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谈英美文学的教育意义教育论文(共含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搞笑0没有爱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谈英美文学的教育意义教育论文
【摘要】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一意义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此文 主 要 从 三个方面 阐 述英美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加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生 语言 修身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英语语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修得学分或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于将来找工作。因此在他们眼中,学习英美文学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们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一、文学与语言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新硭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三、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摘要: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进行阐述,旨在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必要性;人文素质;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并且文化多元的社会。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美文学从其发展来看,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是对人生经历与体验的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人们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西方、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
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的学习、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面向世界。
英语的学习也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范围扩大,词汇量明显增加。
因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开展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英美文学选修课,并且受到大多数喜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使英美文学教育有了切实保障。
据我们所知,近些年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提升。
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语教师,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博士学历的,其中很多教师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
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刻苦的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很费力,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译义不准确等各种毛病凸现出来。
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语言形式的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比重,扩大英美文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教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背单词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
而英美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文学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于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并且能体会具体的语境,这样就容易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在英语作品和电影中发音纯正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绝佳材料。
有利于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实施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英美文学教育。
而文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这一作品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反映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正确地评判某种精神,如批评和赞扬。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镀金时代》,它标志着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希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们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苗珊瑚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从而狠狠地揭露社会现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忠实记录,描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美国当时黑奴制的严重性。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欣赏话剧、电影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培养坚强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过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德行、品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使学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培养出特质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学
读经典作品。
这里指的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读名家的完整作品。
在教学中加设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课,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并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指导。
这样同学在认认真真读完一部完整的文学名著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作品的特色及反应的社会现实,加上老师的指导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也应向学生推荐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许许多多的作品。
在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扩展视野。
例如观赏英语经典电影,听西方音乐歌剧,欣赏西方艺术作品,了解西方宗教及风俗民情。
从而使我们的知识积累增加,在学习中感悟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
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讲述了进行英美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产生的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祖国的栋梁面临着各种挑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
英美文学肯定会从中受益匪浅,学习英美文学对于当代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学习它也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英美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论文
[摘要]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一意义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加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修身养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 大学生 语言 思考 修身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英语语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修得学分或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于将来找工作。因此在他们眼中,学习英美文学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们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在加深英语语言的了解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思考,培养较强的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助于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文学与语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文学与语言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分析,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而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新硭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启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并帮助我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深度,启发我们对伟大思想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学与修身
总所周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诵读英文经典原作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触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心,修身养性。
文学是智慧的源头,一切伟大的思想的结晶最集中的体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欣赏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过读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心灵对自然地认同感,皈依感。在喧嚣,物质的现代生活中,更趋向于接近自然,升华心灵的境界。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
[1]罗云。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陈兰英。阅读,背诵与英美文学教学。湖南:湘潮(下半月),2009。
[3]刘云霞,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必要性,高校讲坛, 。
认知诗学下英美文学教育论文
认知诗学下英美文学教育论文【1】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水平和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知诗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从而能够加深对文本内涵与主旨的理解。
本文从认知诗学理论出发对英美文学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诗学 英美文学 教育策略 课堂设计
引言
英美文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锻炼的一门重要课程,英美文学教育的目标包括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加深对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
现代英美文学教育对阅读的体验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文学体验。
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英美文学教育过重,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导致文学阅读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教学形势,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学者都开始加强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其中认知诗学理论就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比较热门的一种。
认知诗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借助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体学等对文学创作进行批评,从而加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用认知诗学理论,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认知能力,是增强学生对文学认知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可以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产生双重改变。
一、英美文学教育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英美文学教育与汉语文学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很多学生都觉得英美文学教育的意义不大,对英美文学教育的兴趣不大,所以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
英美文学教育的边缘化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多大帮助,与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在与未来从事的工作领域相关学科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的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采用比较陈旧的方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进行介绍的方式来完成英美文学教育的。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因此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久而久之,对英美文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关于英美文学的资料更新程度不够,因此导致英美文学教育缺乏最新的资料,而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时间安排比较少,不能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深入教学。
(四)英美文学教育的社会环境不佳
从社会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专心于工作,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不高,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因此,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升了,但是精神生活是十分匮乏的。
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还未受到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认知诗学理论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经过了二十年时间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第一个阶段是Tsur提出的认知诗学,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诗歌欣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诗歌阅读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是一致的,这个阶段更加关注心智的诗性特征,强调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
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将认知诗学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行结合的过程,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心智风格在文本特征上的体现进行探讨。
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则主要是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对于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体验性进行了强调,从而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
总体说来,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利用相关的认知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
认知诗学“关注文本的阅读”这一特性,与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相通的,但不同的是,前者更加关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认知处理,强调对阅读过程的体验,强调能够在阅读之后获得什么意义。
在文学功用观方面,认知诗学与传统诗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对阅读过程中的心智过程进行聚焦,传统的诗学则注重于阅读的理性以及伦理结果。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
认知诗学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发挥这一理论应有的功能,首先应在教育资源方面加强改进,教材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是在教材之外,还应该要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
比如以《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为例,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教育的目标,即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小说的主旨。
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作品展示、讲解的模式,让学生首先接触到各种英美文学作品,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循着这个问题去阅读小说的内容,从而能够从小说中获得问题的答案。
通过对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分析,发现作者十分善于使用黑色幽默语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能从中获得启发。
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使得学生能够从网络上阅读到更多优秀作品。
(二)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一般是利用传统的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英美文学历史的介绍,这些历史信息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而且一些比较生涩的文学术语,也会加大学生对各种作品的理解难度,当学生接触到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可能早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对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讲出自己对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感受,加强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或者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终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以探讨人性的弱点为话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比如某教师选择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狄金森的《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分析,要将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弱点的表现形式、产生人性弱点的个人原因以及社会成因进行分析,进而能够从作品中的社会影射到现实社会,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同时加强自身教育。
在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打破国别和文体的限制,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教育。
另外,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能力知识层次纳入教学考虑的范围之内,采用主题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英美文学教育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评价方式的丰富
在认知诗学理论下,更加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则主要是体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在评价过程中。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以及教师对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之外,还应该要丰富英美文学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机械,一般是通过在期末的时候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某部作品进行分析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这种考核比较片面,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也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感受。
对此,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力度,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英美文学的理解能力、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等纳入考核中,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公平、科学的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诗学理论为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研读,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英美文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派中,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并且被广泛的使用。隐喻不仅融入了语言学的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隐喻性的语言是对语文自身进行隐秘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认知语言学派的源头,一般都会让想到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隐喻具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其不同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内涵,但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使得在中文和英文学习中隐喻具有相似的功能,对于隐喻的作用及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观点,对于提高学生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西方典故与英美文学教育
摘 要:英美文学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面对西方典故的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导入一些《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和西方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西方典故的敏感度和熟悉度,加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英美文学西方典故;《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
在目前英语教学实践中,由于培养实用型外语人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目的日趋功利,对口语大力提倡,对等级考试和各类水平测试给予极大的关注,英美文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作用似乎渐渐被人遗忘。而中西文化传统存在的巨大差异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突出地表现出来,使得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践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英美文学课遇到的重重障碍的表现之一就是英语典故的运用。典故(allusions)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起着令人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更透彻地说明事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更有力地抒发感情,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炼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强化艺术效果。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导入一些《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名著和西方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对西方典故的敏感度和熟悉度,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增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的欣赏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圣经》与英美文学
《圣经》是基督教的一部经典,由于它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对西方各国的文学艺术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英语民族文学艺术史上,有不少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艺术家都采用《圣经》中的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诗歌,戏剧,小说,音乐和绘画。而更多的故事传说和只言片语则进入英语日常用语,成为广泛使用的《圣经》典故。
英美作家引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如Shakespeare所著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当Portia假装肯定Shylock 这一磅肉(a pound of flesh)合同时,Shylock高兴地喊道:“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 Yea, a Daniel!--- O wise young judge, how I do honour thee!”Daniel是《圣经》中希伯来预言家,他聪颖过人,公允无私,执法如山。在这里,用这一典故把Portia比作智慧而又刚直不阿的法官。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十分强烈的。
二、古希腊罗马神话与英美文学
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更是英美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这些神话故事为背景或主题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以希腊神话为第一来源的《荷马史诗》可谓开西方文学之先河,深受西方人的熟悉和喜爱。中世纪伟大诗人但丁的力作《神曲》,虽然写的是基督教道德主题,里面却用了不少希腊神话故事。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悲剧中,大量采用希腊神话故事。弥尔顿的《失乐园》虽以《圣经》故事为主题,但诗句中却随处可见希腊神话的典故。在拜伦的《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一诗中,出自希腊神话的典故更是比比皆是,而这些典故均为英语民族所熟悉。又如现代作家D.H.劳伦斯名作《儿子与情人》所表现的“恋母情结”的主题,就是源自希腊神话俄狄蒲斯(Oedipus),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使得这篇名作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三、世界名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与英美文学
一些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都为英语语言文学提供了许许多多富有表现力的典故。莎士比亚戏剧(Shakespeare’s plays),《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安徒生童话故事》(Andersen’s Fairy Tales And Stories)等等,都为英语民族所喜闻乐见。因此,它们入典成为英美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莎剧《哈姆莱特》(Hamlet)中的哈姆莱特是为父复仇的丹麦王子,由于他生性犹豫不决,致使复仇计划一再延误。现在Hamlet便用来比喻忧郁不满而又优柔寡断的人。《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寓言诗人的创作源泉,经常为后代作家所引用,成为寄托教训,说明事理的典故。酸葡萄(sour grapes),是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因够不着葡萄而把它称为“酸葡萄”,来聊以安慰。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则指装扮成正人君子的敌人,而“cry wolf”(喊狼来了)则用来指发虚假警报。又如《一千零一夜》中的《芝麻开门》(Open Sesame),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Cinderella),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浮士德》(Faust)等等,早已在英美文学中屡被运用。
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背景不一样,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典故。引用典故,已成为世界文学传统的修辞艺术。典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增强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往往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英美文学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和英语素质不可或缺的课程。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增加典故的教学内容,不仅符合英美文学教学大纲要求,还体现了英语专业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和活泼性。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客观的、原汁原昧的英语语言,体验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化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娜. 中西文化导入与英美文学教学[J].文教资料,,(26).
[2] 郭慧. 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J]. 辽宁工学院学报,,(5).
[3] 赵亦倩.英美文学课堂中的文化渗透[J]. 考试周刊,,(30).
[4] 胡文仲.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认知诗学下英美文学教育
本文从认知诗学理论出发对英美文学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欢迎各位毕业生借鉴哦!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水平和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知诗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从而能够加深对文本内涵与主旨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诗学 英美文学 教育策略 课堂设计
引言:
英美文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锻炼的一门重要课程,英美文学教育的目标包括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加深对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现代英美文学教育对阅读的体验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文学体验。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英美文学教育过重,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导致文学阅读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教学形势,逐渐被边缘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学者都开始加强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其中认知诗学理论就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比较热门的一种。认知诗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借助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体学等对文学创作进行批评,从而加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用认知诗学理论,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认知能力,是增强学生对文学认知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可以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产生双重改变。
一、英美文学教育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英美文学教育与汉语文学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很多学生都觉得英美文学教育的意义不大,对英美文学教育的兴趣不大,所以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英美文学教育的边缘化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多大帮助,与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在与未来从事的工作领域相关学科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的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采用比较陈旧的方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进行介绍的方式来完成英美文学教育的。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因此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久而久之,对英美文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关于英美文学的资料更新程度不够,因此导致英美文学教育缺乏最新的'资料,而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时间安排比较少,不能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深入教学。
(四)英美文学教育的社会环境不佳
从社会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专心于工作,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不高,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因此,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升了,但是精神生活是十分匮乏的。
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还未受到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认知诗学理论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经过了二十年时间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第一个阶段是Tsur提出的认知诗学,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诗歌欣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诗歌阅读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是一致的,这个阶段更加关注心智的诗性特征,强调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将认知诗学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行结合的过程,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心智风格在文本特征上的体现进行探讨。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则主要是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对于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体验性进行了强调,从而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总体说来,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利用相关的认知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认知诗学“关注文本的阅读”这一特性,与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相通的,但不同的是,前者更加关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认知处理,强调对阅读过程的体验,强调能够在阅读之后获得什么意义。在文学功用观方面,认知诗学与传统诗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对阅读过程中的心智过程进行聚焦,传统的诗学则注重于阅读的理性以及伦理结果。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
认知诗学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发挥这一理论应有的功能,首先应在教育资源方面加强改进,教材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是在教材之外,还应该要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比如以《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为例,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教育的目标,即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小说的主旨。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作品展示、讲解的模式,让学生首先接触到各种英美文学作品,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循着这个问题去阅读小说的内容,从而能够从小说中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对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分析,发现作者十分善于使用黑色幽默语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使得学生能够从网络上阅读到更多优秀作品。 (二)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一般是利用传统的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英美文学历史的介绍,这些历史信息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而且一些比较生涩的文学术语,也会加大学生对各种作品的理解难度,当学生接触到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可能早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对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讲出自己对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感受,加强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或者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终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以探讨人性的弱点为话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比如某教师选择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狄金森的《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分析,要将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弱点的表现形式、产生人性弱点的个人原因以及社会成因进行分析,进而能够从作品中的社会影射到现实社会,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同时加强自身教育。在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打破国别和文体的限制,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教育。另外,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能力知识层次纳入教学考虑的范围之内,采用主题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英美文学教育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评价方式的丰富
在认知诗学理论下,更加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则主要是体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在评价过程中。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以及教师对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之外,还应该要丰富英美文学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机械,一般是通过在期末的时候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某部作品进行分析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这种考核比较片面,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也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感受。对此,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力度,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英美文学的理解能力、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等纳入考核中,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公平、科学的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诗学理论为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研读,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英美文学教育水平和质量。语
参考文献:
[1]王学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
[2]岳铁艳.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可操作性――网络播客运用的尝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10).
[3]罗绮伦.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童兆升,方英姿.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
[5]王永娟,石雷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融合探析[J].才智,(12).
[6]陶震华.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英美文学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4).
[7]薛冰莲.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意义与教学改革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8]赵志玲.试论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论文【1】
摘 要:在经济发展地推动下,全球化趋势在不断深入,各国在经济、政治等的发展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国际间的交往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用环节。
国际间的文学交往也同样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价值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系统中,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一门主要的课程存在。
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及风俗人情,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思维特征地了解。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用地位,其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分析
第一,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更具直观性,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西方文化及语言应用习惯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均较为直白,同时有不缺乏幽默感和讽刺性。
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均较容易把握,使读者一目了然。
通过直白的语言,鲜明的情感,更容易激发其读者的思想共鸣。
直白又不缺幽默的人物讽刺,极易让读者在作品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对人物大胆、明确地赞颂也同样对读者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冲击,给读者以激励。
第二,多数英美文学作品均是作者对其自身经历及感受进行阐述的缩影,具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英美文学中,多数作品中所讲述的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均是作者亲身所感或者倾耳所闻、亲眼所见的。
作者将其真切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整理,并经过艺术加工后,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其是一个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中相关人物及事件的真实反映。
因此,在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对作品所处时代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现象进行了解,从中感受某个社会制度或历史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弊端或优点,具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三,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有效提高语言表达及操控能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常被称为语言大师,其可应用语言文字巧妙地表达个人情感及思维,应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文字将一个鲜活的事件、鲜明的情感展现给读者。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随便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表达一种情感,均能给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针见血的感觉。
这就是文学创作者超强语言操控能力的表现。
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学习到作者的思想感悟,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言操控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二、学习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可以使学习者获得阅读上的满足和享受外,还可以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体现出来来的现实意义。
学习英美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英美文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英美文学文学中,每部作品几乎都是文学创作者人生经历及情感历程的真实展现。
文学作品是作家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加工,运用语言文字对其进行提炼并加以总结,然后展示给读者。
每部作品均是作者一种独特的人生留言方式。
因此,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了解到文学创作者的个人阅历、家庭及情感生活等,并从作品中体验作者的感受,领悟人生真善美。
第二,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国家相关现实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
所有的文学创作均源自现实生活,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状况及感受的一种高度提炼和总结。
文学作品既是一种历史的再现,而又不是全部历史的展现。
因此,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作品中所讲述的现实生活及人生感悟可以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独特的、与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的情感收获。
第三,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有效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兴趣是所有学习有效进行的最好老师。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美文学中描写和讲述的精彩事件及人物故事往往比单纯地进行英语语法、词汇等学习更加富有吸引力。
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诸多异国风情,体验到作品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使读者获得丰富多样的精神享受。
这个过程便可有效地激发读者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使学习者感受到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另一种人生的憧憬和希望,体会到西方文学独具特色的感染力及号召力,激发读者进行英语学习的欲望。
第四,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有效锻炼读者的理性思维。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极具幽默性、讽刺性和精炼性。
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往往能有效地将读者带入作品创设的情景当中,让读者真切地体味到英语语言的丰富内涵及魅力,激发读者对英美文化独有的特点进行积极探索与追求。
在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中,读者的理性思维得到良好地锻炼,促进其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不仅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到不同的语言表达艺术魅力,同时可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完善健康人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云;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04期
[2]曾琛;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J];科技风;01期
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2】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所谓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从历史角度来看,英美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在今天文学史的地位是通过经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其实文学的发展来源于生活,文学本身就受各种现实的生活、历史的原因、政治的格局、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因此,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文学发展的自身的规律,并也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英国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古时期也是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进入到17世纪发展成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时期。在二战后,英国的文学开始走向了多元的趋势,并且也呈现了现实性。美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属于“英国文学的分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分析,也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及独立革命时期、然后逐步过渡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再进入到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才是20世纪美国文学独立发展时期。美国文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进入到20世纪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已经开始日趋成熟,开始独立,并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了强大的生机,成为了具有美国特色和民族意义的文学内容。特别是在二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在50年代时期是进入到新旧交替时期、到了60年代渐渐开始实验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发展到70年代到20世纪末更是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因此,美国文学已经从英国文学的藩篱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不同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时代特征。
英美文学到了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尤其是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英美文学更是在跨文化背景中的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英美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具有跨文化的现代意义借鉴
现当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就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随时随刻的传播和获取信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和便捷。可以这样说,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已经走向了跨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代,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的发展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好的文学是世界的文学,英美文学的优秀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在世界各国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影响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工具。比如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作品和小说代表作《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1892)、《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等优秀作品都反映出了在做着时期英国的历史情况,萧伯纳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反映现实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借鉴提供了现实的现代意义。
英美文学的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在现代文学史上,英美文学必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英美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英美文学是不同时期留给社会的宝贵的文学财富,英美文学本身的传播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展望起到了引导作用。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赋予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文学是反映新时期的新思想的,但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也是需要对文学的借鉴的引导,英美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科目,必然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英国文学家、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就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并且成为世界名著,成为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剧本,在现代各个文化产业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也让许多现代人收益于他的文学作品,他的《理智与情感》就被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进行了拍摄,作为经典的外语影片也为李安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在1995年就获得了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综上,英美文学的传承到现代是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的,尤其是现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跨文化背景中,实现了世界文学的融合,因此英美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的,也是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起了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芸,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策略探索, 英语广场,7月.
[2]张丽坤,浅谈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英语广场,207月.
[3]金丽娜,论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出版广角,年8月.
[4]冯海青,约定:让我们和平、共处、爱自然――简评小说《虎太太》的生态诉求,外国文学动态,12月.
[5]蔡志全,英国传记小说新篇――评戴维・洛奇的《风流才子的双面人生》,外国文学动态,月 .
[6]朱振武,中国“非主流”英语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势,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12月.
英美文学的各位同学可以怎么样选题?看看下面的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吧!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9.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r.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选题]
《警察与赞美诗》的情节和主题
摘 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 文本细读 情节 主题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与莫泊桑、契科夫等人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 英美文学结课论文
★ 英美文学教学
★ 教育文学叙事
★ 英美文学选读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