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茉莉很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茉莉很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晏子春秋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翻译

一、《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体就是“齐国”

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2、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

译文: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人物形象

晏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善于外交,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聪明机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想侮辱齐国,大度,知错能改。高傲自大 。

二、晏子春秋寓言故事

原文: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

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

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

汝:你。

谏:规劝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是:这。

欲(召吏欲杀之):想

请:请求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寓意:

1.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2.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3.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

篇2: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

原文: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了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五》

译文:

晏子入朝的时候,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发现了这种情况,惊讶又自责地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晏子出宫后,景公派大夫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结果来回送了好多次,晏子都不肯接受。景公很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的馈赠,那我也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应该节省衣食,朴素勤俭,给百官和百姓作个榜样。我努力的廉洁节俭,还恐怕他们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国君在上乘豪华大车,我在下也乘豪华大车,这样,我就没有理由去禁止百姓不讲礼义、追求奢华、铺张浪费的行为了。”最后,晏子还是辞谢了景公的好意,没有接受豪华的车马。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

(3)_。

23.兼爱(1分)、非攻(1分)

24.A(2分)

25.(司马迁)推崇《晏子春秋》,但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情况。(2分)

26.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观点(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更信服作者的观点。(3分)

27.(2) (《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儒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 (3) (《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以后加以称赞。(4分)

篇3: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壶丹书《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解: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④鳋(sao):鱼腥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

(2)勿乘驽马 ( )

(3)则恶其鳋也 ( )

(4)何以亡也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善哉,如若言!

(2)君子有道,悬于闾。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4、请另外讲一个晏子的故事。

参考答案:

1、(1)打开(2)劣马(3)讨厌(4)为什么2、(1)好啊!说的确实是这样!(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4、略。

译文: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反复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反复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反复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亡国呢?

篇4: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1、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①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朝:上朝 ( )

②臣得暖衣饱食 食:吃 ( )

③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 遗:遗留 ( )

④公不说,趣召晏子 说:通“悦”,高兴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2分)

A、夫子之禄寡耶? 辍耕之垄上

B、弊车驽马以奉其身 无从致书以观

C、于臣足矣 皆以美于徐公

D、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 朝而往,暮而归

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参考答案:

1、(4分)⑴√⑵√⑶×⑷√

2、(2分)B

3、(4分)我节制自己吃饭穿衣(方面)的供养,来做齐国百姓的表率。(大意1分,关键词“节”“养”“先”翻译正确各得1分)

4、(4分)节俭;以身作则(或:能做表率)(每点1分)

篇5:《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两段有关晏子的古文,回答小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市租:税款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2)寡人反取病焉。( ) (4)晏子辞( )

小题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

小题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缚者/曷为者也? (2)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1)犯罪,(2)它们的果实,(3)辱 (4)推辞,不接受

小题3: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4:(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臣到了。

小题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1)“缚者曷为者也”的含义是“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被绑着的人、是什么人”,即“缚者/曷为者也”。(2)“是寡人之过也”的含义是“是我的不对”,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是我的、不对”,即“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试题分析:①“坐”,古今异义词,古义:犯罪。②“其实”,古今异义词,古义:它的果实。③“病”,古今异义词,古义:辱。 今义:疾病,患病。④“辞”,一词多义,推辞。

小题3:试题分析:“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得无”(莫非)、“善”(善于)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方”(正在)、“使”(前一个“使”:派)、“至”(到)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5:试题分析:楚王想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机制善变,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从和使者分食食物和不接受景公的赠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廉简朴的人。

篇6: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篇7:《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晏子春秋》

(甲)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①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②以祠③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④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祟:鬼怪 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 ③祠:祭祀 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群臣莫对( ▲ ) ②祠此无益也( ▲ ) ③齐景公为高台,劳民( ▲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其幸而雨乎 其一犬坐于前

C.祠之何益 辍耕之垄上

D.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1.请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

(2)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12.甲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

▲打4字格 (填一成语,1分),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 ▲ 打4字格 (用乙文中的原文填空,1分)。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 ▲ 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2分)。

参考答案:

9.(3分)(1)回答 (2)好处(3)使劳苦

10.(2分)A

11.(5分)(每个分句1分)(1)老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一天比一天减少,河流将要干涸;(2)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12.( 4分)(1)自身难保(1分) 重敛于民(1分)

(2)爱国忧民(关爱百姓)、机智善辩(2分,两个方面各1分,意思相同的词语即可)

参考译文:(甲)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祭祀山神没有益处。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它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它有什么好处呢?

(乙)齐景公要建高台,发动很多百姓劳动。高台建成后,齐景公还想再造钟。晏子进谏说:所谓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劳苦来成就自己的乐趣。君主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经建筑了高台,现在又要造钟,是对百姓很大的负担,百姓必定会不高兴。君主以加重百姓负担来获得自己的乐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齐景公就停止造钟。

篇8:《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束二缚一人诣王 (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译文:

【3】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 。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

答案

【1】(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2】(1)圣人是不可以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

【3】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4】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解析:

【1】试题分析:诣另有学问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意思;其实是古今异义词,古文中绝大多数都是一字一词,解释时要以字为单位,不可与今义混淆;亡与故是一词多义,亡另有亡故和无的意思,故另有所以原来的友人故里等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标记的都是常用文言字词,易于理解。学习古文,要多加注意常用词语的意义,尤其是课文注释中的词语。古文中很多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学习时要对多义词识别记忆,比如本题中的故就有很多意思,学习时要举一反三,识记字词某一意思时,要想一想学过的其它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2】试题分析:第一句很难翻译,其中熙本意为取乐,句中意为不严肃地开玩笑,反意为事与愿违,译作反而,取本意为获得,句中意自取,病,本意为疾病,转义为心神不悦,句中当无趣讲。焉字的陈述中略带感叹的语气要译出来。第二句中使意为让,不是出使使节,以是认为,不是把、用,君是国君,不是君子,罪三,是倒装的用法,意为三条罪过。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第一句,难解字较多。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关键词的提示作用,比如侮辱性表现,有引号,一定要写原文句子,不可写译句。对人物分析来说,表现,一般指其性格和精神方面的特点。填空,语言要精炼,不可多写或少写,不能有错别字。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所问问题在文中从文字信息上易于理解。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功夫在平时。阅读文章要做到读而思,勤练习,多动脑动手才能提高根据文本筛选文字信息,归纳其意,组织语言正确表达的能力。考试做题时,要静心细心地阅读文段,注意题目的提示和要求,如本题中表现,了解它的指向。

【4】试题分析:题干中提示了从两文来分析,不可偏一,要将两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语言技巧,要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题干所问其实是两个问题:语言技巧,效果,不可漏一。

考点:考查学生古文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较难,要比较两文人物的语言,阅读和思考力度大,学生对语言技巧不甚了解,有知识上的障碍。语言技巧,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特点,效果,指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目的。

篇9:《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国国君。②霁:天放晴。③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

(2)晏子避席对曰( )

(3)叶徒相似( )

(4)公被狐白之裘(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其/实味/不同

2.(1)捆绑(2)座位(3)白白地(仅仅、只)(4)通“披”,穿

3.(1)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4.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5.示例:

晏子机智善辩,具有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楚王具有自知之明。景公有着民本思想,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符合文意、题意、说理清楚即可。)

篇10:《晏子春秋》阅读答案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选文有改动)

晏子春秋翻译

《明史忠烈三》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画蛇添足》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任贤》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寒松赋原文及翻译答案

《熊渠子射石》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