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tgf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tgf”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

篇1: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

问题:

1、化肥厂产值比去年增长20%,比去年增加500万元。今年的价值是多少百万元?

2、水果公司储存了一批苹果,卖了30%个苹果,又运来了160个盒子,比原来的苹果多1/10个。这时有多少盒苹果?

3、一种商品,原价比现在的价格低百分之二十,现在的价格是1028元,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

4、教育储蓄的利息没有支付。爸爸为笑笑存了三年期的教育储蓄基金,年利率为5.40%,到期后共计22646元的本金和利息。爸爸为笑笑存的教育储蓄基金的本金是多少?

5、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

6、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7、比5分之2吨少20%是( )吨,( )吨的30%是60吨。

8、一本200页的书,读了20%,还剩下( )页没读。甲数的40%与乙数的50%相等,甲数是120,乙数是( )。

9、某工厂四月份下半月用水5400吨,比上半月节约20%,上半月用水多少吨?

10、张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

11、小丽的妈妈在银行里存入人民币5000元,存期一年,年利率2.25%,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20%的利息税,到期时,所交的利息税为多少元?

12、一种小麦出粉率为85%,要磨13.6吨面粉,需要这样的小麦_____吨。

答案如下:

1、500÷20%+500=3000(万元)

2、160÷(1.1-0.7)×1.1=440(箱)

3、1028×0.8=822.4(元)答:原价822.4元

4、22646÷(1+5.4%)3≈19340.6(元)

22646÷(1+5.4%×3)≈19488.8(元)

5、120÷1.2+120÷0.8=250(元)>240(元 )答:是亏本的。

6、11-(43-11)÷4=3(年) 答:三年前

7、0.16吨,200吨

8、160页,96页

9、5400÷80%=6750(吨)

10、500+500×2.43%×2=524.3(元)

500×(1+2.25%)2≈522.75(元)答:直接存2年钱多。

11、5000×2.25%×20%=22.5(元)

12、13.6÷85%=16(吨)

篇2:六年级分数应用题带答案

1、分析:用去1/2和5桶,还剩30%,可以理解为,5桶所占的分率为1-1/2-30% (从单位1中去掉1/2和30%),当然,也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所以列式为:5÷(1-1/2-30%)

2、分析:第一次截去它的7/10,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1/3(题中的7/10的单位1为“它”也就是一根钢管10米,1/3的单位1是第一次截去后余下的钢管的长度,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相同,所以要统一单位1,即都转化为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显然,“第一次截去它的7/10”不用再转化了,重点是“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1/3”转化为第二次截去了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次截去了余下(就是1-7/10)的.1/3,就是第二次截去了1×(1-7/10)×1/3,就是第二次截去了这根钢管的(1-7/10)×1/3=1/10

所以10对应的分率为

单位1减去第一次截去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减去第二次借去了单位的几分之几

列式为:(1-7/10)×1/3=1/10

10÷(1-7/10-1/10)

=省略自己计算

3、修筑一条公路,完成了全长的2/3后,离中点16.5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分析:由题中的“完成了全长的2/3后,离中点16.5千米”条件可知道,2/3已经超过了中点1/2,画线段图可以理解,16.5千米对应的分率为2/3-1/2

所以列式为16.5÷(2/3-1/2)

4、师徒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徒弟做了,比师傅少做21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分析:由题意“徒弟做了总数的2/7,比师傅少做21个”意味着,师傅做了徒弟做的数量(总数的2/7)再加上21个,

徒弟(总数的2/7)和师傅(总数的2/7再加上21个)共做了这批零件就是单位1

可以理解为,21个零件所占的分率为1-2/7-2/7

所以列式为21÷(1-2/7-2/7)

5、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2/5,第二次取出总数的1/3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分析:要想求出两次共取出多少袋?必须先知道单位1也就是总数是多少?所以先求单位1这批化肥总数是多少?

由题意分析,找准已经量和其所对应的分率各式多少就很容易求出单位1了。

第一次(总数的2/5),第二次(总数的1/3少12袋),剩下24袋,

这意味着,12袋和24袋对应的分率为单位1中去掉2/5再去掉1/3

所以列式(12+24)÷(1-2/5-1/3)但这是求的单位1这批化肥的总数结果为135袋

再求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135×2/5+135×1/3-12=87(袋)(大家要写详细过程)

6、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 2/7,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分析:由题意想到数量关系:总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总路程已经知道为1152千米

速度和为货车和客车的速度和,货车已知为每小时行72千米,先求客车的速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点(在这句话”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 2/7”中,客车的速度为单位1,求单位1所以客车的速度为72÷(1+2/7)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

所以列式客车的速度72÷(1+2/7)=56千米/ 时

1152÷(72+56)=9(小时)

这个题很经典,必须弄明白。

7、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一条裤子多少元?

分析:这类问题有很多种解法,只要合理答案符合就可。

我们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比的思想来解答。由“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可以知道上衣的价格与裤子的价格的比为5:3,一件上衣比裤子贵160元,也就是160元对应的份数为(5-3)份,所以先求一份再求裤子所对应的3份

列式为160÷(5-3)×3=240(元)

当然这类的问题也可以用分数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决

解:设上衣的价格为x元(最后我解释为什么设上衣的价格,而不设问题中所问的一条裤子的价格为x元呢?)

根据数量关系:一件上衣的价格-一条裤子的价格=160 列出方程

X - 3/5x =160

解出x=400

裤子的价格为3/5x=400×3/5=240(注意这里不带单位,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这里不解释了)

可能还有别的思路,希望能拿来和大家分享,合理就是对的。

8、饲养组有黑兔60只,白兔比黑兔多1/5,白兔有多少只?

答案:72只。

9、学校要挖一条长80米的下水道,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两天共挖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答案:两天共挖:60米

还剩:20米。

注意事项

①分母一定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否则等式无法成立,分子可以等于0,因为分子相当于被除数。相当于0除以任何一个数,不论分母是多少,答案都是0。

②分数中的分子或分母经过约分后不能出现无理数(如2的平方根),否则就不是分数。

③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有2和5两个质因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纯循环小数;如果最简分数的分母中既含有2或5两个质因数也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就能化成混循环小数。(注:如果不是一个最简分数就要先化成最简分数再判断;分母是2或5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质数的最简分数一定能化成纯循环小数)

分数化小数

最简分数化小数是先看分母的素因数有哪些,如果只有2和5,那么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是,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约分方可判断。

有以下方法:

分母是特殊数字的(如2、4、8、10、100、1000等)

1、分母是2、4、8等,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和分子同时乘以5、25、125等数,分母就转成10、100、1000的数,直接换成小数。

2、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分母=小数

篇3:六年级的应用题带答案

一、以总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距离5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小时?

解法一: 快车 4小时行的+慢车4小时行的=总路程

解设:快车小时行X千米

4X+604=536

4X+240=536

4X=296

X=74

解法二:(X+60)4=536

X+60=5364

X=134一60

X=74

答:快车每小时行驶74千米。

练一练

① 降落伞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18000米高空下落,与此同时有一热汽球从地面升起,20分钟后伞球在空中相遇,热汽球每秒上升多少米?

② 甲、乙两个进水管往一个可装8吨水的池里注水,甲管每分钟注水400千克,要想在8分钟注满水池,乙管每分钟注水多少千克?

③ 两城相距600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两车相遇?

④ 两地相距249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5。5千米,行了多少小时还离乙地有27千米?

⑤ 买5个本子和3支铅笔一共用去10.4元,已知铅笔每支0.9元,每本子多少元?

⑥ 服装厂要做984套衣服,已经做了120套,剩下的要在12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⑦ 某生产小组9个工人要生产1926个零件,每人每小时可生产20个,工作5.5小时后,要求剩下的任务必须在4小时内完成,每人每小时必须生产多少?

⑧ 电机厂计划生产1980台电动机,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45台,由于改进了技术,以后每天比原来增产15台,实际完成任务需几天?

二、以总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题 甲、乙两个粮仓一共有粮6800包,甲是乙的3倍,两仓各有多少包?

解设:乙仓有粮X包,那么甲仓有粮3X包

甲粮仓的包数+乙粮仓的包数=总共的包数

X+3X=6800

4X=6800

X=1700

3X=31700=5100

检验:1700+5100=6800包(甲乙两仓总共的包数)

或51001700=3(甲仓是乙仓的3倍)

答:甲原有粮5100包,乙原有粮1700包。

练一练

① 学校买来乒乓球和蓝球一共135个,买来的乒乓球是蓝球的8倍,两种球各多少个?

② 有一个上下两层的书架一共放了240书,上层放的书是下层的'2倍,两层书架各放书多少本?

③ 图书馆买来文艺科技书共235本,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2倍多25本,两种书各买了多少本?

④ 甲、乙、丙三人为灾区捐款共270元,甲捐的是乙捐的3倍,乙是丙的两倍,三人各捐多少元?

⑤A、B两个码头相距379.4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快3.6千米,两船同时在这两个码头相向而行,出发后经过三小时两船 还相距48.2千米,求两船的速度各是多少?

三、以相差数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例题:化肥厂三月份用水420吨,四月份用水380吨,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水费60元,这两个月各付水费多少元?

解设:每吨水费X元

三月份的水费一四月份的水费=节约的水费

420X一380X=60

40X=60

X=1.5

三月份付水费1.5420=630(元)

四月份付水费1.5380=570(元)

答:三月份付水费630元,四月份付水费570元。

练一练:

① 新华书店发售甲种书90包,乙种书68包,甲种书比乙种书多1100本,每包有多少本?

② 一篮苹果比一篮梨子重30千克,苹果的千克数是梨子的2.5倍,求苹果和梨子各多少千克?

③ 两块正方形的地,第一块地的边长比第二块地的边长的2倍多2米,而它们的周长相差56厘米,两块地边长是多少?

④ 小亮购买每支0.5元和每支1.2元的笔共20支,付20元找回4.4元,两种笔各买了多少支?

⑤ 甲、乙两数之差为100,甲数比乙数的3倍还多4,求甲、乙两数?

⑥ 两个水池共贮水60吨,甲池用去6吨,乙池又注入8吨水后,乙池的水比甲池的水少4吨,原来两池各贮水多少吨?

⑦ 师徒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徒弟每天做30个,师傅因有事只做了6天,比徒弟少做了3天还比徒弟多做12个零件,师傅每天做几个?

8食堂买的白菜比萝卜的3倍少20千克,萝卜比白菜少70千克,白菜、萝卜食堂各买了多少千克?

希望我们准备的小升初应用题经典题带答案符合大家的实际需求,愿大家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的重点初中院校!

篇4: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应用题:工程问题

有一项工程,由三个工程队每天轮流做。原计划按甲、乙、丙次序轮做,恰好整天完工;如果按乙、丙、甲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0.5天;如果按丙、甲、乙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1/3天,已知甲单独做13天完工,且3个工程队的效率各不相同,那么这项工程由甲、乙、丙三个队合作要几天?

答案:

根据条件可以作如下分析:有两种情况分析。

第一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3)

三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甲=乙+丙×1/2=丙+甲×1/3

可以得到:丙=乙=甲×2/3,所以不符合条件。

第二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2)甲(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1/3)乙(2/3)

可以得到:丙=甲×1/2,乙=甲×1/2÷2/3=甲×3/4

所以三个工程队合作的时间是13÷(1+1/2+3/4)=52/9天。

应用题:路程问题

1.通讯员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到某地去,返回时因绕另一条路而多走3千米,回程时他每小时行7千米,仍比去时多用10分钟,问往返各是多少千米?

2.两个集镇之间的公路除了上坡就是下坡,没有水平路段,客车上坡的.速度保持为15千米,下坡的速度保持为每小时30千米,现知道客车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需在路上行驶4个小时,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第一题

3千米需要的时间是3÷7=3/7小时,用3/7-10/60=11/42小时的时间相当于去的时候的1-6/7=1/7,所以,去时的时间是11/42÷1/7=11/6小时。所以去的时候的路程是11/6×6=11千米,返回就是11+3=14千米。

第二题

去时的下坡是返回的上坡,去时的上坡是返回上的下坡。所以所有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相等。上坡和下坡的速度比是15:30=1:2。下坡用去的时间是4÷(1+2)=4/3小时,所以上坡路长4/3×30=40千米。故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0千米。

设: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

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上坡的路程等于下坡的路程等于x。

x/15+x/30=4

x(1/15+1/30)=4

x/10=4

x=40(千米)

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0千米

应用题:人数问题

李口和向阳两个学校的学生到烈士墓去,所去人数都是10的倍数,租14座的中巴一共要72辆,如果改租19座的中巴,李口比向阳多用车7辆,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各多少人?

解析:充分利用10的倍数。

两个学校共有人数比14×72=1008人少,比14×71=994人多,即共有1000人。

改租19座的中巴后,可以乘坐1000÷19=52辆……12人,即53辆车。

所以李口学校租车(53+7)÷2=30辆车,向阳学校租车30-7=23辆。

所以李口学校有学生30×19=570人,向阳学校有学生1000-570=430人。

验证一下:

如果李口少10人,还是30辆车,向阳学校有学生430+10=440人

440÷19=23辆……3人,需要24辆车,相差30-24=6辆,不符合要求。

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共有:14×72=1008(人)

因去的人数是10的倍数,车辆不能超员,所以学生总数1000人;

设:李口学生数为x,则向阳学生数为1000-x

李口租19座的中巴数=x/19

向阳租19座的中巴数=(1000-x)/19

x/19-(1000-x)/19=7

2x-1000=7×19

2x=1133

李口学生数为x=570(人)

向阳学生数为1000-x=430(人)

篇5: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有关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有关六年级应用题答案

填空

(1)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相遇后快车继续行驶3小时后到达乙站。已知慢车每小时行45千米,甲、乙两站相距( )千米。

(2)两辆卡车为农场送化肥,第一辆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由县城开往农场,第二辆车晚开了2小时,结果两车同时到达。已知县城到农场的距离是180千米,第二辆车每小时行( )千米。

(3)一支队伍长450米,以每秒2米的速度前进,一个人以每秒3米的速度从队尾赶到队伍的最前面,然后再返回队尾,一共用了( )分钟。

(4)一列火车长150米,每秒行19米。全车通过420米的大桥,需要( )分钟。

(5)船在河中航行时,顺水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逆水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船速每小时( )千米,水速每小时( )千米。

(6)有一根长2米的木料,如锯成每段长为4分米的短木料,需要24分钟;如果把它锯成每段长5分米的短木料,需要( )分钟。

应用解答

1.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6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中点2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3.A、B两地相距38千米,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8千米,乙每小时行11千米,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乙到达A地后立即返回B地,几小时后两人在途中相遇?相遇时距A地多远?

2.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相向行走,他们在距A点80米处的C点第一次相遇,接着又在距B点60米处的D点第二次相遇。求这个圆的周长。

3.一列火车通过一座 1000米的大桥要 65秒,如果用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 730米的隧道则要50秒。求这列火车前进的速度和火车的长度。

4.一只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1千米,船从甲城开出逆水航行了8小时,到达相距144千米的乙城。这只轮船从乙城返回甲城需多少小时?

5.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45米,从少年宫起到育英小学门口有36根电线杆,再往前585米是书店,求从少年宫到书店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6.解放军某部出动80辆汽车参加工地劳动,在途中要经过一个长120米的隧道。如果每辆汽车的长为10米,相邻两辆汽车相隔20米,那么,车队以每分钟500米的速度通过隧道,需要多少分钟?

7.参加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操的运动员排成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10.甲、乙两人从相距11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65米,乙每分钟走75米,甲出发4分钟后,乙才开始出发。乙带了一只狗和乙同时出发,狗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向甲奔去,遇到甲后立即回头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又回头向甲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止。这只狗共奔跑了多少路程?

(3)答案:

填空答案

(1)810千米(2)45千米/小时(3)9分钟(4)0.5分钟(5)船速9千米/小时,水3千米/小时(6)18分钟

应用解答答案

1.20×2÷(65-60)=8(小时)65×8=520(千米)60×8=480(千米)

2.38×3÷(8+11)=6(小时)11×6-38=28(千米)

3.(80×2-60+80)×2=360(米)

4.(1000-730)÷(65-50)=18(米/秒)(车速)18×65-1000=170(米)(车长)

5.144÷(21-144÷8+21)=6(小时)

6.585÷45+36=49(根)

7.[120+10×80+20×(80-1)]÷500=5(分钟)

8.(33+1)÷2=17(人)17×17=289(人)

9.(1100-65×4)÷(65+75)=6(分钟) 150×6=900(米)

篇6:六年级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及答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如果每天吃2个苹果、1个梨,若干天后,梨正好吃完,而苹果还剩下7个,原来的苹果有多少个?

2.某区小学生进行两次数学竞赛,第一次及格的比不及格的3倍多4人;第二次及格人数增加了5人,正好是不及格人数的6倍。问共有多少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3.学校买来一批英文打字机分给各班学习。如果其中两个班每班分到4台,其余班级每班分2台,则多4台;如果有一个班分6台,其余班级每班分4台,则不足12台。这个学校买来的英文打字机共有多少台?

4.蜘蛛有 8只脚,蜻蜓有 6只脚和两对翅膀,蝉有 6只脚和一对翅膀,现有这三种小虫共18只,共有脚118只,翅膀20对。求每种小虫的只数。

5.小象说:“妈妈,我到你现在这么大时,你就是 31岁了。”大象说:“我像你这么大年龄时,你只有1岁。”大、小象现在各几岁?6.有三个数,每次选取其中两个数,算出这两个数的平均值,再加上余下的第三个数,这样算了三次,分别得到35、27和25。求原来这三个数是多少。

7.有甲、乙、丙三种练习本,小芳各买2本,共付4.8元;小红买了2本甲种本、3本乙种本、4本丙种本、共付7.6元;小青买了2本甲种本、4本乙种本、5本丙种本,共付9.4元。甲、乙、丙三种练习本每本售价各是多少元?

8.有三堆弹子,共46颗。第一次从第一堆里拿出与第二堆颗数相同的弹子并入第二堆里;第二次再从第二堆里拿出与第三堆颗数相同的弹子并入第三堆里;第三次再从第三堆里拿出与第一堆剩下的颗数相同的弹子并入第一堆里。经过这样的变动后,三堆弹子的颗数恰好完全相同。原来每堆弹子各有多少颗?

9.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时到屋里去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便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的时间忽略不计)

10.某次数学考试五道题,全班52人参加,共做对181道,已知每人至少做对1道题,做对1道的有7人,5道全对的有6人,做对2道和3道的.人数一样多,那么做对4道的人数有多少人?

11.A、B、C、D、E是从小到大排列的五个不同整数,用其中每两个数相加,可以得到十个和,这十个和中不相同的有八个:分别是17、22、25、28、31、33、36与39。求这五个整数的平均数。

12.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果,所付的钱数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果每千克的购进价格分别为8.8元、12元和13.2元,如果把这三种糖果混合在一起成为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13.爸爸把钓来的一条大鲤鱼分成前、中、后三段,中段的重量恰好比前、后两段重量的和少1千克,后段重量等于中段重量的一半与前段重量的和。只知道前段重2千克,你能算出这条鲤鱼的重量吗?

14.A、B、C、D、E五人在一次满分为100分的考试中,得分都是大于91的整数。如果A、B、C的平均分为95分,B、C、D的平均分为94分;A是第一名;E是第三名得96分;那么D的得分是多少?

小学奥数应用题练习四答案

1.解:设吃了x天 3x=2x+7x=7 2×7+7=21(个)

2.解:设第一次不及格x人,则及格(3x+4)人 3x+4+5=6(x-5)

x=13 13×3+4+13=56(人)

3.(4-2)×2+4=8(台)(假设每个班都分2台,则多8台) 12-

(6-4)=10(台)(假设每个班都分4台,则少10台)(8+10)÷(4-2)=9(班) 4×2+2×(9-2)+4=26(台)

4.解:设蜘蛛x只,则蜻蜓和蝉共(18-x)只, 8x+6(18-x)=118 x=5(蜘) 18-5=13(只)(蜻+蝉)设蜻蜓y只,则蝉(13-y)只2y+(13-y)=20 y=7(蜻)13-7=6(只)(蝉)

5.(31-1)÷3=10(岁)1+10=11(岁)(小)11+10=21(岁)(大)

6.(35+27+25)×2÷4=43.5(35×2-43.5)÷2=13.25(27×2-43.5)÷2=5.25(25×2-43.5)÷2=3.25

7.9.4-7.6=1.8(元)(1乙、1丙)

7.6-4.8=2.8(元)(1乙、2丙)

2.8-1.8=1(元)(1丙)

1.8元-1=0.8(元)(1乙)

4.8÷2-1-0.8=0.6(元)(1甲)

8.从后向前列表计算:

9.四人四年应增加:4×4=16(岁),但73-58=15(岁),说明弟弟3岁。3+2=5(岁)(姐)(73-3-5+3)÷2=34(岁)(父)34-3=31(岁)(母)

10.(160+120)÷2=140(分钟)160-140=20(分钟)停了2小时20分

11.52-7-6=39(人) 181-1×7-5×6=144(道)(2+3)÷2=2.5(道)(144-2.5×39)÷(4-2.5)=31(人)

12.A+B=17,A+C=22,C+E=36,D+E=39 A+E+2C=22+36=58;A+E=58-2C A+E为偶数 A+E=28 58-2C=28 C=15(17+39+15)÷5=14.2

13.提示:先设相同费用,应是88、120、132的公倍数设相同费用为132元;132×3÷(132÷8.8+132÷12+132÷13.2)=11(元)

14.[(1+1×2)×2-1]÷(2×1-1)=5(kg)2+5-1=6(kg)2+6+5=13(kg)

15.如果B是第二名(或并列第一名),由于E是第三名,得了96分,所以A、B得分都不少于97分。因为A、B、C的平均分是95分,那么C最多得91分,与题目条件矛盾,所以B不是第二名,同样C也不是第二名。由此可见第二名只能是D。B、C、D的平均分比A、B、C平均分少1分,所以A比D多3分,A最多100分,如A100分,则D97分,(如A99分,D96分,又与题目条件矛盾)

篇7:六年级应用题以及答案

1.通讯员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到某地去,返回时因绕另一条路而多走3千米,回程时他每小时行7千米,仍比去时多用10分钟,问往返各是多少千米?

2.两个集镇之间的公路除了上坡就是下坡,没有水平路段,客车上坡的速度保持为15千米,下坡的速度保持为每小时30千米,现知道客车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需在路上行驶4个小时,求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第一题

3千米需要的'时间是3÷7=3/7小时,用3/7-10/60=11/42小时的时间相当于去的时候的1-6/7=1/7,所以,去时的时间是11/42÷1/7=11/6小时。所以去的时候的路程是11/6×6=11千米,返回就是11+3=14千米。

第二题

去时的下坡是返回的上坡,去时的上坡是返回上的下坡。所以所有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相等。上坡和下坡的速度比是15:30=1:2。下坡用去的时间是4÷(1+2)=4/3小时,所以上坡路长4/3×30=40千米。故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0千米。

设:两地之间的距离为x;

在两地之间往返一次,上坡的路程等于下坡的路程等于x。

x/15+x/30=4

x(1/15+1/30)=4

x/10=4

x=40(千米)

两地之间的距离为40千米

篇8:六年级应用题以及答案

李口和向阳两个学校的学生到烈士墓去,所去人数都是10的倍数,租14座的中巴一共要72辆,如果改租19座的中巴,李口比向阳多用车7辆,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各多少人?

解析:充分利用10的倍数。

两个学校共有人数比14×72=1008人少,比14×71=994人多,即共有1000人。

改租19座的中巴后,可以乘坐1000÷19=52辆……12人,即53辆车。

所以李口学校租车(53+7)÷2=30辆车,向阳学校租车30-7=23辆。

所以李口学校有学生30×19=570人,向阳学校有学生1000-570=430人。

验证一下:

如果李口少10人,还是30辆车,向阳学校有学生430+10=440人

440÷19=23辆……3人,需要24辆车,相差30-24=6辆,不符合要求。

两校参加扫墓的学生共有:14×72=1008(人)

因去的人数是10的倍数,车辆不能超员,所以学生总数1000人;

设:李口学生数为x,则向阳学生数为1000-x

李口租19座的中巴数=x/19

向阳租19座的中巴数=(1000-x)/19

x/19-(1000-x)/19=7

2x-1000=7×19

2x=1133

李口学生数为x=570(人)

向阳学生数为1000-x=430(人)

篇9:六年级应用题以及答案

有一项工程,由三个工程队每天轮流做。原计划按甲、乙、丙次序轮做,恰好整天完工;如果按乙、丙、甲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0.5天;如果按丙、甲、乙次序轮流做,比原计划多用1/3天,已知甲单独做13天完工,且3个工程队的效率各不相同,那么这项工程由甲、乙、丙三个队合作要几天?

答案:

根据条件可以作如下分析:有两种情况分析。

第一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3)

三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甲=乙+丙×1/2=丙+甲×1/3

可以得到:丙=乙=甲×2/3,所以不符合条件。

第二种情况:

①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

②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1/2)甲(1/2)

③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丙甲乙(1/3)乙(2/3)

可以得到:丙=甲×1/2,乙=甲×1/2÷2/3=甲×3/4

所以三个工程队合作的时间是13÷(1+1/2+3/4)=52/9天。

篇10:反比例应用题带答案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学数学教案《正、反比例及应用题》。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篇11:3年级简单应用题带答案

3年级简单应用题带答案

1、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3×20 = 60(元)

答:人要60元。

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

8×29 = 232(元)

250元>232元

答:带250元钱够了。

3、每瓶矿泉水2元,买20瓶需要多少钱?

2×20 = 40(元)

答:买20瓶需要40元。

4、每箱苹果30千克,8箱有多少千克?

3×8 = 240(千克)

答:8箱有240千克。

5、一盒胶卷能照36张相片,3盒胶卷大约能照多少张相片?

36×3≈120(张)

答:3盒胶卷大约能照120张相片。

6、湖边种着4排柳树,每排有62棵。一共约有多少棵?

62×4≈240(张)

答:一共约有240棵。

7、一篇文章4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53×8≈400(个)

答:8分钟能打完。

8、儿童三轮车每辆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9×4 = 360(元)

答:一共用了360元。

9、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

213×3 = 639(千克)

答:这头野牛大约有639千克。

10、公园道路两边放花,每一边放342盆,两边一共放多少盆?

342×2 = 684(盆)

答:两边一共放648盆。

篇12:一次函数应用题带答案

一次函数应用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3分,共24分)

1、已知函数 ,则当 时, ____________、

2、若函数 是 的正比例函数,则 =____________、

3、函数 的图像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__、

4、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由函数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而得到的,则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函数 中, 值随 的增加而减小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6、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为 、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点P既在直线 上,又在直线 上,则P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8、若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 ,且 随 的增加而减小,请你写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解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一次函数 的图像一定经过点( )

A、(2,—5) B、(1,0) C、(—2,3) D、(0,—1)

2、函数 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 )

A、B、C、D、

3、已知函数 ,当 时, 值相等,那么 的值是( )

A、1 B、2 C、3 D、4

4、一次函数 的图像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

A、6 B、3 C、9 D、4、5

5、当 时,函数 的图像大致是( )

6、把函数 的图像沿着 轴向下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函数关系式是( )

A、B、C、D、

7、已知点A 和点B 都在直线 上,则 与 的大小关系为( )

A、B、C、D、不能确定

8、邮购一种图书,每册定价20元,另加书价的5%作邮资,购书 册,需付款y(元)与 的函数解析式为( )

A、B、

C、D、

9、如所示, 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在自行车比赛中所走的路程S和时间t的函数关系,则他们的速度关系是( )

A、甲比乙快 B、乙比甲快

C、甲乙同速 D、不能确定

10、在 中,当 时,y=—1,则当 时,y=( )

A、—2 B、C、D、2

三、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工作每小时耗油4升,求:

(1)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当工作5小时时油箱的余油量

2、已知一次函数 ,求:

(1)m为何值时,函数图像交y轴于正半轴?

(2)m为何值时,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 轴的下方?

(3)m为何值时,图像经过原点?

3、用图像法求下面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应用题带答案

初中方程应用题带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附答案

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练习和答案

勾股定理应用题和答案

百分数应用题及答案

一年级上册应用题答案

体积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六年级应用题带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