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诸葛亮《出师表》阅读答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花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25.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⑶抚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平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来源:学*科*网]
参考答案:
25. D(2分)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 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28.(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危急存亡之秋
(4)悉以咨之
(5)将军宜枉驾顾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由是先主遂诣亮
(8)此人可就见
(9)至于斟酌损益
(10)临表涕零
(11)遂许先帝以驱驰
(12)猥自枉屈
(13)以咨善道
(14)以彰其咎
(15)此臣所以报先帝
(16)以光先帝遗德
(17)引喻失义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9)开张圣听
(20)引喻失义
(21)中道崩殂:
(22)天下三分:
(23)危急存亡之秋:
(24)殊遇:
(25)臣本布衣
(26)深入不毛
(2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8)可计日而待也
(29)恐托付不效
(30)躬耕于南阳
(31)至于斟酌损益
(32)由是感激
(33)疲弊:
(34)开张:
(35)恢弘:
(36)陟罚臧否
(37)刑赏:
(38)平明:
(39)志虑忠纯:
(40)裨补阙漏:
(41)性行淑均
(42)裨补阙漏
(43)倾颓
(44)痛恨:
(45)开张:
(46)贞良死节
(二).句子翻译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将军宜枉驾顾之。
(7)遂许先帝以驱驰。
(8)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15)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6)后值倾覆:
(17)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8)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每与臣论此事
(22)(愿陛下亲之信之
(2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三)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杀之以应陈涉B.优劣得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C.悉以咨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D.可计日而待也举大计
2。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A。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皆刑其长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河曲智叟亡以应D。使内外异法也渔人甚异之E。恢弘志士之气苦其心志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悉以咨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B今南方已定是亦不可以已乎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问君何能尔D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亲贤臣,远小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家喻户晓C.死节之臣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千方百计
6、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元方入门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吾欲之南海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永之人争奔走焉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夜忧叹(早晚)B.攘除奸凶(排除、铲除)C.以告先帝之灵(劝告)D.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9.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C.先帝不以臣卑鄙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0.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亨误的一项是()
A.夙夜优叹(早晚)B。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1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既克,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亲贤臣,远小人亲戚畔之B未尝……于桓灵也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必以信愿…亲之信之D此悉……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4、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15、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今亡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6、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危急存亡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忘身于外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笼盖四野D。以塞忠谏之路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下面四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只有第______组。
A、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C、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弛然而卧
18、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_____和_____
A。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皆刑其长吏
C。此恢弘志士之气苦其心志D。此使内外异法也河渔人甚异之E。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河曲智叟亡以应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C.夙夜忧叹D.临表涕零
2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吾欲之南海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永之人争奔走焉
2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文章
2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B。河曲智叟亡以应C。今亡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4、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讨贼兴复之效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C、先帝不以臣卑鄙以中有足乐者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以弱为强者
25.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南阳D.谘(询问)臣以当世之事
26.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恢弘志士之气醉翁之意不在酒B.欲报之于陛下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属于作文一以记之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同予者何人
27、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D、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2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杀之以应陈涉B.优劣得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C.悉以咨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D.可计日而待也举大计
3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2.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33、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3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C.夙夜忧叹D.临表涕零
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以咨之辍耕之垄上B.试用于昔日叹息痛恨于桓、灵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塞忠谏之路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人不知而不愠
3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诚宜开张圣听C、不宜妄自菲薄D、叹息痛恨于桓、灵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C.夙夜忧叹D.临表涕零
39。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0.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41、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
B、作者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对后主无限“感激“之情。
C、“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这一层叙述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
42、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交代了作者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先帝的夙愿。
B、“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C、受命以来“作者分两步行动,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北伐中原,从而完成了先帝的托付。
D、本段以记叙为主,陈述作者的心愿,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
43、对第一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反面说,再从正面说。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4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是说,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还未完成就去世了。
B.“先帝……之秋也”是说,“兴复汉室”有很多不利条件。
C.“侍卫之臣……陛下也”是说,“兴复汉室”也有很多有利条件。
D.“以光先帝遗德”是说,诸葛亮告诫刘禅不能期望只用“先帝”的遗训来鼓舞士气就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5、下面是对这一二两段文字的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蜀汉目前形势很好,是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B作者认为朝廷内外目前存在一种强烈的报国热情。
C作者建议皇宫中,朝廷中处理事情的标准应有所区别。D作者希望陛下广泛听取意见,亲自做出对臣下的赏罚。
46.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4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4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出自:中国
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以下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③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9.填空。(2分)
这两段文字都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
与 ;文中的先帝是 ,陛下指 。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托付不效 ( ) ②臣非不自惜也( )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②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译文:
12.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2分)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2分)
答:
参考答案:
9.魏 吴 刘备 刘禅 10.①奏效,实现 ②爱惜 ③把 ④所以
11.①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②我接受任命以后,睡觉不安稳,吃饭无滋味。1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3.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出师表》《诸葛亮,言家事》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2题。(11分)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布衣(2)卑鄙___________(3)驱驰___________(4)悉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19.(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2分)
20.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参考答案:
17.(1)平民百姓(2)地位低下,学识浅陋(3)奔走效劳(4)全、都
18.(1)在军事失利时我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接受使命。(2)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19.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0.尽心为国,不谋私等;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9.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⑶抚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11.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2.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9. D(2分)
10.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11.(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12.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二)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①写诚②,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③,而备失势众寡④,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⑥,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⑦。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注】①[解带]比喻敞开胸怀。②[写诚]抒发诚意。③[举州委质]献出整个荆州投降。④[众寡]人少。⑤[吴会]吴国。⑥[乘胜克捷]乘胜扩大战果。⑦[军师将军]军事统帅。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行道之人弗受 皆以美于徐公
B.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君有疾在腠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以彰其咎 彰:表明,显扬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 后备又西取益州 西:西面
D. 江南悉平悉:全,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翻译:
(2)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翻译:
11.请从选文(二)中找出能表明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的句子,并从选文(一)(二)所叙述的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中任选一点,谈谈你所获得的感悟。(4分)
句子: (1)
感悟: (2)
8. 答案:D (共2分)
9. 答案:C (共2分)
10. 答案示例:(1)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排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共2分)
(2)在田野上亲自耕种,不求声名显扬。(共2分)
11.答案示例:句子:(1)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以亮有殊量。(共2分。能写出两句中任意一句即可)
感悟:(2)(共2分。能联系诸葛亮的所做所为1分,感悟言之有理1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北定中原 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 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丙】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望月亮,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
C.“转朱阁,低绮户”,写词人在朱阁转悠,倚户沉思,间接写出词人赏月时间之长。
D.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盖追先帝之殊遇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C.其视下也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D.以光先帝遗德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周亚夫军细柳》)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
②不宜妄自菲薄菲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乙文如何表现大鹏“志存高远”的形象特点?
(6)诸葛亮对后主有哪几方面的担忧?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6)【分析】参考译文:
【甲】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乙】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丙】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词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时间和缘由,没有地点;分析不正确。
B.应该是乐观的心态;“无限惆怅,流露出作者抑郁伤感之情”分析不正确。
C.暗示夜已深,“词人赏月时间之长”分析不正确。
D.分析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两个“盖”都是“原来是”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C.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反问,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个“以”,用来;第二个“以”,把。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冥:通假字,同“溟”,海。
②句意为: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菲薄:看轻自己。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怒,奋起;若,像;垂天,遮天。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句中重点词: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句意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语句中得出答案即可。
(6)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语句中概括答案即可。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诸葛亮项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等建议,表现了他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答案:
(1)D
(2)B
(3)①同“溟”,海;②看轻自己。
(4)①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5)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6)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②刑赏偏私,使内外异法;③亲小人,远贤臣。表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任人唯贤的性格特点。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25.下面选项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 (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答案
25. D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__________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列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以“兴复汉室”。全文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B.诸葛亮在分析蜀国内外势时,既指出了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也提出了振兴国家的有利条件。可谓析理精辟,全面透彻。
C.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第三条。
D.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写出了诸葛亮预感北伐失败的忧虑悲伤。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诸葛亮的“忠”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时
(2)善恶
(3)适宜恰当
2.(1)(陛下)确实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2)(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意对即可)
3.妄自菲簿 作奸犯科
4.D
5.赞扬:责任感,使命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否定:愚忠,狭隘爱国。明知扶不起为何还要为之?(言之有理即可)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出师北伐做了准备工作;而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
B.作者希望后主遇事多多询问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全部听取他们的建议,广开言路。
C.《出师表》写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是希望刘禅治理好国家,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D.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王朝,迁回旧日国都。
4.填空:选段分别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__________三件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往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的感情。
5.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奔走效劳
②怠慢、疏忽
③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受到了委任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B
4.临崩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5.从诸葛亮日夜辛劳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出师北伐,制定长远的军事计划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军事谋略的人,从诸葛亮对自己身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他为国事操劳、谋划布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 《出师表》翻译
★ 出师表教案
★ 出师表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