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nswns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nswn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

篇1: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

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翻译】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篇2:古文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私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

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篇3:桃花源记古文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古文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古文原文翻译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而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

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8.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49.咸:副词,都,全。

50.问讯:打听询问消息。

51.云:说。

52.先世:祖先。

53.率:率领。

54.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55.邑人:同乡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6.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57.复:再,又。

5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9.遂:就

60.间隔:隔断,隔绝。

61.世(“问今是何世”的世) :朝代。

6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6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古今异义)。

64.为:对,向。

65.具言:详细地说出。

66.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7.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8.余:其余,剩余。

69.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0.至:到。

71.去:离开。

72.语:告诉。

73.不足:不必,不值得。(古今异义)

74.为:介词,向、对。

75.既:已经。

76.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7.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78.及:到达。

79及郡下:到了郡城。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0.诣(yì):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1.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8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83.遂:终于。

8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5.高尚:品德高尚。

86.士:人士。

87.也:表判断。

88.欣然:高兴的样子。

89.规: 计划。(词类活用)

90.未:没有。

91.果:实现。

92.未果:没有实现。

93.寻:随即,不久。

94.终:死亡。

9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9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篇4:狼古文原文翻译

狼古文原文翻译

《狼》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整理了狼古文原文及翻译给大家!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方撤帐归家。17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篇5: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遣灐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灐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灐至,急起召入。灐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灐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灐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灐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灐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灐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灐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灐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灐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灐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弥:满

B.驰谒帝于宣府 谒:拜见

C.蠲租诏下,辄沮格 沮格:沮丧

D.赉予甚厚 赉:赏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帝对胡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灐上疏言诏旨宜信 ②闻灐至,急起召人 ③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 ④帝皆嘉纳 ⑤山西灾,诏行宽恤 ⑥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灐有较丰富的游历经历。在寻访仙人张邋遢的时候,得以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

B.胡灐对皇帝的英明之举非常支持。英宗刚刚登基时,下诏要求节省开支。胡淡于是上奏请求减免进贡之物,并且减掉僧侣四五百人,省了很多费用。

C.胡灐本人严于律己,很受皇帝的常识,他提出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减少上贡之物的建议都被皇上采纳了。

D.胡灐曾因推荐擅长妖术的龚谦做了天文生一职和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镇守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3分)

(2) 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3分)

(3)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3分)

参考答案

9.C(沮格:阻挠、阻止。)

10.D(①句写的是胡灐对皇帝的劝谏;③句是他的建议;⑤句是皇帝的惠民政策。)

11.C(“严于律己”于文无据。)

12.(1)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没被准许,被提升为礼部左侍郎。(关键词:乞归、擢,句意)

(2)宣宗曾经深切告诫他,然而殊遇优待一点也没有减少。(关键词:戒、遇,句意)

(3)又说军队到百姓中寻找差役,因此事骚扰百姓,应该停止。(关键词:扰、罢。句意)

【参考译文】

胡灐,字源洁,武进人。生下来头发就是白的,一个月后才变黑了。建文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之职。永乐元年任户科都给事中。

永乐五年(朝廷)派遣胡灐颁布御制的.各种书籍,并探访仙人张邋遢,行遍天下州郡乡邑,并暗中查访建文帝在哪里。胡灐因为这些原因在外面时间最长,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没被准许,被提升为礼部左侍郎。永乐十七年又去巡视江浙、湖、湘各府。永乐二十一年才回朝,骑快马到皇宫拜见皇帝。皇帝已经睡下了,听说胡灐到了,急忙起来召他入内。胡灐把听到的所有事情全都报告给皇帝,到四更天才离开。

仁宗即位,召胡灐为行在礼部侍郎,胡灐上奏十件事情,极力进谏说在北京建都不合适.请求还都南京.这样可以省下南北转运供给的麻烦。仁宗全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宣宗即位,仍旧任礼部左侍郎。(胡灐)第二年来朝廷;于是留任行在礼部,不久又升为尚书。汉王谋反,胡灐与杨荣支持皇帝亲自出征。汉王谋反的事情被平定后,皇帝赏赐(支持亲征的大臣)特别丰厚。第二年(皇帝)在长安右门外赐给胡灐一座府第,又赏给他两个看门人,赏赐四个银章。生日那天,又在他的府第赏赐宴席。宣宗四年代理詹事府事。宣宗六年,张本去世,胡灐又兼任行在户部。当时国家用度渐渐增多,胡灐考虑用度支出不足,免除租税的命令下达,总是受阻挠。宣宗曾经深切告诫他,然而殊遇优待一点也没有减少。宣宗曾在宫中设宴宴请胡灐、杨士奇、夏原吉、蹇义,说:“天下太平无事,是你们四人的功劳啊。”

英宗即位,下诏节省繁多的费用。胡灐于是上奏减少给皇上的贡物,淘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费用节省了很多。正统五年,山西发生灾情,皇上下诏实行宽厚的抚恤,接着又有让山西采购物资用料的命令。胡灐上奏说皇帝的诏令应该有信。又说军队到百姓中寻找差役,因此事骚扰百姓,应该停止。皇上都答应了。行在礼部的大印丢失,皇上不再追究,命今重新铸一个。不久,又丢了,胡灐被弹劾下狱。不久,大印又找到了,胡灐官复原职,正统九年,胡灐七十岁了,乞求辞官回家,没有被批准。英宗被掳到北方去,群臣聚在朝堂上痛哭,有人提议南迁。胡灐说:“文皇在这里定了陵墓,把坚定不移的决心展示给子孙看。”与侍郎于谦联合在一起,朝廷内外才有稳固的心志。

胡灐先后侍奉六朝皇帝,接近六十年,朝廷内外称他为年高德劭、素孚众望者。等到他辞官回家,家里还有三个弟弟,都七十多岁了,胡须和眉毛都白了,聚集一堂,因而取名“寿恺”。又过了七年才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被追封为太保,谥号忠安。

胡灐生活节俭,为人宽厚,喜怒不表现在脸上,能够委身于人下。在礼部时间长了,上表祝贺祥瑞,于是人们称他本性善于接待。南城人龚谦擅长妖术,胡灐推荐他做了天文生,又推荐通晓阴阳兵法的道士仰弥高,让他守卫边疆,被当时人耻笑。

篇6:庖丁解牛古文原文及翻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翻译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文言现象

通假字①砉然向然: 向通响,响声。②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④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⑤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特殊句式①技经肯綮之未尝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

参考赏析

道理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

庖丁解牛知识点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积累 虚词: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砉然向然 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 通枝指支脉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 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篇7:古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古文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篇8:古文赤壁赋原文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州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关于《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赤壁赋》原文和《赤壁赋》翻译有所帮助,祝福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篇9:治驼古文原文及翻译

治驼古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矖(xi)焉。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这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重点字解释

1.媒:自我宣扬

2.延:请

3.鸣:告发

4.诩:夸耀

5.矢:箭

6.业:职业

7.昔:以前

8.使:让

9.但:但是

10.索:要

11.直:笔直

12 .以:用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践:践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为:做

19.异:不同

注释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似弓一样的人,似虾一样的人,似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似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这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补充资料

呜呼*语气助词

古代人称箭为“矢”。箭头叫“镞”或“镝”。各种弓弩都使用矢,可以说,矢与弓是同时代的产物。最早的矢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寓意

一、办事如果只讲主观动机,不管客观效果,这就只能把事情办糟。

二、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三、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

四、讽刺了在社会上有似治驼人草菅人命的现象,具有警示的现实意义。

治驼古文原文及翻译

古文翻译在线

刻舟求剑古文翻译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公输原文及翻译

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文《匈奴》的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