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随珠弹雀》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eyutib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随珠弹雀》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1)“随珠弹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案】付出太昂贵的代价,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得不偿失,没有必要。或答“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也可以。
(2)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8分)
【答案】
示例一:赞同。实现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付出昂贵的代价,招致他人的讥笑,也无怨无悔。如果确立了合适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那么更能体现奋斗的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示例二:反对。人生最重要的是就得价值的最大值。以贵重的随珠去获得小小的`麻雀,得不偿失。付出超出了获得,就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做什么事,都应当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①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②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选自《孙子?谋攻》)
【注释】①知:预知。②用:使用,运用。③虞:准备。④御:干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齐师败绩( ) ⑵ 下视其辙( )
⑶ 上下同欲( ) ⑷ 每战必殆( )
⑸ 一胜一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9.甲文长勺之战的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两处作简要说明。(2分)
20.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文重在叙述曹刿在战争中的'表现,乙文则重在阐述“知胜之道”。
B.两文中“公问其故”“故知胜有五”“故曰”中的“故”的意思是一样的。
C.甲文中的公(鲁庄公)是一个昏庸无能、胆小懦弱的君王。
D.依据前后文可以推断出乙文空白处应填的句子是“知己知彼”。
18.(1)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2) 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参考: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知彼知己”。(共2分。答到两点即可,若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20.A. (共2分。)
【参考译文】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原则。所以说: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实力而了解自己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蜀书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解析 D项,谢:认错,道歉,谢罪。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解析 A项,却,表转折;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项,动词,担任/表被动;D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解析 C项,“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答案 C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 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答案
(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
(2)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3)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扁鹊投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试题答案:(三)(8分)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翻译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为秦武王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假使像这样掌管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每一个举动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王冕读书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精练: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
(3)乃入见: 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参考译文和答 案】
王冕读书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间道赴京师 间道:从小路
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卒:副词,终于
C.皆命光地校理 校:考察
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 坐:因犯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参考答案:
10.C(校:考订,考证。“校理”的是古书,只能是考订、考证,不是实地考察行为。)
11.B(A.结构助词“的”/代词,B.“以”都是介词,“因为”,C.连词“因为”/副词“就”,D.助词,句中停顿无意义/代词“的人”。)
12.D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光地,字晋卿,是福建安溪人。幼时聪颖异常,致力于学习,仰慕古贤。康熙九年考中进士,量才授官为庶吉士,任命为编修。康熙十二年,李光地请求探望亲人回到故乡。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郑锦占据着泉州,李光地事奉亲人隐藏在山谷中,郑锦和耿精忠都派人招纳李光地,李光地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李光地将奏疏藏在蜡丸中,派人从小路赶到京城,皇上得到奏疏十分感动,嘉奖他的忠诚,提拔他为侍读学士。
李光地因为父亲去世而返回安溪。康熙十七年,同安的强盗蔡寅纠结一万多人,用白头巾作为旗号,掠夺安溪。李光地招募乡里一百多个勇敢的人据守安溪,断绝蔡寅的'粮草通道,强盗只好撤离。康熙十九年,李光地被任命为内阁学士。他上朝问对,说:“郑锦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郑克埉幼小羸弱,他的部下争权夺利,应该赶紧攻克他。”并举荐内大臣施琅,因为他熟悉海上的地理状况,懂得军事,可委以重任。皇上采纳他的建议,终于平定了台湾。
当初,京城附近地区多次遭受水灾,皇上因为漳河与滹沱河合流之处容易泛滥,命令李光地疏导漳河从旧河道引入运河,减缓滹沱河的水势。不久李光地上奏陈述霸州等七个县因为疏通新河道,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豁免相应赋额,皇上准奏。从此下游更加通畅,没有了水灾。皇上褒奖李光地治理漳河与滹沱河的政绩,提升他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当时皇上在理学方面很用心,喜欢读阐述六经的书,下令编纂《朱子全书》和阐述《周易》取正、宋儒的人性天理之学等精义的很多书籍,都任命李光地组织考订整理,每天召他进便殿研究探讨。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因为有病被废除太子职位,康熙命令大臣们保举上奏几位皇子谁可以担任太子。尚书王鸿绪等举荐皇子允禩,皇上严词斥责他们。皇上问李光地为什么一言不发,李光地上奏道:“以前皇上您拿太子生病想废除太子职位的事问臣,臣上奏说慢慢调理医治太子的病才是天下的福气,臣没有告诉别人啊。”李光地被皇上这样信任,同僚大多忌妒他,凡是李光地称赞举荐的人,大多被排挤,忌妒他的同僚就通过这些手段来摇动李光地的地位。桐城贡士方苞因戴名世的案件犯罪将被判决死刑,皇上有一次偶然说到侍郞汪霦死后还有谁能写古文,李光地说:“只有戴名世一案牵涉到的方苞能写。”方苞因此得以释放,被召入南书房。李光地扶植好事就像这样。
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皇上派恒亲王允祺前往祭奠,赏赐黄金千两,谥号为文贞;派工部尚书徐元梦护送他的灵柩回故乡。皇上又晓谕大臣:“李光地处事谨慎、清廉勤奋,节操始终如一,学问渊博。我了解他最真切,理解我的人没有超过李光地的!”
《淮阴侯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翻译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 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①,千人皆 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④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 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 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⑤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⑥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 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 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叱咤,这里形容项羽发怒的样子。②呕呕:和悦的样子。③刓:磨去棱角;弊:损坏。④义帝:即楚怀王。⑤三秦王:秦朝三降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被项羽分封为王。⑥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法令。⑦ 三秦:指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所占据的土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B.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都:国都
C.印刓敝,忍不能予 刓 :磨圆棱角
D.今大王举而东 举:兴兵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公之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D.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动
12.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
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
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
④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⑤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
⑥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B. 韩信认为,“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是既“怨”又“痛”且“莫爱”;而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C.韩信冷眼旁观,比较了刘项两人的不同:项羽暴虐,刘邦抚民;项羽斗勇,刘邦使智;项羽刚愎,刘邦纳谏;项羽弃义,刘邦守约。
D.韩信对天下形势和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刘邦对其相见恨晚。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参考答案
10.B(都:动词,定都)
11.C(A把/因为;B根据,按照/在;C取独;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2.C(①是说项羽表面严厉④是说在项羽影响下诸侯各自的做法⑤是说刘邦的得人心的做法)
13.C(原文没有“项羽刚愎,刘邦纳谏”的内容)
14(7分)(1)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强?
(2)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
参考译文: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汉王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趁势问汉王说:“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相比,谁强?”汉王沉默了好长时间,说:“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经侍奉过他,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项王mou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王即使是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王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的地方,也都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击溃呢?况且项羽分封的三个王,原来都是秦朝的将领,率领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几年仗,被杀死和逃跑的多到没法计算,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向诸侯投降。到达新安,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唯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这三个人恨入骨髓。而今项羽凭恃着威势,强行封立这三个人为王,秦地的百姓没有谁爱戴他们。而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1)随珠弹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案:
付出太昂贵的代价,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得不偿失,没有必要。或答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也可以。
(2)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4分)
答案:
示例一:赞同。实现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付出昂贵的代价,招致他人的讥笑,也无怨无悔。如果确立了合适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那么更能体现奋斗的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示例二:反对。人生最重要的是就得价值的最大值。以贵重的随珠去获得小小的麻雀,得不偿失。付出超出了获得,就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做什么事,都应当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答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10.D【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11.A【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13.B【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日: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日: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日:几何数?日: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日: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吱。客多负,私快快日: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日: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日: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日: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③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善酿致富。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遣童婢沽 遣: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逾期不肯偿,将讼。逾: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3)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小题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凭借,依靠。(2)派遣,打发。(3)超过。(4)快步走。
小题2:(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小题3:(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的通假。课下对以的用法作总结,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聚饮 相咨。2句中连日以饮啖的意思。3句中匪智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③。还,进位司空,镇寻阳④。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⑤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鹤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抹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号。②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③禳鬼:驱除鬼神。④寻阳:地名,即江州。⑤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
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其皆出于此乎
C.皆释而遣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乃脱帻投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道济为前锋,径进洛阳 ②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③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④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⑤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
★ 译文翻译
★ 诗翻译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