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黄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东西方文化存有差异,而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它的文化特征是息息相关的,文学能借助于语言去反映其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研究英美文学,去发掘西方世界的精神价值,使得我们拥有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更好地促进东西方交流。
一、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价值
研究英美文学,我们不难发现英美文学中所呈现的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己本身价值的追求,它强调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相容性,人类价值与精神的沉淀正是人文精神演变而来的。
(一)英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
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期间出现了成百上千的优秀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对世界英语文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莎士比亚可谓是世界级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无疑是英国文学的典范,对世界英语文学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研究他的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人文主义作家,他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解放“人”,即人应该有独立意识和主观意识。
薄伽丘等人强调的人文精神只是身体的解放,层次较低,而莎士比亚则认为人是“万物的凌长,宇宙的精华”,拥有复杂情感,应该摆脱宗教神学的枷锁,追求心灵的解放,重视今生而非来世。
以《哈姆雷特》为例,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爱恨情仇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为了心灵的自由,他敢于与国王克劳狄斯长期斗争,与之前的文学家所塑造的形象相比,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显得更为丰富和真实。
在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身上,我们能清楚看到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但正如莎士比亚所揭示的那样,哈姆雷特的思索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
导致他最后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因此,莎士比亚觉得人要通过实际的奋斗举措,才能实现理想的思想。
哈姆莱特的反抗和国王克劳狄斯的残暴凸显出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批判封建贵族以牺牲人民而争权夺利,并认为只要改善人的道德就能产生明君,构建理想的社会。
另外,莎士比亚还极力颂扬人世间的真挚感情,提倡纯洁的爱情。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文艺复兴晚期富有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它诠释了人性中最真最纯的情与爱。
在封建思想盛行的中世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
君王们善用后代来“保存”自己,而不愿为后代放弃自己。
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自然而然地成了时代的牺牲品。
有着人文思想的莎士比亚对此持强烈批判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放弃你自己吧,唯此才能保存你自己。
”他认为后代才是人们永生的希望[1]。
而爱情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迫切需要,是黑暗势力无法抹杀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虽是旧时代的悲剧,却为一个全新的时代拉开了帷幕,人们的自我意识自此觉醒,后继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覆辙。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虽然有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站在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社会现象,但在扼杀人性的封建社会,莎士比亚能发现美好的人性,倡导人文精神,也不失为一种思想的进步。
对于人文主义,不少莎士比亚之后的文学家也作了深入研究。
约翰·弥尔顿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敢于摆脱世俗的束缚,还倡导使用多种方式去认知事物。
以《失乐园》为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敢于挑战上帝的魔鬼形象:“他握有雷霆,确实强大,谁知道这凶恶的武器竟威力无比呢?可是,那强有力的威力,那胜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沮丧,虽然外表的光环消失了,但不移的信念和岸然的骄矜决不转变”。
此番言论出自魔鬼之口,表面上看好像是作者在亵渎上帝。
而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很尊重上帝的,作者并没有反抗上帝的意思,作者只是借魔鬼之口来表达自己对国王复辟的愤怒和内心的苦闷。
(二)美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
相比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的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封建贵权的束缚,美国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和精神的解放[2]。
如美国民族诗人华尔特·惠特曼将自己的诗歌结集取名为《草名集》,其中“草”代表着一切平凡的人事,也代表惠特曼自己对民主和自由的期许。
惠特曼的诗歌中有着“自我”的色彩,不过,诗中的“自我”并非诗人自己,而是美利坚人民。
正如他在《我自己的歌》中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诗人通过“自我”来赞扬众多建设美洲大陆的劳动人民,抒发出一种大“我”的胸怀和气魄。
他的作品始终围绕民主精神,颂扬民主主义先进思想,赞美自然人的价值观和人间真挚的情感。
而有着“美国莎士比亚”之称的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毕生致力于撰写冒险小说。
他认同邪恶的普遍性,对社会的进步持悲观态度,作品中常常带有悲剧的色彩。
如他通过在《巴特尔比:一名抄写员》一文中描写巴特尔比的无声抗争,对超验主义的乐观主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事物的性质都不是绝对的。
爱默生所信奉的超验主义乐观精神对庞大社会中的个人的发展并没有实质的作用,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社会抗衡[3]。
二、英美文学中理性主义的价值
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在作品中深入分析了当时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因此产生的精神隐患[4]。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心碎”一词正是很多现代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对于处于崩溃边缘的现代人来说,内心所受到的折磨比肉体上的痛苦危害更大。
作者通过描写美国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情况,极力地抨击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消费主义。
再如作品《赫索格》,它向人们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扭曲的物质化,人们为追求功名利禄,而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亲情、爱情不再是人与人关系的主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完全变成了一种消费关系。
索尔·贝娄作品中人价值观的物质化是社会的悲剧。
一方面,索尔·贝娄认为科技的发展不一定能为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和幸福,另一方面,他也在反思工业进步和价值观弱化的潜在联系。
这两部作品是索尔·贝娄对人类社会发展、道德与价值观、个人与自然等重要问题的深刻反思。
但是,从他在作品中提出拯救计划,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寄托,他的整个作品都具有一种乌托邦式情感。
三、英美 文学中黑色幽默的价值
黑色幽默是以大笑来代替悲苦感情,并以荒诞的方式来宣泄悲苦感情的新型文学 艺术。
小说家通过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 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 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直至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以作品《第22条军规》为例,故事以黑色幽默贯穿始末,期间穿插了人们对于“第22条军规”的各种无奈。
黑色幽默让整个作品显得荒诞有趣,但也让作品中的主人翁变得绝望。
作品对约塞连的描写有很多,包括行为、思想等。
从无知到绝望的一系列描写让我们对“第22条军规”有了新的认识。
故事中“第22条军规”让主人公不断充满希望,又不断失望,,,,周而往复,最后,主人公彻底绝望,而这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地方。
题目:回归自然—论<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BronteEmily.WutheringHeight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
[2]Cecil,David.EarlyVictorianNovelists:EssaysinRevaluation..1934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著,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
[5]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艾丽斯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沃克创作的重点题材。沃克的作品《紫色》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等三个大奖,黑人女性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前人多研究小说揭示的黑人妇女所受的性方面的虐待,家庭暴力,及其情节中姐妹的选择以展现妇女主义小说的内涵和社会意义。比如,徐璐璐从小说的姐妹的选择上进行分析,揭示《紫色》中依靠妇女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的妇女主义的特征。任玉鸟从奸污主题进行分析,揭示了《紫色》中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李小冰关注《紫色》中同性恋,揭示妇女主义肯定女性身体对女性觉醒作用。
这些研究有的局限于对艾丽斯沃克小说概括性的分析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有的仅从沃克小说的奸污主题,来分析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很少有人同时运用多个妇女主义小说的特征对沃克的《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进行全面的分析。本论文通过系统阐释妇女主义定义,父权制传统性别角色的不合理性,来深入的探讨《紫色》中所体现的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选题的意义:
《紫色》在讲述女主人公在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讲到了那些曾经压迫过她的黑人男性的转变,最终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达到了和谐共处。沃克的妇女主义超越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完整。在种族、性别问题还普遍存在的美国,沃克在《紫色》中提出的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她的妇女主义的提出,也是对传统女权主义,特别是黑人女权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沃克的态度、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和她寻找黑色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她的生活经验中。从小说的语言、内容及故事发展所处空间和时间上来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父权制下妇女主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系统地解析了《紫色》中父权制下妇女主义。首先给出了艾丽斯沃克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紫色》的梗概,黑人女性小说一般所具有的特征,妇女主义简介;其次揭示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来自白人和黑人的双重压迫;深入研究黑人女性姐妹情谊,话语权,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最后,展现建构的一个走向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精神自由,性解放,和谐团结的两性关系的理想社会。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妇女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如何从内容,情节,社会意义上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下的妇女主义,从性,物质,心理,精神欲望体现妇女主义小说的'进步意义;如何系统地分析《紫色》妇女主义消除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论文提纲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父权制下黑人妇女命运
2.1 父权制的定义
2.2 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
2.2.1 父权制下西莉命运的抗争
2.2.2 作品中其他妇女的受压迫命运
2.3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悲剧因素
2.3.1 父权制下不合理的两性定位
2.3.2 西莉对不合理传统的内化
2.4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典型代表
2.4.1 莎格与其情人们的性格对比
2.4.2 索菲亚与哈泼的性格对比
第三章: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和谐命运的体现
3.1 姐妹情谊的定义
3.1.1 西莉和耐蒂的姐妹情谊
3.1.2 西莉和索菲亚的姐妹情谊
3.1.3 通过姐妹情谊西莉的觉醒
3.2 从传统性别角色中性解放的体现
3.2.1 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
3.2.2 作品中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
第四章:《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
4.1 对非洲女性的新认识
4.2 对其他妇女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
4.3 一个全新的团结的妇女主义社会
第五章:结论
4、总体安排与进度
20XX年
9月10日 学生开始查找资料
9月23日 学生确定写作方向
9月30日 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确定选题
11月12日 学生提交第一稿开题报告
11月15日 全体指导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召开开题报告审题会
11月22日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定稿
注: 学生须在完成开题报告定稿后方可离校
20XX年
3月2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2. 师生联系表
3. 文献综述定稿(3000字)
4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初稿(占分60%)
5月10日 学生返校修改论文
5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5月3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定稿(占分40%);
2.《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填写);
3.实习日记(24篇);
4. 实习报告(3000字);
5.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填写相应评语并加盖红色公章)
6月5日 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6月20日 毕业论文第二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5、课题研究准备情况(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Walker Alice.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Hu Quansheng.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omanism.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t provides copious short fictions on womanism.
Hassan, Ihab. Pluralism in Womanism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Mchale, Brian. Womanism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lk: Routledge, 2001. It provides copious womanisrn fiction and relative comments.
王冬梅,妇女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妇女主义小说的叙述手法。
伍红军,《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本论文主要介绍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的概念和特征。
高树娟,《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美国文学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代表作品
容丽春,《妇女主义小说》,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本书介绍了美国妇女主义小说主要人物。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1. 本学期学习《美国文学史与选读》,通过文学课上张老师认真的讲解,对文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理论有了掌握。
2. 学校图书馆有关的书目
3. 中国期刊网有相应的文献资料
4. 学院资料时也有相关资料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是一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
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可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也都能获得显著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英美文化课程也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英美文学的教学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缺乏对英美文学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以往的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大班讲座的形式。
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英美文学较之于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教师在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再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教师采用填鸭式以及讲座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最后,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视传授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法或者是语言知识,但严重忽视对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的挖掘,这也成为阻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高等院校要想改变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要论述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塑造以及道德情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水平日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其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国外相关领域的人文知识以及素养。
所以,在高校的英美文化课堂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向大学生传播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习俗等。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1.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英美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英美国家的语言精髓,学生通过对英美国家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可以获得直接的英语语言材料,深切地感受到英美文学所蕴含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大大地提升英语水平。
此外,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尤其是某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对国家以及民族的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的反映。
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对英美国家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政治等方面有全方位的理解,使视野更加开阔。
2.提高大学生的品位
英美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弥尔顿等。
大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品位,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完善。
此外,文学作品本身具有非常好的教化功能,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增长智慧,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净化灵魂,提高情操。
与此同时,英美文学中塑造出的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为大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使其具备坚强勇敢、美好善良等优秀品质。
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一作品,便传达出对冒险精神的推崇。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灵活、熟练地应用英语知识进行沟通与交流,更需要他们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
所以,高等院校应提高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美文学作品涉及英美国家的各个方面以及领域的知识。
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对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有充分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大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上对西方文化进行审视,从中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现阶段,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较大。
其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培养跨文化英语人才的重要一环。
三、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1.提高对英美文学的认识
现阶段,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高等院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对课程的性质以及宗旨有个重新的认识,意识到英美文学课程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审美品位,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显著的提升。
英美文学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性质及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大学生认真品读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以及阅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学质量的好坏,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高低,则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造成直接的影响。
所以,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当不断地丰富自身,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高等院校应当密切与国外高校学术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英美文学的专业教学构建更多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
3.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课程内容,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实践,创新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英美文学课程,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化因素,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关键。
然而理性分析当前高中生英美文学常识把握状况可以看出,其对英美文学的了解与认知十分低。
而阅读量少,缺乏英美文学知识获取渠道与教学环节缺乏英美文学渗透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应引导高中英语教师理性认识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从多个层面出发,为实现英美文学有效渗透提供支撑。
一、英美文学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现实性作用分析
事实上,高中学生对英美文学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内心渴望与期待获取英美文学相关的知识。
然而在以高考为导向的教学条件下,高中英语教学多围绕着考试重点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内涵及情感需求的关注。
为切实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时效性,要求教师充分认知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现实作用,以提高思想重视并为开展英美文学渗透式教学奠定基础。
(一)提高学生掌握与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文学专业专题毕业论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文提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应用性教学水平。
3.设计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已经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较好的普及。正确运用情境教学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则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人格,开创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局面,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可执行性的教学情境,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情境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根据本专业社会岗位的需求,设计一些模拟场景,例如新闻采访,现场招聘等,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三、总结
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活动方式不限于上文提到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或者学习兴趣所在,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应用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增强教学模式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构建和谐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样本
【摘 要】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雨中猫》语言朴实,情节简单,但小说的主题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这篇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是读者有很大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故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读者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从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读者对《雨中猫》有更深,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
解读;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替换手法
一、背景设置
在故事的开头,海明威有一大段向读者介绍故事的背景。原文如下:“It was raining. The rain dripped from the palm trees. Water stood in pools on the gravel paths. The sea broke in a long line in the rain and slipped back down the beach to come up and break again in a long line in the rain. The motor-cars were gone from the square by the war monument. Across the square in the doorway of the café a waiter stood looking out at the empty square.”
在开头的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rain”这个词出现了5次,而且整个故事也是在雨中发生的。由此可见雨这个背景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当然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不是下雨,小说中的女主角就不会待在房间里无聊的看着窗外,更不会看见雨中棕榈树下躲雨的猫;如果不是下雨,女主角也不会对此猫油然而生一种同病相怜的同情。雨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也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在微观上,雨是故事发生的现实环境;在宏观上,雨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海明威在这段中把现在雨中的广场和以前天气晴朗的广场做了一个对比:雨中的广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冷漠无情,雨中的战争纪念碑,雨中的大海都是那么的悲凉,没有一点美的感觉。而以前晴朗天气下的广场是那样的温暖与美丽—每天都有画家来这写生,因为画家们都喜欢这里的棕榈树和面对大海,颜色亮丽的旅馆。这个时候的广场是不一样的,同样,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也和以前的社会环境不同。
二、人物刻画
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只有五个人物出现——一对美国夫妇(George and his wife),雨中的猫,小旅馆的老板和服务员。在故事的一开始,这对美国夫妇就被介绍给读者了,直到小说的结尾,读者也不知道女主角的名字,而她丈夫的名字在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说明在一战后的美国,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人们不会记住这些女性的名字,记住的只是她们丈夫的名字。没有名字的女主角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一群女性。她们不仅在社会上没地位,在家同样得不到重视。这对美国夫妇也不是个例,她们是当时大多数美国夫妇的代表。丈夫一直在看书,似乎他的全部活动就是看书。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的情感变化,因为他的注意力在书上。这让人不禁想到现代生活中的年轻夫妇。他们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玩手机,打网游,看电视。他们不和对方交流也不想花时间交流。George就是这些年轻丈夫的一个代表,他不和自己的妻子说话,也不和她交流,更不知道她的想法,以至于妻子心里喜欢小旅馆的老板;以至于妻子在一个下雨天无聊到“胡思乱想”。如果妻子生活在现代,她不止会呆呆的在家乱想,早晚有一天她会出轨吧。女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关心自己物质生活丈夫,更需要一个关心自己精神生活的丈夫。可是那个时代的丈夫都是那么的不解风情。妻子都是那么的闷闷不乐。
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这只雨中的猫了,因为猫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从妻子发现那只猫——妻子想要得到那只猫——妻子冲到雨中寻找猫——寻猫未果——最后有人送来了猫。故事情节从开始发展到高潮最后到结尾,猫一直贯穿其中。不仅如此,猫还与女主角的命运息息相关。蜷缩在雨中躲雨的猫与故事中女主人凄凉的社会地位和境遇是如此的相似,这就是为什么女主角一看到猫就心生同情,因为境遇相似,感同身受就更容易产生共鸣。女主人和猫都是境遇尴尬,需要别人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雨中的猫受到雨的限制,而女主角受到当时社会的限制。女性总是习惯逆来顺受,但当有一个更弱小,更需要保护的东西出现时,女性的本能——母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女性会变得勇敢而坚强。在小说中,小旅馆老板和女服务员是两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故事中的主角,确实故事中真正的英雄。小旅馆老板和女服务员对妻子来说是个陌生人,但是他们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给女主角以精神上的支持。他们的出现让女主角觉得自己是个女人。每当女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现以替代丈夫应该扮演的角色, 这又是一个替代。所以女人就喜欢小旅馆的老板——“she likes the way he received complaint, his dignity, the way he served her”. 女人喜欢小旅馆老板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小旅馆老板对她的态度与丈夫完全不同,是小旅馆老板让她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她是有尊严的。当女人冲进雨中时,是女服务员为她撑开伞遮雨;当她想要一只猫时,又是女服务员为她抱来了一只玳瑁猫。这些都很生动的刻画出一段婚姻中所缺失的东西。
三、故事主题
《雨中猫》的故事主题丰富而又隐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逼笔者而言,这个小说确实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故事中的婚姻到底缺失了什么?海明威虽然没有告诉读者答案,但读者会去不由自主的像这些问题。
当然猫不是美满婚姻的必需品,更不是必要因素。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不仅是身体生活在一起,还要有共同的精神生活。丈夫不是养家糊口的机器;同时妻子也是管家的工具。夫妻要为彼此提供精神支持。故事中的夫妻缺少精神交流,妻子的需求不是丈夫来满足的,而是由替代品,不相关的人来完成。这就是婚姻中让人悲哀的地方。
四、总结
《雨中猫》看似一个简单的发生在夫妻间的故事,但却反映了生活中深层的问题。它确实引发了读者对美满婚姻的的思考。虽然小说写于20世纪代,但仍然影响着21世纪的读者。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Cecil, 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 1934
[3]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 上海译文出版社,
[4]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5] 陈茂林。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J]. 外语教学。 (01):69-73
[6] 栗华。 “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 北方论丛。 2001(6):80-83
[7] 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80-85
[8] 邵旭东。 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1.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参考
4.如何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论述英语新闻报道的开题报告
6.工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英美文学英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小说家和作家,是着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着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着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着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 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 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备考经验
准备考研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总结起来两大经验吧,细节和节奏。细节是说考研要做个有心人,要勤看别人的经验,即使不是一个方向的。因为虽然准备的内容不同,但过程都是一样的(讲到底也只有专二不同)。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才能避免走别人的弯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节奏是说时间的充分利用,时间不在长短而在效率的高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在这里给大家小小的鼓励一下:永远不要觉得时间不够用,也永远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务。当然要基于自身实力和现实的考虑,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等到真正做到了,你就是那个“传说”。
政治:六十多分没什么经验。总的感觉是过线不拉分就好因为进入复试政治和二外就不算分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精力好好看专业。
法语:学校用的是很老的橘黄色皮的《法语》,先复习一遍,把忘掉的知识捡回来。然后把历年真题研究一遍,考察的知识点就那么多,有的题基本没变隔年又考一次。从图书馆借来新大学法语1-3,从头到尾梳理知识点整理笔记。因为知道考什么,所以看得有重点。借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总要还,有压力就看得快了,而且借的书都少都有点笔记,看看也是很好的。
基英:分阅读,翻译和写作三个部分。像名字一样就是考察英语的基础,所以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要稳扎稳打地不间断复习。阅读——每天精读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有用的词句整理出来,有兴趣的段落翻一翻,阅读是最好的输入方式,扩大阅读量不言而喻,也对写作和翻译大有益处。翻译——练了叶子南里面几个靠谱的文章,订在一起没事看看,每翻译一篇都会看到自己逐步的进步,翻译得逐渐成熟。写作——写作看的是内容、结构和语法。虽然在考场上不可能三方面都完美,但是写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在脑子里,偏也偏不到哪里去。基础自认为还是不错的,所以每天的复习就是一个routine,保持对英语的娴熟度,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专业上了。
专业:文学选段匹配+小说分析,今年取消了逻辑题。虽然文学的复习范围没边没沿,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是恶俗的讲一句,只要是考试,它就有它的侧重点和一定的规律。文学选段匹配——本着上一原则,我把历年真题找来统计了一下每年考得上都是谁的作品,集中在哪几部作品上。统计过后发现大概十人左右而且都是大家 Mark Twain, Charles Dickens, Wordsworth,然后就拜读他们的大作就好了。小说的话要先看看写作风格,像总考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如果没读过现读是来不及的,但只要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就会在看到南方方言的第一时间想到他老人家。诗歌的话,个人觉得比较没有办法,就是看啦,多看而且要多看几遍。文学选段也不是随便抽出一段让你中彩票似的猜,那几行字里面一定是有线索或是蛛丝马迹让你看出是谁的作品,就看你是否发现了线索并摸索着找到答案。
小说分析,就是几个essay questions,一共120分。准备的时候也有点投机,因为发现前三年的小说都是从一本《阅读反应写作(小说卷)》里出的,所以把那本里所有靠谱的都研究了一遍,从网上找资料主题,人物分析,梗概都烂熟于心。怕面太窄又看了《英语短篇小说导读—结构与理解》和张在新《英语短篇小说解读》刚开始的`时候感觉120分的小说分析有点恐怖,后来看多了就会上瘾,不好好分析一下都难受。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写下来,一篇一篇扎扎实实的写,练习的时候就当是考试,练四五篇就会发现自己巨大的进步,语言不断成熟,思维渐趋缜密,再写就会有信心了。
当你“希望”结果会好的时候往往不会,你“知道”结果会好时才会。文学解读从来就是多维的,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合理和更合理的差别。所以即使没有写到“官方”的答案,也不要灰心,因为采分不仅是what you said 还有how you said it,记得当时的那篇小说我没有看过,作者也不熟。分析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分析婚姻与家庭,回来一查维基的分析以为死定了,但是分数出来还不错,所以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
再说一下诺顿的问题吧,当时看帖子前辈们都说不要看诺顿,看不完的。但是后来想想考回研连人家的参考书什么样都没见过有点过分,考前三周买下来,重点作家看一看,真的编的很好,作家介绍的语言相当之值得膜拜,只要有输入,总会有输出的。另外看迪金森的诗的时候,好几个文学选读的版本都没有考了几次的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只有诺顿有。虽然狄诗鉴别度比较高,但是如果其他诗人有相同的情况呢,所以当即把诺顿上重点诗人的大作认真拜读。
最后说说面试。面试抽签,上来抽了个2号。面试也没有感觉很正式,三个面试官自己排的桌椅,齐齐一排。侯毅凌老师坐在正对面,目光炯炯,身上差点被烧出俩窟窿。先是马海良老师让做自我介绍,准备过了,对答如流。第二个问题,对文学怎么理解?以前想过说的还成,不小心在结尾处提了哈姆雷特,此举真是自寻死路啊。紧接着就被问像哈这样的经典,为什么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仍然可读性很高呢?给莎翁戴了一下高帽,又说了三个评论的维度。侯老师一直没讲话,终于问了问题,我就倒了。“哈剧里面有一个问题很经典啊,哈姆雷特问什么犹豫呢?”当时的感觉是万里晴空里劈了一道闪,这个问题是经典啊,经典得没有想过为什么。说了一个dilemma的解释(中学生都知道),老师没反应。又拽了个俄狄浦斯情结,想这回该有反应了吧,“这个是经典理解啊,你自己有什么理解?”再度被劈,硬着头皮把前面的说过的拣几句paraphrase了一下,忽然想起来还有那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可以说一说,话说一半当即被打断,“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旁边的女老师很同情的笑了笑。心里那个慌啊,哪还来的新理解,当即摊牌,“现在很紧张没有新的理解,但以后很有兴趣研究一下”。面试就这样很迷离的结束,当时觉得自己死定了,不过也真的向前辈们说的那样,面试很dramatic,不要轻易低估自己。
英美文学:(本人100分,几乎压线)考试时间的分配很重要,我就是吃了这亏,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把答案在草稿上完整写好再抄上去,否则就和我一样悲剧了(最后两问只剩十五分钟,导致最终只得到100分),不过matching部分我是全部都见过的,有把握错误不超过一个,所以特别推荐以下的matching复习方法。
Matching 诗歌:推荐姜涛主编的《美国诗歌赏析》和苏煜主编的《英国诗歌赏析》,看完后用《英国文学名篇选注》补充最重要的几个诗人的作品。我个人分析了七八种诗集和文学选读,发现这样组合是北外试卷中诗歌命中率最高的。小说、散文:首先是选择那些书重点了解的问题。了解一下这些书籍的开头、结尾段落、重要任务姓名、第几人称写的、典型的地名、其他标志性的特点。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开头结尾段是经常被提出来考的,大家要特别熟悉一下。
Short story:每两天仔细解决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周整理摘录的东西,提炼最有用的,总结出答题框架,最后几天背下提炼的内容,就可以胸有成竹地上场了!
德语:(本人81分)关于教材,本人只把大学德语1、2册学了一遍。之后通过《德语300小时》的语法部分完整学习语法,边看边做笔记。学完语法后重点攻克词汇,用的是《德语常用词汇精解》,四级单词熟悉到看中文想到德语(德译汉需要),六级单词熟悉到看德语知道含义。最后两个星期做了真题,让老师批改,并把整理好的语法再看了一遍。注意:最基础的语法千万不要忽视,比如动词过去式、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名词阴阳性、最基本的几种句式和关联词用法,这些基础知识在汉译德部分就显示出重要性。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派中,隐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并且被广泛的使用。隐喻不仅融入了语言学的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隐喻性的语言是对语文自身进行隐秘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与认知语言学派的源头,一般都会让想到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隐喻具有很明显的文化特征,其不同的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深刻内涵,但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使得在中文和英文学习中隐喻具有相似的功能,对于隐喻的作用及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观点,对于提高学生英美文章阅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 语言文化 社会背景 文章内涵 英美文学作品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二、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社会文化的渗透与隐喻的关系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三、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关联隐喻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摘要:在当代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英语教育中的英美文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认识等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进行阐述,旨在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英美文学;必要性;人文素质;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已发展成一个环境复杂并且文化多元的社会。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美文学从其发展来看,经历了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文学是以语言文学为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文学是对人生经历与体验的文化体现。
文学作品隐含了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
人们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西方、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了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
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言的学习、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面向世界。
英语的学习也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范围扩大,词汇量明显增加。
因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英语语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生希望在学校中开展英美文学的教育,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英美文学选修课,并且受到大多数喜爱英语、热爱文学的学生的欢迎。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使英美文学教育有了切实保障。
据我们所知,近些年大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具有很大提升。
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语教师,并且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学历,还有博士学历的,其中很多教师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学方向。
因此英美文学教学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教,学生刻苦的学,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上很费力,许多学生发音不准确,译义不准确等各种毛病凸现出来。
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注重以语言形式的教学,只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比重,扩大英美文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英美文学教育对于语言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目前,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背单词时往往是死记硬背,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
而英美文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文学语言源于生活,语言朴实,易于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词汇,学生可以扩大词汇量,并且能体会具体的语境,这样就容易提高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在英语作品和电影中发音纯正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绝佳材料。
有利于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实施英美文学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在英语教育中缺乏对学生英美文学教育。
而文学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道路,起到了引导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这一作品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反映时代背景。
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对于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加深对于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学习;正确地评判某种精神,如批评和赞扬。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镀金时代》,它标志着浪漫主义时期的终结,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人们希望的“黄金时代”化为泡影,出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镀金时代”;19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们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苗珊瑚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从而狠狠地揭露社会现实;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忠实记录,描述了黑奴们的悲惨遭遇,反映了美国当时黑奴制的严重性。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欣赏话剧、电影能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培养坚强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过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数的英美文学中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推崇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为乐的人文情怀,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德行、品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使学生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从而培养出特质体美各方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学
读经典作品。
这里指的读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读名家的完整作品。
在教学中加设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课,教师通过事先了解并在课堂上对同学进行指导。
这样同学在认认真真读完一部完整的文学名著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作品的特色及反应的社会现实,加上老师的指导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师也应向学生推荐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如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许许多多的作品。
在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扩展视野。
例如观赏英语经典电影,听西方音乐歌剧,欣赏西方艺术作品,了解西方宗教及风俗民情。
从而使我们的知识积累增加,在学习中感悟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
结束语
以上内容主要讲述了进行英美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产生的作用及我们应如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祖国的栋梁面临着各种挑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
英美文学肯定会从中受益匪浅,学习英美文学对于当代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学习它也可以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 英美文学教学
★ 英美文学选读复习
★ 英美文学结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