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量的计算教案设计(共含16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爱而幸运的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热量的计算”教学目标
a.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b. 在条件足够情况下会计算物质的比热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过例题,运用所学比热概念,归纳总结出物体吸热公式,然后再通过例题写出放热公式,加深学生对物质比热的理解.
分析二:本节内容突出体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议
建议一:我们可以先复习比热的概念,然后提出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由此引出课题,并运用例题1进行验证.最后由吸热引申到放热情况的计算,引出例题2.
建议二:在讲完热量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何计算物体的比热.并给出例题.
课 题
热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复习比热的知识
二、物体吸热的计算
Q吸 =c m ( t - t0 )
例题1:把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铝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三、物体放热的计算
Q放 =c m ( t0 - t )
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铁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四、比热的`计算
例题3;某物质吸收4.2×104焦耳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为多少?已知该物质共2千克.
解:已知m =2kg , Δt=5℃,
Q =4.2×104J
所以
五、作业
课本 P27第7、8题
提出问题: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
引导学生解题
指导学生
引导学生
学生回忆
思考计算吸热、放热量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己解题
总结比热的计算方法
学生板书
探究活动
调查北方冬天有关取暖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物理教案-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a.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b. 在条件足够情况下会计算物质的比热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过例题,运用所学比热概念,归纳总结出物体吸热公式,然后再通过例题写出放热公式,加深学生对物质比热的理解.
分析二:本节内容突出体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议
建议一:我们可以先复习比热的概念,然后提出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由此引出课题,并运用例题1进行验证.最后由吸热引申到放热情况的计算,引出例题2.
建议二:在讲完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何计算物体的比热.并给出例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 题 | |||
教学重点 |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 ||
教学难点 |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 ||
教学方法 | 讲授 |
一、复习比热的知识 二、物体吸热的计算 Q吸 =c m ( t - t0 ) 例题1:把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铝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三、物体放热的计算 Q放 =c m ( t0 - t ) 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铁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四、比热的计算 例题3;某物质吸收4.2×104焦耳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为多少?已知该物质共2千克. 解:已知m =2kg , Δt=5℃, Q =4.2×104J 所以 五、作业 课本 P27第7、8题 | 提出问题: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 引导学生解题 指导学生 引导学生 | 学生回忆 思考计算吸热、放方法 学生自己解题 总结比热的计算方法 学生板书 |
探究活动
调查北方冬天有关取暖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热量的计算”教学目标
a.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b. 在条件足够情况下会计算物质的比热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过例题,运用所学比热概念,归纳总结出物体吸热公式,然后再通过例题写出放热公式,加深学生对物质比热的理解.
分析二:本节内容突出体现对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法建议
建议一:我们可以先复习比热的概念,然后提出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由此引出课题,并运用例题1进行验证.最后由吸热引申到放热情况的计算,引出例题2.
建议二:在讲完热量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如何计算物体的比热.并给出例题.
“热量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课 题
热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利用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进行有关吸、放热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复习比热的知识
二、物体吸热的计算
Q吸 =c m ( t - t0 )
例题1:把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铝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三、物体放热的计算
Q放 =c m ( t0 - t )
例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克,温度降低到20℃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热表,知道铁的比热,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过程见课本
四、比热的计算
例题3;某物质吸收4.2×104焦耳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则该物质的比热为多少?已知该物质共2千克.
解:已知m =2kg , Δt=5℃,
Q =4.2×104J
所以
五、作业
课本 P27第7、8题
提出问题:若物体升高的温度不止1℃怎么计算吸热?若物质的质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若升高的温度不止1℃,同时物质的质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计算吸热?
引导学生解题
指导学生
引导学生
学生回忆
思考计算吸热、放热量的计算方法
学生自己解题
总结比热的计算方法
学生板书
探究活动
调查北方冬天有关取暖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热量与热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选择燃料”、“饮食与运动”等学生活动,阅读有关“西气东输”的信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养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看待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热量的概念。“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热值以及如何选择燃料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教学难点】
热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内能引入。
新课教学:
一、热量
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
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物体 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
2、符号:Q 吸热时Q吸,放热时Q放。
3、单位:焦(J)。
4、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5、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
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二、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成 正比,
跟物体温度的变化多少成 正比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
1千克水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1千克水温度降低1℃,所需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三、热值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及符号
热值的符号:q 单位:J/kg(J/m3)。
3、意义
(1)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表示的含义:
表示1kg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3.4×107J。
(2)液化气的热值为4.9×107J/m3,表示的含义:
表示1m3的液化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4.9×107J。
4、公式:
由热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得出:
燃料燃烧放热计算公式 Q=qm Q=qV
四、燃料燃烧燃料利用效率
在实际利用燃料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
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1、炉子的效率: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2、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2)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五、课堂小结: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布置作业: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热量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计算公式: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J/kg),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单位: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4.184千焦
例题详解:
例1 将100g水从20℃加热至90℃,要供给多少热量?一根铁钉的质量约10g,从1000℃的红热状态冷却至25℃,会放出多少热量?[c水=4.2× 103J/(kg·℃);c铁=0.46×103J/(kg·℃)]
解析: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1(t1-t01)=4.2 ×103J/(kg·℃)×0.1kg×(90℃一20℃)=2.94× 104J,铁钉放出的热量Q放=c铁m2(t02一t2)=0.46× 103J/(kg·℃)×0.01kg×(1000℃一25℃)=4.485 ×103J。
答案:见解析
水果热量:
1、苹果100克/52大卡
苹果是最多人会选的瘦身水果,因为它有丰富的果胶,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和排除体内毒素,最棒的是还可以降低热量吸收,再加上苹果的钾质很多,可以防止腿部水肿。当然啰,苹果的卡路里也不高,所以才有专吃苹果的苹果减肥餐产生。
2、香蕉100克/125大卡
很多水果减肥餐都少不了香蕉,因为香蕉含有丰富纤维质、维他命A、钾质和果胶等,所以可以有效地整肠,这样就能帮助排便。香蕉也有排除水分的效果,不但是最佳瘦身水果,也是吃了会让肌肤水当当的美颜圣品,不过香蕉的热量较高,吃多了,会有变胖的疑虑。
3、葡萄柚100克/28大卡
欧美人都爱吃葡萄柚等酸性水果来塑身,因为酸酸的水果可以促进肠道消化功能,葡萄柚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可以消除疲劳,还能让肌肤美美的呢!加上葡萄柚的热量和含糖量少,是最佳的明星减肥水果。
4、凤梨100克/32大卡
凤梨也是属于酸性水果,可以整肠和助消化,加上凤梨富含酵素能有益毒素分解,促进排水,所以也是想要瘦的人可以适量食用的水果,不过吃凤梨最好不要在餐前吃哦,因为它会伤胃,所以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垫垫胃才能食用,所以啰,虽然好吃,也不能吃过量。
5、奇异果100克/50大卡
奇异果甜美多汁,又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特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容和塑身水果。带点酸甜好滋味的奇异果,能防止便秘、帮助消化和美化肌肤,即使拿来当减肥餐,也会让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它也一样是属于低热量高营养成分的优质水果。
告诉你怎么精确计算热量摄取量
1、米
米是五谷之首,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吃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米饭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完全,容易被人体所吸收。但是米饭吃得越精致,营养就越来越少,摄取的热量却越来越多。1碗100克的米饭中含有116卡路里的热量,而糙米饭中的矿物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含量都比精米饭要高,但是热量却更低,所以减肥时最好吃糙米饭。
2、玉米
玉米是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目前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有的地区甚至以它来做主食。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多吃对健康很有利。一根新鲜的小玉米含有78卡路里的热量,但是玉米所含的脂肪比较多,在贮存过程中容易酸败变质。所以玉米的要趁新鲜食用。玉米所含的纤维素比较高,能刺激肠胃蠕动,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
3、燕麦
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的食品,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燕麦片,使其食用更加方便,口感也得到改善。现代人经常用燕麦来做早餐或者宵夜,能让人精力充沛。100克燕麦所含的热量为367卡路里,但是燕麦能有效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
4、薏米
薏米容易消化,不管是用来滋补还是药用,作用都很缓和。每100克薏米,含有357卡路里的热量。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王”。用薏米煮出浓浓的汤汁,加上蜂蜜搅拌均匀,是众多明星青睐的美白去水肿饮料。
5、红薯
红薯又名番薯、甘薯,除了可供食用之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红薯含有丰富的糖、纤维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林依晨等明星最喜欢食用红薯来帮助自己减轻体重。此外,红薯还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比大米、白面要高很多,而且还含有十分丰富的胡萝卜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热量计算》教学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习题课上,虽然老师总是强调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步骤解题,并不厌其烦的宣讲其重要性,但有的同学总是自行其是,解题思路乱,呈现出的.解题步骤让人费解。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老师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显然不是。学校组织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之后我终于悟出,问题出在规范解题的重要性不是学生亲自体验得出的,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更方便。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热量计算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我首先从布置的作业中抽出三道题目,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各自的解题结果。然后让全班同学都来感受这几位同学呈现的解法是否容易看得明白,并请同学上台来评讲一下,怎样写才能把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最后老师适时总结。由于同学亲身参与到规范解题步骤的总结过程中来,有了亲身感受,建立深刻印象,在后来的月考中,几乎很少有人再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更多中考相关内容推荐
纯热量计算类型
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判断吸放热;确定对应公式Q=Cm△t,其中(吸热升温)△t=t-t0,(放热降温)△t=t0-t
3、公式变形进行计算
附加:如果涉及热传递过程,定要写热平衡方程Q吸=Q放
例1、质量为2kg、温度为l5℃的水,吸收l.68×l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C水=4.2×103J/(kg·℃)]
分析:1、水为研究对象;
2、吸热:Q=Cm(t-t0);
3、公式变形t=-+t0
解:t=-+t0
=-+15=35(℃)答略
注意:1、物理计算题步骤细节也很重要,以此题6分为例,公式要占去3分,而带入数据1分,计算结果和单位2分,一步都不能少,望各位考生引起重视。2、此类题如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升温,最高温度只能是100℃。3、“升高”和“升高到”的不同含义,前者指的是温度变化量,而后者是指末温。
例2、(—31)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放有3kg的水,把它们从15℃热到85℃,吸收了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C水=4.2×103J/(kg·℃)]
分析:给水加热时,铁锅也要同时吸热。
1、水和铁锅为研究对象;
2、均吸热:Q=Cm△t,△t=t-t0;
3、求热量之和Q
解:△t=t-t0=85-15=70(℃)
Q=Q1+Q2=C1m1△t+C2m2△t=(C1m1+C2m2)△t=(4.2×103×3+0.46×103×0.5)×70=8.981×105(J)答略
例3、(-31)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把质量为l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下),迅速投入质量为l00g、温度为l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量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为多少?[铜的比热容C铜=0.4×103J/(kg·℃)]
分析:铜块和水之间发生热传递,铜块放热降温,水吸热升温,Q吸=Q放。
如果题目中已知条件较多,一定要提前设好物理量,所以建议大家写已知、求。
已知:C铜=0.4×103J/(kg·℃),t01=100℃,t02=10℃,t=25℃,m=100g=0.1kg
解:∵Q吸=Q放
∴C液m(t-t02)=C铜m(t01-t)
∴C液=-
=-
=2×103[J/(kg·℃)]答略
与热效率相关
公式:Q=Q有+Q无,Q总=Q有/η
例4、(-31)在一把质量为500g的铝质电热水壶中,装有2kg水。用这把电水壶把20℃的水加热到100℃。若该电水壶的热效率为80%,问烧开这壶水需要消耗多少电能?[C铝=0.88×103J/(kg·℃),C水=4.2×103J/(kg·℃)]
分析:本题与例2的区别在于消耗电能并没有全部被水吸收,壶身、外界空气等均要吸热。只有水吸收热量为有效部分,空气吸热未知,所以不能用Q=Q有+Q无计算。因为知道电水壶的热效率η,所以可使用Q总=Q有/η计算,而不需要计算铝壶吸收的热量。
解:Q水=C水m(t-t0)
=4.2×103×2×(100-20)
=6.72×105(J)
Q=-=-=8.4×105(J)
答略
与热机及燃料有关
例5、(和平一模31题)人造湖有“吸热”功能,在炎热的夏季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人造湖湖水的质量为8.1×107kg,水温升高2℃,湖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这些热量相当于多少吨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
分析:水吸热升温Q=Cm△t,△t=t-t0,无烟煤燃烧防热Q=qm,且Q吸=Q放
解:Q吸=C水m△t=4.2×103×8.1×107×2=6.804×1011(J)
∵Q吸=Q放
∴m=-=-
=2.0×104(kg)=20t答略
热身训练:
1.(2005河西二模31)质量为20g的水,温度从10℃降低到0℃,但未凝固成冰,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如果这些热量恰好使80g的某种固体温度从-5℃刚好升高到0℃,这种固体的比热容多大?
2.(2005河西四模32)一间容积为200m3的房间,若不供给热量,每5min室温将降低1℃,为保持室温恒定,每小时应向房间供热多少焦耳?[空气密度为1.3kg/m3,空气比热容为1.0×l03J/(kg·℃)]
3.(2005南开一模3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质量为200g的铝块放在沸水中充分加热后,迅速投入温度为16℃,质量为210g的水中,不计热损失。求:当它们达到共同温度时铝块大约放出了多少热量?(保留整数)[C铝=0.88×103J/(kg·℃)]
4.(2006红桥一模31)某同学在实验室用酒精灯把0.1kg的水从20℃加热到l00℃。求:(1)水吸收的热量;(2)如果这些热量由酒精燃烧提供,至少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酒精?[水的比热容C=4.2×103J/(kg·℃);酒精的热值q=3.0×l07J/kg]
参考答案:
1.840J;2.1×103J/(kg·℃)
2.3.12×106J
3.1.232×104J
4.3.36×104J;1.12×10-3kg
我一般每天蛙泳1小时距离大概米左右吧, 然后走路两三个小时吧, 1600~1800点, 显示4000卡路里左右, 怎么感觉这个热量很少呢。。。
[请问Misfit Shine 热量计算准确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 (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教学过程
复习(1)
12=( )×( ) 12=( )×( )
32=( )×( ) 32= ( )×( )
复习(2)
24 × 16 = 16 ×24 ( )
125×7×8 = 7×(125 × 8 )
( )
(100 ﹢4)× 25 = 100 × 25 ﹢ 4 ×25
( )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 (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 c
减法性质 a-b-c=a-(b+c)
2、填空
24=4× ( ) 25=( ) ÷ 4 32= 4×( ) 125=1000 ÷ ( )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 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
(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展示尝试结果 330 ÷ 5=66(元)
330 ÷ 5 ÷ 2=33(元)或330 ÷ (5 ×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2×25-330=470(元)
(5)教师评价学生:同学们答得很棒,老师想问问你们使用的算的方法还是用简算的方法,能告诉老师吗?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 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例如在计算25×12时,把12写成4与3的乘积,目的是4个25的乘积是100,可得25×12=25×4×3=100×3=300,又如12×25=12×100 ÷ 4=1200 ÷ 4=300,是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为使积不变,再除以4. (7)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理解32×25的两种简便算法
全校新运到课桌350张,全校共有14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多少张?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下面的题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拓展提升(一)
简便计算
25×2×5 32×125×25
拓展提升(二)
25×125×64
(四)、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 12×25 32×25 32×25
=25×4×3 = 12×100÷4 =8 ×4 ×25 =32×100 ÷4
=100×3 =1200÷ 4 =8×(4×25) =3200÷4
=300(元) =300(元) =8×100 =800(元)
=800(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 乘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 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的运算性质。
2、乘、除法计算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 计算下各题: 125×25×4×8 673+245+327+755
826-273-227 426÷2÷3
(1)小学生先独立计算。
(2)抽前4名学生板演,并要求口述计算方法、计算时运用哪些定律。
125×25×4×8 生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25和4同时相乘,计算起来很简便。 683+245+327+735 生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683和327、245和735同时相加,计算起来很简便。
826-273-227生述:一个数连减两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26÷2÷3 生述: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上下两题为一小组,口算。
560÷8÷7= 720÷9÷8= 1800÷3÷6= 6200÷62÷10=
560÷56= 720÷72= 1800÷(3×6)= 6200÷(62×1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述:你们真棒,能说出计算的理由,老师很佩服你们。连加、连乘、连减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把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便的计算,那么连除有没有简便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连除的简便方法。
(二)新授
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出示16个苹果,分苹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投影仪出示:P43的例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并写出解题算式。
(2)小组交流,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3)抽生板演解题算式,并口述解题思路。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4)师述:以上两种方法都正确,方法一是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 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树,
2、观察综合算式,发现简便方法。
①问:你们发现1250÷25÷5和1250÷(25×5)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
②抽生口述:
相同点,每种方法数字是相同的,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
不同点:列式不相同,计算方法不同。
③所以1250÷25÷5=1250÷(25×5)
④问:哪个算式计算简便?生述:1250÷(25×5)
3、举例 27÷3÷3○27÷(3×3)
120÷3÷4○120÷(3×4) 240÷6÷6○240÷(6×4)
240÷8÷3○240÷(8×3)
4、通过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 抽生板演:a÷b÷c=a÷(b×c)
能用语言说一说,你所发现的规律,小组讨论:
抽生口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质疑:在这些算式中,“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再除以一个数,为什么可以转化为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结果相等的呢?(除法的意义除以25就是缩小25倍又除以5就是又缩小5倍一共缩小了125倍)
6、反向叙述
(三)巩固练习。
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
o 1. ÷125÷8=2000÷( ________)
2. 500÷( ) =500 ÷ (25 ×4 )
3. 480 ÷8 ÷12=480÷( )
4. 210÷(7×2)=210 ÷_________÷__________
5. 420 ÷35= 420 ÷(________ ×_________) = 420 ÷( )÷( )
例题分析 240÷ 5÷ 8
(1)先独立完成计算。
(2)小组讨论简便方法的理由。
(3)抽生板演,并口述简便计算的理由。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o 390÷13÷3 4000÷125÷8 o 880÷88÷2 650÷(65 × 2)
o 880 ÷1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连除的简便方法) 简便方法是怎样的呢?(一个数除以两个数,可用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乘积),用字母a、b、c、怎么表示呢?(a÷b÷c=a÷(b×c)
运用:(课件出示)
做一做,
算一算,比一比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简单的时间计算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 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 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 六一剧场
下午4时 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 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 大风车
晚上7时 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 起床
7:00——7:30 吃早饭
7:30——8:00 做家务
8:00——9:00 做作业
9:00——11:00 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 吃中饭
11:20——11:40 饭后休息
11:40——12:40 午睡
12:40——13:00 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 游泳馆游泳
14:30——15:20 看电视
┈┈
2、 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 —— 整时
2)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 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会将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周长、面积等有关的计算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巩固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正多边形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
教学重点:
把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难点 :
正确地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解决、综合运用几何知识准确计算.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1、情境一:给出图形.
问题1:正n边形内角的规律.
观察:在图形中,应用以有的知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得出新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学生回答.(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 .)
2、情境二:给出图形.
问题2:每个图形的半径,分别将它们分割成什么样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回答.
观察: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的个数.
归纳:正n边形的n条半径分正n边形为n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3、情境三:给出图形.
问题3:作每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又有什么规律?
观察、归纳:这些边心距又把这n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个直角三角形,这些直角三角形也是全等的.
(二)定理、理解、应用:
1、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理解:定理的实质是把正多边形的问题向直角三角形转化.
由于这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都是正n边形的半径R,一条直角边是正n边形的边心距rn,另一条直角边是正n边形边长an的一半,一个锐角是正n边形中心角 的一半,即 ,所以,根据上面定理就可以把正n边形的有关计算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3、应用:
例1、已知正六边形ABCDEF的半径为R,求这个正六边形的边长、周长P6和面积S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n=6 =30,又半径为R a6 、r6. P6、S6.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关注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
解:作半径OA、OB;作OGAB,垂足为G,得Rt△OGB.
∵GOB=,
a6 =2Rsin30=R,
P6=6a6=6R,
∵r6=Rcos30=,
.
归纳:如果用Pn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由例1可知,正n边形的面积S6=Pn rn.
4、研究:(应用例1的方法进一步研究)
问题:已知圆的半径为R,求它的内接正三角形、正方形的边长、边心距及面积.
学生以小组进行研究,并初步归纳:
; ; ; ;
; .
上述公式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得到的.
通过上式六公式看出,只要给定两个条件,则正多边形就完全确定了.例如:(1)圆的半径或边数;(2)圆的半径和边心距;(3)边长及边心距,就可以确定正多边形的其它元素.
(三)小节
知识:定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元素的计算问题.
思想:转化思想.
能力:解直角三角形的能力、计算能力;观察、分析、研究、归纳能力.
(四)作业
归纳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以及正n边形的有关计算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研究正多边形的计算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通过正十边形的边长a10与半径R的关系的证明,学习边计算边推理的数学方法;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简单的数学建模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应用正多边形的基本计算图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代数计算的证明方法.
教学难点 :
例3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
(1)方法:运用将正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把正多边形有关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知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有关计算问题,.
组织学生填写教材P165练习中第2题的表格.
(二)正多边形的应用
方法是基本的几何计算知识之一,掌握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掌握后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具有实用意义.
例2、在一种联合收割机上,拨禾轮的.侧面是正五边形,测得这个正五边形的边长是48cm,求它的半径R5和边心距r5(精确到0.1cm).
解:设正五边形为ABCDE,它的中心为点O,连接OA,作OFAB,垂足为F,则OA=R5,OF=r5,AOF=.
∵AF=(cm),R5=(cm).
r5=(cm).
答: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约为40.8cm,边心距约为33.0cm
建议:①组织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②渗透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实际应用意识;③对与本题除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外,还要主要学生的近似计算能力的培养.
以小组的学习形式,每个小组自己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以研究,班内交流.
例3、已知:正十边形的半径为R,求证:它的边长 .
教师引导学生:
(1)AOB=?
(2)在△OAB中,A与B的度数?
(3)如果BM平分OBA交OA于M,你发现图形中相等的线段有哪些?你发现图中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4)已知半径为R,你能不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AB吗?怎么计算?
解:如图,设AB=a10.作OBA的平分线BM,交OA于点M,则
AOB=2=36,OAB=3=72.
OM=MB=AB=a10.
△ OAB∽△BAM OA:AB=BA:AM,即R :a10=a10:(R- a10),整理,得
, (取正根).
由例3的结论可得 .
回顾:黄金分割线段.AD2=DCAC,也就是说点D将线段AC分为两部分,其中较长的线段AD是较小线段CD与全线段AC的比例中项.顶角36角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它腰长的黄金分割线段.
反思:解决方法.在推导a10与R关系时,辅助线角平分线是怎么想出来的.解决方法是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练习P.165中练习1
(三)总结
(1)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综合代数列方程的方法证明了 .
(四)作业
教材P173中8、9、10、11、12.
探究活动
已知下列图形分别为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试计算角 、 、 的大小.
探究它们存在什么规律?你能证明吗?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加、减法计算练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
(1)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 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计算练习》。
2、 笔算
(1) 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 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 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 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 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 、15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加、减法计算练习
驴打滚是我们中户的一种名小吃,同时很多外国人也是知道驴打滚的,但是对于驴打滚热量,很多人也是不知道的,通常大多时候,大家在食用驴打滚的时候,也是不会老驴到驴打滚热量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因为驴打滚的名气问题,所以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的,所以就算驴打滚热量很高,大家也都是会品尝的。
但是,对于当地的人来说就是不会这样做了,他们往往都会考虑到很多问题之后才会食用的。驴打滚其实就是一种糕点,在北京,驴打滚已经成为了一个亮点,很多人对于驴打滚的好奇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字。下面就来说说驴打滚热量问题。
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驴打滚的热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计)是194大卡(811千焦),在同类食物中单位热量适中。每100克驴打滚的热量约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摄入总热量的8%。
所以说,驴打滚的热量还是不算高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高的,大家平时可以放心食用。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不要一次性吃太多驴打滚的好。吃太多的话,也是会引起身体肥胖的。但是对于要减肥瘦身的人来说,最好就不要吃驴打滚了。
★ 三步计算应用题
★ 请假工资计算
★ 云计算报告
★ 生物医学计算平台
★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