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飞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共含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飞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

篇1: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有多重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

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5课时

有多重(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 g 4000g = ( )kg

7kg = ()g 8000g = ( )kg

3、实践活动

我的

体重 同伴的体重 一个

土豆 我的

书包

我的

估计

称量

结果

4、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篇2: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2、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 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元教学建议: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3.课时安排:2课时。

题 目 整理房间 备课人 邹艳华

教 学

目 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 学

重 难 点

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 学

准 备 水彩笔、各种学具、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 讲授新课,体会分类的重要性

1、 师:看见淘气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生1:感觉太乱了。

生2:我发现很漂亮

生3:我觉得应该帮他整理一下。

师:那你想为淘气做点什么呢?

生:帮淘气整理房间

(板书:整理房间)

2、 师:在整理房间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要整理的是哪些物品?(出示要分类的图片)谁能来说一说,是哪些物品呢?

生:衣服、裤子、帽子、鞋子 ……

3、 师:安静的想一想,这么多物品,你会这么整理?

师:想好了吗?拿出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

学生独立操作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我把玩具和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裤子和帽子放在一起

……

师:谁愿意到上面了,带上你整理好的物品,把你是怎样整理的介绍给大家。

学生介绍

师:哦,大家的意思就是把衣服和裤子、帽子放在一起, ……这样我们把淘气房间里的物品分成文具、玩具、衣物三类。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到上面来,把我们整理好的物品摆放到房间里。

师:我们把衣服裤子帽子放在?书本铅笔盒放在?

7、小结:

师: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玩具放在一起,这个过程就叫作“分类”。

二、拓展巩固,练一练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第2题

师:刚才我们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为了感谢小朋友,淘气请大家吃水果。(出示一盘只有一样是水果的水果蔬菜盘)

生:不对,有些不是水果

师:(出示第二盘)现在对了吗?

生:不对   有些不是水果,是蔬菜

师:那你把它们按水果和蔬菜分一分吗?

先想一想

师: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想怎么分?

生:同桌合作www.xkb1.com

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到上面来分一分,最好能边说边分

生:香蕉是水果, 也是水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青菜是蔬菜,红萝卜也是蔬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

香蕉、   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青菜、红萝卜都是水果,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说,教师引导

师:除了这些是水果外,你还知道哪些是水果呢?

生回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蔬菜呢,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2、 练习1

师:帮淘气,整理好了房间,就让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呀,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鸟、毛毛虫…

师: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我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小狗放在一起

师:你是怎么分的呢?

生:天上的和地上的

师:原来你是按天上的和地上的分,把鸟、蝴蝶、蜻蜓放在一起,把毛毛虫放在一起。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引导:我是按

师:他们分的对吗?为什么?

小结: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  下面请小朋友按能不能飞来分一分,把能飞的涂上颜色。

(1) 学生练习

(2) 汇报,小结

三、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你能举个例子吗?

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的书包很整齐,你知道为什么吗?(出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 实践活动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在教室里的人分分类吗?

(1)生:……按男的和女的分一分

师:请男同学站起来

生:按学习认真的和不认真的分

师:请认为自己是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坐正

师:看来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请小朋友在分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分。

板 书 设 计

整理房间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整理书包 备课人 卓敬敏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 学

重 难 点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 学

准 备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板 书 设 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一单元小树有多少棵(1)教案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篇4: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单元分析

1、让学生能体会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

2、增强学生的感知操作经验,使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象形统计图。

课时划分

Xkb1.com

2课时

题 目 最喜欢的水果 备课人 邹艳华

教 学

目 标 1、 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 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2.最多的是什么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最少的是什么?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6、迎新年。

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全课小结

板 书 设 计

最喜欢的水果

统计

苹果 梨   香蕉 桔子

( )个 ( )个 ( )个 ( )个

修改及补充内容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xkb1.com

篇5:数学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 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1吨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位,了解1吨有多重。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题 目 1吨有多重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 学

重 难 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实物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www.xkb1.com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新 课 标第 一网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板 书 设 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Xkb1.com

题 目 搭配中的学问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通过各种搭配活动,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新朋友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一般都要握握手。周老师特别想和每个人握一下手,你们愿意与老师握手吗?(愿意)

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特别注意与特别激动的孩子先握,有意让秩序乱起来,有意重复握。

3、师:老师要与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要握多少次?(59)刚才老师已经握了几个同学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也没记住呀?(太乱了)

4、师:是呀,太乱了!老师也不知道握了几个了。下面老师要是再握一次手,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注意点什么?)

5、学生说,教师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看来同学们都同意要有一定的顺序。

6、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你们刚才所说的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些就是我们数学中关于搭配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新知。

师:搭配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特别多,不仅握手中会用到。像饭菜的搭配、穿衣服、选择行走路线等方面都会用到。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配菜,可以吗?(课件出示星期一菜谱)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

1、师:来看星期一的菜谱!你看到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观察,说出荤菜和素菜。引导学生明白“荤菜和素菜”的意思。

2、师:如果按照一荤一素的的要求去搭配,星期一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同时向学生渗透不挑食,合理膳食的思想教育。

3、学生独立思考配菜方案后。“把你的配菜方案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4、在班内说说。“有几种配菜方法?”“你是怎么搭配的?谁来说一说?”

学生能够较容易的说出两种配菜方案“肉丸子和白菜、肉丸子和冬瓜”

5、课件演示:我们用荤菜--肉丸子配白菜,一种;用肉丸子配冬瓜,两种。星期一有两种不同的配菜配菜方法。

(二)探究搭配方法,能够进行有序思考。

过渡:我们根据星期一的菜谱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如果再增加一道荤菜的话,会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看星期二的菜谱。

1、师:星期三都有什么菜?(学生说说)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2、学生独立思考。“把你的配菜方法写下来”学生独立探究,动手画或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有序搭配。

3、师:把你的配菜方法,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小组长组织,让组员有秩序的说一说。

4、班内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展示给大家看?”“选一个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班内讲一讲自己的配菜方法。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问、补充(课件展示两种搭配方法,四种配菜方案)

5、对比评价。“谁的配菜方法好,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学生评价)他按一定的顺序搭配,所以没有重复的,也不遗漏。

6、师:我们一起来,有顺序的搭配一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搭配)固定1种荤菜,用牛排配豆腐,一种;用牛排配油菜,两种;用荤菜中的鱼配豆腐,三种;用鱼配油菜,四种。一共有四种配菜方法。也可以固定1种素菜,……。

7、师:星期三有四种搭配方法。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是大家的创造。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三)运用方法,引申练习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按照一定的顺序配菜,如果有“两荤三素”,你还会搭配吗?

1、出示星期五的菜谱,独立读一读图中的信息,让学生说说星期五的菜。

2、师:按一荤一素的要求,星期五有几种配菜方法。(出示问题)

3、学生独立做。做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4、班内汇报。“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搭配的?”让学生讲自己的搭配过程。

5、班内明确。星期五有6种搭配方法。教师让一个学生回答搭配方案,板书在黑板上。

6、升华:“大家搭配对了吗?”“很棒!都学会有顺序的搭配。来,表扬表扬自己!”有6种配菜方案,有两个荤菜,三个素菜。大家仔细看,配菜方法数与荤菜素菜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搭配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荤菜数乘素菜数等于搭配的方法数)。

(四)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配菜,配的都很好。你们为什么配的这么好,有什么秘密吗?说给老师听听?(学生说)很棒!你真会说!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搭配中的学问,下面,周老师要考考你,会不会用搭配的知识解决问题。敢接受挑战吗?

(一)出示情境图(P27、1),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经过少年宫”的意思。

3、然后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和填表。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二)出示情境图(P27、2),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1、提问学生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指导学生说说“一套衣服”的意思,并用文字或字母来表示衣服进行搭配。

3、教师拿出按照题目要求的实物来,让5个学生各拿一件进行搭配,其他学生记录。教师在黑板板书。

4、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按照什么顺序搭配的。

四、师生总结概括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中都有什么学问?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 书 设 计

搭配中的学问

有顺序   不遗漏   不重复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有多重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有多重。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 学

准 备 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    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单位换算

3、改错题。Xkb1.com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板 书 设 计

有多重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6: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教案表格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课题:练习八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联系。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难点:图画应用题的计算和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通过写一写、采花蜜、口算比赛、比一比的练习,学生能够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通过观察、比较,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锻炼表达。

二、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八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2、在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实际意义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算式。

难点:图画应用题的计算和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解决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能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四道题采用逐步放开的形式,从引导审题、说题意、列式计算、交流算法到完全自主审题列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通过适当进行题组的比较,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相关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的同时,沟通各种题型之间的联系。

在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实际意义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通过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填出相应的得数;再让学生联系情境图,说一说每道算式的实际意义,并比较这一组减法算式,逐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正确进行连加、连减的口算。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难点: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感知连加

二、观察合作,探究连减

三、巩固深化

四、总结评价

通过操作学具,初步体会到连加和连减的过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通过比较两个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认可连加。老师的追问非常有必要,对算理细致地分析可以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有收获。

连加算式的

学生正确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通过丝瓜图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困难比较多,所以摘丝瓜的过程可以分布呈现,尤其是第2次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1条是从5条里面摘掉的,为正确计算做准备。

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感兴趣,大多数学生会是模仿,老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但要注意引导:举例范围要广,表述简洁明了。

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地列出连加算式,但连减有困难,所以列连减算式花的时间要充分,交流时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解释自己的想法。

课题:加、减混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景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顺序。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观察,合作探究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生操作学具,能深切地体会动作的过程,在操作的过程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的区别。

老师出示主题图,通过同桌活动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用“原来”、“先”、“接着”、“现在”完整地描述图意。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发现加减混合算式的特点。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集体交流的环节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主题图所要表达的全过程,从而正确地列出算式。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课题:练习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和连加连减的应用。

2、培养观察表达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巩固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www.xkb1.com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

二、进行练习

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一题让学生计算后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通过跳青蛙、比一比、填一填,学生在独立练习的过程中有失败有成功,让它们自己说说得失比老师的提醒效果更好。培养观察表达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题:复习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正确熟练地求出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巩固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提出和解决问题

二、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

三、总结,质疑 通过在交流中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这样通过自主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掌握。

通过学生独立面对表格找规律会有些不知从何入手,同桌一起合作,老师通过巡视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有了找规律的经验,减法表的学习可以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通过游戏既可以巩固刚才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调节放松一下,更积极地投入下面的学习活动。

课题:复习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课前准备:光盘和口算卡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让学生独立解题,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方法。

二、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三、自编交流,拓展延伸。

通过+()=10是个开放题,先让学生独立去挑战,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有序地填写,拓展思维。

通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学生非常喜欢,让学生说说故事的简单情节,能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加以解决,说思考的过程,这样能进一步掌握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通过提供这样的机会,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丰收的果园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积累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观察对比,质疑探究

三、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通过看和说的过程是学生收集画面信息的过程,信息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源泉,让学生仔细看、充分说果园里都有什么,能为接下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游戏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穿插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方位操等,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思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参与活动,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增强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篇7: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教案表格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时、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单元分析 www.xkb1.com

1、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

2、引导学生会估计“快到”、“刚过”。。

课时划分

2课时

题 目 小明的一天 备课人 卓敬敏

教 学

目 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2、 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会认读整时、半时。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1、比一比。

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2、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今天学到了那些新的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小明的一天

时针            分针

短               长

粗               细

慢               快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小芳的上午 备课人 丁香香

教 学

目 标 1、 在情境活动中,巩固整时、半时的认读。

2、 会估计“快到”、“刚过”。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尝试认表。

教师出示书上的挂图,让学生认认图中的钟表。

第3幅9点整学生会认,其它三幅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认的?

二、说一说。

1.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

2.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等。)

三、练一练

1.第1题这种题型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

2.第2题把整点、半点、整点过一点与差一点整点四种类型放一起,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后,再连一连。

四、实际应用。

1、教师出示钟表实物,随面进行调试,让学生认一认是几点钟。

2、反过来,教师说出几点,学生上来摆一摆。

五。全课小结

今天学到了那些新的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小芳的上午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8: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论修身》教案、学案、练习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论修身》教案、学案、练习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论修身》教案、学案、练习襄城三高教师:高亚飞 1.1《论修身》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体会课文中孔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2、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重点与难点   “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q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二、课文讲解   第一则:“罔”“殆”释义   第二则:“女”释义。此句可概括为“实事求是”   第三则:“仁”在孔子那里不是一个哲学概念,而是一种理想人格。对“仁”也没有具体的规定,《论语》里每次提到“仁”,意义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如:   司马牛问仁,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刃”   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夷狄,不可弃也。”   虽然“仁”不是一个普遍的理式或原则,但却有一个达到“仁”的最基本的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说。   第四则:此句可概括为“从善如流”、“见贤思齐”   第五则:“川”字释义   第六则:“凋”字释义   第七则:此句可概括为“以身作则”   三、《大学》简介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三纲领”“八条目”内涵分析   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亲民”,“亲”又作“新”,有两种解释,一释为“爱”,一释为“新”,即“革其旧之谓也”。是指个体发扬了善性之后,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是鼓舞民众的志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指主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道德的内在修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的外在修为。在内容上,八条目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   思考与练习1、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2、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1.2《论修身》学案 第一模块:认知・探索   1.课文探索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要素。认真学习课文,想想孔子是如何阐述修身的?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领悟导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一)第一节主要谈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第二节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第三节主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第四节主要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也需“文质彬彬”,《论语》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但语言往往通俗明白,平易畅达,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既富哲理,又很形象。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篇章。 第二模块:演练・评估(课堂大练兵)   一、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十而立(立身于世)  六十而耳顺(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B.莫能兴(站起来)  君子亦有穷乎?(贫穷)  C.患其不能也(担心,忧虑)  内省不疚(反省)   D.文胜质则史(文采)  即之也温(接触)   二、下面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吾道一以贯之   C.以德报怨,何如  吾道一以贯之   D.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三、下列各旬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B.于予与何诛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子路愠见曰。   2.小人穷斯滥矣。   3.君子求诸己。   4.粪土之墙不可g也。   5.君子泰而不骄。   6.质胜文则野。   7.匿怨而友其人。   8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五、翻译以下句子。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   3.吾道一以贯之。   译文:   4.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六、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1.关于如何对待过错的言论,许多古籍都有讲述。《左传》中就有一句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相对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现今我们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常引用文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来形容。   3.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  B.

篇9:第三单元第六节练习三(1)(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六节  练习三(1)

教学目标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对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1、在小兔请客一节里学习了算式30+20=50和50-10=40,还知道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在采松果一节里,我们能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用到了算式25+4=29和25-4=21。

3、在青蛙吃害虫一节里,我们会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在计算56+30=?和56-30=?时,我们知道十位和十位相加减,个位和个位相加减。

4、在拔萝卜一节里,学了用竖式计算百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

5、这一单元我们学得很有趣,小兔、松鼠、青蛙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二、做练习

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对于口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竖式算。

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数位对齐,教师可以再多出一些类似的练习。

第3题,(1)从家到学校,再到少年宫:

42+35=77(m)

(2)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12米:

54-42=12(m)

如果小明从家经过学校到少年宫,那么从家到学校比从家到少年宫少走35米。

第4题,把算式和结果68连线,其中52+12是多余信息。

第5题,

(1)空格处画苹果;

(2)空格处画

(3)空格处画

第6题,给出了结果,请学生写出算式,如:

27+10=37

49-12=37等。

教学时可以多出几个得数请学生做。

第7题,引导学生有条理思考。如:

先取4,看53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只要3;再取5,看41元的裤子能和哪件上衣搭配,有2和3。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第七节  练习三(2)

教学目标:

本练习是对加减法(一)内容的巩固练习,主要内容包括:

1、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

2、百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

第8题,比较算式,这可以有多种方法。如:

两个加法算式中有相同的数时,可以比较不同数即可;

两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相同时,减数大的反而小;

对两个算式作出估计……

第9题,北京多34票。

56-22=34(票)

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有的学生把结果答对,而把算式写成:

22+34=56(票)也是对的。

第10题,男孩:

22+6=28(元)

女孩:买一个游泳圈还差3元。

23-20=3(元)

或20+3=23(元)

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如: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需要多少钱?足球比游泳圈便宜多少钱?……

第11题,(选作)其中后两题答案不唯一。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想出更多的算式。

数学游戏,神奇的算式。

11+11=22              22-11=11

12+21=33              33-21=12

13+31=44              44-31=13

14+41=55              55-41=14

15+51=66              66-51=15

16+61=77              77-61=16

17+71=88              88-71=17

18+81=99              99-81=18

鼓励学生发现算式更多的特点。如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位置颠倒,各是由两个重叠数字组成;在减法算式中,减数个位都是1,差的十位都是1,……

第八节   我和小树一起长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这样一个主题,用学习过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通过解决问题,复习整理前面学习个的知识。

3、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淘气和同学们去植树,数一数,说一说“一班、二班和三班各植多少棵树?”请同学们先独立看书、思考、填写植树棵数:

一班32棵,这需要同学们仔细去数,请数错的同学找别人交流数的方法,直到数对为止;二班43棵,学生要明确每捆是10棵,4捆是40棵,40加3是43。三班45棵,学生要明确十位是4,个位是5,即45。

二、提出问题:

1、哪个班植树最多,哪个班植树最少?巩固比较两位数的大小的方法。

2、淘气身高是120厘米,小树大约多高?请同学们观察书中的题意,展开讨论。也可以找一位身高大约是120厘米的学生实际演示。

小树身高大约是1米。

三、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一班和二班一共植树多少棵?三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一班比三班少植树多少棵?一班再植树多少棵就和二班遗言多?……

教师可以板书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对每一个问题列式解答。

四、观察教材35页题图,理解情景:

两个小朋友在飞机上观看树林,说:“小树长高了”;山上有40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8棵,山下有小树苗52棵,松树比小树苗少多了。

五、引导学生提问:

看到书中描述的情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柳树有多少棵?杨树和小树苗一共多少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小树苗比柳数多几棵?……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写出来,请同学们列式解答。

松树比小树苗少多了,根据书中给出的数据,比52小多了的数应当是18,所以松树可能有18棵。

六、淘气在飞机上看到的凉亭是什么形状?可以请同学们讨论,或通过模拟观察实物来得出正确结论。

七、请同学们总结这两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第三课时左右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自身体验,感知左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师:生活中,我们左右手配合起来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机器人的游戏。老师做遥控器,同学们来做机器人。遥控器发出指令后,看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对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充满趣味。)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验“左”和“右”(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

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排第几都不一样?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小考官”游戏

师:×××,我问你,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尺子的右边是什么?

师:谁想学老师的样子,也来试一试?(小组内同学互相提问)

4、小组合作摆文具,同桌互问互答。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新课标第一网

师:(老师把右手放下)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的是不是右手。(老师又举起右手)学生讨论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联系实际,应用巩固。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议一议:上下楼梯。(课本练一练第5题)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www.xkb1.com

3、想一想

师:停车场上的汽车们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汽车们告诉大家: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猜一猜一共有几辆车?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2、师:你见过别人握手吗?

师:经常用哪只手握呢?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般要用右手,今天大家合作得非常好,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我们就下课吧。

篇11: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综合练习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综合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14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巩固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熟练画出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地识别出轴对称图形;根据平移、旋转的特点,准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现蕴含的数学规律。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请大家一起回忆回忆。学生交流。

二、复习梳理、板书本单元的知识。

1、复习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1)复习对称现象。

像树叶、蝴蝶、天安门城楼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复习轴对称图形。

①像上衣、松树、桃心、葫芦这样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②判断轴对称图形要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

③我们在画对称轴时要画成一条虚线。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3小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2、复习近平移和旋转。

(1)复习近平移。

①平移: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

②平移的特征: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

(2)复习旋转。

①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②旋转的特征: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4小题。

下面哪一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在序号上画“√”。

①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完成。②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复习解决问题。

(1)剪出连续图形的方法: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只要在反复对折好的纸上沿折痕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燕虚线剪开,就会剪出多个一模一样的图形。

(2)剪出的连续图形应注意:对折;从闭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

(3)完成教材P36页练习七的第12小题。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吗?

①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动手试着剪一剪,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想法再操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③学生再次动手独立剪一剪。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

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篇12:第三单元加减法(一)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

坡头镇安王小学

主备人:李光辉

三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各不一样。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针对这种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粉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黄色粉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

……

2.摆圆片。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是几张画?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集体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篇13: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祸兮福兮》教案学案练习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祸兮福兮》教案学案练习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祸兮福兮》教案、学案、练习襄城三高教师:高亚飞 4.1《祸兮福兮》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K,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   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

苏教第5册《练习四 》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二年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第5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与练习二》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合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第三单元练习四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