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秒倒计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⑴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3分)
⑵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本诗前四句点明诗题,交代“放船”的原因。(2分)②作者送客到苍溪县后,碰上连日阴雨,山路湿滑,返回时只能弃马乘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源于舟行之快。(3分,意思对即可)②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2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杜甫一家人流浪寄居川西并顺着川江向东而去的路上所作。一条小船,载着杜甫全家老小,满载着年迈的杜甫,在川江上飘荡。诗中表现了作者前程渺茫,正如小船在江中无助地飘摇,承载着满腹心事。
这是永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天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万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鸟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惊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何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杜甫《放船》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放船
【唐】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放船:坐船顺流而下。
⑴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3分)
⑵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本诗前四句点明诗题,交代“放船”的原因。(2分)②作者送客到苍溪县后,碰上连日阴雨,山路湿滑,返回时只能弃马乘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源于舟行之快。(3分,意思对即可)②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2分,意思对即可)
【简析】
放船即乘船。但顺水而下方可言放船,谓其顺流而下,放任可也。逆流而上则撑篙摇橹,言摇船、撑船,不言放船。
这是记叙粹公春季时一次乘船出行的`经历的诗,一首七言绝句。“上四放船之由,下四放船景事。见青而惜峰过,望黄而知橘来,皆舟行迅速之象。青是雨后色,黄是秋深色。”【赵汸注】青字黄字略读,乃上一字,下四字格。
诗很精炼地描述了清晨时坐着船顺流扬帆前进时的景况,两岸的景致很美,心境也很欢快;预示着这次旅行一定会很顺利。诗写得很活泼,很生动,很有情趣!
赏析:
杜甫一家人流浪寄居川西并顺着川江向东而去的路上所作。一条小船,载着杜甫全家老小,满载着年迈的杜甫,在川江上飘荡。诗中表现了作者前程渺茫,正如小船在江中无助地飘摇,承载着满腹心事。
这是永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天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万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鸟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惊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何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杜甫《新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注:
火云:俗称火烧云
一叶风:秋风
萤焰:萤火
搔首:用手抓头
⑴这首诗题为《新秋》,首联是如何表现秋天“新”的特点的?
⑵“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请简要分析。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字进而描写景物的?
(5)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云还具有夏天云的特点,天气还很热,但是已经有叶子被吹落,这是秋的特点。这个时候既有夏的特征又有秋的特点,说明是夏末秋初,体现了秋“新”的特点。(意对即可)
⑵不能。诗歌描写的是新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不是新秋了。(扣住“新秋”,意对即可)
⑶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三点中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4)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
(5)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到了秋天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赏析:
《新秋》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杜甫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这首诗既写了新秋季节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功名难就的苦闷心情。
诗题名为《新秋》,确实写出了新秋的特点。一至六句按顺序写新秋黄昏到夜晚的景色,本来天上火云峥嵘,尚未散尽,而凉风却卷着落叶来了。一片树叶带来了秋讯,于是无数园林处于萧瑟的气氛中,捣衣声在寂寥中传来,蝉在残月下悲鸣,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这些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秋图。有意思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也融进了秋色中。他的“欹枕初惊一叶风”和“夜深搔首叹飞蓬”,一惊一叹,正是诗人在夏秋交替时的独特感受。他功名未就,心有苦衷,眼看夏去秋来,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所以深夜搔首,感叹不已。这样写就使得诗人形象和诗中秋景物我一体,显得情景交融。
新秋有时也作为月份,指的是七月。
杜甫《江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1).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分)
(2).有人认为本诗是杜甫诗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2分)
(2).不同意。 (1分)全诗表达了诗人表面悠闲恬适,内心忧国忧民的焦灼苦闷情绪 (2分) 结合“寂寂春晚”“物自私”“一颦眉”等合理分析 (2分)
赏析: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像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诗人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诗人的闲适心情完全没有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王维是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在平时,原是极不愿意“迟迟”的,诗人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维的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诗人无关,引不起诗人心情的欣悦,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他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写到这里,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经表露无遗了。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761年春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放船,放船杜甫,放船的意思,放船赏析 -诗词大全
放船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放船,放船杜甫,放船的意思,放船赏析 -诗词大全
放船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
江市戎戎暗,山云VV寒。
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
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杜甫《放船·送客苍溪县》赏析
【作品原文】
放 船
唐· 杜甫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注释】
苍溪县,地名,位于 四川盆地北缘深丘,巴山东障,剑门西横,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山明水秀,名胜星列。有誉为“嘉陵第一楼”的临江古寺,诗圣 杜甫到此游览,作《放船》诗,“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 放船回。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隐兴游哉!”
【简析】
放船即乘船。但顺水而下方可言放船,谓其顺流而下,放任可也。逆流而上则撑篙摇橹,言摇船、撑船,不言放船。
这是记叙粹公春季时一次乘船出行的经历的诗,一首七言绝句。“上四放船之由,下四放船景事。见青而惜峰过,望黄而知橘来,皆舟行迅速之象。青是雨后色,黄是秋深色。”【赵汸注】青字黄字略读,乃上一字,下四字格。
诗很精炼地描述了清晨时坐着船顺流扬帆前进时的景况,两岸的景致很美,心境也很欢快;预示着这次旅行一定会很顺利。诗写得很活泼,很生动,很有情趣!
【试题】
1、本诗前四句与诗题“放船”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1)本诗前四句点明诗题,交代“放船”的原因。(2分)(2)作者送客到苍溪县后,碰上连日阴雨,山路湿滑,返回时只能弃马乘船。(1分,意思对即可)
2、后人评价“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两句写得“入神”,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从视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舟行的迅疾。船上之人远远看到一片青色,还没来得及看仔细,两岸的峰峦便一闪而过;刚看到一片黄色,岸边成熟的橘柚就好像扑面而来。这样的视觉效果均于舟行之快。(3分,意思对即可)(2)句中,“青”“黄”互衬,“过”“来”交织,凸显了两岸风景的独特优美,使本来静止的山峦和橘柚立即鲜活灵动起来。(2分,意思对即可)
【同题诗拓展阅读】
放 船
唐 · 杜甫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
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赏析】
这是永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天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万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鸟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惊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何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杜甫《南邻》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该诗写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朱山人是诗人的近邻,平日二人过从甚密。
杜甫《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3)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4)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眼中的“南邻”是怎样的形象? (3分)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3、儿童好客,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2分,每点1分)
4、是一个安贫乐道、殷勤待客的隐士形象。
鉴赏: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93;《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鲛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试题: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思路点拨】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横征暴敛,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第(1)题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 分;答出“欲辨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第(2)题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两题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透析】(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技巧点拨】读懂古典诗歌内容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读懂古典诗歌的内容,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入手,微观上,从具体诗句入手,将每句的意思分别叠加,方可构成画面;宏观上要结合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做深入思考。读懂了诗歌内容,就可以进而把握古典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往往附着在诗人所选定的的具象上,这样具象加上了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就成为了意象。因此把握意向就成为了分析概括诗人情感的关键和捷径。
背景:
中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不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杜甫《晓望》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晓望
【唐】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4.诗歌颈联的景色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予以赏析。(4分)
5.尾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秋季;(1分)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分)
(2)“地坼”,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3)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1分)。
4.作者选用江帆、木叶等典型意象,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地坼”,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5.诗人荆扉独居,漂泊他乡.只能与麇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2分)。
翻译:
白帝城中更声响尽,山南微微显露出晨光。
太阳从寒意笼罩下的高耸山峰顶上升起,飘荡在重叠的山岭间的隔夜阴云仍未散去。
大地像要冻裂了一般,江面上连一只帆船都不见,清朗的天空下不断有秋叶飘落。
本是应当与亲朋友人相伴的,却只能守在柴门院内整日只与麋鹿作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从清朗的天气、飘落的木叶可以看出,诗中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颈联的景物描写中,“地坼”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尾联的叙述,指出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与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
★ 《乡愁》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