2.3.1 Terror 2.3.2 Mystery

2.3.3 Supernatural

3.Emily’s Gothic Innovation

3.1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3.1.1 Change of the Background 3.1.2 Use of Symbolism 3.1.3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3.1.4 Illusion and Subconsciousness

3..2. Description of Figure Emotion and Psychology Reference

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资料查找、理论探讨研究、阅读法

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所需条件:纸张、打印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国内外文献资料;

可能存在的问题:(1)文献不足; (2) 由于个人的观点和能力,使对研究对象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研究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意见

1.研究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周(学期第八周):学生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二周(学期第九周):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三周(学期第十周):学生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四周(学期第十一周):指导教师审阅第二稿并发回给学生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五周(学期第十二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本。

(7)论文指导第六周(学期第十三周):本周星期五至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周)星期五,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评语,学生做好答辩准备。

(8)论文指导第七周(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三至论文指导第八周(学期第十五周)开展答辩工作。

2. 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1907. Charlotte Bronte’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Wuthering Heights. London: J. M. Dent Sons Ltd. p. 20.

[2] Gerin, Winifred. 1971. Emily Bront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Marie, Mulvey-Roberts. ed.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 [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 83.

[4] Punter, David. 1980. 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M]. London: Longman. p. 6.

[5] 方平. 1993 .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译序)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4页.

[6] 盖斯凯尔夫人. 2000 .夏洛蒂勃朗特传[M]. 张淑荣等译. 北京: 团结出版社. 第11―12页.

[7] 肖明翰. .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1.课题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法

2.开题报告的格式与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全文

3.解读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4.经典开题报告

5.优秀开题报告

6.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7.会计开题报告

8.化学开题报告

9.专科开题报告

10.2016英语开题报告

篇15:文学开题报告

2016文学开题报告(1)

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意义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废名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诗理论家。他的新诗理论主要体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讲授新诗的讲稿及《新诗问答》上。废名以新诗与旧诗的对照为方法,以新诗的历时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具体诗作的选讲阐述了自己对新诗发展的独特意见。他的诗论在新诗批评史和新诗理论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废名新诗理论的价值,但具体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对诗论主张的阐释和理论来源的研究上,对废名诗论总体上把握的尝试相对较少,甚至对废名基本诗学主张还有误读之处。废名新诗理论研究中还有着相当的可发掘空间。

从论文切入角度来看,本文选择以 新诗要有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 展开对废名诗论的论述及特征意义的探寻。一方面, 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 是废名新诗理论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通过这一命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废名新诗理论。另一方面,目前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废名这一新诗命题蕴含的意义做过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从废名本质对新诗的定义入手研究废名诗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从当下新诗及新诗理论的发展来看,新诗与传统诗歌的关系,新诗的自由与规则之间的角逐,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废名的新诗理论对于新诗相对于旧诗所具有新质,新诗相对于其他文体所具有的诗性有着独特的回答。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论争仍然有着启发性意义。因此,本文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研究现状

平心而论,废名的作品及理论都是相当难懂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对废名的研究比较少。新时期的大陆的废名研究也是发端于且侧重于小说,废名诗论受到人们的关注更是在诗作研究之后。

(1)基本介绍及阐释研究

最初研究废名诗论的文章集中出现在1988年至1992年间,主要有陈振国的《简评废名诗论》、潘颂德的《简评废名论诗》、《冯文炳的诗论》以及冯健男的《废名谈诗和小说》。这些文章着眼于对废名诗论的大量引用和简单介绍上。此时 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 已被当做废名诗论的核心概念提出。而且诗的内容对作者情意的依赖及散文的形式对自由语言的要求已被研究者们所认识。随后孔占奎等人对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则是停留在对废名诗论核心概念的解释上,他们发现 诗的内容 和突然涌现的充沛诗情的关系,对后来研究有一定意义。

(2)与中国传统诗歌(尤其是温李)和现代派诗作及胡适诗论的关系研究

邓程以废名诗论中对写实的强调为依据,将废名划为写实一派,且认为废名的写实主义诗论与胡适、陈独秀的理论一脉相承。这种看法自然是对废名诗论的一种误读。陈建军、江弱水则认为废名的新诗理论是对胡适理论的一种反拨和超越。

(3)意义研究

废名新诗理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逐渐被研究者们注意到。刘皓明从废名对波德莱尔精神上的继承及东方表现诗学的特殊性出发,认为废名的表现观具有捍卫表意的东方文字中心主义,对抗表音的西方语音中心主义的意义。西渡也高度评价了废名在新诗理论史上的地位,他认为新诗理论的完成是由胡适、废名、袁可嘉实现的。许霆称废名是 新诗现代品格的解说者 。

(4)综合研究

值得一提的还有何奎、陈时君、张墨研的硕士论文,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张墨研的硕士论文《废名诗学研究》。该文在将废名诗作的细读与诗论解读结合的基础上,对废名诗学的价值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张墨研从 新诗的意义和策略 创作论与诗人身份 新诗的诗质 三个方面把握废名新诗理论的内在逻辑,并将废名诗论放在新诗发展的历时背景中阐释废名诗学对于新诗本体建构的意义。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废名新诗理论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研究的不足和重复现象的使得空白点仍然存在,这也为本文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废名著作

废名:《废名讲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

简单的古典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简单的古典文学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

废名:《废名诗集》,台北:新视野图书出版公司,年。

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废名:《桥、桃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废名:《废名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著作类

陈建军:《废名年谱》,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姜涛:《 新诗集 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与纯诗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潘颂德:《现代诗论40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王泽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吕进:《中国现代诗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

杨四平:《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

邓程:《论新诗的出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美)奚密著,奚密,宋炳辉译:《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俄)瓦、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奔星,李兴华:《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

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

朱自清:《新诗杂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王力:《现代诗律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篇16:英语文学开题报告

题 目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Portia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透过似真似幻的舞台和匠心独具的故事,莎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典型。尤其是塑造了众多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出场的女性人物有一百多人,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各不相同。而《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更是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笔下别具风采的女性形象。众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大都非常贴近生活,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这一讽刺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自信、富有才华和胆识,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从男性的视觉自发塑造的理想中的新女性。作为新女性的鲍西亚,具有一定的判逆性格,不甘于被命运摆弄做逆来顺受的“家庭天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鲍西亚绝非真正具有女性的自我意识,而是甘于向父权社会妥协的不完美的新女性。本课题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的分析,让读者了解鲍西亚思想上、性格上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对现代女性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研究意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创作出《威尼斯商人》这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女性的感情与理智平分秋色,女性是以与男性平等的形象出现的。这在鲍西亚这一角色身上表现最为突出。鲍西亚美丽温柔、忠贞不渝、善良可爱、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不仅在自主选择丈夫方面,而且在与夏洛克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鲍西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带给人们启迪和借鉴。鲍西亚在金钱和爱情的杠杆上,选择了爱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爱情价更高,是金钱、物质所无法取代的。她对于爱情忠贞不渝和执着,值得现代生活中个别只追求物质享受的女人去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人不应该由于自己的优越条件而歧视别人,更要学会不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别人。在法庭上,讲义气、才智非凡的鲍西亚女扮男装以法律博士的身份出场,使剧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使夏洛克一步步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她的计策。她成功的妙计足以显示出其学问深厚,机智敏锐,有胆有识的特点,这种女性形象也是我们所认同和赞赏的。《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人物形象具有生动鲜明,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等特点。本文通过对《威尼斯商人》主要人物鲍西亚的分析,力图从新的视角去尝试发觉人物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多面性,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启迪和借鉴。

二、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洲的14到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珍品。从17世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渐次传入了德、法、意、俄、美等国,对各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说生活在400多年前,直到今天各国都有许多研究、评论莎士比亚和他作品的学者,评论家。17世纪有德莱登;18世纪有卜普、约翰生和莫尔根;19世纪有兰姆、柯勒律治;20世纪有道登和布雷德莱。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如德国的歌德,法国的伏尔泰、雨果,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都对莎士比亚作品有过精彩的评论。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生活的镜子,“谁要是被其他作家们捏造出来的荒.唐故事弄得头昏眼花,读一下莎士比亚用凡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凡人思想感情就会医治好他的颠三倒四的狂想”。《威尼斯商人》的一大成就,就是在轻松的喜剧描写中不忘反映时代,并非只在台词里述说介绍,而是通过情节、人物和人物关系等几个方面,来显示时代风貌和生活要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莎士比亚的名字是由传教士在1856年介绍过来的。清末,我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严复、梁启超等都在译著中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字。而他的戏剧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才用白话文和戏剧的形式翻译过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许多新译本,其中就有方平译的《威尼斯商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开始阐释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我国莎学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更是与国际学术接轨的重大举措,是理性沉思后的再审视。20世纪60年代方平先生在他的莎学研究中仍然突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所表现的“积财就是积富”和“守财就是进财”,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露头,构成了它的互为补充的两套道德教条。而自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来我国大陆的莎士比亚喜剧研究像《威尼斯商人》,发现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喜剧本质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莎翁喜剧本质关注的角度主要在于探讨其喜剧体现出来的喜剧精神、喜剧艺术、喜剧美学。人物研究集中在对夏洛克和女性人物分析,主题定位于爱和友谊。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摘要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威尼斯商人》中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对《威尼斯商人》中女性人物鲍西亚的分析

鲍西亚的本质

鲍西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鲍西亚的女性自我意识

三、《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局限性的表现

(一)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控制

(二)以丈夫为中心

(三)社会对女性的忽视

四、威尼斯商人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夫妻间的两性关系

(二)爱情独立性和平等性的探求

(三)社会对女性的压力

五、对课题《威尼斯商人》的总结

四、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进度安排

研究的步骤:1.审理清楚课题的意思和研究方向

2.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查找相关的资料

3.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收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整合资料并做好笔记

4.拟写开题报告

5.拟写大纲

6.着手写正文

7.论文修改与定稿

研究的方法:文献法、理论研究法(到图书馆查找纸质及电子资料)

讨论法(与同学讨论相关的研究内容)

实证研究法(通过相关的例子又发思考)

进度安排:2011.12 .12---2011.12.20 选题

2012.02.10 定题

2012.02.15--- 2012.03.10查找资料,初定提纲和开题报告

2012.03.15---2012.04.05 论文初稿并修改

2012.0.4.10---2012.04.30论文修改并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on. Shakespeare’s Heroines. London: Longman, 1961.

[2]Wilson, John Dover. Shakespearian Comedies. Chicago: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62.

[3]方平. 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郭元波, 唐爽. Huma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4—96.

[5]胡健生,朱祖林. The Excellent Use of “Abrupt Turn” and the Elaborate Construction of “Behind—the—Screen characters”—A Nove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Venice Merchant[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0 (2):42-46

[6]黄必康. 莎士比亚名篇赏析[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栗沙. 亦喜亦悲两相宜-《威尼斯商人》解释[J].贵州师大学学报:1998(2).

[8]黎会华. 从《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人物塑造看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23-26.

[9]欧华恩. 论夏洛克性格的多元组合[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19.

[10]王述文. On Images of Heroines in Shakespeare’s Four Greatest Comedies[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4):16.

[11]王佐良,祝钰. 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2]温祖荫.世界名著介绍与欣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13]肖四新.论莎士比亚的人性观[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2.

[14]张祥和,杨菲翡. Function of Disguise in Shakespeare’s Comedies [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27-29.

[15]智量.外国文学名作自学手册[M]. 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1985.

英美文学毕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教学

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选读复习

研究生文学电影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英美文学结课论文

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通用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美文学开题报告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