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何师俭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共含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汤圆爱喝汤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何师俭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 何师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婀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了官卖了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参考答案
4、B 5、D 6、A
7、(1)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上,皇上把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奏章中还弹劾了何师俭。杨文乾才知道何师俭不是孔毓珣一伙的人。
(2)何师俭被提拔担任按察使后,多次查清平反疑难案件。有故意强加给别人罪行的官吏,一定按照法律追究制裁,即使是贵族或者贤王的势力亲人也不徇私纵容。
参考译文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府。雍正元年,升职为广西右江道佥事,兵部又奏请让他留任了一年,世宗皇帝使命他升官衔留在兵部作事,并赐给他人参、貂皮。何师俭因为严格执行拒收贿赂,得罪了显要人物,被诬告是因为想逃避广西的瘴气故意留在兵部不走。侍郎李绂说:“如何部里各司官员都不值钱,有才干的人尤其劳累不堪,如果能外任为官,大家都争着去,更何况部里监司呢?”一年期满后,又请求留任,又被加授按察司副使官衔。司里的疏书奏章都出自他手,别的部门有难以处理的事有时也交给他办。
雍正三年,外任为江南驿盐道副使,皇帝召他面见对谈,勉励他保持操行,又赐他人参、貂皮,准他直接上书谈事。雍正四年,调任为广东粮驿道副使。那年广东遭受大灾,何师俭用存留的五万石米粮供作应急粮饷,约束所属官吏暂缓征服税赋。有人担心擅自作主会犯错获罪,何师俭说:“先请示下来再施行,老百姓就要困苦不堪了。”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相敌视,因为何师俭任盐法道,都想拉拢何师俭做为自己的助力。杨文乾怀疑何师俭是孔毓珣的同党,就令何师俭买铜,打算让他陷入赔钱的困境。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他就推荐)让何师俭担任按察使,孔毓珣又怀疑何师俭亲近杨文乾。等到杨文乾去世,孔毓珣便弹劾何师俭违反禁令开矿,侵扰铜价。第二年,代理巡抚的傅泰会审之后,事情才真情大白。皇上知道何师俭无罪,便命他前往陕西辅佐,管理军需。
何师俭在兵部,熟悉了各边境地区的形势和重点、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让他代理凉庄道参政。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支好帐逢等着。不久果然是这样。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何师俭说:“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都对军队行动不利。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他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
不久何师俭补缺调任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发生旱灾,进行下令把湖广地区的十万石米粮从商州龙驹寨送往陕西。何师俭主持这次运输,没运过一半,天降大雨,河溪水涨,骡马又少,不足以供应运输所需。商於山里没有积存粮食的地方,水路也不通畅,运输的船也不齐备。何师俭以秋粮收获在即为由,请求停止送粮,百姓也不会挨饿。当时军中缺乏马匹,发文要征用驿站用的马匹。何师俭说:“设置邮政驿站,如同人身体的血脉,一天也不能废掉。”拒绝了征用文书,这事最终就没有实行。
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官吏有故意陷害别人的,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雍正十三年,何师俭以眼病为由请求退休。高宗登上帝位之后,大赦的诏命下达,当时何师俭已经双目失明,就让吏员将文书读给自己听,遇到赦免名单上有名字的人,立刻就释放了,然后再上报。停留任上两个月,做完了自己的事务才回家。后来何师俭在家中逝世,陕西为他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于世,他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其父高励为乐安王,入隋后任职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状貌就像画出的一样,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应对灵敏。隋...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于世,他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其父高励为乐安王,入隋后任职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状貌就像画出的一样,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应对灵敏。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显贵旧臣,与士廉结为忘年之友,由此士廉知名。自以为本是北齐宗室之后,不想广交师友,隐居于终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便在仁寿年间,应举于文才甲科,补任治礼郎。斛斯政投奔高丽,士廉坐与他相友,被贬为朱鸢县主簿,因母亲年老不能居于瘴疠之地,便留其妻鲜于氏奉养而行。恰逢天下大乱,京师音讯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兵进犯交趾,丘和恐惧,打算出迎,士廉说:“长真兵众虽多,但孤军远来,其势不能持久,城中兵士还能作战,为何受制于人呢?”丘和便命士廉为行军司马,率兵迎击,大破其众。
高祖遣使领兵巡行岭南,武德五年(622),与丘和前来归降,那时秦王为雍州牧,引荐士廉为雍州治中,很亲近尊重他。隐太子与秦王嫌隙加深后,士廉便与长孙无忌秘密商议往讨,于当天率领吏士释放囚徒发给兵器铠甲,前赴芳林门助战。秦王为皇太子后,授士廉官为太子右庶子。后升任侍中,封为义兴郡公。坐隐匿王王圭章奏不及时上闻之过,左迁安州都督。
后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习俗怕鬼而忌讳重病,虽父母病重也不亲临服侍,而用竿头挂食物以让父母自取,兄弟之间不互借钱财。士廉为此设立条教,多方晓谕诱导督促落实,使其风俗顿时改变。引导儒生讲论经义,使蜀地学校再次兴盛。秦代李冰疏导汶江之水灌溉田地,沿渠之地每顷价值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在旧渠之外更开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积,蜀人赖此更加富裕。
后来入朝任吏部尚书,进封为许国公。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知姓氏族谱,凡所委用,无不人地两当。高祖皇帝逝世后,代行司空,负责营建山陵;加爵为特进,迁任尚书右仆射。士廉家族三世担任此官,世人以其贵为荣。
太宗巡幸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命士廉摄太子少师之职。并下达手诏说“:我能端居高拱于三川,而不忧关中,正是因为托付给你呀!”几年之后,上表请求离职,太宗听其解除右仆射之职,加爵为开府仪同三司,照旧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太宗征讨高丽,皇太子监国进驻定州。又摄太子太傅,同掌朝廷机务。
太子下令说:“寡人靠您加以训导,而近来听政,据案听您奉对,于我心实不能安,有关官员应当另设一案以奉太傅。”
士廉一再推让而不敢当。
返还至并州时生病,太宗亲临住地看望。贞观二十一年(647),病重,太宗到其私宅临问,为之泪下,去世时七十一岁。太宗又想临丧哭吊,房玄龄见太宗正在服食药石期间,上表劝谏说不要临丧。太宗说“:我与士廉有旧故姻戚的深重情义。岂只是君臣之礼份,您就不要再说了。”随即带领数百从骑出行。长孙无忌驰伏马前,陈说士廉遗言,请求不要临丧。太宗仍不答应,无忌直至伏地流泪,太宗才返回东苑,南向而哭。下诏赠予司徒、并州都督,谥为文献,陪葬于昭陵。当时正值寒食节,敕令尚宫以四车食物往祭,太宗亲自撰文。丧柩出横桥时,又登上城西北楼望丧而哭。高宗即位后,加赠太尉,配享于太宗庙廷。
士廉行为举止详谨华贵,但凡有所献纳,绅大夫全都瞩目以观,所上奏议一概焚其底稿,不让家人看见。士廉很早就看出太宗并非常人,以其所出之女嫁给太宗,这就是文德皇后。遗令墓中不得收藏他物,仅置衣服一套与平生所好的可终身遵循的记载先王典训的.书籍。
起初,太宗曾认为山东士人崇尚阀阅,后代虽已衰败,子孙仍然负其世望,嫁娶必定多收资财,因此人们称之为卖婚。于是下达诏令派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负责天下谱牒,参考史传记载,检验正定真伪,升进忠贤之家,斥退悖恶之族,先序宗室,后述外戚,抑退新立门户,登进旧日望族,前为富室,后为寒门,总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称之为《氏族志》,而崔干仍然位居第一等。太宗说:“我对崔、卢、李、郑并无嫌忌,只是见其后世衰弱,不再成为冠冕之族,而仍依仗旧望以取资财,其不肖子孙自高自大,贩卖松木贾,不知人们为何看重他们?北齐据有河北,梁、陈地在江南,虽有人物,仅处于偏僻下国,无可贵重,故以崔、卢、王、谢之族为重。如今谋士功臣凭忠孝学艺跟从我平定天下,怎能纳货于旧门,追其虚声而违其实情,以卖婚为荣呢?最高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最后有爵位任职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这才叫作门户。如今尽与此相反,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我将依照今日的冠冕官爵决定其姓氏的等级高下。”便将崔干列为第三等姓氏,然后颁布其书于天下。
高宗时,认为未叙武后世系,李义府又耻其家族无名,另派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重新改定,总计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上自叙其改定的缘由。将四家后族、餋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列为第一等姓氏,文武二品官与知政事三品为第二等姓氏,分别按官品爵位高低排列,分为九等,只取自身及兄弟子孙,其余亲属概不列入,改其书名为《姓氏录》。当时凡因军功升入五品官的人员,全都升其谱限,绅先生以此为耻,视之为“勋格”。李义府上奏尽取《氏族志》加以烧毁。又下诏规定后魏陇西郡李宝,太原郡王琼、荥阳郡郑温,范阳郡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郡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郡崔懿,晋赵郡李楷,总共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
起初,后魏太和年间,确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人为其首。其后代子孙矜尚门地。所以《氏族志》将他们一律降等。王妃与公主之婿尽取当代世勋贵臣名臣之家,未曾崇尚山东旧族,其后房玄龄、魏征、李责力等人又与他们结为亲家,以故声望不减。但每姓之中又依房望列出等第,虽同一姓,其中高低悬隔甚远。李义府因替其子求婚不成,便上奏予以禁止。
在这之后,天下这类衰宗落谱之家,同辈所不齿者,都称之为“禁婚之家”,更加自我贵重,凡其子女尽都暗自相互聘娶,天子不能禁止,世人认为这是弊病。
高士廉有六个儿子,其中履行、审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丧时哀毁过份,太宗遣使劝他勉强进食。娶东阳公主为妻,承袭其父的封爵。后由户部尚书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治政有能名。后坐长孙无忌之罪,谪迁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任官至左卫将军。其子高岐受章怀太子事件的牵连,下诏命令其家自行责处,真行持佩刀刺杀其子,断其首级抛弃道上,高宗看不起真行的行为,将他贬为睦州刺史。
审行从户部侍郎贬为渝州刺史。
赞文说:古代授予姓氏以旌表有功之臣,那时人们全为土著,因此名宗望族,列出郡国名称以自表出处,由此族谱世系之作兴起,目的是为了推明排列长幼亲疏,使百代之后不相混乱。但遭晋代流亡迁徙,胡虏扰乱中华,百宗破亡,士离乡土,其后世子孙仍携其系录,以显示所承祖先,而门阀要者,甚至卖婚以求财,丧尽廉耻。初年,流弊仍甚。天子多次抑制不为收敛。到中唐以后,世风教化浇薄,谱录又都废毁,公无常产拘束,士无旧德相传,说起李氏全都出自陇西,说起刘氏全都出自彭城。世代漫长,无从考查,冠冕之家与仆役之人混为一体,可叹息啊!
高俭字士廉,以字显于世,他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其父高励为乐安王,入隋后任职为洮州刺史。士廉敏慧而有度量,状貌就像画出的一样,书读一遍就能背诵,应对灵敏。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显贵旧臣,与士廉结为忘年之友,由此士廉知名。自以为本是北齐宗室之后,不想广交师友,隐居于终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便在仁寿年间,应举于文才甲科,补任治礼郎。斛斯政投奔高丽,士廉坐与他相友,被贬为朱鸢县主簿,因母亲年老不能居于瘴疠之地,便留其妻鲜于氏奉养而行。恰逢天下大乱,京师音讯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兵进犯交趾,丘和恐惧,打算出迎,士廉说:“长真兵众虽多,但孤军远来,其势不能持久,城中兵士还能作战,为何受制于人呢?”丘和便命士廉为行军司马,率兵迎击,大破其众。
高祖遣使领兵巡行岭南,武德五年(622),与丘和前来归降,那时秦王为雍州牧,引荐士廉为雍州治中,很亲近尊重他。隐太子与秦王嫌隙加深后,士廉便与长孙无忌秘密商议往讨,于当天率领吏士释放囚徒发给兵器铠甲,前赴芳林门助战。秦王为皇太子后,授士廉官为太子右庶子。后升任侍中,封为义兴郡公。坐隐匿王王圭章奏不及时上闻之过,左迁安州都督。
后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习俗怕鬼而忌讳重病,虽父母病重也不亲临服侍,而用竿头挂食物以让父母自取,兄弟之间不互借钱财。士廉为此设立条教,多方晓谕诱导督促落实,使其风俗顿时改变。引导儒生讲论经义,使蜀地学校再次兴盛。秦代李冰疏导汶江之水灌溉田地,沿渠之地每顷价值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在旧渠之外更开支渠,以增加灌溉面积,蜀人赖此更加富裕。
后来入朝任吏部尚书,进封为许国公。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知姓氏族谱,凡所委用,无不人地两当。高祖皇帝逝世后,代行司空,负责营建山陵;加爵为特进,迁任尚书右仆射。士廉家族三世担任此官,世人以其贵为荣。
太宗巡幸洛阳,由皇太子监国,命士廉摄太子少师之职。并下达手诏说“:我能端居高拱于三川,而不忧关中,正是因为托付给你呀!”几年之后,上表请求离职,太宗听其解除右仆射之职,加爵为开府仪同三司,照旧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太宗征讨高丽,皇太子监国进驻定州。又摄太子太傅,同掌朝廷机务。
太子下令说:“寡人靠您加以训导,而近来听政,据案听您奉对,于我心实不能安,有关官员应当另设一案以奉太傅。”
士廉一再推让而不敢当。
返还至并州时生病,太宗亲临住地看望。贞观二十一年(647),病重,太宗到其私宅临问,为之泪下,去世时七十一岁。太宗又想临丧哭吊,房玄龄见太宗正在服食药石期间,上表劝谏说不要临丧。太宗说“:我与士廉有旧故姻戚的深重情义。岂只是君臣之礼份,您就不要再说了。”随即带领数百从骑出行。长孙无忌驰伏马前,陈说士廉遗言,请求不要临丧。太宗仍不答应,无忌直至伏地流泪,太宗才返回东苑,南向而哭。下诏赠予司徒、并州都督,谥为文献,陪葬于昭陵。当时正值寒食节,敕令尚宫以四车食物往祭,太宗亲自撰文。丧柩出横桥时,又登上城西北楼望丧而哭。高宗即位后,加赠太尉,配享于太宗庙廷。
士廉行为举止详谨华贵,但凡有所献纳,绅大夫全都瞩目以观,所上奏议一概焚其底稿,不让家人看见。士廉很早就看出太宗并非常人,以其所出之女嫁给太宗,这就是文德皇后。遗令墓中不得收藏他物,仅置衣服一套与平生所好的可终身遵循的记载先王典训的书籍。
起初,太宗曾认为山东士人崇尚阀阅,后代虽已衰败,子孙仍然负其世望,嫁娶必定多收资财,因此人们称之为卖婚。于是下达诏令派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负责天下谱牒,参考史传记载,检验正定真伪,升进忠贤之家,斥退悖恶之族,先序宗室,后述外戚,抑退新立门户,登进旧日望族,前为富室,后为寒门,总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称之为《氏族志》,而崔干仍然位居第一等。太宗说:“我对崔、卢、李、郑并无嫌忌,只是见其后世衰弱,不再成为冠冕之族,而仍依仗旧望以取资财,其不肖子孙自高自大,贩卖松木贾,不知人们为何看重他们?北齐据有河北,梁、陈地在江南,虽有人物,仅处于偏僻下国,无可贵重,故以崔、卢、王、谢之族为重。如今谋士功臣凭忠孝学艺跟从我平定天下,怎能纳货于旧门,追其虚声而违其实情,以卖婚为荣呢?最高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最后有爵位任职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这才叫作门户。如今尽与此相反,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我将依照今日的冠冕官爵决定其姓氏的等级高下。”便将崔干列为第三等姓氏,然后颁布其书于天下。
高宗时,认为未叙武后世系,李义府又耻其家族无名,另派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重新改定,总计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上自叙其改定的缘由。将四家后族、餋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列为第一等姓氏,文武二品官与知政事三品为第二等姓氏,分别按官品爵位高低排列,分为九等,只取自身及兄弟子孙,其余亲属概不列入,改其书名为《姓氏录》。当时凡因军功升入五品官的人员,全都升其谱限,绅先生以此为耻,视之为“勋格”。李义府上奏尽取《氏族志》加以烧毁。又下诏规定后魏陇西郡李宝,太原郡王琼、荥阳郡郑温,范阳郡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郡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郡崔懿,晋赵郡李楷,总共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姻;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
起初,后魏太和年间,确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人为其首。其后代子孙矜尚门地。所以《氏族志》将他们一律降等。王妃与公主之婿尽取当代世勋贵臣名臣之家,未曾崇尚山东旧族,其后房玄龄、魏征、李责力等人又与他们结为亲家,以故声望不减。但每姓之中又依房望列出等第,虽同一姓,其中高低悬隔甚远。李义府因替其子求婚不成,便上奏予以禁止。
在这之后,天下这类衰宗落谱之家,同辈所不齿者,都称之为“禁婚之家”,更加自我贵重,凡其子女尽都暗自相互聘娶,天子不能禁止,世人认为这是弊病。
高士廉有六个儿子,其中履行、审行、真行有名。
履行居母丧时哀毁过份,太宗遣使劝他勉强进食。娶东阳公主为妻,承袭其父的封爵。后由户部尚书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治政有能名。后坐长孙无忌之罪,谪迁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任官至左卫将军。其子高岐受章怀太子事件的牵连,下诏命令其家自行责处,真行持佩刀刺杀其子,断其首级抛弃道上,高宗看不起真行的行为,将他贬为睦州刺史。
审行从户部侍郎贬为渝州刺史。
赞文说:古代授予姓氏以旌表有功之臣,那时人们全为土著,因此名宗望族,列出郡国名称以自表出处,由此族谱世系之作兴起,目的是为了推明排列长幼亲疏,使百代之后不相混乱。但遭晋代流亡迁徙,胡虏扰乱中华,百宗破亡,士离乡土,其后世子孙仍携其系录,以显示所承祖先,而门阀要者,甚至卖婚以求财,丧尽廉耻。初年,流弊仍甚。天子多次抑制不为收敛。到中唐以后,世风教化浇薄,谱录又都废毁,公无常产拘束,士无旧德相传,说起李氏全都出自陇西,说起刘氏全都出自彭城。世代漫长,无从考查,冠冕之家与仆役之人混为一体,可叹息啊!
张俭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性佞邪 素性:朴素的品性
B.于是刊章讨捕 刊章:刊登文章
C.俭得亡命 亡命:丢掉性命
D.若不重其名行 名行:名声和品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
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A.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
B.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钦因起抚笃
C.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D.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俭美好的德行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的一组是( )
①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③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④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⑤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⑥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最初被地方推荐为茂才,因为刺史讥笑他,所以张俭称病推辞不就。
B.张俭冒死严劾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
C.由于受到陷害,张俭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当政者的不得人心。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仕,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不再参预政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译文: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译文:
答案:9、D(A素性:一向的品性。B刊章:在诏令上删除告密者的名字。C亡命:逃命)10、B(A①所:助词,当“所……的”讲。②所:名词,处所,地方。B均为人称代词,他。C①因:连词,于是,便。②因,介词,“依照、根据”。D①以,连词,因。②以,连词,假如)11、D(①侯览的行为。③朱并对张俭的陷害。⑥张俭不得已接受卫尉的官职)12、A(“以刺史非其人”的意思是“因为刺史不是与职位相称的人”)13、①张俭弹劾侯览和他母亲的罪行,请求诛灭他们。②张俭天下知名,他逃亡不是因为他真有罪。
何铸传阅读答案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入朝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御史丞廖刚推荐何铸操履正直,可备拾遗补阙选用。即命他对策。何铸首先陈述“:感动上天的道德莫过于孝,感动物的道德莫过于诚。诚孝既至,那么徽宗棺椁就会归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继承大业,恢复故地,又有什么困难呢?”皇帝嘉奖采纳。
拜任监察御史,不久迁任殿中侍御史。上章论说:“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博取名声,托名以谋取私利,言不由衷而首尾背向,行险自售而设计倾轧,为事奉君主之失。怀着险恶的计谋,施行刻薄的政治,轻浮不端,傲慢无礼的,为自己品行之失。请求明白好恶,申饬中外,各自务求正心术,不要有所欺诈怪诞。”这些话大概意有所指。当时将温州诸宫殿神像迁往湖州,有关部门奉迎,所过之地骚扰民众。何铸说:“孝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得到四海之内民众的欢心。浙东旱灾,如果再加以骚扰,恐怕民众怨咨。请务从简约,不得过于骚扰。”奏章上报后,此事于是停止。擢升右谏议大夫。他说“:中兴宋室的关键,在于立志,天下之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想与不想。希望陛下事无大小,精思熟虑,求其十分恰当然后实行。这样,事情就会没有不当。”不久任御史中丞。
早先,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屡立战功,被金朝所深深忌恨,秦桧厌恶岳飞异己,想除掉他,胁迫岳飞原来的.部将王贵上告岳飞叛变,逮捕岳飞囚禁在大理寺监狱,先命令何铸审讯。何铸将岳飞召到庭中,质问他反叛的罪状。岳飞脱下衣服将背部给他看,背上有原来刺下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皮肤之中。接着查证都没有证据,何铸觉察到岳飞冤枉,报告秦桧。秦桧不高兴地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说“:我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岳飞吗?强敌未灭,无故杀一大将,会失去士卒心,不是国家的长久计策。”秦桧无言以对,改令万俟审理,岳飞死于狱中,儿子岳云被斩于集市上。
秦桧对何铸怀恨在心。当时金朝派萧毅、邢具瞻前来议和,秦桧说“:先帝棺椁没返,太后鸾舆还在北方,不派大臣难以祈请回来。”于是任命何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作为报谢使到金朝。何铸说“:这次远行如同颜真卿出使李希烈,但是君命不能推辞。”回来复命后,秦桧指使万俟弹劾何铸包庇岳飞认为他没有反叛,想把他流放到岭表,高宗没有答应,只将他贬谪到徽州。
当时有人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询问何铸在哪里,是否被任用。于是朝廷又使他知温州。不久,以端明殿学士身份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朝廷,何铸极力推辞。于是再派他出使金朝,使命秘而不传。回来之后,高宗复许以重用。何铸又极力请求奉祠,任资政殿学士、知徽州。过了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去世,时年六十五岁。
何铸仁孝友爱廉洁节俭。显贵之后,无屋可居,只能寄居在佛寺中。他为岳飞辩冤,也是人们难以做到的。但绍兴九年以后,他遍历台谏官,所弹劾的如赵鼎、李光、周葵、范仲、孙近等人,不免迎合秦桧旨意,议论者以此看不起他。至于慈宁归善,棺椁复还,虽有何铸祈请之力,但却是金朝素定的计谋。
早先,金朝众将都已厌兵欲和,但难于由自己发起,因此让秦桧全家航海归来,秘密定有约定。绍兴以后,宋军屡次获胜,金朝想和更加坚定。到这时,遣何铸衔命出使,大概是秦桧的阴谋,因何铸曾经争论岳飞冤狱,而岳飞最终死去,让金朝知道而和议能够迅速达成。
何铸死后四十多年,谥号“通惠”,家属辞谢。嘉定初年,改谥号为“恭敏”。
韩 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助教、博士:太学教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齿:交谈
B.以之升于礼部 升:上报
C.初入太学,岁率一归 率:大约
D.蕃之力不任其体 任:承受
11.下列几组句子,能表现何蕃孝勇的一组是
A.①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 ②蕃,纯孝人也
B.①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②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
C.①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②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D.①葬死者之无归 ②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求学二十多年,刻苦自励,每年参加进士考试。他毫不气馁的精神感动了太学生们,太学生纷纷写文章向朝廷推荐他。
B.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爱莫能助。而何蕃又与一些礼部官员不合,故不被录用。
C.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向司业阳城求助,结果因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D.何蕃才德俱佳,却像卑下的湖泽一样难以施展才华。作者对此深表惋惜,同时借本文对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给予了披露。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3分)
(2)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4分)
(3)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3分)
10.A (齿:并列)
11.B
12.A (感动太学生的是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即“学成行尊”。)
13.(1)(何蕃)忧虑双亲年老而不能克制自己(的心情),一天,行礼告别诸生想要回到和州去供养父母。(“闵”、“自克”宾语前置、“揖”各1分)
(2)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并把他们养育起来。(“居”、“不为非义”、“字”各1分,定语后置句1分)
(3)所以,凡是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蕃啊!(“凡”、“立”、“独”各1分)
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年年应进士科考(被推举参加礼部进士科考试,称为“举进士”),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因此,太学生那些人都尊崇称誉他,不敢和他相比较。他们一起向助教、博士说起何蕃,助教、博士又把这种情况向司业、祭酒陈述申报,司业、祭酒撰写条列何蕃的众多品行中,昭然的事情多达几十件,(他们)又把它们上报给礼部,进而又借此使天子知道了。京师的太学生们来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知道何蕃的公卿大夫多得不得了,但无人在礼部担任官职;在礼部为官的,又大多与何蕃不合。因此,何蕃不被录用。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这以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一日,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空缺了祭酒(的职位),适逢阳城出任道州刺史,没有挽留得住何蕃。
欧阳詹说:“何蕃,是仁爱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大小好事,一定努力而为,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仁爱吧!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相貌平常,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欧阳詹说:“朱泚作乱,太学诸生发动起来想要跟从他,来请何蕃出面,何蕃正色叱责他们。太学六馆的士子不跟从作乱,这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了啊!何蕃居于下位,他能够替人做的好事不能广及众人。这就好像水,成为了湖泽,不能成为河流啊!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满了内心,施行于太学,善行积累得多,施行到的地方却不远啊。天将下雨,水气向上蒸腾,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水气都会上升,既然这样,那么湖泽的抱负,也会有施展的一天!大约是需要等待那水气上升的时机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藩啊!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不要让何藩的事迹被埋没了。
《宋史·杨昭俭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嗣复,唐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授,唐刑部尚书。父景,梁左谏议大夫。
昭俭少敏俊,后唐长兴中,登进士第。解褐成德军节度推官。历镇、魏掌书记,拜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同修《明宗实录》。书成,迁殿中侍御史。
天福初,改礼部员外郎。晋祖命宰相冯道为契丹册礼使,以昭俭为介,授职方员外郎,旋加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诰。不逾月三拜命,时人荣之。又为荆南高从诲生辰国信使,赐金紫。使回,拜中书舍人,又为翰林学士。
时骄将张彦泽镇泾原,暴杀从事张式,朝廷不加罪。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抗疏论列,请置之法.疏奏不报。会有诏令朝臣转对,或有封事,亦许以不时条奏。
昭俭复上疏日!“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迭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御史台纪纲之府.弹纠之司.衔冤者固当昭雪.为蠹者难免放流.陛下临御以来,宽仁太甚,徒置两司,殆如虚器。遂令节使慢侮朝章,屠害幕吏,始诉冤于丹阙,反执送于本藩。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愿回睿断,诛彦泽以谢军吏。”由是权臣忌之。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
未几,起为河南少尹,改秘书少监,寻复中书舍人。时河决数郡,大发丁夫,以本部帅董其役,既而塞之。晋少主喜,诏立碑记其事。昭俭表谏日:“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已之文。”言甚切至,少主嗟赏之,卒罢其事。周世宗爱其才,复召入翰林为学士。岁余,改御史中丞,多振举台宪故事。未几,以鞫狱之失,与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并出为武胜军节度行军司马。
开宝二年,入为太子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太宗即位,就加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卒,年七十六。
昭俭美风仪,善谈名理,事晋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节选白《宋史·杨昭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B.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C.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D.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进士第指科举考中。
B.解褐:解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易上官服。指人仕。
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宋代为清要之职。
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昭俭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官运亨通,曾经一月三拜命,当时人人都以他为荣。
B.杨昭俭是诤臣,在皇帝面前敢于直言,无论是张彦泽案,还是晋少主立碑记,他都直陈不讳。
C.杨昭俭因为张彦泽案,权臣忌惮他,也因为得罪权贵,被停官。
D.杨昭俭为官几起几落,但他始终心系朝廷,善于进谏,为权者应该庆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刻石纪功,不若降哀痛之诏;搞翰颂美,不若颁罪己之文。(5分)
(2)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5分)
参考答案
10.B(原文:天子君临四海,日有万机,懋建诤臣,弥缝其阙。今则谏臣虽设,言路不通,药石之论不达于圣聪,而邪佞之徒取容于左右。)
11.A(进士第:进士第是科举时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12.C(原文“会请告洛阳,不赴晋祖丧,为有司所纠,停官。”并非得罪权贵。)
13.(1)陛下刻石碑记录功绩,不如发布哀痛的诏令;写文章颂美,不如颁布白责的文章。
(2)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大多委屈白己顺从他的意思。
评分细则:(1)5分,译i出大意给3分,关键词“纪功”“降”“罪”各1分;句意2分。
(2)5分,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词“利口”“构谤”“徇”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曾祖父杨嗣复,在唐朝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书。祖父杨授,在唐朝为刑部尚书。父亲杨景,在后梁为左谏议大夫。
杨昭俭少年时聪明英俊,后唐长兴年间,登进士第。出来为官任成德军节度推官。历任镇、魏掌书记,授为左拾遗、直史馆,与中书舍人张昭远等人一同编修《明宗实录》。书编成,升迁为殿中侍御史。
天福初年,改为礼部员外郎。晋祖命令宰相冯道任契丹册礼使,让杨昭俭为副,授职方员外郎,随即加官虞部郎中,不久以本官为知制诰。不超过一个月就三次授官任职,当时的人赞扬他。(紧接着)又做荆南高从诲生辰国信使,赏赐他金紫。出使回来,授官中书舍人,然后又做翰林学士。
当时骄横的将官张彦泽镇守泾原,残暴的杀死从事张式,但朝廷没有加罪于他。杨昭俭与刑部郎中李涛、谏议大夫郑受益上书直言论说,请求依用法律处置张彦泽。疏奏没有答复。正逢有诏令叫在朝的大臣依次对答政事,有人上呈密封的章奏,也允许随时分条陈奏。
杨昭俭再一次上疏说:“天子统治天下,日理万机,设直言谏诤大臣,弥补政治的缺失。当今则是谏诤的大臣虽然设立,而向朝廷进言的道路不通畅,药石般谏议的话不能传到圣上的耳中,而奸邪谄媚之徒在左右讨好。御史台是执法的官府,弹劾纠察的`部门,喊冤的人本来应当得到昭雪,作恶的人难以避免被流放。陛下统治天下以来,过于宽厚仁慈,白白地设置了两司,几乎如同虚设。于是让节度使轻视侮辱朝廷的典章,屠杀幕府的官吏,本来最初是向朝廷申冤,反被送回当地审理。这样是苟且安抚跋扈之心,而不能体恤冤屈之苦。希望陛下重新判决,杀掉张彦泽向军吏谢罪。”因此权臣忌恨杨昭俭。碰巧他请求到洛阳休假,没有奔赴晋祖的丧事,被有关部门检举,停了他的官。
不久,起用他任河南少尹,然后改迁为秘书少监,很快再任中书舍人。当时黄河决口危及数州,大量征发壮丁民工,杨昭俭以本部长官主管这次劳役,很快把决口堵住。晋少主高兴,下令立碑记录这件事。杨昭俭上表进谏说:“陛下刻石碑记录功绩,不如发布哀痛的诏令;写文章颂美,不如颁布自责的文章。”言辞很恳切,晋少主赞赏他,最终停止了这件事情。
周世宗爱他的才能,又征召他入翰林为学士。一年多以后,杨昭俭改为御史中丞,努力整顿御史台的旧典章制度。不久,由于审讯案件的失误,与知杂御史赵砺、侍御史张纠一起出朝任武胜军节度行军司马。
开宝二年,杨昭俭进朝任太子詹事,因为眼病请求辞官。六年,以工部尚书退休。太宗即位,就地加任礼部尚书。太平兴国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杨昭俭风度仪表优美,善于谈论名理,事奉后晋有正直的名声。然而言辞锋利喜欢讥讽人,执政大臣害怕他陷害,大多委屈自己顺从他的意思。
《旧唐书杜景俭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10.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
B.上古时长度单位产生很早,例如寸、咫、尺、丈、寻、常、豆、仞等都是长度单位。在周制中,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C.“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D.“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 敬辞有台甫、尊、令、贤、仁等。
11.B(豆是容量单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武则天曾拿出梨花来问宰臣是何种祥瑞之兆,只有景俭认为不是祥瑞,提醒武则天可能是政令有失,得到武则天赞扬。
C.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外族入侵,国土沦丧,驻守将领都受到牵连将要获罪。景俭认为他们是形势所迫,应该得到宽宥,所幸建议被采纳。
D.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则可以活下来。
12.C(不是将领们将要获罪,而是沦陷地的百姓将要获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答案:(1)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咫尺:小小的。相保:保证。非……耶:不是……吗?三个点各1分,句意2分)
(2)不久有诏书授予房嗣业荆州司马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俄:不久。人吏:百姓和官吏。意:想法,心意。三个点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杜景俭,少年时以明经科中举,多次升迁后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任职令未到,(房嗣业)就要处理政事,又鞭打下属官吏,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为什么为了这几天的俸禄,连皇上的圣旨也等不得,就想要处理政事,这不是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有诏书授房嗣业荆州司马 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钦犯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把季秋院内长出的梨花一枝拿给宰相们看,问:“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说:“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够使秋天的树木再开花,即使周文王的恩德惠及道旁的芦苇,也不能超过。”唯独杜景俭说:“根据《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祸。’《春秋》也讲:‘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不停的雨。’现在已经到了秋天,草木枯黄凋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却理而不能顺,这是臣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则天说:“您是真宰相啊!”延载初年(694),杜景俭 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为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又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被贼兵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将把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最终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过了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泄宫廷机密,降职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何曰愈,字云亹,广东香山人。曰愈少随父宦,读书励志,有幹材。道光初,授四川会理州吏目。土司某桀骜,所部夷人杀汉民,知州檄曰愈往验,以贿乞免,却之。乃率众来劫,不为动,卒成验而还。狱上,大吏廉得直,曰愈由是知名。捐升知县,以习边事,办西藏粮台,三载,还补岳池县。不畏强御,豪右敛戢。练乡团,缮城郭,庀器械。逾数年,滇匪犯岳池,后令赖所遗械以拒贼,时比张孟谈之治晋阳云。调署平山,以母忧去。< /> 咸丰六年,服阕,宁远府野夷出巢焚掠,大吏檄曰愈参建昌镇军事。川西倮夷凡数十支,自雷波、瓘边,滇南二十四塞,频年肆扰。值西昌县告变,曰愈驰至,众大譁,曰:“夷伤吾人。”曰愈曰:“若等平日欺夷如鹿豕,使无所控告,故酿祸。今且少息,吾为若治之。”乃集兵练出不意捣夷巢,夷皆匍匐听约束。汉民屋毁粟罄,夷请以山木供屋材,并贷穀为食。曰愈谕民曰:“此见夷人具有天良,若等毋再生衅。”汉、夷遂相安。曰愈既益悉夷、番之情伪,山川之险隘,拟绥边十二策,格不得上。< /> 未几,滇匪韩登鸾纠众入会理州境,声言与回民寻仇。回民疑汉民召匪,因焚民居。曰愈率一旅往,闻流言奸细伏城内,乃下令毋闭城。三日后,按户搜查,容奸细者从军法。越三日,城内外贼党悉遁。曰愈曰:“吾不闭门、不遽搜者,正开其逃路耳。”众皆服。遣人持榜文谕登鸾,遵示释怨退去。复持谕回民,回民曰:“昔日被水灾,田庐尽没。何公一骑渡水赈我,又为我濬河,至今无水患。戴德未忘,今敢不遵谕!违者诛之。”自是回民亦不扰州境。事定,镇府上其功,会有攘之者,遂不叙。比粤匪犯蜀,曰愈数陈机宜,当事不能用。退居灌县,后归,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