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勾股定理应用题和答案(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紫藤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勾股定理应用题和答案
1.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上的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立体图形,但它的每个面都是平面.若计算同一个面上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容易,若计算不同面上的.两点之间的距 离,就必须把它们转化到同一个平面内,即把长方体(或正方体)设法展开成为一个平面,使计算距离的两个点处在同一个平面中,这样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加以解决了.所以立体图形中求两点之间的 最短距离,一定要审清题意,弄清楚到底是同一平面中两点间的距离问题还是异面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谈重点 长方体表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
因为长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情况,故对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展开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不过要留意展开时的多种情况,虽然看似很多,但由于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所以归纳起来只需讨论三种情况——前面和右面展开,前面和上面展开,左面和上面展开,从而比较取其最小值即可.
【例1】①是一个棱长为3 c的正方体,它的6个表面都分别被分成了3×3的小正方形,其边长为1 c。现在有一只爬行速度为2 c/s的蚂蚁,从下底面的A点沿着正方体的表面爬行到右侧表面上的B点,小明把蚂蚁爬行的时间记录了下来,是2。5 s.经过简短的思考,小明先是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然后又露出了欣赏的目光.
你 知道小明为什么会佩服这只蚂蚁的举动吗?
解:②,在Rt△ABD中,AD=4 c,BD=3 c。
由勾股定理,AB2=BD2+AD2=32 +42=25,AB=5 c,∴蚂蚁的爬行距离为5 c。
又知道蚂蚁的爬行速度为2 c/s,
∴它从点A沿着正方体的表面爬行到点B处,需要时间为52=2。5 s。
小明通过思考、判断,发现蚂蚁爬行的时间恰恰就是选择了这种最优的方式,所以他感到惊讶和佩服.
【例2】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 d,3 d和1 d,A和B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分析:由于蚂蚁是沿台阶的表面由A爬行到B,故需把三个台阶展开成平面图形
解:将台阶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可知AC=5 d,BC=3×(3+1)=12 d,∠C=90°。
在Rt△ABC中,∵AB2=AC2+BC2,
∴AB2=52+122=132,
∴AB=13 d。
故 蚂蚁爬到B点的最短路程是13 d。
4.如何正确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要的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模型),将实际问题中的“数”转化为定理中的“形”,再转化为“数”.解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题意,并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解决几何体表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的关键是要设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具体步骤是:
(1)把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图形;
(2)确定点的位置;
(3)确定直角三角形;
(4)分析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用勾股定理求解.
求出CD的长吗?
解:设CD=x c,由题意知DE=x c,BD=(8-x) c,AE=AC=6 c,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AC2+BC2=10 c。
于是BE=10-6=4 c。
在Rt△BDE中,由勾股定理得42+x2=(8-x)2, 解得x=3。
故CD的长为3 c。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应用题含答案
1、在Rt△ABC中,∠B=90°,BC=15,AC=17,以AB为直径作半圆,则此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3、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__________元.
4、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h≤17cm B.h≥8cm
C.15cm≤h≤16cm D.7cm≤h≤16cm
●拓展提高
1. 小明想测量教学楼的高度.他用一根绳子从楼顶垂下,发现绳子垂到地面后还多了2 m,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6 m后,发现绳子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教学楼的高为( ).
A. 8 m B. 10 m C. 12 m D. 14 m
2.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 m,那么15 m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 ).
A. 10 m B. 11 m C. 12 m D. 13 m
3.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4、x,则x可能取的值有( ).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无数多个
4、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为7cm2,8 cm2,则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cm2.
●体验中考
(安徽)长为4m的梯子搭在墙上与地面成45°角,作业时调整为60°角,则梯子的顶端沿墙面升高了 m.
参考答案
1、8π提示:在Rt△ABC中,AB2=AC2-BC2=172-152=82,∴AB=8.∴S半圆= πR2= π×( )2=8π.
2、12或7+ 提示:因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明确,结合勾股定理可求得第三边的'长为5或 ,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4+5=12或3+4+ =7+ .
3、150a.
4、A提示:移动前后梯子的长度不变,即Rt△AOB和Rt△A′OB′的斜边相等.由勾股定理,得32+B′O2=22+72,B′O= ,6<B′O<7,则O<BB′<1.
●拓展提高
1.A 解:设教学楼的高为x,根据题意得: 解方程得:x=8.
2.C 解:设建筑物的高度为x,根据题意得: 解方程得:x=12.
3.B 斜边可以为4或x,故两个答案。
4.15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
1、在Rt△ABC中,∠B=90°,BC=15,AC=17,以AB为直径作半圆,则此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3、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需要 __________元.
4、如图,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m,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m,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m.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 ).
A.小于1m B.大于1m C.等于1m D.小于或等于1m
5、将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15cm,高8cm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所示,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hcm,则h的取值范围是( ).
A.h≤17cm B.h≥8cm
C.15cm≤h≤16cm D.7cm≤h≤16cm
6、如图,某公园内有一棵大树,为测量树高,小明C处用侧角仪测得树顶端A的仰角为30°,已知侧角仪高DC=1。4m,BC=30米,请帮助小明计算出树高AB.( 取1。732,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典例分析
如图1,一个梯子AB长2。5m,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角C距离为1。5m,梯子滑动后停在DE的位置上,如图2,测得BD长为0。5m,求梯子顶端A下落了多少米.
解法指导: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是勾股定理的重要应用之一.勾股定理:a2+b2=c2的各种变式:a2=c2-b2,b2=c2-a2.应牢固掌握,灵活应用.
分析: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与CE的长,则梯子顶端A下落的距离为AE=AC-CF.
解:在Rt△ABC中,AB2=AC2+BC2
∴2.52=AC2+1。52,∴AC=2(m).
在Rt△EDC中,DE2=CE2+CD2,∴2.52=CE2+22
∴CE2=2.25,∴CE=1.5(m),
∴AE=AC-CE=2-1.5=0.5(m)
答:梯子顶端A下落了0。5m.
课下作业
拓展提高
1。 小明想测量教学楼的高度.他用一根绳子从楼顶垂下,发现绳子垂到地面后还多了2 m,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6 m后,发现绳子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教学楼的高为( )。
A。 8 m B。 10 m C。 12 m D。 14 m
2。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 m,那么15 m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 )。
A。 10 m B。 11 m C。 12 m D。 13 m
3。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4、x,则x可能取的值有( )。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无数多个
4、直角三角形中,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为7cm2,8 cm2,则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cm2.
5、如图,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B的距离是多少(精确到个位)?
体验中考
1、(安徽)长为4m的梯子搭在墙上与地面成45°角,作业时调整为60°角(如图所示),则梯子的顶端沿墙面升高了多少?
2。(20湖北十堰)如图,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中,小明同学在点P处测得教学楼A位于北偏东60°方向,办公楼B位于南偏东45°方向.小明沿正东方向前进60米到达C处,此时测得教学楼A恰好位于正北方向,办公楼B正好位于正南方向.求教学楼A与办公楼B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供选用的数据: ≈1.414, ≈1.732)
答案:
1、8π提示:在Rt△ABC中,AB2=AC2-BC2=172-152=82,∴AB=8.∴S半圆= πR2= π×( )2=8π.
2、12或7+ 提示:因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明确,结合勾股定理可求得第三边的长为5或 ,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3+4+5=12或3+4+ =7+ 。
3、150a.
4、A提示:移动前后梯子的长度不变,即Rt△AOB和Rt△A′OB′的斜边相等.由勾股定理,得32+B′O2=22+72,B′O= ,6<B′O<7,则O<BB′<1.
5、D提示:筷子在杯中的最大长度为 =17cm,最短长度为8cm,则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为24-17≤h≤24-8,即7cm≤h≤16cm。
6、解析: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可求得.过点D作DE⊥AB于点E,则ED=BC=30米,EB=DC=1。4米.设AE=x米,在Rt△ADE中,∠ADE=30°,则AD=2x.由勾股定理得:AE2+ED2=AD2,即x2+302=(2x)2,解得x=10 ≈17。32.∴AB=AE+EB≈17。32+1。4≈18。7(米).
答:树高AB约为18。7米.
拓展提高
1。A 解:设教学楼的高为x,根据题意得: ,解方程得:x=8。
2。C 解:设建筑物的高度为x,根据题意得: ,解方程得:x=12。
3。B 斜边可以为4或x,故两个答案。
4。15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是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
5.43(提示:做矩形两边的垂线,构造Rt△ABC,利用勾股定理,AB2=AC2+BC2=192+392=1882,AB≈43);
●体验中考
1。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
2。94.6。
分析: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测量问题、勾股定理
解:由题意可知:∠ACP= ∠BCP= 90°,∠APC=30°,∠BPC=45°
在Rt△BPC中,∵∠BCP=90°,∠BPC=45°,
在Rt△ACP中,∵∠ACP=90°,∠APC=30°,
∴≈60+20×1.732 =94.64≈94.6(米)
答:教学楼A与办公楼B之间的距离大约为94.6米.
简单应用题大全及答案
1.丽丽和家家去书店买书,他们同时喜欢上了一本书,最后丽丽用自己的钱的5分之3,家家用自己的钱的3分之2各买了一本,丽丽剩下的钱比家家剩下的钱多5块.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书多少钱?
设丽丽有x元钱 家家有y元钱 得出:
3/5x=2/3y
2/5x=1/3y+5 (丽丽剩下2/5 家家剩下1/3)
解2元一次方程得x=50 y=45 即丽丽50元 家家45元 书30元一本
2.一辆汽车每行8千米要耗油4/5千克,平均每千克汽油可行多少千米.行1千米路程要耗油多少千克?
8除4/5=10(km/)
4/5除8=0.1(kg)
3.一辆摩托车1/2小时行30千米,他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他行1千米要多少小时 ?
30÷1/2=60千米 1÷60=1/60小时
4.阅览室看书的同学中,男同学占七分之四,从阅览室走出5位男同学后,看书的同学中,女同学占二十三分之十二,原来阅览室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看书?
原来有x名同学,女生数不变,所以(1-4/7)x=(x-5)*12/23
求出x=28
5.红,黄,蓝气球共有62只,其中红气球的五分之三等于黄气球的三分之二,蓝气球有24只,红气球和黄气球各有多少只?
62-24=38(只)
3/5红=2/3黄
9红=10黄 红:黄=10:9
38/(10+9)=2
红:2*10=20
黄:20*9=18
6.学校阅览室有36名学生看书,其中4/9是女学生.后又来了几名女学生,这时女学生人数占看书人数的3/5,后来了几名女生?
原有女生:36×4/9=16(人)
原有男生:36-16=20(人)
后有总人数:20÷(1-3/5)=50(人)
后有女生:50×3/5=30(人)
来女生人数:30-16=14(人)
7.水结成冰后,体积要比原来膨胀11分之1,2.16立方米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
2.16/(1+1/11)=1.98(立方米)
8.甲乙的粮食560吨,如果把甲的粮食运出2/9给乙,则甲乙的粮食正好相等.原来甲的粮食有多少吨?,乙的粮食有多少吨?
现在甲乙各有
560÷2=280吨
原来甲有
280÷(1-2/9)=360吨
原来乙有
560-360=200吨
9.电视机降价200元.比原来便宜了2/11.现在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多少钱?
原价是
200÷2/11=2200元
现价是
2200-200=元
10.一辆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全程的2/5还多20千米,这时候离乙地还有7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全程的.
1-2/5=3/5
是
20+70=9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
90÷3/5=150千米
11.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5(5分之1),两天共看了全书的3/8(3分之8),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第一天看的占全书的
3/8-1/5=7/40
这本书共有
28÷7/40=160页
12.师徒二人同加工一批零件,加工一段时间后,师傅加工了84个.徒弟加工了63个.师傅比徒弟多加工的正好占全部任务的1/28.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假设这批零件共有X个
1/28X=84-63
1/28X=19
X=532
所以这批零件共有532个.
13.一桶油,吃了7/10后,又添进了15千克,这时桶中的油正好是一桶油的一半,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15÷(7/10-1/2)=75(千克)
14.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行了全路程的3/5,剩下的路程,如果每小时行106千米,5小时可以到天津.上海到天津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06*5)/(1-(3/5))
=530/0.4
=1325(km)
15.六年级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共有46,其中女生人数的4/5是男生人数的3/2倍,参加兴趣小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男女生人数比是:4/5:3/2=8:15
男生人数:46/(8+15)*8=16人
女生人数46-16=30人
16.张红抄写一份稿件,需要5小时抄完.这份稿件已由别人抄了1/3,剩下的交给张红抄,还要用几小时才能抄完?
(1-1/3)/(1/5)=10/3
还要10/3个小时抄完
17.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600/(60+75)=40/9(小时)
经过40/9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8.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了64千米,找这样的速度,从甲到乙用了3/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4×3/4=48千米
19.水果店在两天内卖完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比第二天多卖了30千克,这批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则,第二天卖了2/5,
3/5-2/5=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的,
30÷1/5=150千克,
算式是,
1-3/5=2/5
3/5-2/5=1/5
30÷1/5=150千克
20.西街小学共有学生910人,其中女生占4/7,女生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
910*4/7=(910*4)/7=520 女生
910-520=390 男生
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应用题:工程问题
有一项工程,由三个工程队每天轮流做。原计划按甲、乙、丙次序轮做,恰好整天完工;如果按乙、丙、甲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0.5天;如果按丙、甲、乙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1/3天,已知甲单独做13天完工,且3个工程队的效率各不相同,那么这项工程由甲、乙、丙三个队合作要几天?
答案:
根据条件可以作如下分析:有两种情况分析。
第一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3)
三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甲=乙+丙×1/2=丙+甲×1/3
可以得到:丙=乙=甲×2/3,所以不符合条件。
第二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2)甲(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1/3)乙(2/3)
可以得到:丙=甲×1/2,乙=甲×1/2÷2/3=甲×3/4
所以三个工程队合作的时间是13÷(1+1/2+3/4)=52/9天。
应用题:路程问题
1.通讯员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到某地去,返回时因绕另一条路而多走3千米,回程时他每小时行7千米,仍比去时多用10分钟,问往返各是多少千米?
2.两个集镇之间的公路除了上坡就是下坡,没有水平路段,客车上坡的.速度保持为15千米,下坡的速度保持为每小时30千米,现知道客车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需在路上行驶4个小时,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第一题
3千米需要的时间是3÷7=3/7小时,用3/7-10/60=11/42小时的时间相当于去的时候的1-6/7=1/7,所以,去时的时间是11/42÷1/7=11/6小时。所以去的时候的路程是11/6×6=11千米,返回就是11+3=14千米。
第二题
去时的下坡是返回的上坡,去时的上坡是返回上的下坡。所以所有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相等。上坡和下坡的速度比是15:30=1:2。下坡用去的时间是4÷(1+2)=4/3小时,所以上坡路长4/3×30=40千米。故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0千米。
设: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
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上坡的路程等于下坡的路程等于x。
x/15+x/30=4
x(1/15+1/30)=4
x/10=4
x=40(千米)
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0千米
应用题:人数问题
李口和向阳两个学校的学生到烈士墓去,所去人数都是10的倍数,租14座的中巴一共要72辆,如果改租19座的中巴,李口比向阳多用车7辆,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各多少人?
解析:充分利用10的倍数。
两个学校共有人数比14×72=1008人少,比14×71=994人多,即共有1000人。
改租19座的中巴后,可以乘坐1000÷19=52辆……12人,即53辆车。
所以李口学校租车(53+7)÷2=30辆车,向阳学校租车30-7=23辆。
所以李口学校有学生30×19=570人,向阳学校有学生1000-570=430人。
验证一下:
如果李口少10人,还是30辆车,向阳学校有学生430+10=440人
440÷19=23辆……3人,需要24辆车,相差30-24=6辆,不符合要求。
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共有:14×72=1008(人)
因去的人数是10的倍数,车辆不能超员,所以学生总数1000人;
设:李口学生数为x,则向阳学生数为1000-x
李口租19座的中巴数=x/19
向阳租19座的中巴数=(1000-x)/19
x/19-(1000-x)/19=7
2x-1000=7×19
2x=1133
李口学生数为x=570(人)
向阳学生数为1000-x=430(人)
百分率应用题及答案
百分率应用题及答案
1、有一台冰箱,原价元,降价后卖1600元,降了百分之几?
2、有一台空调,原价1600元,涨价后卖2000元,涨了百分之几?
3、有一台电视,原价1200元,降了300元,价格降了百分之几?
4、有一种消毒柜,原价2400元,涨价了400元,价格涨了百分之几、
5、光明小学去年有篮球24个,今年新买了6个,今天一共有篮球多少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6、有一个公园原来的门票是80元,国庆期间打8折,每张门票能节省多少元?相当于降价了百分之几
7、南山小学共占地800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占65%,其余为教学楼和道路等,南山小学的绿地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教学楼和道路等有多少平方米?
8、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9、有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为98.5%,播种下3000粒种子,可能会有多少粒种子没发芽?
10、一个果园里去年产了4500千克的苹果,今年因为气候好,比去年增产了2成,今年产了多少千克苹果?
11、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女生人数占全年级的48.75%,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如果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2人,那么实验小学六年级人数共有多少人?
12、蔬菜基地今年生产了2.4万吨蔬菜,比去年增产了2成,去年这个蔬菜基地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13、504班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20人,比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人数多20%,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14、王叔叔把40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存3年,年利率为3.15%,到期有利息多少元?要缴纳利息税多少元?王叔叔的本金加利息一共多少元?(现在的`利息税为5%)
15、小明家六月份用电180千瓦时,七月份比六月份多用了20%,每千瓦时电费为0.54元,小明家七月份的电费为多少元?〕
16、林林爸爸的总工资收入13500元,比增加了240%,林林爸爸20的工资是多少元?
答案
1、
答:降了20%。
2、
答:涨了25%。
3、
答:价格降了25%。
4、
答:价格约涨了16.7%。
5、
答:今天一共有篮球30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5%。
6、
答: 每张门票能节省16元,相当于降价了80%。
7、
答:南山小学的绿地面积有5200平方米,学楼和道路等有2800平方米。
8、
答:实际要付256元。
9、
答:可能会有450粒种子没发芽。
10、
答:今年产了3600千克苹果。
11、
答: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51.25%,实验小学六年级人数共有480人。
12、
答:去年这个蔬菜基地的产量是2万吨。
13、
答:504班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有16人。
14、
答:到期有利息378元,要缴纳利息税18.9元, 王叔叔的本金加利息一共4359.1元。 15、
答:小明家七月份的电费为多少元116
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棱长为1米,沿着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按任意尺寸锯成4条,每条又按任意尺寸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60块,如下图.问这60块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米?
解答:6+(2+3+4)×2=24(平方米)
【小结】原来的正方体有六个外表面,每个面的面积是1×1=1(平方米),无论后来锯成多少块,这六个外表面的6平方米总是被计入后来的小木块的表面积的'.再考虑每锯一刀,就会得到两个1平方米的表面,1×2=2(平方米)
现在一共锯了:2+3+4=9(刀),
一共得到2×9=18(平方米)的表面.
因此,总的表面积为:6+(2+3+4)×2=24(平方米)。
这道题只要明白每锯一刀就会得到两个一平方米的表面,然后求出锯了多少刀,就可求出总的表面积。
1、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17块;如果每人搬7块,则少10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2、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2人;如果每个房间多住5人,则空1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3、妈妈买来一篮橘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人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人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妈妈买来橘子多少个?全家共有多少人?
答案
1、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17块;如果每人搬7块,则少10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总差为17+10=27(块);
分配之差为7-4=3(块);
所以有少先队员27÷3=9(人)
共有砖:4×9+17=53(块).
答:这个班少先队有9个人,要搬的砖共有53块。
考点:盈亏问题,一盈一亏
2、学校为新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2人;如果每个房间多住5人,则空1个房间.问宿舍有多少间?新生有多少人?
解:第一次盈22人,第二次多出一个房间则是亏3+5=8(人);
总差为22+8=30(人);
两次分配之差为5人,
所以宿舍有30÷5=6(间),
新生共有3×6+22=40(人).
答:宿舍有6间,新生有40人。
考点:盈亏问题
注意点:空出一个房间,则是少了8人入住,则是亏8人
3、妈妈买来一篮橘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人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人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妈妈买来橘子多少个?全家共有多少人?
解:其中两人分4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2个,
多出4+2×(4-2)=8个;
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缺少12个“转化为”全家每人都分4个,
缺少12-(6-4)=10个;
由盈亏问题基本公式可知:全家的人数有(8+10)÷(4-2)=9(人)
买来橘子2×9+8=26(个)
分式方程应用题及答案
一、A、B两地相距48千米,一艘轮船从A地顺流航行至B地,又立即从B地逆流返回A地,共用去9小时,已知水流速度为4千米/时,若设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可列方程求解。
【提示】48/(x+4) +48/(x-4)=9
二、一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6,如果分子分母都加1,则这个分数等于,求这个分数.
【提示】设分子为x,则(x+1)/(x+6+1)=1/4
三、某工程,A工程队单独做40天完成,若B工程队单独做30天后,A、B两工程队再合作20天完成.
(1)求B工程队单独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2)将工程分两部分,A做其中一部分用了x天,B做另一部分用了y天,其中x、y均为正整数,且x<15,y<70,求x、y.
【提示】(1)设乙工程队单独做需要x天完成,则(1/40 +1/x)*20+ 30/x=1 ,得x=100
(2)依据题意得:x/40+y/100=1 并结合“x、y均为正整数,且x<15,y<70”建立不等式组试求x,y的值,其中x有14可取,得相应y值65。
四、小红、小明两组学生去距学校4.5千米的敬老院打扫卫生,小红组学生步行出发半小时后,小明组学生骑自行车开始出发,结果两组学生同时到达敬老院,如果步行的速度是骑自行车的速度的'1/3,求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提示】设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x千米,则4.5/3x +0.5=4.5/x
五、某质检部门抽取甲、乙两个相同数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结果甲厂有48件合格产品,乙厂有45件合格产品,甲厂合格率比乙厂高5%,求抽取检验的产品数量及甲厂的合格率。
【提示】设抽取检验的产品数量为x,则(48/x -45/x)*100%=5%
六、为加快西部大开发,某自治区决定新修一条公路,甲、乙两工程队承包此项工程。如果甲工程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如果乙工程队单独施工就要超过6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先共同施工4个月,剩下的由乙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问原来规定修好这条公路需多长时间?
【提示】设时间为x个月,列方程得:[1/x+1/(x+6)]*4+(x-4)/(x+6)=1
七、A、B两地的距离是80公里,一辆公共汽车从A地驶出3小时后,一辆小汽车也从A地出发,它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3倍,已知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迟20分钟到达B地,求两车的速度。
【提示】设共交车速度为x,小汽车速度为3x,列方程得:80/(3x) +3=80/x +20/60
八、甲、乙两人各走14千米,甲比乙早半小时走完全程.已知甲与乙速度的比为8∶7,求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提示】设甲的速度为8x km/h,乙的速度为7x km/h,则14/8x +0.5=14/7x
★ 应用题及答案
★ 应用题带答案
★ 体积应用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