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卡斯在快乐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共含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卡斯在快乐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礼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全:安全

B、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致:让招来

C、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

D、乃赍酒挟琴造焉 赍:携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主哭,客乃为礼 今君乃亡赵走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嗜酒并能够发出长啸之声,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从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有奇异的才能。

B、阮籍不愿参与世事,经常饮酒至醉,这是因为他对当时的世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因此,钟会想找出他的差错来治他的罪,却没有机会找到借口。

C、文帝很赏识阮籍的.才干,曾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为的是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他制定的法令宽松简约,一切安排妥当后,十来天他便回京了。

D、阮籍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认为刘邦、项羽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实在是因为那时没有人才,表现出对刘、项的不屑,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自视之高。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3分)

(2)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3分)

(3)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3分)

篇2:清代古文《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代古文《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李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③汤网:《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三面而虚其全 虚:空出 B.概以总名曰“缩地花” 概:大概

C.无俟人为蜂蝶矣 俟:等待 D.然而有此令德 令:美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说明的观梅之法的一组是

①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②山游者必带帐房

③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 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

⑤一往而深,求为适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梅花因为是最先盛开的花,作为群花之首理所当然;但作为群果之首的应是荔枝,而不是樱桃。

B.作者认为梅花盛开时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之心,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筹划方法,否则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C.作者认为爱梅的人的遗憾之一就是有风,虽然风能传来花香,但是寒气也随之而来,让人开门也不好,闭门也不好。

D.作者认为攻瑰与腊梅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应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3分)

(2)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3分)

(3)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参考答案:

9.(3分)B(概:一概,全都)

10.(3分)C

11.(3分)A

12.(9分)

(1)(3分)难道不是梅花的大幸,人生的极乐么?不过那做天的,也很为难了。(“岂非”“为”“则”)

(2)(3分)腊梅是梅的别种,大概与梅也是同姓同谱吧?(“殆”“判断句”)

(3)(3分)然而(事物)天性如此,一门心思,追求适中,是不可能的。

13.(3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篇3:吕元膺古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吕元膺古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因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籓、裴垍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太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孟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元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者,无不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礼。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姿仪魏秀,有器识 器:才能

B、既谢,帝逮问政事 逮:趁机

C、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昧:愚昧

D、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 部分:部署,分派

5、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吕元膺“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

①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 ②上其诏,请明枉直

③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④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

⑤独元膺秉正自将 ⑥居官始终无訾缺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宾 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不顾属下反对,在大年初一将囚徒释放回家探望父母,而这些囚徒也很守信用,如期而返,境内的盗赋也受到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任鄂岳观察使时,曾在夜间想登城巡视,守城人认为夜间辩认不清身份,不许他登城,元膺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大将。

C、吕元膺任尚书左丞时,度支使潘盂阳与太府卿王遂两人闹矛盾,关系紧张,他就安排孟阳做了散骑常待,王遂做了邓州刺史,在公文中并不明确指出谁是谁非,成功地化解了二人矛盾。

D、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邸兵与山棚人阴谋叛乱,守军势力孤弱,人们惶恐不安;面对危急的形势,吕元膺坐在城门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很快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叛乱。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4分)

(2)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3分)

(3)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休。(3分)

参考答案

4.C

5.D

6.C

7. (1)下属陈述说“不可以”,吕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对待别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4分)

(2)陛下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3分)

(3)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情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3分)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藩、裴珀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有人上书说:“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斗,号称“山棚”。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客。为官始终没有过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篇4:《选古文小品序 》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选古文小品序 》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选古文小品序 廖燕

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矣。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释

①古文小品,是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自然,大自然。 ③瘦漏透皱:古代相石四字诀,包括造型、窍孔、纹路等外形方面所具备的审美特征。④照乘粒珠:古代四车一马为一乘,照乘珠:照亮车辆的明珠。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顾小者大之枢( ) (2)烛物更远( )

24.对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一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项。 ( ) (2分)

A.引出短小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 B.说明文章优劣不能一概以篇幅长短而论。

C.使文章论述更全面,更辩证。 D.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25.划线句意在说明:。 (2分)

26.文章最后两旬(从照乘粒珠耳,到结尾),分别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两个方面来说明小品文的.为文之道。 (两处答案均在四个字以内)(2分)

27.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述。 (4分)

(1) (2)

参考答案:

23.(1)只,只是 (2)照 24.D

25.文章的大小长短各有其美(小之可贵在其寓大、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

26.价值取向(艺术特点、表达效果) 创作态度。

27.(1)多用比喻,使说理更形象;(2)多用对偶(整句、对偶也可),两两对照,使行文更整齐和谐。(答本文语言简练、文字简短也可)

译文:

大自然创造人,将人的精神浓缩在小小的眸子之中,啊,十分完美了。文章并不是以小为最佳,以短为最好;但是,小为大的关键点,短是长的凝聚处。如果所表达的意思高远而文辞表现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与道理已经讲完还想添加些话,这些都不是文章的最好表达。因此,意思表达完整的文章不会有繁冗之词,说理恰到好处的文章篇幅大多短小。高高的泰山,使它破碎而成为细石沙砾,它瘦漏透皱的特点便显露出来了。滔滔黄河,缩小成沟渠溪流,清澈的流水波纹就会兴起来。分散的事物大多散漫,集中的事物大多凝聚。照车明珠不过一颗珍珠大小,但照物的距离更远,我只选取它照得远这个特点罢了;匕首不过是一寸之长的铁器,但刺人穿透力更强,我就选取它这种穿透力罢了。大狮子搏击大象使出全力,搏击兔子也使用全力,对于小的东西不能忽视。广西有长蛇,蜈蚣能制服它,短的东西不能轻视。

篇5:古文春日闻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古文春日闻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谢枋得心中“日日思归不得归”的怆惘和思乡之情。

原文:

春日闻杜宇

谢枋得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春日闻杜宇字词解释:

⑴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⑵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⑶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⑷神:神灵。

⑸谓:告诉。

⑹予:我。

春日闻杜宇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春日闻杜宇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人亲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人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结于这首思乡之作之中。

春日闻杜宇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用望帝的传说来抒发自己彻骨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气。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一个人(作者自己)、一种物(杜鹃)、一件事(归)展开。仅从字面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自己,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出现了“归”字。进一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人、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人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耳际,律感强烈,引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十分巧妙。诗的开篇先用杜鹃催归起兴,并连用“日日”二字,足见此鸟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说物有情而人无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心如此急切,可惜无人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理解我的。这样一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而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使人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用人向物发问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出现的`永无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人(思归),再由人(问归)到物(预示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人(归期何时)的结构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个人资料: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的壮丽诗篇。

篇6:阮籍《咏怀其一》阅读答案

阮籍《咏怀其一》阅读答案

咏怀(其一)

阮籍【1】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1】:阮籍处在魏晋之交,天下纷纶,权奸与亲贵之间互相交讧,政情异常混乱。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5分)

答: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5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6分,意思对即可)

篇7:经典古文阅读答案

经典古文阅读答案

(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普少习吏事习:______________

(2)每归私第 第:______________

(3)家人发箧视之 发:______________

(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以:用,拿

B.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而:表假设,如果

C.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等到

D.鲍叔遂进管仲遂: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

B.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贤臣。

C.赵普举荐人才,不惧太祖盛怒,反复进谏;鲍叔牙举荐管仲,“以身下之”:均体现了两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胸怀。

D.甲、乙两文在写举荐人才时,均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人物在举手投足间本质尽显。

参考答案:

1.(1)习:熟悉

(2)第:府第,住宅

(3)发:打开

(4)游:交游,交往

2.B

3.(1)太祖发怒,把奏章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改。(“碎裂”,使动用法。“颜色”,古今异义。)

(2)管仲已经被任用,在齐国执政。(“既用”,被动句。“既”,已经或在……以后。“于齐”,介词结构后置。)

4.刚毅果断、镇静从容、坚韧执着。(意对即可)

5.D

篇8:古文阅读答案

【甲】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笞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节选自《韩诗外传》)

【乙】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伯瑜有过( ) (2)遂得免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小题3: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篇9:古文阅读答案

小题1:(1)过错 (2)于是、就(2分)

以前挨揍常常疼,现在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此我哭。(2分)

小题2: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2分)

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篇10:文言文阅读阮籍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阅读阮籍阅读理解答案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 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临诣府,使取之 代前文的作 B籍便书案,使写之 代前文的书案

C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代前文的文章 D乃赍酒挟琴造焉 代前文的阮籍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是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1:《塞翁失马》古文阅读答案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无故亡而入胡(   )

(2)皆吊之 (   )

(3)何遽不为福乎(    )

(4)壮者引弦而战(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

(1)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本文蕴含的道理是:             ,成语“             ”出自本文。

4.你认为塞翁“善术”是本文故事情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吗?塞翁的真正高明之处在哪里?请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逃跑;(2)安慰;(3)怎么就;(4)拉开弓弦。

2.(1)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关键字:居、将。)

(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关键字:塞、十九。)

3. 道理:祸福相依,好坏共存,看待事物要持辨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意思相近即可)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等亦可)

4.不是。塞翁的高明之处是不悲观,能辨证地看待问题,启示“略”

古文翻译在线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

治驼古文原文及翻译

《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座右铭 古文阅读答案

《塞翁失马》古文阅读答案

观潮阅读答案 古文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翻译

武王伐纣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