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iuzd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iuz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篇1: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出自《华阳国志·蜀志》。

开明帝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①。每王薨②,辄(zhé)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③遗④蜀王,王报⑤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⑥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

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zǐ)潼(tóng),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⑦之,不禁⑧;至五人相助,大呼抴⑨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⑩,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zhǒng)”。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注释]

①钧(jūn):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②薨(hōng):古代称诸侯死为薨。③笥(sì):古代一种方形的盛物竹器。④遗(wèi):赠送。⑤报:回报,回赠。⑥承:这里有馈赠之意。⑦掣(chè):抽取。⑧不禁:这里指力量不够。⑨抴(yè):同“拽”。⑩将从:随从之人。①堠(hu):本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土堡状的建筑物。

[译文]

开明帝在位时,蜀地有兄弟五人,都是大力士,号称“五丁力士”,能移山,能举万钧重物。每当蜀王去世,都要立起一块巨石,石长三丈,重千钧,作为墓的标志,也就是今天看到的石笋,这些都是五丁壮士立的,那地方名叫“笋里”。

周显王在世时,蜀王统治着褒斜谷和汉中一大块地盘。蜀王在山谷中射猎,与秦惠王相逢。秦惠王拿一竹匣黄金赠给蜀王。作为回报,蜀王送给秦惠王不少珍宝玩物。然而珍宝到了秦王手中,却化作泥土。秦王大怒,群臣向他祝贺说:“这是老天赠予的,象征着大王将会得到蜀国的土地。”秦惠王听了,便转怒为喜。

秦惠王让人雕刻了五头石牛,这些石牛每天早上都能屙(ē)黄金,号称“牛便金”。秦王还派了百名士兵加以养护。蜀人听说了,十分眼热,蜀王便派使者索要石牛,秦惠王准许了。蜀王派了五丁力士把石牛迎来,却不能拉金子。蜀王很恼怒,派人把石牛送还,并嘲笑秦人是“东边的放牛娃,乡巴佬”。秦人却笑着回答:“我们虽然放牛,但早晚得到蜀地。”

秦惠王得知蜀王好女色,便许诺将五位美女嫁给蜀王。蜀王又派五丁力士去迎亲。返回梓潼时,见一条大蟒蛇钻到石穴中。一位力士拉住蛇尾向外拽,力量不够,其他四人跑上来帮忙,大声呼喊用力。突然大山崩塌,将五力士及秦国的五美女连同一起来的随从,全都压死在下面。那座大山也分为五座山峰,山顶上有平滑的大石。蜀王闻讯,十分悲痛,

于是登上山峰,将五岭命名为“五妇冢”。并在山川间的平石上,建造望妇堠、思妻台,——如今也有将这座山称为“五丁冢”的。

篇2:五丁拔蛇原文及翻译

五丁拔蛇原文及翻译

出自《华阳国志·蜀志》

开明帝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①。每王薨②,辄(zhé)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③遗④蜀王,王报⑤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⑥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

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zǐ)潼(tóng),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⑦之,不禁⑧;至五人相助,大呼抴⑨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⑩,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zhǒng)”。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注释]

①钧(jūn):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②薨(hōng):古代称诸侯死为薨。③笥(sì):古代一种方形的盛物竹器。④遗(wèi):赠送。⑤报:回报,回赠。⑥承:这里有馈赠之意。⑦掣(chè):抽取。⑧不禁:这里指力量不够。⑨抴(yè):同“拽”。⑩将从:随从之人。①堠(hòu):本为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土堡状的建筑物。

[译文]

开明帝在位时,蜀地有兄弟五人,都是大力士,号称“五丁力士”,能移山,能举万钧重物。每当蜀王去世,都要立起一块巨石,石长三丈,重千钧,作为墓的标志,也就是今天看到的石笋,这些都是五丁壮士立的,那地方名叫“笋里”。

周显王在世时,蜀王统治着褒斜谷和汉中一大块地盘。蜀王在山谷中射猎,与秦惠王相逢。秦惠王拿一竹匣黄金赠给蜀王。作为回报,蜀王送给秦惠王不少珍宝玩物。然而珍宝到了秦王手中,却化作泥土。秦王大怒,群臣向他祝贺说:“这是老天赠予的,象征着大王将会得到蜀国的土地。”秦惠王听了,便转怒为喜。

秦惠王让人雕刻了五头石牛,这些石牛每天早上都能屙(ē)黄金,号称“牛便金”。秦王还派了百名士兵加以养护。蜀人听说了,十分眼热,蜀王便派使者索要石牛,秦惠王准许了。蜀王派了五丁力士把石牛迎来,却不能拉金子。蜀王很恼怒,派人把石牛送还,并嘲笑秦人是“东边的.放牛娃,乡巴佬”。秦人却笑着回答:“我们虽然放牛,但早晚得到蜀地。”

秦惠王得知蜀王好女色,便许诺将五位美女嫁给蜀王。蜀王又派五丁力士去迎亲。返回梓潼时,见一条大蟒蛇钻到石穴中。一位力士拉住蛇尾向外拽,力量不够,其他四人跑上来帮忙,大声呼喊用力。突然大山崩塌,将五力士及秦国的五美女连同一起来的随从,全都压死在下面。那座大山也分为五座山峰,山顶上有平滑的大石。蜀王闻讯,十分悲痛,

于是登上山峰,将五岭命名为“五妇冢”。并在山川间的平石上,建造望妇堠、思妻台,——如今也有将这座山称为“五丁冢”的。

篇3: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篇4:《晋书》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晋书》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原文: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曾祖彦,临海太守。父绥,荥阳太守。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寻转州主簿。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军。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温奇其意而不责焉。转州别驾。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征为尚书郎。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军,俄迁宜都太守。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二》)

译文:

罗含,字君章,是桂阳耒阳人。曾祖罗彦是临海太守,父亲罗绥是荥阳太守。罗含幼年成了孤儿,是叔母朱氏养大。罗含少年时有大志向,曾经白天睡觉时,梦见一只鸟毛色异常艳丽错杂,飞进自己口中,于是惊醒起来说起这事。叔母朱氏说:“鸟毛色艳丽错杂,预示你以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从此以后,罗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进步。20岁时,州官多次征召他,没有去就任。罗含的父亲曾在新淦县做官,新淦人杨羡后来担任罗含家乡的州将,引荐罗含任主簿,罗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杨羡不停地聘请他,罗含多次推辞不获批准只好勉强就任。到杨羡离职,罗含送杨羡到他任职的新淦县。新淦人因为罗含是原任主官之子,都用财物来送他,罗含感到盛情难却就接受了。到离开新淦县时,他把礼品全部封装放好,离职而去,并未带走。于是,远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罗含的品德。罗含后来担任郡里的功曹,刺史庾亮让他做江夏郡从事。太守谢尚与罗含十分友好,就称赞罗含说:“罗君章可说是湘中之琳琅。”不久转任州主簿。后来桓温到州里,又补任征西参军。桓温曾派罗含到谢尚那里去,为的是搜集发现谢尚的问题以便弹劾他。罗含到了谢尚那里,不过问郡里的事,与谢尚一起痛饮了几天酒就回去了。桓温问罗含检举揭发谢尚的事,罗含说:“您觉得谢尚这人怎么样?”桓温说:“比我强。”罗含于是说:“岂有超过你却要做坏事的人呢?所以,我一句也没有问他。”桓温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但也没有责备他。罗含转任州别驾。因为官衙内太吵闹,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盖了一所茅屋,伐木做床,编苇为席居住在那里,穿平常的衣服,吃自己种的蔬菜,生活得安然自若。桓温曾与同僚下属一起宴饮,罗含迟到了。桓温问在座的众人说:“这是个怎样的人才?”有人说:“可说是荆楚之才呀。”桓温说:“这是国家优异突出的人才,岂止荆楚一地而已。”于是征召为尚书郎。桓温特别器重罗含的才干,又上表让罗含转任征西户曹参军,不久迁任宜都太守。到桓温封任南郡公,又引荐担任郎中令,不久征召为正员郎,多次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接着转任廷尉、长沙相。年老退休,加官中散大夫,允许在家门口前放上行马。当初,罗含在官衙,有一只白雀栖息殿堂上,到退休回家,台阶前的庭院突然兰菊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应。七十七岁时去世,所著文章流行于世。

篇5: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三司使班①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②,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③。庆历中,叶道卿④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⑤,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⑥,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初除,閤门取旨,间有叙⑦学士上者,然不为定例。

【注释】

①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班:亦称“班次”,指群臣朝会时按官职爵位等排列的次序。代表官员的实际级别。

②权使即与正同:指代理性质的三司使权使公事与正式任命的`三司使职任相同。宋代“权三司使”本称“三司使权使公事”,简称“权使”。

③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此句实指“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称谓,“三司使”三字在实际职务“权使公事”之上。

④叶道卿:即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⑤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意指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遂使“三司使权使公事”之称变而为“权三司使”。如此则使“权三司使”的地位又低于“三司使权使公事”一等。

⑥论列:指上章讨论评判。

⑦叙:指等级排列。

【译文】

三司使的级别在翰林学士之上。按旧时体制,三司使权使公事与三司使正官职任相同,所以“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结衔,“三司使”三字在“权使公事”之上。庆历年间,叶道卿为三司使权使公事,执政官有欲压制道卿的,因而在颁降任命他的敕书时,移“三司使”三字于“权”字之下而称“权三司使”,遂使权三司使的立班在翰林学士之下,并且至今沿用为定例。后来曾有人奏论此事,虽然“权三司使”的结衔未变,而权三司使新任命,閤门使传达皇帝圣旨,偶尔也有列其等级在翰林学士之上的,但不是固定的成例。

篇6:初中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啊。到溪中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而在于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是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是太守返回,宾客跟随啊。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啊。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对牛弹琴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阅读原文、译文及答案

涸泽之蛇文言文原文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题画》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嫦娥》原文及译文

《风雨》原文及译文

铁杵磨针原文及译文

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五丁拔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