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阅读下面文言文附有译文及答案(共含9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dsta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阅读下面文言文附有译文及答案
张延赏,蒲州人也,累代为官。延赏常宴宾客,选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晋卿之女也。夫人有鉴,特选韦皋秀才曰:“此人之贵,无以比俦①。”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岁,以韦郎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张公悔之,至于无礼。一门婢仆亦渐轻怠,唯苗氏待之常厚。以人多贱视,悒悒而不能制遏也。其妻垂泣而言曰:“韦郎七尺之躯,学兼文武,岂有沉滞儿家,为尊卑见诮。良时胜境,何忍虚掷乎?”韦乃告辞东游。妻罄妆奁赠送。延赏喜其往也,遗以七驴驮物。每之一驿,则附递一驮而还。行经七驿,所送之物,尽归之矣。其所有者,其妻张氏所赠妆奁及布囊书册而已。延赏莫之测也。
后执陇右军事,会德宗行幸奉天,皋以勤王之功持节西川,而代延赏。乃改易姓名,以“韦”作“韩”,以“皋”作“翱”,左右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驿,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报延赏曰:“替相公者,乃韦皋将军,非韩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韦皋,必韦郎也。”延赏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岂能乘吾位乎?妇女之言,不足云尔。”苗夫人又曰:“韦郎前虽贫贱,然气凌霄汉。每以相公所谈,未尝以一言屈媚,因而见疏。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旦日入州,方知不误。延赏忧惕,莫敢瞻视,曰:“吾不识人。”西门而出,凡旧时婢仆,曾无礼者,皆面有惭色。独苗氏夫人无愧于韦郎。贤哉乎!韦公侍奉外姑③,过于布素之时。海内贵门,不敢忽于贫贱之婿。所以郭氏诗曰: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取材于《苗夫人》)
注释:①俦:chóu,匹敌 ②外姑:岳母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夫人有鉴 鉴:明察
B.韦乃告辞东游 游:外出求学,求官
C.乃韦皋将军 乃:表判断,是
D.因而见疏 见:被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悒悒而不能制遏也
愁闷之情无法抑制
B.妻罄妆奁赠送
妻子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
C.彼韦生应已委弃沟壑
那个韦皋应该已经死在沟谷里了
D.过于布素之时
过着与布衣之时一样的朴素生活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韦皋之妻张氏劝说夫婿和赠送嫁妆首饰的行为能看出她对丈夫情深意重。
B.韦皋是个有骨气的铮铮男儿,离家后,他一并送还了张家赠送的所有物品。
C.张延赏因为女婿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而觉得他不合时宜,难成大事。
D.“苗氏因识佳婿而被敬”的故事使当时轻视贫贱之婿的社会风气有所改观。
12.结合本文,概括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4分)
13.“苗夫人识佳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参考答案:
9. A(A鉴:名词,识别力)
10.D应为“超过了当初没有当官的时候”
11. B
12.(4分)韦皋离开张家的原因:岳父张延赏对其无礼;奴仆们也逐渐瞧不起他;自己无法忍受别人的轻视;妻子张氏对他寄予殷殷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事立功,不虚度光阴。(1点1分)
13.(12分)
【评分说明】
①对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准确;(3分)
②阐述具体、准确、深入,思路清晰;(5分)
③语言通顺、流畅,表达清楚、得体;(4分)
④字数不足,每少20字减1分。
【参考译文】
张延赏是蒲州人,连续做了几朝的官。他经常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想要从客人中挑选一个女婿,可是没有他满意的。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晋卿的女儿。她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特意挑选了秀才韦皋,她说:“韦皋将来的尊贵,无人能比。”于是把女儿嫁给了韦皋。
过了二三年,因为韦皋性格清高,不拘小节,张延赏很后悔,以至于对他无礼。慢慢地,家中的奴婢们也瞧不起他,只有苗夫人对韦皋一直很好。因为人们轻视他,他的愁闷之情无法抑制。妻子张氏哭着说:“韦皋是个七尺男儿,又文武全才,怎么能长期呆在我们家中,让家里人和奴婢瞧不起。大好年华,怎么能够虚度?”韦皋于是向张延赏家里的人告辞,独自向东游学求官。妻子张氏将自己的嫁妆首饰全都送给了他。张延赏对于他的出走很高兴,送给他用七头驴所驮的物品。每到一个驿站,韦皋就叫一头驴驮着物品返回家中。经过七个驿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家中。韦皋所带的东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饰以及一些书籍。这些是张延赏所不知道的。
后来韦皋执掌陇右军事。恰逢德宗皇帝巡视奉天,以勤侍王室的功劳持节镇守西川,来接替张延赏。于是韦皋改了姓名,把“韦”改作“韩”,把“皋”改作“翱”,左右之人没有人敢说这件事的。他到了天回驿站,距离西川府城还有三十里,有人特意报告张延赏说:“替换你的,是将军韦皋,而不是韩翱。”苗夫人说:“如果是韦皋,必然是女婿韦郎。”张延赏笑着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那个韦皋早已经死在沟谷里了,怎么会来继承我的位置?女人说的话,不值一提。”苗夫人又说:“韦皋之前虽然贫贱,但是英雄气概冲天。当时同你说话,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奉承话,因而被你疏远。成事立功,必然是他。”
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才知道苗夫人说的没错。张延赏忧虑不已,不敢抬头观看,他说:“我不会识人。”说完从城西门走了。凡是当初对韦皋无礼的奴婢,都面有惭色。只有苗夫人无愧于韦皋,真是有远见呀!韦皋对待岳母,超过了当初没有当官的时候。从此全国当官有钱的人家,不敢轻视贫贱女婿。郭氏作了一首诗说:“孔子从周又适秦,古来圣贤出风尘,可笑当日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贪鄙,使工绘一佛像,自称尝见佛,其像如此,当以金铸之。遂赋属县金,而未尝铸佛,尽入其家,百姓号为金总管。秉德①廉访官吏,斜也以赃免。
海陵②篡立,海陵后徒单氏,斜也女,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封王。未几,拜平章政事,海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编列围场,凡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海陵谓宰相曰:斜也为相,朕非私之。今闻军国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他宰相无以对,温都思忠举数事对曰:某事本当如此,斜也辄以为如彼,皆妄生异议,不达事宜。臣逮事康宗,累朝宰相未尝有如斜也专恣者。海陵默然。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御史台劾之,海陵杖之二十。斜也猛安部人撒合出者,言斜也强率取部人财物。海陵命侍御史保鲁鞫③之。保鲁鞫不以实,海陵杖保鲁,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
斜也兄定哥尚太祖长女兀鲁,定哥死无子,以季弟之子查剌为后。斜也谋取其兄家财,强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兀鲁尝怨詈斜也。斜也妾忽挞与兀鲁不叶,乃谮兀鲁于海陵后徒单氏曰:兀鲁怨上杀其兄宗敏,有怨望语。会韩王亨改广宁尹,诸公主宗妇往贺其母,兀鲁以言慰亨母,忽挞亦以怨望指斥诬兀鲁。海陵使萧裕鞫之,忽挞得幸于徒单后,左验皆不敢言,遂杀兀鲁,斜也因而尽夺查剌家财。大定间皆追正之。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俄,复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再进太师,封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从海陵猎于顺州。方猎,闻斜也薨,即日罢猎,临其丧,亲为择葬地,遣使营治。及葬,赐辒辌车,上及后率百官祭之,赐谥曰忠。正隆间,改封赵国王,再进齐国公。
选自《金史徒单恭传》(卷一二○)
『注释』①秉德:即完颜秉德。②海陵:即海陵王完颜亮。③鞫:立案调查。
4.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平日不相能者辄杖之不相能者:与他不和的人。
B.逮事康宗逮事:逮捕伏侍。
C.纳兀鲁为室而不相能不相能:心意不相投合。
D.韩王亨改广宁尹会:恰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金铸之/斜也以赃免
B.是复用为会宁牧/斜也为相
C.陵猎于胡剌浑水/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
D.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恭是个很会玩花样的人,他为了弄钱,居然请画师画一佛像而仿铸之,但勒索百姓钱财后,又不见其真铸佛像。
B.单恭很会糊弄皇上,居然自己做主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而且乘机鞭打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C.单恭为政贪鄙自私,挟恨报复,后因其妻兀鲁被谗怨望事而被免官,不久又被任命为司徒,进拜太保,领三省事,兼劝农使。
D.单恭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是因为有皇上的庇护,皇上几次都为他说好话,他死后皇上更是亲临慰问,并安排其后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闻军国大事凡斜也所言,卿等一无取,岂千虑无一得乎?
(2)海陵以兀鲁有怨望语,斜也不奏,遂杖斜也,免所居官。
参考答案:
5.A【分析】第一个以是用之意,第二个以是因为之意。B项的'两个为字都可解作做之意。C项的两个于都作在解。D项的两个而字都是顺接关系连词,可解可不解。
6.B【分析】任意改变皇上打猎的地方错误,应该是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
7.参考译文:
徒单恭,本名斜也。斜也任官贪鄙,曾指使画工绘一幅佛像,自称曾见过佛祖,样子与画工所绘一样,应当用黄金铸造,因而向所属各县索取黄金,却从未铸佛,而是把所有的黄金拿到了自己家里,因此被百姓们称为金总管。完颜秉德出朝考察官吏是否廉洁,斜也因贪赃被免去官职。
海陵王完颜亮篡夺了皇位,他的皇后徒单氏是斜也的女儿,斜也因此又被任命为会宁府长官,并封爵为王。不久便被拜为平章政事。海陵王到胡刺浑水出猎,斜也负责编排打猎的围场,凡是平日与他不和的人,他都予以杖击。海陵王曾对宰相说:斜也担任宰相,并不是我有私情;我听说有关军国大事,凡是斜也的意见,爱卿们都不接受,难道他千虑就无一得吗?其他宰相都没有说话,只有温都思忠列举数事为例回答说:某件事本应当这样,斜也却说应那样,毫无根据地提出不同意见,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臣下曾在康宗朝任官,几朝的宰相也没有像斜也那样专权自恣。海陵王沉默表示同意。斜也在官府大堂杖击令史冯仲尹,遭到御史台弹劾,被海陵王杖击二十。斜也的猛安部中有一名叫撒合出的人,报告说斜也强取本部人的财物,海陵王命令侍御史保鲁立案调查。保鲁却不顾事实,海陵王将保鲁处以杖刑,并任命撒合出为符宝抵候。
斜也的哥哥定哥娶太祖的长女兀鲁为妻,定哥死时没有儿子,便以幼弟的儿子查刺作为自己的后代。斜也图谋哥哥的家财,强娶兀鲁为妻,两人关系却不和睦,兀鲁曾经骂过斜也。斜也的妾忽挞与兀鲁的关系也不好,于是在海陵的王后徒单氏那里谗毁兀鲁说:兀鲁怨恨皇帝杀死了他的哥哥宗敏,曾口出怨言。正巧韩王完颜亨改任广宁府尹,各位公主和宗室妇女都前去向完颜亨的母亲道贺,兀鲁也去劝慰,忽挞又诬陷兀鲁有怨言。海陵王命萧裕立案讯问,忽挞受到徒单后的宠幸,见证人都不敢说话,于是便把兀鲁处死了,斜也因此把查刺的家财全部夺走,大定年间都予以追回改正。海陵王因为兀鲁对皇帝有怨言,斜也不上报,又把斜也处以杖刑,免去他所任的官职。不久又复官为司徒,进拜为太保,负责三省事务,兼任劝农使,又进拜为太师,封爵为梁、晋国王。
贞元二年九月,斜也随同海陵王在顺州打猎。正要打猎时,听说斜也去世,当天便停止打猎,亲临治丧,为
斜也选择墓地,派使臣负责修筑墓室。及至下葬,又赐给拇(木复)车,海陵王及皇后亲率百官祭奠,赐予谥号为忠。正隆年间,改封为赵国公,又进封为齐国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附答案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觥筹交错 交错:___________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云归而岩穴暝②人不知而不愠
B.①山间之四时也②夫战,勇气也
C.①负者歌于途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4.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交错:交互错杂;去:离开。
2.B
3.D
4.(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原文、译文及答案
刘韐,建州崇安人。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夏人攻震武,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韐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韐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韐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①取偿,民告病,韐请而蠲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韐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不为动,益厉战守备。寇至城下,击败之。
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韐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
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韐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韐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
韐庄重宽厚,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缢。
——(《宋史》卷446)
注 邻伍:邻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 辟:征召
B.密疏以闻,诏许之 疏:稀疏
C.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 具:准备
D.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 夺:强行改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酌卮酒而缢 人非生而知之者
6.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韐“毅然不可回夺”的一组是( )
①韐摄帅鄜延,出奇兵捣之
②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
③不为动,益厉战守备
④金人知 不可胁,乃退
⑤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
⑥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四、(28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3分)
(2)韐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3分)
(3)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此予所以必死也。(6分)
4、解析 上奏章。答案 B
5、解析 承接关系连词。A.来,目的连词/用,介词。B.被,介词/替,介词。C.介词,和/结交,动词。答案 D
6、解析 ①表现刘韐的智慧;④侧面表现刘韐的意志胆识。答案 C
7、答案 (1)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 呢?(3分)(3个小句子,一个小句子1分)
(2)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赏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3分)(3个小句子,一个小句子1分)
(3)况且君主忧劳则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以顺从为原则(“正确的做法”可),是妇道人的思想,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6分)(“以顺为正”2分,其他各句一个1分)
【参考译文】:
刘韐是建州崇安人,王厚镇守熙州时,征召他为狄道令。西夏人攻打震武,刘韐到鄜延代理帅职,派出奇兵攻打他们,解除了围困。西夏人来传话,希望向宋朝纳贡谢罪,大家都认为这是诈术。刘韐说:“发动战争多年,中原尚且不能支撑,何况是小国呢?他们虽然刚刚取胜,但他们的士兵也疲惫不堪,害怕我们再次进攻,所以诚心归附来谋求自我安定,这是实情。”于是,暗中上奏章使朝廷知道此事,朝廷下诏书答应了他。西夏人的使者延期不到,诸位将领说西夏人果然有诈,请求会合兵力突袭他们。刘韐说:“越过边境约定会面,应该容许有别的变故。”恰逢第二次请求纳贡的使者到,刘韐警告说:“朝廷正致力于讨伐西夏,我为你们请求,不要像从前那样为求取岁币,在战场上争斗,而招致我朝皇威大怒。”西夏人听从了命令,西部边境从此就安定了。
刘韐执掌越州时,鉴湖被百姓占用耕种,官府于是收敛租税,每年两万斛。政和年间,干涸的地方都开垦为田地,租税扩大到原来的六倍。租税太重但催讨严苛,百姓大多都逃离了。以前都是勒令邻居补偿,百姓把自己的困苦上报,刘韐请示后免除了这一规定。方腊攻陷衢州和婺州,越州非常震恐,官吏全都逃跑,有人准备了船只请求刘韐一块走。刘韐说:“我是郡守,应当与城共存亡。”不为之动心,更加激励作战全面防守。敌人到了城下,就击败了他们。
执掌荆南时,河北盗贼兴起,又使其镇守真定。盗贼首领柴宏本是富人,不能忍受横征暴敛,聚集众人抢掠,杀巡尉,统制官也被杀死。刘韐一个人骑马前往镇守,派人招他来,柴宏到了就服罪。刘韐让他饮酒,请求朝廷封赏给他官职,把他的同党放回家种地,整个河北路就平定了。
金人已经谋划向南进攻,朝廷正打算顺从他们求取云中土地的要求。刘韐刺探侦查得到实情,急忙禀告朝廷,并且暗中部署城池守卫来静待其变。这年冬天,金兵抵达城下,知道有防备,在他的旁边留下军队,然后驱兵向宋朝内部攻打。等到回来,修整云梯和冲车,设计围攻,显示要发起攻击,刘韐发射锐箭射杀他们,金人知道不能威胁他们,于是退兵。
刘韐举止庄重性情宽厚,到面对大事时却意志坚决不可改变。
京城失守,才派他出使金营,金人命令仆射韩正把他安顿在僧舍。韩正说:“国相了解您,现在想重用您。”刘韐说:“苟且偷生侍奉二主,死也不这样做。”韩正说:“军中商议立异姓为王,想让您担任正职代替我,且能够让家属随行,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到北方去求取富贵。”刘韐仰天大呼道:“有这事吗?”写了一片纸送回,说:“金人不认为我有罪,而认为我可以重用,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何况君主忧劳则是臣子受辱,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以顺从为原则,是妇道人的思想,这就是我必死的原因。”随即淋浴更衣,斟了一杯酒后自缢而死。
韩非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5分,每题3分)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社:古指土地神,民间常筑坛植树而祀,以祈求幸福。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阤(zhì):崩塌。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焉得无壅 壅:堵塞。
B.而狗迓而龁之 龁:咬。
C.治国最奚患 奚:何。
D.著然不售 售:卖。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B.①君亦见夫为社者乎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何为其然也
C.①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D.①明为己者必利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2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其故 怪: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内:名作状,对内。
C.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怀:名作动,怀藏。
D.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阐明。
2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揭露和鞭笞封建社会中常见丑恶现象的一组是
①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
②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③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④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
⑤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
⑥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抒情,激情洋溢。在形式上,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抒胸臆,后者则是融情于管仲对齐桓公的回答中。
C..最后一段综合两个故事的寓意,文末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向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D.寓言故事本身还包含着这样的哲理: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观察问题时遗漏了某个重要环节,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
21.A(壅:蒙蔽。)
22.C(A.表判断;表停顿。B.建筑;因为。C.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D.的人;定语后
置的标志。)
23.D(使动用法,晓谕)
24.D
25.B(应是两个故事中都穿插了议论,夹叙夹议,相得益彰。前一个故事是作者的直接议论。)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量酒量得很公平,接待顾客很恭敬,造出的酒很甜美,悬挂的酒旗也很高,但是酒卖不出去,酒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他向里巷中知情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的.狗凶猛吗?(卖酒的人)说:狗很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家害怕啊!有时叫小孩怀藏着钱,提着壶罐来买酒,而狗迎上来就咬他,这就是酒变酸了而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一个国家也有狗。有道术的人,怀藏着他的道术,想用道术来晓谕大国的君主。大臣就是那猛狗,迎上来咬他。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挟制而有道术的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啊!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在里面穿行,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原因。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百姓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去告诉在外的权臣。在外的权臣和在内的国君左右的人互相倚重,靠群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不诛罚官吏,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所以臣子握有权柄就会专擅政令,明显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使他获利,不为自己效劳的人就一定损害他,这也是猛狗啊!那大臣作为猛狗而咬有道术的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却不察觉。像这样,国君哪里能够不受蒙蔽呢?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呢?
狼子野心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选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①俟 :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将啮其喉 (2)信不诬哉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3分)
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参考答案:
1.(1)咬 (2)确实、的确
2.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3.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4.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参考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明史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f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A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醅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5分)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5分)
答案:
4.C【解析】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3分)
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3分)
6.A【解析】A项,补任滁州知州时错,应为调出京城任陕西提学佥事时。(3分)
7.(1)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关键词:屯、营、大启、纳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关键词:易置、采、宸衷、所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吏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儿子王正国,任南京刑部侍郎。
高中文言文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③迨(dagrave;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患记问不若人( ) ②众兄弟既成诵( )
③温公尝言 ( ) ④乃终身不忘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
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
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
参考答案:
3.①担心 ②已经 ③曾经 ④才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5.D 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医戒文言文及译文
★ 虿祝文言文及译文
★ 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