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xybla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共含2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xyb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

篇1: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0、例11,练习五第4至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估算的用处,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单说明估算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计算只要大概估计一下它的得数是多少就够了,不必算出准确数。比如妈妈要买5袋饼干,带多少钱合适呢?妈妈想:“每袋饼干1元8角,将近8元,买5袋带10元就够。”像这样不算出准确数,只计算出大约的数,就是估算。

二、教学例10。一个枣园收小枣816千克,收的大枣的重量是小枣的3倍,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

读题,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说明“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就是要我们估算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

联系买饼干的例子,说明要估算大枣重量的近似数,先要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

说明求816的近似数的方法:只保留整百的数,把百位后面的零头(也叫尾数)“16”去掉,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满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

练习:826、837、849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估算816×3的结果:用近似数800乘以3,口算出得数2400。为了避免忘记,可以把800写在816的下面,写得小一些。

提问:2400是收大枣重量的准确数吗?

说明横式的写法:2400是估算得到的近似数,因此在横式中不能用等号,只能用“≈”约等于符号,在答句中要注意不要去掉“大约”两字。

验证估算的结果与实际求得的结果是否接近,指名计算816×3=2448,然后乘2448的近似数。指出:2448十位上的数不满5,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约等于2400,与我们估算的结果一样,说明估算结果与实际计算的结果是接近的。

三、教学例11。王老师骑自行车用1分的时间行了295米,从家到学校用了9分。王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读题后。由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提问:

(1)从哪儿看出这道题只要求估算?

(2)根据例10,让学生说一说乘法估算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说明求295的近似数的方法:还是保留整百的数,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但是尾数是95,已超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引导学生估算295×9的结果:用近似数300乘以9,得2700。强调2700是近似数,横式里要写“≈”。

验证估算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是否接近。指名算出295×9=2655,求出2655的近似数。2655十位上的数满5,略去尾数,向百位进1,约等于2700。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应注意什么?

教师概括说明: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只要把被乘数按照上面的方法求出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注意横式中要写“≈”符号。

试算“做一做”中的习题,订正时重点提问估算的步骤。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五第4题及第5题。

六、课外作业。练习五第6、7、8题。

篇2:数学教案-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估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数一数 算一算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篇3: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篇4:数学教案-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讨论91×4的算法,重点指导十位满40要向百位进4。讨论43×6,重点指导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这些题你是口算还是笔算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笔算的)

师:(提问笔算的同学)你们为什么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因为这些题计算时都要进位,口算容易出错。

师:(板书91×4)这道题你觉得该用什么办法算?

(学生计算后,投影学生的作业,说明算法.)

师:(表示满意)你们非常高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口算,什么时候该用笔算,这些题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不容易错。

(2)       讨论小结。

师:(指黑板上左右两边的题)这些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题计算时不进位,右边的题计算是要进位。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但觉得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生1: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生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生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上来的数,然后再乘。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都注意了吗?

(3)       分组练习。

3、  发展延伸

师:刚才大家算的被乘数都是两位数的,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现在你们能不能做?(教师在黑板上写165×5,1514×6,4567×4三道题)请同学们计算,快的同学可以做三题,请同学们选两题计算。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组织讨论。)

……

板书设计:

篇5: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一单元备课建议

一、单元教学内容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中又包括,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每 位积不满十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又包括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不进位的、进位的),被乘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

二、本单元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又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 乘法,不论乘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一位数乘多位数。

三、本单元编写特点

1.适当加强口算。

为加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为学习笔算做好准备,特意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进行教学,还适当扩展了口算 的范围。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开始教学口算乘法,并且先出现一位数乘两位数而每位乘积不满10 的, 如12×3等;另外增加了一位数乘几百几十而每位乘积不满10的,如120×3等。学生掌握这些口算,便于理解笔 算的算理。

2.适当调整了笔算乘法的教学顺序。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虽然被乘数的位数不同,但算理、算法是基本相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掌握乘的顺序和某位乘积满10如何进位的问题。教材中一开始先教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 不满10的,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学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学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 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规律明显,而且重点突 出。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材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出某部分新知识。如教学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 举被乘数末尾有一个0的例子,说明简便算法,然后出现被乘数末尾有两个0的例子, 引导学生类推出简便算法 ,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教学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后,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简便? 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总结出简便算法。

四、备课建议

1.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口算乘法主要是解决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编者对这些内 容共设了4个例题。例1、例2 主要是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至于乘整千的数,学生可以类推出简算方 法。这两个例题教材中都配有直观图,并在虚线框中说明了思维方法和过程。教学时,可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 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重点应是例1。

例3、例4主要是解决每位乘积不满10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这两个例题中例3是 重点,可以让学生操作学具,讨论交流,使其明白可以把被乘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以乘数后再相加 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乘法主要解决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进位问题和被乘数有0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者共设 计了11个例题, 它们各自的作用与内在联系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建议如下:

例1、例2、例3,重点解决乘的顺序问题, 这是笔算乘法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很 好掌握。这三个例题中,例1 是重点,可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弄懂算理,掌握算法及简写方法。例2 和例3则可 以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推理,或学生自己类推, 掌握乘的顺序。

例4、例5、例6、例7重点是解决进位问题,这是笔算乘法法则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教学例4应 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 明白进位的算理及进位方法。例4掌握了,例5、例6 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得出计算方法,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法则。例7 可让学生独立做。

例8、例9重点解决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问题, 它是被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基础。教学例10, 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被乘数中间有0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间没有0是一样的。

例11是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教学时, 可以提问:“如果用笔算,怎样写比较简便?”启发学生思考 解决。

2.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的自然联系。

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为了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所学数学是看得见,摸得 着,用得上的科学。在教学时,要把新内容的引入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到所学的数学就是身边的 事情,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具有实际的意义。如口算12×3,可以表 述成, 清明节我校去栽树,每班栽12棵,3个班共栽多少棵?然后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怎样计算? ”同学们可以摆一摆小棒,算一算。对于其他例题也最好加上生活情境,这样所有的计算就具有了实际意义, 不再是抽象的数学和枯燥的计算,学生感到亲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油然而生。这种对科学的兴 趣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

3.重视学生参与,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讲:“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把学生真正放 在主体位置,就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学 生的智力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做法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课堂 教学中要让每个同学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手“动”起来,口“说”起来,思维“活 ”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非常必要,也是观察和演示不能替代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在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学具操作目的要明确,操作的时机最好为学生想获得新知,又苦于没有 好的办法时,教师提出用相应的学具试一试,这时让学生操作学具为好。重视操作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讲,学 生操作学具,应让其先自由操作,再规范操作。自由操作就是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讨,不要强求一 致,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个性,使其体验成功的愉悦。在操作过程中, 要求学生把操作、思维、语言及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数学学具操作数学化。如教学口算12×3。可以让 学生摆小棒,学生可能有以下三种摆法。 ①每行摆12根小棒,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12+12+12=36;②先摆 10 根一行的,摆3行,再摆2根一行的,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10×3+2×3=36;③先摆2根一行的,摆3行,再 摆10根一行的,摆3行,可以列算式为2 ×3+10×3=36。这些不同的摆法,反映出不同的思考过程。 之后引 导学生发现10×3+2×3符合先算高位再算低位的口算方法, 这时可让学生按这种方法再操作一遍,最后总结 归纳。像以上这样把操作、思维、语言、计算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又有利于发展学 生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小组学习和讨论是另一种活动形式。在小组学习时,要很好地准备自己的发言, 更要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补充和修改别人的发言,实现人人动脑动口,这才 是真正的研讨,也只有这样的研讨,才会产生智慧火花。

数学活动课是又一种人人参与活动的好形式。所以适当安排一些数学活动课也是十分必要的。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精心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以 下几点:

(1)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

(2)练习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多样性,要有坡度,有层次, 且难易适度。

(3)练习要适量。一般一堂课的练习时间, 三年级学生不少于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练习的时间 和质量,应在练习题上下功夫,要设计出以一当十的练习题。

(4)练习内容一般是以题组形式出现为好, 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要。可设以下题组:

①基本性练习题组。主要设计一些与例题相仿,学生可模仿例题做的题,还可以出些变式题,以巩固本节 所学内容。

②综合性练习题组。主要是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练习。既搞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弄清其区别 ,并不断建构知识结构。

③发展性练习题组。主要是设计一个或几个富有思考性的题,有一定难度,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 准备的。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篇6: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一单元备课建议

一、单元教学内容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中又包括,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每 位积不满十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笔算乘法又包括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不进位的、进位的),被乘数中间有0,末尾有0的乘法。

二、本单元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又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多位数 乘法,不论乘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一位数乘多位数。

三、本单元编写特点

1.适当加强口算。

为加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为学习笔算做好准备,特意把口算提到笔算之前进行教学,还适当扩展了口算 的范围。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开始教学口算乘法,并且先出现一位数乘两位数而每位乘积不满10 的, 如12×3等;另外增加了一位数乘几百几十而每位乘积不满10的,如120×3等。学生掌握这些口算,便于理解笔 算的算理。

2.适当调整了笔算乘法的教学顺序。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虽然被乘数的位数不同,但算理、算法是基本相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掌握乘的顺序和某位乘积满10如何进位的问题。教材中一开始先教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 不满10的,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学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学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 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规律明显,而且重点突 出。

3.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材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出某部分新知识。如教学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 举被乘数末尾有一个0的例子,说明简便算法,然后出现被乘数末尾有两个0的例子, 引导学生类推出简便算法 ,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教学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后,引导学生想怎样计算简便? 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总结出简便算法。

四、备课建议

1.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口算乘法主要是解决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编者对这些内 容共设了4个例题。例1、例2 主要是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至于乘整千的数,学生可以类推出简算方 法。这两个例题教材中都配有直观图,并在虚线框中说明了思维方法和过程。教学时,可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 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重点应是例1。

例3、例4主要是解决每位乘积不满10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这两个例题中例3是 重点,可以让学生操作学具,讨论交流,使其明白可以把被乘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以乘数后再相加 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乘法主要解决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进位问题和被乘数有0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编者共设 计了11个例题, 它们各自的作用与内在联系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建议如下:

例1、例2、例3,重点解决乘的顺序问题, 这是笔算乘法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很 好掌握。这三个例题中,例1 是重点,可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弄懂算理,掌握算法及简写方法。例2 和例3则可 以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推理,或学生自己类推, 掌握乘的顺序。

例4、例5、例6、例7重点是解决进位问题

[1] [2] [3]

篇7:数学教案-第8课时 乘法估算

第8课时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第63页例8。

教学目标 :

1、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              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并能检验多位数相乘的积的`最高位是否正确。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5′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60×40  300×70  80×70

50×90  700×70  200×60

2估算290×6,大约得多少?

谁能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1、学生口算出结果。

2、290×6≈1800

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教学例8

24′

1、板书59×4≈

问:这道题怎样估算?

2、板书:59×42≈

这道题应该怎样做?

3、自学反馈:谁来说一说估算方法?(板书)

59≈60;42≈40,

60×40=2400;59×42≈2400

4、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5、比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乘法估算的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

1、学生说出估算方:59×4≈240。

2、学生看书自学。

3、学生说出方法: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口算。

4、学生练习。

5、学生比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求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只要求求出被乘数的近似数。

6、学生做后说一说乘法估算可以做什么?

作业

6′

练习十五:2、4题

板书设计 :

乘法估算

例8:

59×42≈2400

想:59≈60,42≈40,60×40=2400

59×42≈2400

篇8: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讨论91×4的算法,重点指导十位满40要向百位进4。讨论43×6,重点指导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这些题你是口算还是笔算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笔算的)

师:(提问笔算的同学)你们为什么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因为这些题计算时都要进位,口算容易出错。

师:(板书91×4)这道题你觉得该用什么办法算?

(学生计算后,投影学生的作业,说明算法.)

师:(表示满意)你们非常高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口算,什么时候该用笔算,这些题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不容易错。

(2)       讨论小结。

师:(指黑板上左右两边的题)这些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题计算时不进位,右边的题计算是要进位。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但觉得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生1: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生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生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上来的数,然后再乘。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都注意了吗?

(3)       分组练习。

3、  发展延伸

师:刚才大家算的被乘数都是两位数的,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现在你们能不能做?(教师在黑板上写165×5,1514×6,4567×4三道题)请同学们计算,快的同学可以做三题,请同学们选两题计算。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组织讨论。)

……

板书设计: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12×4=48         24×3=72                          11×4   43×6  91×4

(1)3×4=72    (3)2   4

3×20=60        ×1  3  

12+60=727       7   2

(2)24+24=48

48+24=72

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篇9: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1,练习二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法则,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关键:乘数与被乘数的积的个位要与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4×2       16×3         23×4

31×30      4×40         214×3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14×2、3l×30、214×3。的口算过程,说出要用乘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

(2)每盒彩色笔24支,3盒共多少支?

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并提问:

①求3盒彩色笔共有多少支,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②24×3表示什么意思?

③用竖式计算,该怎样算?

二、新授。

教学例1。

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提问:

①该怎样列算式?

②24×13表示什么意思?

③从图中看出13盒可分成几部分?(两部分,3盒和10盒)

④怎样求出这两部分彩色笔的支数?

启发学生说出先求3盒的支数,再求10盒的支数,最后求13盒的总支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3盒的支数;(2)10盒的支数;(3)13盒的支数。然后分步用竖式进行计算。

对于(1)教师问: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并在“3盒的支数”的下面写出。在讲乘的顺序时,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并算出来。

对于(2)教师问:怎样写竖式?让学生试着回答,再在“10盒的支数”的下面写出。接着问:积是多少?在学生说是240后,把240先写在旁边。然后问:240在竖式里该怎样写呢?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同,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算出积是240的。联系以前学的“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要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位数,教师在竖式中标明乘的箭头。然后问:乘数十位上的1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4表示什么?(表示40)所以4要对着十位写。乘数十位上1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2表示什么?(表示200)所以2要写在百位上。从而说明240在竖式中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对于(3)教师问:该怎样算?竖式怎样写?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然后教师把竖式写在“13盒的支数”下面。

教师提问: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怎样写呢?

接着问:24乘以13用竖式怎么表示?

板书:

教师提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是怎样算的?

指名让学生说24×3的竖式计算过程(强调要用3去乘24的每一位,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表示3个24是72。),并在72旁边注明是“24×3的积”。

教师提问: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是怎样算的?

可让几个同学说一说怎样乘,怎样写。强调要用1去乘24的每一位。并在旁边注明是24×10的积。

教师提问: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是怎样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颜色粉笔写出最后的积312。

然后指着完整的乘法竖式提问:用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4”,这个“4”代表多少?应写在什么位上?

说明240中的0可以省略不写。(擦去0)

提问:“24”实际表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化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7页“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行间巡视,可提醒学生注意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应写在哪里。

2、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先说计算的步骤,再计算。

3、练习二第3题,集体订正时可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四、课外作业。

练习二第2、4、5题。

篇10:小学数学教案:被乘数乘数末尾零的乘法

小学数学教案:被乘数乘数末尾零的乘法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14--15页例5--例7。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能用简便算法熟练计算乘数是两位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一些口算卡片;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24×3 82×0 45×2 20×7

300×6 400×5 8×60 23×30

2.笔算:

(1)360×4

学生独立完成后,出示灯片:

① 360 ② 360

× 4 × 4

1440 1440

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2)任选一种算法计算下题:

2600×3=

① 2600 ② 2600

× 3 × 3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你为什么选用方法②?

二、新课。

1.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是一位数,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两位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360×24=

(2)学生审题,找出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说说写

竖式时“6”要和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讨论:(灯片出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360 360

× 24 × 24

1440 144

720 72

8640 8640

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你们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0

× 24

144

72

8640

(6)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70×14

(7)小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被乘

数0前面的.数与乘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教学例6 265×30

(1)出示例6,审题。

(2)引导学生试算:这道题与例5有所不同,你们敢不敢自己先试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并提示:写竖式时,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3要和被乘数的什么位对齐?

(4)指名说出怎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板书:

265

× 30

7950

(5)阅读课本14页,把书上例5、例6的简便算法与一般算法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学会书上竖式书写的格式。

(6)练习:

课本14页做一做的350×24、73×60、186×50

(7)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与被乘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教学例7 计算450×20。

(1)出示例7,让学生审题后观察,把例7与例5、例6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讨论:被乘数和乘数末尾都有0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写竖式时,被乘数、乘数怎样写?(把被乘数、

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② 怎样乘?(只乘0前面的数)

③ 乘完后,怎样添0?(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

有几个“0”,就要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你能算吗?请算一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450

× 20

9000

(4)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把自己的算法与例7对照。

(5)质疑。

① 学生提问(略)。

② 教师引疑:450×20被乘数和乘数末尾一共有

两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有3个0呢?

(6)引导学生归纳法则。

(7)出示法则: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第1题 : 230×40 150×6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口述怎样算。)

(2)第2题:下面的计算方法对吗?说出自己的看法?

230 230

× 40 × 40

9200 000

920

9200

2.下面各题已算出0前面的数,请你想一想,每一题应该添上几个“0”?

(1) 78 (2) 6100

× 50 × 90

390 549

3.课本17页练习四第1、2、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核对。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简便方法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另外还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

五.作业:课本17页练习四第3、4题。

篇11: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的教案

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的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8、“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六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笔算及其简便算法,能用简便算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按题组指名口算,板书得数。

②提问:每一组题地乘数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每一组里三题的得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发现怎样算比较简便?

③小结:乘数末尾是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末尾是0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看看怎样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

(1)出示例8,列出竖式。

(2)按照乘法笔算的法则怎样算?(指名回答笔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一个0?0前面的'“108”是3乘上面乘数里哪一部分得到的?

(3)我们可以把360×3的积看作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3×36得到的,另一部分是3乘末尾的一个0得到的。所以笔算时可以用简便算法:

先用3乘乘数里0前面的“36”,再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1个0。竖式可

以在和样写:先写360,再把乘数3和乘数0前面一位上的“6”对齐。(板书竖式,包括其中的虚线)

说明乘“36”的过程并板书,再把0落下来。

追问:先乘哪一部分?末尾的0没有乘怎么办?

(4)比较:这两种算法得数一样吗?哪种简便?

哪位同学说一说,360×3怎样列竖式笔算简便?积的末尾为什么只添了1个0?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3×2600。

提问:怎样写竖式算起来简便?

想一想,这样写竖式用简便算法,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0?

(2)学生独立在书上用简便算法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说明乘数和末尾0前面一位对齐)是怎样算的?为什么乘出前面一部分积后要添上2个0?(强调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算乘数末尾是0的乘法,列竖式时可以把一位数与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算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这样的算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检查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乘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二小题末尾为什么会比乘数例多一个0。说明一定要先乘乘数里0前面的数,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0。

2、练习六第5题第一行。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3组,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时,注意要讨论最后一题的计算过程。

指出:用简便方法列竖式笔算时,一定要把一位数和乘数末尾0前面一位对齐,然后按简便算法笔算。

3、做第6题第一组题。

(1)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7题。

(1)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3)小结口算方法。

5、练习六第8题。

(1)读题。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

(2)先算一算4乘18是多少?再想一想4乘180得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5题第二行、第6题后两组、第9题。

篇12:《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认真、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能提高正确率。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正确率。

教学关键:乘数与被乘数的积的个位要与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4×243×226×325×2

130×5100×3210×4160×3

2、在里填数。学校买来12个篮球,每个26元。

3、5×6+44×7+66×9+7

3×8+54×9+78×7+8

4、板演:148×7409×5

二、新授。

1、引言。前面已学的两位数乘法都比较简单,数字小,今天我们来继续做一些比较复杂的乘法,要算得迅速、正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定要认真计算,特别要注意乘法中的进位、被乘数中间带0的乘法。

2、教学例3。48×72

(1)审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怎么办?

(2)教师重点指导进位时怎样计算。

如用十位上的“7”去乘48时,7乘8得56,在十位上写6,百位上轻轻地写一个小“5”,7乘4得28,28加5得33,在百位上写“3”时,把小“5”盖上,以免两部分积相加时,多加一个5。

板书:想:百位为什么写3?

3、教学例4。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做完题。

(2)讲评时,让做错的和做对的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强调指出: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个位数时,得到的两位数,它的末位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例4中用乘数十位上的“5”去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20。20的末位是0,这个“0”不能去掉。

板书: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1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三的第1-4题。

篇1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数学教案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篇14: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在复习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笔算法则和验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数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积的书写位置。

难点:计算的正确性。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100×3 7×100 6×200

3×400 5×300 7×200

抽问口算过程,如7×200口算过程是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2.板演。

用竖式计算314×35=?

订正时,针对算式提问:

314×35=10990

(1)1570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积的末位数要和哪一位对齐?(2)“942”表示多少,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积的末位数应和哪一位对齐?由学生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3)说一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教师在复习题乘数的百位上用黄粉笔写2,使314×35变成例3:314×235,突出知识新的部分。教师板书课题: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2.教学例3:314×235=?提问:

(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

(2)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表示什么意思?

(3)乘得的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一位上?

指定一名学生把黑板上的题做完,全体学生把课本上的例3做完。

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

(1)用乘数百位上的2去乘被乘数,也就是314×200,表示200个314,得 62800,积的末位的8应该写在百位上。

(2)这个竖式一共有三个部分积,最后要把这三个部分积加起来。

(3)由学生把314×235的全过程说一遍,使学生对法则有一基本印象。

练一练

做完下面各题。

3.引导学生归纳法则。

利用复习题和例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是先用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泣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把各部分的积加起来。

不同点:

乘数是两位数,就有两层部分积;乘数是三位数,就有三层部分积。

最后由学生归纳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3页的法则。

4、乘法的验算。

教师说明: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如314×235=73790,314和235都叫做73790的因数。

我们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两遍得数一样,说明计算正确。

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把例3验算一遍。

(三)巩固反馈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乘法验算。

416×352  325×241

指名两个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改正。

组织学生讨论: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数目比较大,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 按法则计算,特别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那一位数对齐;

(3)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的地方;

(4)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再乘一遍。

3.思考性练习。

我们学习了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那么乘数是四位数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呢?

接着把下题做完。

4.课后练习:

练习十三第1,3,4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计算时应注意的四点,使计算正确。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学生理解了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积的末位上的数要和十位对齐,乘数是三位数就可以依此类推了。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和算理及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新课是由复习题(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在百位上添一个数引入,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试算。这样安排,帮助学生由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类推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新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然后通过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对比其异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并介绍了验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验算。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步骤增多了,数目增大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在巩固练习中,采用改错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怎样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应注意些什么?大家照着去做,提高正确率,采用这种方式,学生易于接受。

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例3

板演:

验算:

乘数是三位数乘法计算法则

篇15:第十一册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算法。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算式(生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1×4。

……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1×4,43×6,91×4等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板书:24×3)

师:11×4你们会算吗?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1乘4等于44(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4等于40,1乘4等于4,40加上4等于44,所以,11乘4等于44。(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1等于4,在积的个位上写4,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1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11×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呢?(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3的结果是612。

……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同学:我是想,先算2乘3得6,再算4乘3得12,所以24乘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3等于300,而24乘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3乘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4得12,写2进1,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是92?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来的1等于3,3乘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哦,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

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3个2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捆?(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以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了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1)       进一步探究真理,明确算理。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们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几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4。

(讨论91×4的算法,重点指导十位满40要向百位进4。讨论43×6,重点指导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这些题你是口算还是笔算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笔算的)

师:(提问笔算的同学)你们为什么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因为这些题计算时都要进位,口算容易出错。

师:(板书91×4)这道题你觉得该用什么办法算?

(学生计算后,投影学生的作业 ,说明算法.)

师:(表示满意)你们非常高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口算,什么时候该用笔算,这些题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不容易错。

(2)       讨论小结。

师:(指黑板上左右两边的题)这些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题计算时不进位,右边的题计算是要进位。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但觉得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生1: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生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生3:要先乘后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上来的数,然后再乘。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都注意了吗?

(3)       分组练习。

3、  发展延伸

师:刚才大家算的被乘数都是两位数的,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现在你们能不能做?(教师在黑板上写165×5,1514×6,4567×4三道题)请同学们计算,快的同学可以做三题,请同学们选两题计算。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组织讨论。)

……

板书设计 :

篇16: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200×9=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篇17: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

(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 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作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 )人,大约是( )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 )人,大约( )人.

板书设计

篇18:《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案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200×9=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小结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 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 出示练习五第5题。

(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 )人,大约是( )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 )人,大约( )人。

篇19:《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教学建议

《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乘数、除数是一、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四个部分。

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这一节主要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笔算和乘法估算。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教学,因为这个内容既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前提,又是学生正确进行乘法笔算所必需的口算技能之一。教学时首先讲清算理,可先通过直观图示,启发学生观察得出: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接着类推规律,使学生知道算几乘以整百数可以想整百数乘以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实质是以“百”为计数单位去计算。让学生在口述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出结果(如7×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进而要求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进行口算(如7×200,想7×2=14,再在14末尾添两个0)。其次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看卡片算、看图表算、听算等,也可搞些“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的数学比赛、数学游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短时记忆能力。

三位数乘法笔算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时除应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获得新知。如通过尝试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放手让学生“先做一做”,使他们在具体的`计算中发现:当乘数的位数多于被乘数时,交换位置再乘,比较简便;使他们在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中归纳出:乘数中间有0时,可省略用0乘这一步,使计算简便。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切忌简单灌输。(2)加强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把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而且能为今后学习商不变性质、小数乘法、正比例的意义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乘法估算是选学内容。通过估算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另一 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2.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这一节包括用整百数除的口算除法、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除法估算三个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进行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多位数的关键仍在于试商。为了突出试商这一关键,教材采用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编排方法。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的试商方法,即当除数接近整百数时,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再引导学生摸索出一些简便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在除数不接近整百数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试商。

与以往教材相比,义务教材在进行商不变性质教学时增加了一个例题(例13),这个例题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在有余数除法中,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算时要注意余数的变化。教师应通过这一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尝试发现在有余数除法中,当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0除外)时余数的变化规律。

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抓住余数变化规律的实质,深刻理解商不变性质。

除法估算也是选学内容。教学时同样要在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检查除法计算正确性的技能和习惯。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这部分教材主要包括三个关系式:(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被除数=商×除数;(3)除数=被除数÷商。学生受求因数用除法、求被除数用乘法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运用第(3)个关系式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影响,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进行直观教学,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正确、清晰的概念;(2)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深化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达到正确运用。

教材还安排了求乘、除法中的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文字题、应用题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既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认识,又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好孕伏。

4.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这一节主要有“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以及“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时,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两个知识点。教学时一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规律;二是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灵活性。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既会顺向运用规律,又能进行规律的逆运用,在形成计算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0:《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教学建议

《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乘数、除数是一、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运算四个部分。

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这一节主要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笔算和乘法估算。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教学,因为这个内容既是学生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的前提,又是学生正确进行乘法笔算所必需的口算技能之一。教学时首先讲清算理,可先通过直观图示,启发学生观察得出:交换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接着类推规律,使学生知道算几乘以整百数可以想整百数乘以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实质是以“百”为计数单位去计算。让学生在口述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得出结果(如7×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是1400,进而要求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进行口算(如7×200,想7×2=14,再在14末尾添两个0)。其次要采取多样的练习形式。如看卡片算、看图表算、听算等,也可搞些“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的数学比赛、数学游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短时记忆能力。

三位数乘法笔算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时除应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让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获得新知。如通过尝试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放手让学生“先做一做”,使他们在具体的计算中发现:当乘数的位数多于被乘数时,交换位置再乘,比较简便;使他们在不同计算方法的对比中归纳出:乘数中间有0时,可省略用0乘这一步,使计算简便。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新知,切忌简单灌输。(2)加强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教材把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而且能为今后学习商不变性质、小数乘法、正比例的意义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乘法估算是选学内容。通过估算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另一 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计算技能。

2.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

这一节包括用整百数除的口算除法、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除法估算三个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进行三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除多位数的关键仍在于试商。为了突出试商这一关键,教材采用了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编排方法。教学时可根据这一特点先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的试商方法,即当除数接近整百数时,用“四舍五入法”来试商;再引导学生摸索出一些简便的试商方法,使学生在除数不接近整百数时,也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试商。

与以往教材相比,义

[1] [2]

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案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数学教案

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

乘法交换律数学教案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合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数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