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un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共含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1:《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

(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1014,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

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 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

1.(1)亲自。 (2)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铲除。 (4)不,没有。

2. 译文:(只希望)在**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3. 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

份,亲自去拜访。(1分)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3分)

篇2:出师表和吕氏春秋?下贤的练习题

出师表和吕氏春秋?下贤的练习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1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躬耕于南阳躬:(2)猥自枉屈猥:

(3)攘除奸凶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弗:

(1)亲自 (2)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3)排除,铲除 (4)不,没有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希望)在**中苟且保全生命,(1分)不希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1分)

12.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分)

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1分)(2)都是求贤若渴;(1分)(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

14.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3分)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3分)

8、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下阕写报国情。

(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3分)(C)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篇3: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指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一直到死

【小题1】【甲】文段选自      ,作者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若嗣子可辅 (     )     ④事之如父     (    )

【小题3】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3分)A.奉命于危难之间4 O! d4 `' ? h7 O; N c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R8 T. ^0 V- _ L8 @ C.事之如父 P( `8 _8 ^/ P% C1 ]- I' R D.效忠贞之节3 d$ H [+ d) P1 S9 P. M! A1 i3 J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小题5】分别概括两文主要事件,结合事件分析诸葛亮的形象?(4分)

答案

【小题1】(2分)《出师表》 诸葛亮

【小题1】(4分)亲自  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辅佐  侍奉

【小题1】(3分)C

【小题1】3分)①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拿当时的时局大事来询问我。

(3分)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小题1】(4分)甲:三顾茅庐  襄阳兵败  乙:白帝托孤(甲答出1点就给1分)

知恩图报 鞠躬尽瘁、忠诚

解析【小题1】积累古代文学常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学会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学以致用。

【小题1】C是代词,其他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篇4:《后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后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 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 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C

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篇5:出师表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答案:

1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3分)

9.(1)此(或“这”,或“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10.B评分:共1分。

11.士/争凑燕。评分:共1分。

12.(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评分:共4分,每题2分。

1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篇6:《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猥自枉屈( )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④以彰其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看,“陛下”怎样做才是“深追先帝遗诏”?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个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出身低微,见识短浅②辱,降低身份③怠慢、疏忽④表明、显扬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①把北伐大任交给诸葛亮。②对失职的人责罚严明。③亲自谋划国家大事。④询问、采纳别人好的建议。(意对即可)

篇7:《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秭、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斟酌损益 相得益彰

B.由是感激 各行其是

C.临表涕零 居高临下

D.进尽忠言 不言而喻

2.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4.选文第二段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C

2.(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奔走效劳

3.在乱世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显贵扬名。(答案意思对即可)

4.北定中原 攘除奸雄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篇8:《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尊师》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使其耳可以闻 B. 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 而耻学于师

C.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 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

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 , , ”。(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9、“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意为“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败”使动用法,“使……受到伤害”。“身败名裂”意为是指一个人做错了事情而出现了丑闻,从而让自己名誉受到伤害。两个词中“败”的意思一致。

10、B“于”意为“向”。A 他的、难道, C 来,用 ,D 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为人臣弗令而忠矣”意为“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

12、文言文句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

(1)(得分点:“达” 1分,“达天性也”判断句)

(2)(得分点“此得之于学也”,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礼”)

13.①原文标点为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本句中:“哉”一般用在句尾,关注人名,关注主要动词,然后再根据句意判断即可选出答案。

②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据此,孔子给人的印象可概括为:谦谦君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

14、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亦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意思是: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这句话的意思和题干中意思一致。

15、分析两则材料的时候,首先明确肯定的是,两个人都很有才华,都受到了认可,只是两个人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同,张禹遵从老师的授课方式,孟喜有所改变,关键点在与皇帝和太子的看法,联系韩愈《师说》的一些观点,得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篇9: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吕氏春秋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宁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②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苦耕稼之劳 苦:_____________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以……为苦

(2)显达

2.(1)怎样做才能够免除这种辛苦呢?

(2)(学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师。

3.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坚持不懈的`意义。

4.①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②勤奋刻苦(或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5.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对即可)

篇10: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亲贤巨,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态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空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巨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粹、允之任也。

1.将选文第②段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_______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诸葛亮几次谈到先帝对自己的殊遇,这些殊遇都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敬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恨:遗憾。(2)躬:亲自。(3)卑鄙:身份低徽,出身鄙野。

3.(1)亲近贤臣,疏过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因此我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4.①刘备三顾茅庐,使自已为他出山效命;②蜀汉偌覆之际,刘备使自已出任丞相;③刘备临崩之时,托付自己辅佐后主。(意对即可)

篇11:《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出师表》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

②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

③恐托付不效______________

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今天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率妻子邑人来绝境

C.先帝不以臣卑鄙

3.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诸葛亮身上哪一种精神最吸引你,你觉得在我们今天的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托付(奇托)

②亲自

③实现(奏效)

④都

2.A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指日可待了。(意对即可)

4.尽忠职守,忠心耿耿,足智多谋,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文言文阅读答案

《观沧海》《出师表》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出师表》译文及注释

出师表和行路难的比较阅读答案

语文文言文复习:出师表

吕氏春秋+螳螂捕蝉(文言文复习04)

比较阅读文言文理解附答案

行路难,出师表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文言文比较阅读及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