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开题报告(共含17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z”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特征
1.实践性。实践性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全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提升观察、思维、动手的能力。
2.合作性。探究性教学需要师生合作完成,主要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合作。
3.发展性。探究性教学是自主性与独立性并存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解决,重在发现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追求发现而学,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老师的教学是一种促进的作用。
二、探究性教学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1.通过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实验操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研究的乐趣。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做生物实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问题,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2.探究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探究性教学的组织方式多以小组为主,教师会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实验实践操作中,每一个小组的同学的是在向共同的目标努力,大家会为了完成目标积极合作,努力沟通,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得到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每个学生有不用的解决方法,但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通常会通过商量以一个最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在不断交流和磨合中完成的。小组探究中也存在着竞争性和个体化的活动,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得以贯彻,让实验凝聚着小组学生的智慧,让群里效应在实验中得以有效发挥。在生物实验研究性小组学习中,学生会感受到群里的力量是个人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享受着合作的快乐。
3.探究性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实践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合作的一个过程。课堂氛围的好坏能直接反应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探究性教学营造一个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情境、发现问题。在生物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准备问题情境,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与困惑,进而提出问题。再通过问题与实验的结合,学生就会在实验中思考学习,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2.通过问题提升学生探索欲。在探究性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的发表见解和观点,融入教学中,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3.收集资料、实验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设想做好引导,收集一些资料,制定实验方向和方法。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么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捷的方法获取信息,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最后汇总资料,挑选有用资料,通过多种平台获取。
4.交流与评价。这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交流相互展现实验和探究结果,同时,让学生自己对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老师总评价等肯定成绩,找出改进的地方,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四、总结
探究性教学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奠基作用,未来高中生物教学实验中的探究性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应当对这一学生方式给予重视,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注实验与探究能力体现了 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 的要求;在实验中比较容易表现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研究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此来了解这些方案对学生探究、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影响,对教师的一项。
三、研究内容
1、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了解和现状分析、调查。
2、设计一系列实验教学方案
(1)把验证性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演示实验
(2)把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
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理解生物学规律,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实验中容易产生各种与结论不符的意外结果,这必然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的怀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不得不重做实验,直至得出满意的结论。
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如 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高效性 、 人呼出的气体 、 小麦胚芽鞘的向光弯曲 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不仅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且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将验证性学生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学生实验
1)有关实验材料探究
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为什么教材上的实验要选择此种材料,它是不是最佳材料,如果没有可以换用当地的哪种材料,材料不同对实验有什么影响等等,让学生明白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与材料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如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选择材料常用新鲜的绿叶如菠菜,但由于气温缘故市场上菠菜价格高,对其去根、茎后利用率也较低。为此尝试用其他的绿叶代替,如马蹄莲、金盏菊、苜蓿叶、青菜叶。另外,在 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实验后,材料改为苹果、桔子、香蕉等。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关注日常生活。
2)有关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的探究
在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中教材中介绍使用玻璃毛细管,画滤液线用火柴梗或牙签效果如何,引导探究。
3、开放设计型实验(研究性课题)探究
研究性课题可根据教材给出的课题目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全过程。学生通过这类完整的探究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制订调查或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收集、记录、分析和解读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检验假设,把得到的结论以各种形式与他人交流生物课题开题报告工作报告。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验、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机会,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植被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的探究。
(2)探究微量元素硼对花粉的萌发的影响。
(3)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4)观察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及探究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
(5)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
(6)设计一个实验测定玉米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
(7)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
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可选择从事下列生物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部分):
(1)尝试对仙人掌植物的嫁接。
(2)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在水中的2 3种动物独特(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运动方式。
(4)探究蚂蚁用什么语言交流。
(5)探究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一、课题的提出
新时代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确定了新课程核心目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在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思考完成作业,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不了解,对科学家的不了解,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他人的不尊重,却总是使我心绪难平。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希望通过我的一些尝试,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路。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具有明确、全面和稳定的'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全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自己记忆人文和科学的看法就不同,对人文的追求及其形成方式也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和形成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依据”。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需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即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创的意识上来。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健康,还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只重视科学素养,忽视人文素养,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把两者剥离,会培养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者不懂科学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发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同时,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完成传播科学人文知识、科学人文方法、科学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和修正。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名称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题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变动,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仅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考生因为对基本概念记忆不清,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有误而导致严重失分,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生物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
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常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生物学概念不仅仅是属于识记水平,它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研究内容 以高中生物课的全册内容复习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复习方法。同时对学生出现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对部分不完善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确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全方位了解有关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学实行的现状。其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现状,调查了解教师(主要是本校)对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及实行现状。进而进行分析选择学生乐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学方法,在我校实施并推广。从而促进我校生物学的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
以我今年所带的高三年级14班——16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8月)
1. 申报课题
2. 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
3. 制定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5月)
1. 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学科复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及其教师对生概念教学复习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过与教师沟通以及在学生中进行试卷调查来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查阅资料针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最佳办法。
2. XX年元月:
汇总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 ,上传传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3. XX年2月—5月:
将完善的概念教学复习策略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听课,对比教学,试卷调查与试卷测试,总结实施过程中任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纠正以后再次应用于另外一些班进行教学,然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学复习模式。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XX年5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中的各种资料的整理、统计工作。
3、申请结题,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二、附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的有关资料、学生测试,调查等相关内容
生物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研究
选题缘由
一、课题的提出
新时代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确定了新课程核心目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大多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目的,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略人文素养的养成。在长期生物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我们的孩子,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自己思考完成作业,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时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对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不了解,对科学家的不了解,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他人的不尊重,却总是使我心绪难平。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忽略了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希望通过我的一些尝试,能摸索出一条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路。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具有明确、全面和稳定的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全面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基础是文,人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自己记忆人文和科学的看法就不同,对人文的追求及其形成方式也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世界观是认识和形成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依据”。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需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即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创的意识上来。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和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不仅强调思想的健康,还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中只重视科学素养,忽视人文素养,必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如果把两者剥离,会培养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者不懂科学技术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发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基于教学实践,着重探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同时,挖掘其蕴涵的人文教育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完成传播科学人文知识、科学人文方法、科学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实验、验证和修正。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基于相关教学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来回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该课题进行实验、验证和探索,让人文素养教育真正能在生物教育教学这个主阵地得以落实,最终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目的。
1.生物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
2.目前我带的学生生物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目前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生物教师对人文素养的认知程度调查。
4 针对目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探究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内容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课题名称:《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技巧的探究》
二、选题依据
(一)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小学科也是基础学科,许多学生都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因此生物学这门学科并不受学生的重视,且生物教学质量也不是很高。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课堂导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重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初中生物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内容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对于生物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生物教师开讲随意或单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我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学习和借鉴生物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意义:开展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是不无裨益的。苏霍坶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想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注意面向全体的要求,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设计完美的课堂导入方法会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进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课题本着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以面向全体为宗旨,致力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生物课堂导入的方法研究,将为教师探究优质的教学导入提供方法。
(二)课题含义的界定和特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的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关心本节课上的主题内容,从而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高超、别致、新颖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氛围较快地进入最佳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尤其对于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感性多于理性,只有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由课间的嬉戏打闹转移到严肃安静的课堂,才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教学就不存在太多的困难。
(二)、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9个阶段中,前3个阶段指的就是课堂导入。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
(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导入技巧 。
2、积极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创新,为课堂教学注入创造的活力。
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入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本课题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
1、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现状调查
2、研究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并形成相应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及当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具体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一)、研修和学习《全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
(二)、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计划、实验、观察、评价到再计划、再实验、再观察、再评价的研究策略,逐步形成适合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模式。
(三)、通过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并力争创新。
(四)、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延远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八年级(1)班设置为实验班,八年级(2)班设置为对照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实践,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以及对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文献法等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准备于201x年4月开始,201x年3月结题,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x.4―201x.7)
(二)研究阶段(201x.8―201x.12)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x.1―201x.3)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撰写阶段性报告和结题论文,研究心得、制作课件等。
1.生物开题报告
2.教育开题报告
3.教育学开题报告
4.教育类的开题报告
5.教育类开题报告
6.教育管理开题报告
7.有关教育的开题报告
8.本科生物流专业毕业开题报告
9.博士生物学开题报告模板
10.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生物研究生开题报告
在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中,有很多生物研究生还不太会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众所周知,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今天我们就以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为范文,给各位即将毕业的生物研究学生们。
课题名称: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
1、选题意义和背景
根据预测,21世纪原油需求总量为2500-2600亿吨,按照现有油藏开发技术和措施年均仅能提供380亿吨。因此,要满足需求总量,必须将采收率提高到65%-70%,即现有水平的2倍。提高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途径主要是增加地质储量和应用高效生产技术,而后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石油天然气工业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提高采收率。在过去的里,采收率提高了10%,但这主要归功于油藏工程,提高采收率方法的贡献很小。由于较低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油藏中有2/3的地质储量不能采出。波及系数可以通过油藏工程和化学工程的方法得到提高,洗油效率则只能依靠化学工程。按采收率达到64%-66%的目标,现有技术可将采收率提高20%达到48%,剩余16%要依赖于化学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新开发区块的减少以及大量高产油田的减产,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IOR)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就是一种主要利用化学原理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这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效益的方法,特别对枯竭的生产井更是如此。在美国,枯竭井(指产油速度少于10 bbl / d的井)的产量占总采油量的将近50% ;我国的一些大油田近些年来相继进入高含水后期,所以需要一种低成本的提高采收率方法(I CFA.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法尤其适合应用于今天这种经济环境。有足够的资料证明了利用微生物技术增加原油生产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在世界各地,己经有大量的生产井和油田己经用微生物配方进行了处理。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我国的石油微生物学始于1955年,开始研究细菌勘探;20世纪60年代研究了油田微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理学,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及一些大专院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国外(主要是美国)在这方面己有成熟的技术,并开始向我国市场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发展。我国吉林油田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协作研究了一项微生物吞吐技术,有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在注入微生物的同时需要注入大量的营养液,这相对提高了原油开采的成本。大庆油田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的研究成果。利用微生物地下发酵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当前引起石油界广泛重视的一种生物技术。大庆石油管理局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国内首先开创了将细菌直接注入地下提高采收率的室内评价方法,大庆石油管理局利用混合菌种进行了创造性的放大发酵工艺、注入工艺及矿场试验研究。据中国石油报1995年5月19日报道,油田专用微生物工厂在徐州建成(投放1吨微生物可增产原油400吨)。它由华东输油管理局和美国迈克尔?白克微生物公司合资兴建,采用美国的技术设备,按美国标准生产油田专用微生物,年产微生物7万加仑。大大促进了国内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的进展。
3、参考文献
[1]Rebecca S. Bryant, Rhonda P. Lindsey. WORLD-WIDE APPLICATIONS OF MICROBIAL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SPE/DOE35356, : 127-134
[2]汪卫东。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石油勘探与开发。, 29(6):87-91
[3]张训化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9一10
[4]王岚。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世界地质。2002, 21( 2) : 138-140
[5]裴雪林,刘丽,赵金献。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实例。断块油气田 5(4):61一66
[6] Corapcioglu, M.Y and A. Haridas: “Transport and Fate of Microorganisms in Porous Media: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J. of Hydrol., Vol. 72, (1984):149-169.
[7] Bear, J: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New York, Elsevier, (1972):605一616.
[8] Bu' Lock, J. and B. Kristiansen: Basic Biotechnolog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7)75一131.
[9] Bajpai, R.K. and M. Reuss: “Coupling of Mixing and Microbial Kinetic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Bioreactor,” Can. J. Chem. Eng., 60, (Jun. 1982):384-392.
[10] Cernansky, A. and R. Siroky: “Deep-Bed Filtration on Filament Layers of Particles Polydispersed in Liquids,” Internatio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 25, No. 2, (1985) 364-375.
[11」Adamson, A. W: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es, 3rd Edition, Joh Wiley&Sons, Inc., New York, (1976)。
[12]Knapp, R.M., F. Civan, and M.J. McInerney: “Modeling Growth and Transport ofMicroorganisms in Porous Formations,” Presented at IMACS, Paris, France, Jul. 18-22,1988, Proceedings of 12th World Congress on Scientific Computation, Edited by R.Vichnevetsky, P. Borne, and J. Vignes, Vol. 3, (1988) 676-679.
[13]Zhang, X., R.M. Knapp, and M.J. McInerney: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Microbi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es,” Proceedings of the 199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Developments in Petroleum Science, Edited by E.Premuzic and A. Woodhead, Vol. 39, (1993):171一186.
[14] Chang, F.F, and F. Civan: “Modeling of Formation Damage Due to Physical and ChemicalInteractions between Fluids and Reservoir Rocks,” SPE 22656, Presented at the 66th Ann.Conf., Dallas, TX, Oct. 6-9, 1991.
[15]Popplewell, L.M., O.H. Campanella, and M. Peleg: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Instant Coffee Mechanical Attrition,” J. of Food Science, Vol.
4、论文提纲
第 1 章 绪论
1.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概况
1.1.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起源
1.1.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研究新进展
1.1.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优势和局限性
1.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应用
1.2.1 提高采收率微生物的特点
1.2.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
1.2.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应用
1.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
1.3.1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
1.3.2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的步骤
1.3.3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第 2 章 微生物驱油的数学模型
2.1 假设条件
2.2 微生物驱油组分运移方程
2.3 微生物新陈代谢动力学方程
2.4 微生物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 .
2.5 渗透率降低模型
2.6 黑油模型
2.7 微生物激活地层原油模型
2.7.1 界面张力
2.7.2 残余油饱和度
2.7.3 毛管压力
2.7.4 相对渗透率
2.7.5 含聚合物时液相的黏度
第 3 章 微生物驱油的数值模型
3.1 网格系统
3.2 压力方程的离散近似形式
3.3 组分方程的离散形式
3.4 井点的处理
3.4.1 定产油速度
3.4.2 定产液速度
3.4.3 定水或气注入速度
3.4.4 定生产井井底流压
3.4.5 定注水井井底流压
3.4.6 隐式压力的限制
3.5 选择时间步长
3.6 矢量化
3.7 计算步骤
3.8 黑油模型的有限差分格式
3.9 组分传输方程的有限差分格式
第 4 章 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应用
4.1 模拟软件基本介绍
4.1.1 主要特点及功能
4.1.2 模拟软件的输入输出数据
4.1.3 程序流程图
4.2 模拟油藏试验区概况
4.3 模拟油藏的环境与菌液的配伍性评价
4.3.1 Bs 生物表活剂菌液性能
4.3.2 Bp 生物聚合物菌液性能
4.3.3 生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驱油实验
4.4 历史拟合
4.5 微生物驱油方案数值模拟结果
4.6 微生物驱油注入方案的确定
4.7 矿场微生物驱油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4.7.1 试验效果评价
4.7.2 几点认识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是一项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中,微生物驱油技术由于能处理更大范围的地层,因而具有很好的增油效果,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本研究属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提高采收率领域。核心内容为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微生物驱油动态过程,阐述微生物驱油的原理。通过室内实验,对微生物菌种与油层环境的配伍性进行研究,利用选择的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方案优化,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矿产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并且验证选用的数值模拟软件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通过对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的研究,详细分析微生物驱油过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因此,本文将开展如下的工作:
(1) 建立模拟计算油藏的地质模型,详细描述油藏静态地质特征,包括地层构造、沉积相、储层、油藏类型,油层厚度等,为选用实验菌种培养物和数学模型提供依据;
(2) 根据模拟油藏的环境选择提高采收率菌种,在室内开展微生物菌种与油藏环境的配伍性实验评价,优选出能适应油藏环境的、能最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菌种,这一步是关键;
(3) 根据所用菌种的特点和模拟油藏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也就是要选择已建立的描述油藏渗流的偏微分方程组、相应的辅助方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 利用选用的模拟软件,进行方案优选;
(5) 根据矿产试验的结果,分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检验所用微生物菌种在实际油藏中的适应能力和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验证选用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确定微生物驱油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试验区各井连通状况存在差异,驱油效果明显不同。与注入井主吸水连通好的油井效果明显,中心井和2口基础面积井油层发育较好,与周围注入井有2个以上连通方向,并且与注入井主吸水层连通厚度大,比例高,注微生物后见效早,综合含水下降幅度大,日增油高达14t,综合含水下降9. 8个百分点,目前仍保持微生物效果。而试验区连通状况较差的井见效滞后,4口角井油层发育较差、单向连通、与周围注入井主吸水层连通厚度小,注入微生物第二段塞后开始见效,含水下降幅度小,下降4个百分点,日增油3t .以上数据说明在油层连通情况下,微生物驱改善水驱效果技术可行,因此,若今后再开展微生物驱油试验,应选择连通状况较好的井。
2、根据试验方案设计,影响到微生物驱油效果评价,下一步研究微生物注入浓度、段塞用量大小、交替注入次数及间隔周期的优化,以提高驱油效果。同时研究调剖与微生物菌液驱油的联作技术,可有效的调整注入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微生物驱油效率。
7、预期的结果
1、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处理大面积的地层,增油效果显着,这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
2、室内实验表明,所选微生物与油藏环境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有效激活水驱后的滞留油。
3、选择的包括组分运移方程、黑油模型、微生物动力学方程、渗透率降低模型和激活滞留油模型的三维三相多组分流动数学模型能比较全面地描述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
4、矿场试验表明,所选微生物在模拟油藏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试验区降水增油幅度较大,试验效果较好,可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5、所选数值模拟软件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指导矿场试验。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09(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二期。
1.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开题报告设计
3.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4.课题开题报告
5.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6.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7.课题开题报告书
8.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写开题报告的技巧
9.课题的开题报告样本模板
10.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生物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必须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把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有效实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新重点、新难点、新目标、新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延续以往实验的操作程序,只是在部分环节上安排少量的讨论,大部分的探究实验都存在“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实验条件不完善。学生学习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交流表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知如何是好等等。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的尝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题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是相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和途径。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和亮点。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求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只是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探究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累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生物课上,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智慧。学生在生物课的探究中不仅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生物课上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的思考的态度。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真实自然和生命宝贵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真实的与动植物接触,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物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生物的距离。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既重视知识获得又重视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3.1 内容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的探究价值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4.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调查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3.2 目标
(一)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 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困难,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得出相应对策。
3.3论文完成的方法
深入中学调查,真正的走近生物课堂,去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真切的感受探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反馈给教师,找到合适的策略,从而有效恰当地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 调查访谈法:主要针对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当前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进行问卷。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 进度安排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开题报告 20XX.2.25-20XX.3.22(II学期:第1-4周)
确定调查方案 20XX.3.25-20XX.4.5 (II学期:第5-6周)
完成调查过程、撰写毕业论文 20XX.4.8-20XX.5.17(II学期:第7-12周)
问题整改、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 20XX.5.20-20XX.5.24(II学期:第13周)
毕业论文答辩 20XX.5.27-20XX.6.1 (II学期:第14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版社,.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7-99
[3]占凤.探究性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8-9
[4] 钟振芳.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J].理论博览课改论坛,,10(24):23-25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行登科.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今日湖北理论版,,1 (7):7-9
[7] 吴诗光.探究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天中学刊,,(10):14
[8] 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69-71
[9] 朱靖.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1-4,13-15,24-26
[10] 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33
生物研究性课题开题报告
研究课题:生物教学—口诀、谜语、诗句学生物
一、项目背景
生物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二点;
(1)培养社会需要的生物专业人才。
(2)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21世纪的生物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社会,贴近于生活,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人才。
要达到第一个目的,学生必须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继续深造;要达到第二个目的,必须设法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使同学们可以愉快地学习,掌握生物的学习方法,牢记所学知识,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终身学习,一生受用。
二、教与学的困难
1、教的困难
贵州省黔西南州有如下两项措施增加了生物教学的难度;
(1)学生自学能力差异扩大,增加因材施教的`困难,教师有开拓新教学方法的必要。
(2)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一、高二都要求开设生物课,由于原来生物课程从高二开设,导致生物教师出现缺口,师资不足导致生物教师课程负担较重。同时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对生物科学进展了解不够。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使教学难度增大。学生学习年数更长,课堂更容易发生纪律问题,所以生物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革新的必要。 2、学的困难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加上思想松懈,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2)听课时,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理解不透彻。有的知识点印象不够深刻,造成知识理解错误。这样长此以往,则出现竹节现象,导致其生物成绩每况愈下,越来越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还有的学生抵御不住不良学习氛围的种种诱惑,造成生物成绩下降。
三、教学的适应策略
(1)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生物基础知识,除了正常的课堂讲授外,适当引用口决、谚语、诗句来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2) 建立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或成就进行及时的表扬或称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如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小组的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机会,这也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符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开的学科比赛,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口决、谚语、诗句教生物
笔者受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诗的启发,将此诗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我开始注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将学生熟悉的诗词与生物知识相联系起来,最初我在讲“生物进化”时,给学生提供一首自创小诗:
巨人出自医世家,航海考察思进化。 自然选择巧推论,物种起源绽奇葩
在讲到“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时,我应用了“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大部分学生就很容易猜出它是花生,这样我因势利导;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各代表花生的什么结构呢?而很好地进入课堂。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讲完“细胞的有丝分裂”这节课时,我可将前、中、后、末各时期的特征 编成这样的口诀:
仁膜消失现两体,形数清晰赤道齐。
点裂数增均两极, 两消两现重开始。
如在讲到几种无机盐缺乏症时,我把它编成具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的顺口溜。在课堂适当运用,这样既可缩小记忆容量,便于记忆,又能活跃课堂氛围。
“钙、磷不够疏松症,小儿还患佝偻病;成人缺碘甲状肿,幼儿必患呆小症;婴儿缺锌食不振,生殖发育要缓行;血红蛋白铁组成,缺少就患贫血症”。这样我把几种常见无机盐缺乏症归纳在一起,利用押韵特点,使无机盐与相应缺乏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持久的联系。
通过应用口诀、谜语、诗句,学生很容易记住生物知识,在课堂上,原来爱睡觉的同学也认真听课了,大家都抢着回答问题,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反映,对我是一个鼓励,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自编了大量的口诀、谜语、诗句。
五、教学成效
在20XX——20XX学年度在高一(3)班我采用了上述策进行施教,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拿起笔来记口决、谚语、诗句等知识点,高一(3)班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高一年级(3)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表 学期 期中 期末
第一学期 52.4/16.5 36.2 61.7/13.6 48.3
第二学期63.7/10.5 50.1 66.3/9.8 55.4
注释:52.4班平均分 16.5班标准差 36.2为及格率
六、结语
师文化和传意技巧一日千里,教育工作者不可抱残守缺,我们不能以学生无心向学为借口,就对课堂采取放任态度,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控,小者误人子弟,大者伤害教育事业,防碍文化的传承,所以每一节课都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说口决、谚语、诗句等教学是使学生进入正轨的唯一良方,事实上激发学习热情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实验、短片、电脑游戏、时事讨论或科学家的故事等,每一堂课灵活应用,从而保证教与学能愉快地进行。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12]。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位于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城市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41.1%,在农村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38.7%,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且其患病与致残、致死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至少17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高达300多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是中国人第一致残致死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上发病率更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逐步降低,目前年龄在三四十岁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3]。根据临床资料,约60%的脑血管疾病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而50%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所以心脑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血液粘铜、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和大脑组织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的通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常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栓塞、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在我国,每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非常高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⑷。因此,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必须重视起来,寻求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心脑血管疾病中,90%以上都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特别是冠心病、心脏病、脑梗塞、脑栓塞等疾病,都是由于长时间的动脉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硬化、闭塞、管腔狭窄等引起的。所以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直接关系。动脉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和病理基础,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大大降低。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用于动脉硬化检测的有创方法主要指动脉造影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它是一种常见的和有效的用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侵入性诊断技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由于动脉造影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技术和设备的条件要求较高,且检查价格十分昂贵,会对病人身体造成损伤,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有创动脉造影技术只对已经有了明显的管腔狭窄的动脉病变有效,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蹄查和诊断帮助较小,所以,只依靠动脉造影是不足以有效提高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水平的。
用于动脉硬化检测的间接方法主要指通过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或生物标记物,如微量白蛋白尿、C反应蛋白等或通过内皮功能测定来间接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反映血管的病变情况[6]。但上述生化指标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并非总是同行的,并不能直接反映动脉的弹性特性。而内皮功能测定等方法尚缺乏足够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直观的影像学手段通过使用超声成像、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可以检测某个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情况、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和冠状动脉韩化积分情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硬化程度。通过影像学手段可以较为可靠地确诊动脉硬化性疾病,不足之处是难以发现早期病变,只有在病变程度较深的时候才能确诊,且这些影像诊断方法只能对某一局部血管进行分析,了解某一截面动脉管腔的弹性功能变化,不能详细了解动脉整体的弹性功能。另外,上述方法均需要借助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昂贵的检测仪器才能进行。通过分析人体各生理参数人体的生理参数包含了人体大量的生理和病理信息,通过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表征动脉硬化程度的特征参数,这其中主要指人体血压信息、心率信息、心电信息、脉搏信息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主要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錁胺指数[7]:A.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脉搏波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通过测量两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就可以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无创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需要选择两个动脉搏动点,该点要在体表能够触摸至IJ,通过测量这两个点之间的等效距离,再除以这两个点之间脉搏波的传导时间,即得脉搏波传导速度。例如,选择胺动脉和騍部动脉可以测定臂踝PWV(baPWV)、选择颈动脉和股动脉可以测定颈股动脉PWV (cfPWV)、选择颈动脉和烧动脉可以测定臂PWV (crPWV)、选择颈动脉和胺动脉可以测定上臂PWV (cbPWV)等[8]0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定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被广泛用来评价动脉壁的扩张性和硬度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取决于血管的几何特征、动脉壁的弹性、、血液密度等,由于血管几何特征和血液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因此,脉搏波传导速度能够反映动脉壁的弹性情况。目前的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检测仪价格昂贵,且检测指标单一,误差不易控制。B.踝胀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测量踝胺指数是血管外科最常用和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腔前动脉或腔后动脉以及胺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躁部动脉压与胞动脉压之间的比值,即为課胺指数。踝胺指数可以用来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全面研究,确立了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搭建软硬件平台,建立人体多生理参数的采集及分析系统,实现对人体生理参数的检测和对动脉硬化特征参数的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出分析。本文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介绍了动脉硬化的基础理论,从人体动脉系统、动脉硬化形成机制、病理过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六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章介绍了人体各生理参数(血压、心电、脉搏)的发生机理及意义,分析了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基于血压参数计算的脉压、基于心电波和脉搏波计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基于脉搏波形分析的其他心血管参数如动脉顺应性、外周阻力等参数,并且给出了这些参数的详细算法及流程。
第四章介绍了系统软硬件平台的设计及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信号的采集、实时显示及信号的传输和分析过程。
第五章给出了动脉硬化参数的检测过程及结果,并做出分析。第六章对全文做出总结,提出展望。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Bayod C, Villarroel M T, Perez Lorenz J B, et al. Arteriosclerosis. Factores de riesgocardiovascular[J]. Medicine - Programa de Formacion Medica Continuada Acreditado, 2013,11(40):2383-2395.
[2]马国强.人体生理信号预处理算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3]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7(2):75-76.
[4]俞文,张敏,凌杰等.163例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12):737-739.
[5]李维胜.心血管参数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6]曹帅,陈香.便携式动脉硬化评估仪[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6-10.
[7]朱彤,李婉媚.PWV和ABI的测定在动脉硬化早期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8):4-5.
[8]P H. Tsui, et al. Arterial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by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Amplitude[JJ,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 28(8): 803-812.
[9]QuiIlien A, Moore J C, Shin M,et al. Distinct Notch signaling outputs pattern the developingarterial system[J]. Development, 2014,141(7):1544-1552.
[10]赵水平,谢琼.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新认识与临床实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8(1):2-4.
元认知是认知者(如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认知主体(如学生)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习能力有重大指导意义。
4、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以及落实这一思想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5、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主要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朴雪涛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等。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实现三维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观察法:对生物教师课堂教学中如何达成教学目标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研讨。
3、个案研究法:本课题拟在我校每学期三个年级分别选取一课开展总课题组教学案例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听评课活动,探讨实现三维目标的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或改进教学的方法。
4、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核心成员将调查内容设计成调查问卷,调查教师是如何设计三维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等内容,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了解情况、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课堂气氛、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及建议等。
5、经验总结法:就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揭示实施三维目标的方法、途径以及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撰写经验总结,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及主要措施
(一)研究思路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旧课程相比,教学目标清晰,内容更加具体,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大亮点,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以及实现三维目标的途径方面了解的较少,甚至有时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思路如下:
1、确定研究目标: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明确本课题所达成的目标,即课题研究最终达到哪些成果。
2、理清研究内容: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讨论研究哪些内容,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3、明确研究重点:本课题研究要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力争是课题研究更有实效。
4、划分子课题:将本课题分成3-4个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定期进行大组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09-2012.01):
(1).查阅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熟悉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研究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面临哪些问题。
(2).撰写开题报告及子课题实施方案: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研讨,撰写开题报告,并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各子课题负责人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
2、研究实施阶段(2012.02-2014.7):
前期:各子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选择适合开展实现“三维目标”路经研究的一些内容,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并推荐一名教师执教,课题组内其他教师听课,并及时进行评课活动,研讨在实施过程中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总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集体课题研究活动,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学期研究计划、阶段研究进展情况、学期总结及教学案例研究。在此阶段鼓励课题组全体成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阶段研究小结等。
中期: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研究,对前期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改进前期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积累经验,鼓励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撰写论文,并踊跃参加各级论文评比及投稿。课题主持人撰写中期报告。
中后期: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已有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下,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已取得的成果,检验它们的可行性、适用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改进,继续鼓励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参加各级评比及投稿等活动。
后期:总结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途径,以及教师如何改进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课题结题阶段(2014.9-.6):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课题组全体成员撰写论文。
(3)在阶段性总结、中期报告等的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迎接课题研究评审验收;展示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等。
(三)主要措施:
1、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积极购买有关参考书籍,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每学期初各子课题组认真制定研究计划,学期末认真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同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3、组织有关老师积极参加专家讲学,以提高科研认识和科研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
4、课题主持人关注课题研究工作,定期督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八、课题组分工与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组分工
(1)课题主持人:鲁家根 刘凤芹
(2)子课题负责人:孙义平、张剑华、乔伟俊
(3)资料收集、整理:万芸
2、研究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工作小组,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和人力上的支持。
(2)学校将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前来讲学,这对于开拓全体教师的视野,熟悉课题研究的程序和要求具有指导作用,从而确保本课题有序正常开展。
(3)课题组成员组成合理:课题组由学校三个年级的教师组成,老中青结合,高级教师两名,中学一级教师四名,骨干教师多名,有三个年级的备课组长,都参加过十五、十一五的课题研究,十一五课题核心成员三名,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确保课题组成员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基于多生理参数的动脉硬化检测技术研究
一、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12]。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位于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城市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41.1%,在农村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占38.7%,平均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今后十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且其患病与致残、致死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至少17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高达300多万。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直是中国人第一致残致死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四五十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上发病率更高。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逐步降低,目前年龄在三四十岁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3]。根据临床资料,约60%的脑血管疾病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而50%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病。所以心脑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血液粘铜、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和大脑组织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的通称。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常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栓塞、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在我国,每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费用非常高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⑷。因此,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必须重视起来,寻求更加经济有效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心脑血管疾病中,90%以上都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特别是冠心病、心脏病、脑梗塞、脑栓塞等疾病,都是由于长时间的动脉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硬化、闭塞、管腔狭窄等引起的。所以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直接关系[5]。动脉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和病理基础,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大大降低。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用于动脉硬化检测的有创方法主要指动脉造影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它是一种常见的和有效的用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侵入性诊断技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由于动脉造影属于侵入性操作,对技术和设备的条件要求较高,且检查价格十分昂贵,会对病人身体造成损伤,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有创动脉造影技术只对已经有了明显的管腔狭窄的动脉病变有效,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蹄查和诊断帮助较小,所以,只依靠动脉造影是不足以有效提高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水平的。
用于动脉硬化检测的间接方法主要指通过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或生物标记物,如微量白蛋白尿、C反应蛋白等或通过内皮功能测定来间接判断动脉硬化程度,反映血管的病变情况[6]。但上述生化指标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病变过程并非总是同行的,并不能直接反映动脉的弹性特性。而内皮功能测定等方法尚缺乏足够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直观的影像学手段通过使用超声成像、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可以检测某个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情况、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和冠状动脉韩化积分情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脉硬化程度。通过影像学手段可以较为可靠地确诊动脉硬化性疾病,不足之处是难以发现早期病变,只有在病变程度较深的时候才能确诊,且这些影像诊断方法只能对某一局部血管进行分析,了解某一截面动脉管腔的弹性功能变化,不能详细了解动脉整体的弹性功能。另外,上述方法均需要借助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昂贵的检测仪器才能进行。通过分析人体各生理参数人体的生理参数包含了人体大量的生理和病理信息,通过对人体生理参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表征动脉硬化程度的特征参数,这其中主要指人体血压信息、心率信息、心电信息、脉搏信息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主要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錁胺指数[7]:A.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心脏将血液搏动性地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壁产生脉搏压力波,脉搏波以一定的速度沿血管壁向外周血管传导。通过测量两个动脉记录部位之间的脉搏波传导时间和距离,就可以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无创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需要选择两个动脉搏动点,该点要在体表能够触摸至IJ,通过测量这两个点之间的等效距离,再除以这两个点之间脉搏波的传导时间,即得脉搏波传导速度。例如,选择胺动脉和騍部动脉可以测定臂踝PWV(baPWV)、选择颈动脉和股动脉可以测定颈股动脉PWV (cfPWV)、选择颈动脉和烧动脉可以测定臂PWV (crPWV)、选择颈动脉和胺动脉可以测定上臂PWV (cbPWV)等[8]0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测定在较长的时间内都被广泛用来评价动脉壁的扩张性和硬度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取决于血管的几何特征、动脉壁的弹性、、血液密度等,由于血管几何特征和血液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因此,脉搏波传导速度能够反映动脉壁的弹性情况。目前的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检测仪价格昂贵,且检测指标单一,误差不易控制。B.踝胀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测量踝胺指数是血管外科最常用和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踝部腔前动脉或腔后动脉以及胺动脉的收缩压,得到躁部动脉压与胞动脉压之间的比值,即为課胺指数。踝胺指数可以用来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全面研究,确立了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搭建软硬件平台,建立人体多生理参数的采集及分析系统,实现对人体生理参数的检测和对动脉硬化特征参数的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出分析。本文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介绍了动脉硬化的基础理论,从人体动脉系统、动脉硬化形成机制、病理过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六方面进行阐述。
第三章介绍了人体各生理参数(血压、心电、脉搏)的发生机理及意义,分析了表征动脉硬化的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基于血压参数计算的脉压、基于心电波和脉搏波计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基于脉搏波形分析的其他心血管参数如动脉顺应性、外周阻力等参数,并且给出了这些参数的详细算法及流程。
第四章介绍了系统软硬件平台的设计及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信号的采集、实时显示及信号的传输和分析过程。
第五章给出了动脉硬化参数的检测过程及结果,并做出分析。第六章对全文做出总结,提出展望。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Bayod C, Villarroel M T, Perez Lorenz J B, et al. Arteriosclerosis. Factores de riesgocardiovascular[J]. Medicine - Programa de Formacion Medica Continuada Acreditado, 2013,11(40):2383-2395.
[2]马国强.人体生理信号预处理算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3]顾东风.心血管病预防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37(2):75-76.
[4]俞文,张敏,凌杰等.163例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态度、行为综合干预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12):737-739.
[5]李维胜.心血管参数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国际会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图表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15.9.10选题
22015.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15.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15.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15.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15.3.30论文定稿
72015.5.1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15年第19期。
六、指导教师意见
题目: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分别于、颁布,就全国范围来讲,在三维目标的实施途经研究方面是一个难点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有老师在实践中开展探索,专家和一线的老师对知识与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如何认识过程、生物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情感价值观的分类、生物课程中如何有机渗透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三者的有机整合、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等方面缺少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有部分课程专家在有关课程改革的论述中谈到过这些问题,如《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等。
目前国内其它学科如数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三维目标实施途径的研究,关于三维目标方面的理论和论文也较多。但有关生物学科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方面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更少。因此,研究本课题可以填补国内外这方面理论空白,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元认知理论。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推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生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意识。
2、使生物教师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寻找实现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我校生物青年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3、探索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4、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
(三)研究重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的研究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
(二)界定:
1、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2、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3、实施路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途径。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献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既得到教学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习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知识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3、弗莱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开题报告格式
1、开题报告写作格式
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2、考虑要素
①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3、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开题报告范文(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这体现了艺术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搞清楚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艺术学科建设不能是粗放式的,而应该讲究精品效应。单科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综合大学则要致力于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进行改革,注重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确立艺术学科的地位。要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高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博士认为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她认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
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技能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基础知识和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础文化知识之上的。但是,现在学者们的研究只盯在论理上,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更能说明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应如何。所以,作者对艺术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也愿更好的为艺术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建言献策。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缺失及其表现
(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支撑薄弱
(二)哲学知识不足,创新思维迟钝,思想僵化
(三)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高,人文情怀不足,人格影响力欠缺
(四)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欠缺,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
二、艺术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的思考
(一)将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突出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
(三)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三、结语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经验总结法等。
1、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开题报告如何写及格式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
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略)(摘自《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原文:“试论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 作者 李艳 董良飞)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开题报告范文(二)
论文题目:论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年级(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再次,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0年3月8日――4月15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0年4月16日――4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0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王城伟。浅析广电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思路。广播电视信息,2011(1):66-69
[2]候宏。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战略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1(1):78-80
[3]韦乐平。三网融合与3+1行业架构的设想[J]、广播电视信息,2011(2):99-100
[4]王峰。浅谈三网融合[J]、中国传媒科技,2010(6):56-58
[5]张德华。国内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0(8):33-34
[6]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7]贾凯。关于电视文化的随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9]肖弦奕。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傅玉辉。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1]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贾秀清。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13]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14]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5]索传军。迅速发展中的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和技术。广播电视信息,2011(2):99-100
7、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开题报告范文(三)
1.1论文研究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信息化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开始大范围使用时期,但真正的企业信息化热潮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要略慢一些,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启动,但其整个发展进程受到了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国将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的传统模式,而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加大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力度。最新公布的xx-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显示,自xx年以来,政府部门在打造电子政务信息化平台为引领,军队、公安、消防、金融、保险、电力、矿业能源、质检、工商税务、农业以及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行业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运营不足4年的移动业务现已成为中国电信第一大业务,从而推动中国三大运营商手机用户总量近10亿。尤其是3g智能手机已到了井喷式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xx年二季度末,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2.9亿户,环比增长15.1%。
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活动的提高,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引起重视。因此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信息网络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等关键因素逐步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2]。目前国内各电信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都不约而同的将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结合企业的战略变革,开始建设和完善企业内的信息系统。电信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有效支持和促进实现企业自身业务和组织的变革,协助企业理顺业务流程,实现一流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的组织运营效率,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电信企业不但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同时还要服务于其他行业,带动、推进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近几年,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和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
中国电信业经过多年的分拆、重组后,电信运营市场逐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由于各企业存在业务同质、目标客户群重叠等诸多市场交叉,导致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动荡多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逐步向世界范围扩展。这种多变的竞争环境使各电信企业面临更加紧迫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只有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新格局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利器,是国内各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
山东电信公司作为省内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建成了一个技术先进、功能丰富的基础电信网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网络规模、网络质量、业务品牌、运营经验等方面的企业竞争优势,再创新的辉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随后山东电信实施了电子政务、平安城市、数字医院、海洋e通、智慧矿山、数字校园等30大类256个信息化项目的推进,逐步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公共领域等信息化应用方面形成特色和亮点,特别是在城市应急联动、煤矿安全监控、海洋救援、森林防火、综合办公、数字集群调度以及物流、销售等20多个项目上得到优势应用,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的发展,无疑对现代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了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转变到以信息技术运用为基础的现代业务运作模式。在基础通信业务市场份额不占优势的背景下,立足自身专业的专业优势,本着提高有效竞争力的原则,瞄准企业信息化强大需求,在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将项目管理的概念融入到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的细节中,是山东电信的突破常规发展的战略措施。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目前尚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思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提高山东电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山东电信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1.2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qq、微博、微信等)的多样性、3g智能终端的丰富,由于固网语音业务不断被移动业务、即时通信业务替代和分流,收入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固网电信运行商正在经历一场全新转型的挑战,即拓展ict市场。
固网运营商只有创新经营模式、业务产品,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在转型模式的探索中,ict无疑成为固网运营商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国际上很多运营商,如bt、德国电信,其ict业务都己经占到了20%左右,而中国电信刚刚达到3.7%,中国联通也刚刚起步。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虽然有国外运营商提供了很多成熟的模式,但it项目的成功率不容乐观。根据斯坦迪什国际集团(chaos)报告收集和公布的现实中it项目的有关信息,it项目的成功率在1994年仅为16%,在xx年虽然提高到了34%,但it项目的成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xx年的资料显示,项目失败的原因71.4%来自于项目的实施阶段,28.6%来自于营销阶段。其中,实施阶段的主要失败原因占比例最高的就是项目管理,达34.2%,其次才是技能20.0%和产品17.1%。因此重视it项目的成功率,并致力于不断提升it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应是it行业从业者和项目管理研究者的共同目标。鉴于我国的电信市场、电信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山东市场上的企业也有着自身的特性,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方法和文章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从企业方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从项目实施的角度讨论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国外的模式未必适用。山东电信作为一个传统固网运营企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如果想成功开拓这块市场,无疑是一个战略上的转折与挑战。因此,通过对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探讨适合山东电信拓展企业信息化业务的成功之路,其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分析山东电信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现状、山东电信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了解目前山东电信项目管理流程,通过案例分析论证项目管理在山东电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通过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实施中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通过对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关键问题分析,确定项目管理应用与信息化项目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指出项目管理应用的关键环节。
★ 生物课题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
★ 本科生开题报告
★ 音乐教育开题报告
★ 工程造价开题报告
★ 运动开题报告
★ 音乐教育开题报告
★ 优秀开题报告
★ 城市规划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