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课后习题(共含4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保障为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剪梅》课后习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习题一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二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簟(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习题三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簟(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参考答案:
1、B
2、C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课后习题
《一剪梅》教学实录
导入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一剪梅》李清照基础训练习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习题一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二
1.下面对这首词词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词人一开始将目光投射到远处,以环境描写来点染“秋”的季节特征。同时,一个“残”字,所透露出的,是淡淡的哀愁,暗示出词人心绪的不佳。
B.“玉簟(diàn)秋”三字,表明作者已将目光收回,关注近处的事物。词人身边竹席如玉,不仅浸透着秋凉,而且以此直露地抒发自己的孤独感。这样,一个形单影只的少妇形象,便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了。
C.“独上兰舟”,这无疑是从正面表现孤独。试想,倘若丈夫在家,何至于“独上兰舟”?可见,一个“独”字,直率地袒露了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七个字中,竟连用两个“自”,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花与水的无人欣赏,受到冷落,而且,词人寓情于物,借花与水自然形态的自落自流,来深层次地影射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表现闺情的词。我国文学史上,闺情诗词不在少数,但大多为男性所作。有的尽管描写细腻,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刻画往往不到位,李清照的这首诗独领风骚。
B.《一剪梅》是女词人写给丈夫赵明诚的,堪称一位少妇的内心独白。全词60个字,只有“两处闲愁”4字写到夫妻双方各自的愁闷;词中的56字,都在写自己,可以说,它勇于创新,笔调奇特,风格纯真,耐人寻味。
C.词的上阕,表现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以及为排遣孤独与寂寞所采取的举动,并由此催生联想与想象;下阕又回到现实中来,借眼前物感怀,又用“计”来消除孤寂生活和思念之苦。
D.《一剪梅》虽为词,但其律诗的身影却隐约可见,也难怪有人将词称为“诗余”。全词8个长句中,竟有4个完全可视为七言律诗;另4个长句均切分为两截,每分句为4字,其音韵和旋律统一,这又体现出词的另一特色:长短句相间。
【知识延伸】
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释
①漠漠:寂静无声。
②眠三:即三眠。
③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故多桑柘并用。
④樯:船上桅杆。 樯燕:旅燕。
⑤梁燕:房中梁上之燕。
⑥篝灯:把灯烛放在笼中。
词牌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文言文两则》课后习题
一,我能读准确写美观(读拼音,写词语)。(5分)
hóng hú jù xué xué yì chē gài pán yú biàn dòu
( ) ( ) ( )( ) ( ) ( )
zhuān xīn zhì zhì 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
( ) ( )
二,玩变字词组词游戏(加上偏旁组成你学过的字,再组词)。(8分)
鸟__( )__( ) 具__( )__( )
每__( )__( ) 斤__( )__( )
三,对号入座(选字填空)。(8分)
1.奕 弈 翌 异
对( ) ( )日 ( )常 神采( )( )
2.俱 惧 具 据
( )说 ( )怕 文( ) 面面( )到
3.汤 场 杨 扬
表( ) ( )面 白( ) ( )地
3.沧 仓 苍 抢
( )茫 ( )购 ( )海 ( )库
四,翻译家(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3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词.(6分)
1.我( )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________
2.极其( )如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 )近者热而远者( )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蓝猫巧答(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0分)
1.弈秋擅长下棋吗?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弈》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两小儿辩日》这则故事表现出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两个小孩具有那些美好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文内容精彩回放(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学弈》一文里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一人_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
使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小儿辩日》一文两小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而辩的。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反映孔子对待知识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同时也能从中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由此还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欢乐岛(阅读并作答)。(36分)
(一)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尺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邃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新也。
1、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至之市而忘操之
(2)何不试之以足?
2、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你还积累了哪些寓言故事?请默写一首
★ 化石吟课后习题
★ 一剪梅课堂实录
★ 一剪梅诗歌
★ 一剪梅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