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何易于挽舟阅读答案(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edga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何易于挽舟阅读答案
何易于挽舟阅读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②令,县距刺史治所③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④,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⑤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⑥,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柯易于,安徽人,时任益昌县令。挽舟,指拉纤。②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③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④腰笏(hù):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⑤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⑥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多从( )宾客歌酒
(2)至则索( )民挽舟
(3)引( )舟上下
(4)偕骑还去( )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何易于尝(曾经)为益昌令
B.易于即(就)自腰笏
C.方(正)春,百姓不耕即蚕
D、当其无事,可以(认为)充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赞美何易于,请你结合文中具体事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跟随(2)求取、寻找(3)拉(4)离开
2.D
3.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对即可)
4.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关心爱护百姓。
关于文言文何易于挽舟的阅读及答案
何易于挽舟①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②令,县距刺史治所③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④,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⑤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⑥,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柯易于,安徽人,时任益昌县令。挽舟,指拉纤。②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③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④腰笏(hù):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⑤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⑥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多从( )宾客歌酒
(2)至则索( )民挽舟
(3)引( )舟上下
(4)偕骑还去( )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何易于尝(曾经)为益昌令
B.易于即(就)自腰笏
C.方(正)春,百姓不耕即蚕
D、当其无事,可以(认为)充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赞美何易于,请你结合文中具体事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跟随(2)求取、寻找(3)拉(4)离开
2.D
3.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对即可)
4.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关心爱护百姓。
书何易于文言文阅读答案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①舟。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节选自孙樵的《书何易于》
[注]①挽(wǎn),拉,牵引。②笏(hù),朝笏、笏板。③重榷(què)管,严格执行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④矧(shěn),况且、何况。⑤刬(chǎn),铲掉、剔除。
【小题1】选出与“以易于挺身为民”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小题2】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何易于亲自为刺史当纤夫的故事,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何易于的聪明才智。
B.何易于是一心为民着想,造福一方的清官;和崔朴扰民害民的不同品行 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何易于为了反对朝廷对百姓征收重税,纵火自焚,以示决心。
D.观察使最终没有弹劾何易于,说明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官员。
【小题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易于即腰笏 腰: ②会盐铁官奏重榷管 会:
③吏止死 止: ④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
【小题4】翻译文中的句子(4分)
(1)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2分)
(2)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腰:腰佩,腰间插着。(2)会:适逢,恰巧碰上(3)止:同“只”(4)厚:使……厚,增加,加重。
【小题4】(1)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2)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
说明文阅读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的说明顺序对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语文阅读怎么做能得高分
语文阅读要读懂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因为从小我们就说中文,接触汉语语言环境,所以要想读明白一篇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东西并不困难,难的是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含义,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考试常考的题目。
无论是初中语文还是高中阅读,其实答题并不需要我们自创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在阅读原文中稍加整理即可,甚至有些题目我们言之成理就会给分,所以语文题目很简单就看你是否用心。
找答案要讲究技巧,看分值写采分点,并且按题目顺序去原文中找答案,按先后顺序去找,不要颠倒了,否则找到的有可能就是错误的答案了,这就是考察我们筛选答案的能力。有些答案并不是以一句话的形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只能从中挑选出一两个关键性词语,这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自己组织语言。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引:引导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 治:治理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 绳:勒逼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以易于挺身为民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易于必召坐与食 今王与百姓同乐
D.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刺史崔朴乘船进入益昌县后,索民挽舟,身为下属的何易于既不趋奉讨好,也不驱民助兴,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于纵火焚诏,宁愿冒流放海裔的危险,也不厚赋毒民,征收茶税。这件事以易于与小吏间的问答来表现,显示出了小吏的刚正和易于的爱民。
C.为了使何易于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在引舟焚诏两个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部从极少、为政简约等不同角度予以补充和扩展。
D.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是作者以满腔热情而下的预言。这预言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也包含着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9.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易于曰:吾宁爱一 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译文: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译文: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译文: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原文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舟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舟行》阅读及答案
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科场不得意,年四十三才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未几,辞归故里。他性敏多慧,博览群书,尤喜野言稗史,据民间传说之神奇故事与话本,撰《西游记》一书,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晚年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工书法,善诗文,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一生创作丰富,但诗文大多散逸。
今译:
成群白鹭在晚风中飞翔,重重绿树辉映着火红的夕阳。风雨欲来前面村头乌云茫茫,我观赏“挂龙”,闲静地倚着船窗。
鉴赏:
这首诗描写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诗人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首句,“白鹭翻飞”,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
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闲倚船窗看挂龙”一句,一方面,描写了暴风雨袭来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面对风暴的淡定与镇静;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直面社会的勇气。作者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置身官场之外,静看社会风云变幻,闲倚船窗,泰然处之。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
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试题】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1.“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科场不得意,年四十三才始补岁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未几,辞归故里。他性敏多慧,博览群书,尤喜野言稗史,据民间传说之神奇故事与话本,撰《西游记》一书,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晚年过着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工书法,善诗文,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一生创作丰富,但诗文大多散逸。
【今译】
成群白鹭在晚风中飞翔,重重绿树辉映着火红的夕阳。风雨欲来前面村头乌云茫茫,我观赏“挂龙”,闲静地倚着船窗。
【鉴赏】
这首诗描写夏日舟行时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景色,句句围绕暴风雨将至的特点来写。诗人从时空变幻中下笔,先写水上,后写岸上,再由地上写到天上,远近交替,突出地描绘了“山雨欲来”的景物气氛。
首句,“白鹭翻飞”,是从水面写起。白鹭在水面上群聚,上下翻飞,时而腾空而上,时而俯掠而下,显得焦躁不安,它们已经预感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由于白鹭太多,似乎隔断了从浦口吹来的风。诗人其实已经感觉到浦口吹来的风,说“隔浦风”是为了突出白鹭之多和翻飞之乱。
次句写岸上,夕阳西下,余辉映照在岸边重重树木之上。“遥映”是诗人从坐在船上远望岸边的角度来写的.。这两句,一白一红,一动一静,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两句从地上写到天上,“一片云”在“前村”的上空聚集,“云将雨”,写出了时间的进程。诗人悠闲地斜倚在船窗边,看墨云翻滚形成的“挂龙” 景象,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闲倚船窗看挂龙”一句,一方面,描写了暴风雨袭来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面对风暴的淡定与镇静;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直面社会的勇气。作者才高八斗,却屡试不第,置身官场之外,静看社会风云变幻,闲倚船窗,泰然处之。
这首诗,把夏日暴风雨前的景色描绘得异常生动、细腻而逼真。色调既浓郁又澄净,既有动景亦有静景,既有远景,亦有近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运笔的高妙。而诗人的心情却显得十分闲适、恬静,从“闲倚船窗看挂龙”的情态中已传神地表现出来。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挽亲家对联
★ 挽父亲对联
★ 挽夫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