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欧阳修《画眉鸟》全诗翻译赏析(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2008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欧阳修《画眉鸟》全诗翻译赏析
[译文] 现在才知道关在笼中的画眉鸟,其叫声远不如在林中自由自在的啼叫声优美、随意。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啭鸟婉转地啼叫。
②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③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④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
⑤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
⑥始知:现在才知道。 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
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
(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译文2:
山林中的画眉鸟自由飞翔、到处欢畅, 任它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
这时我才感觉到即使用金笼子来养它, 也不如由它自由自在的啼啭惬意。
赏析:
《画眉乌》,又题作《郡斋闻百舌》。画眉乌,一种背部羽毛棕褐色,腹部灰白色的小乌,又名百舌,可以供人笼养的呜禽。画眉鸟呢喃吟唱,婉转动人,故张潮在《画眉笔谈题辞》中称:乌语之佳者,当以画眉为第一。
此诗作于庆历亡年(1047)春,其时作者正在贬居滁州任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失败后,于庆历五年,政治革新人物范仲淹、杜衍等人先后被贬官外任。欧阳修为他们呜不平,积极上琉申辩,引起朝中保守派的.极大不满。同年,又借他妹妹的女儿行为不检为由,大做文章,将他贬知滁州,在滁其间,他虽然寄情山水,超脱物外,看似抱着旷达的胸怀,实际上他深感备受压抑,心情异常苦闷。当他目睹笼中的画眉鸟任人摆布,不得自由进而想到林间的画眉鸟可享受大自然的优美春光, 自由自在;由于环境不同,其鸣声似亦不同。作者由物及人,深有感触,于是寄情于乌,借物扦怀,写下了《画眉鸟》这首极负盛名的小诗。
百瞬千声随意移二句,极写画眉乌的鸣声婉转动听、自由活泼和环境的美好,寄寓诗人企盼与向往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此二句意谓,画眉鸟无论是在红色或紫色的花丛中,或是在高例、低树之间,总是随意移动, 自由地歌唱。这里,首句中的百瞬干声,不只是形容林中乌多.而且表明乌的叫声既好听、腔调又多种多样。随意移三字。点出画眉乌可以自由地飞翔于花树之间,其呜声亦随着移动而有远近高低的变化。这句山花红紫树高低。描写出画眉乌的生活环境。既,有红或紫的各种野花,又有高或低的树木.酐喀千声的画眉乌,可以自由地飞翔,更可以自由地歌唱,真是鸟类自由活动的乐园。前二句极力渲染画眉乌在林中无拘无柬、自由鸣哄的生活,正是为下面议论蓄势.使之与后二句构成强烈的对比。
始知锁向金笼听二句,转入议论,抒发感慨,借以表达诗人对摆脱束缚,冲出牢笼,争取自由的热烈向往。此二句意谓.这时,才知道把画眉乌关在笼子里听它歌唱,远远不及它在林间自由自在地呜叫好听。其实,这二句本身就是对比. 林间和金笼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境地,纵然金笼是金的,但毕竟是笼。被锁在笼里啼叫,当然比不上在林间自由自在地歌唱了。这里,诗人所以这样写.看来与诗人的身世境遇有关。此前,欧阳修身在朝中,官居高位,做知谏院、知制浩等;如今却被贬知滁州.其境遇与笼中画眉乌极为相似。因此,表面上是写画眉鸟.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寄寓着诗人对自由生活的企盼、向往和追求。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乌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乌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首追求人生自由的颂歌。诗中既有浓郁的济味,又有深邃的理趣。堪称一首真正的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有:
首先,情、景、理三者结合.理趣盎然。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二句言理,理不离景。而景和理又都体现并贯穿着诗人赞美大自然和追求自由的充沛热情,这种热情洋溢在全疗的字里行间。使情、景、理三者融合。既不离诗的特质,又富有意趣情韵,使诗味和理趣熔于一炉、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其次,以物喻人,寓意深远。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画眉乌,实际上是在写入。诗中以金笼喻官场,以鸟锁向金笼听,比喻官场的受束缚和不自由;又以鸟在林间自在啼,比喻摆脱官场后的自由和快乐。采取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蕴含丰富,寓义深远,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乌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这样, 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二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画眉鸟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欧阳修
作者欧阳修在晚年的时候作了这首诗《画眉鸟》,表达自己想要辞官的意愿以及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翻译
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赏析
这首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欧阳修《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译文] 隐隐轻雷从杨柳那边传过来,池塘上空突然下起了一阵急雨。雨点落在宽大的荷叶上面,发出嘀滴答答的声音。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
注释:
月华:月光、月色之美丽。这里指月亮。
帘旌(jīng):帘幕。
簟(diàn):竹席。
水精:即水晶。
译文1:
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声,旋即玉洒池塘,雨打荷叶发出细碎声响。雨歇后,小楼两角挂着半截彩虹。倚着栏杆的地方,等待明月升起。
燕子飞来似要窥视画栋内的隐秘,而窗帘已经垂下。平展的竹席凝着凉意。两只水晶枕头,旁边挨着一枚金钗。
译文2:
柳树那边雷声轻,雨点落池中。雨打荷叶四溅,噼噼啪啪响声。阵雨停,小楼西角看彩虹。久倚栏杆不忍去, 直待桂魄挂天空。
燕子飞来画阁中,摘下玉钩,放下帘栊。夜已深,竹席凉意生。席纹平,好似不动水波纹。 水精双枕相并,旁有坠落钗凤。
赏析:
此词写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雷则来自柳的`那一边,雷为柳隔,音量减小,故曰“轻雷”,隐隐隆隆之致,反异于当头霹雳。雷在柳外,而雨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雨来池上,雷已先止,唯闻沙沙飒飒,原来是“雨声滴碎荷声”。奇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乃其叶盖之声。又着“碎”字,盖为轻雷疏雨,雨本一阵,而因荷承,声声清晰。
雨本不猛,旋即放晴故曰“小楼西角断虹明”。断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无以复加处又加一重至美。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被此一“明”字写尽,因为它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光线、色彩、时间,境界深远。
断虹现于小楼西角。由此引出上片闻雷听雨之人。其人独倚画阑,领此极美的境界,久久不曾离去,一直到天边又见了一钩新月,宛宛而现。“月华生”三字,继“断虹明”三字,美上增美,其笔致温丽明妙,匪夷所思。
下阕继月华生而再进一层,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夜深了。凉波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字,下“平”字,写透静处生凉之境。水晶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以精美华丽之物写理想的人间境界。而结以钗横,则写出夏夜人不寐的情状。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
欧阳修木兰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注释: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
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译文一: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译文二: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赏析一: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很好地体现了欧词的艺术特色。
赏析二: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赏析三:
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词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前于欧阳修的花间派词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词中,他没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全词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带着凄凉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木兰花词牌说明
木兰花,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其中韦庄词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
格律对照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知何处。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
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
画眉鸟阅读答案以及全文赏析 欧阳修
《画眉鸟》的创作背景是欧阳修在晚年曾经多次提出辞官时候所作,表达他心中的忧郁。
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加以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①这首诗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
②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③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3、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分)
答: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1分)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1分);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1分)。
4、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这首诗借鸟抒怀(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1分)
赏析
这首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的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元好问》全诗翻译赏析
元好问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注释】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歌谣:指北朝民歌《敕勒歌》。
绝不传:已绝迹不再流传。
穹庐一曲:指敕勒歌。
中州:中原。
【译文】
像北朝民歌《敕勒歌》这样慷慨激昂的民歌已绝迹不再流传,
这首民歌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从古至今中原人民代代相传的英雄气概,
也影响了北方敕勒民族。
【赏析】
这首诗评论了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歌》描绘了开阔壮美而又和平安定的草原风光,有豪放刚健、粗犷雄浑的格调。元好问重视民歌,前两句他肯定、推崇这首民歌慷慨壮阔深厚的气势,推举它不假雕饰而浑然天成。
后两句点出了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影响。敕勒本是北方一个游牧民族名称,居住地方在敕勒川(今山西北),元好问认为,看《敕勒歌》的产生和风格,是中原的慷慨豪迈的气魄传给了阴山下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敕勒歌》表现了我国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春江花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海上那一轮明月,正伴随着潮水的涌动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丽光华,随着波浪闪耀到千里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会没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全都像细碎的雪珠闪烁。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莹的白霜流布,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与天空连成了一片透明,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孤独的明月高悬在中天。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
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云向远空缓缓飘去;青枫浦那种远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游子禁不住心中的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么地方思念着明月照耀的爱人的小楼呢?
多令人伤心啊,此刻那楼上的月光正流连不去;它应该也照耀到了离去游子的梳妆台。
它溜进爱人漂亮的闺房,卷上窗帘也赶不走;它留在捣衣石上,用手将它拂去它还会返回。
游子思妇们此时相互思念,却听不到对方的音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流去关照对方啊。
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边,就梦见了花朵零落将尽;春天已过了一半还不回家,怎不令人伤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尽;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开始偏西了。
残月深深隐入了茫茫海雾;远在北方碣石南方潇湘的离人啊,回家的路途该是多么的遥远。
不知其中能有几人乘着月光转回家乡?残月掩映着大江两岸的树木,深深激荡人的心情。
赏析:
张若虚(660年-约7),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
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蜀道难全诗翻译及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诸葛亮曾通过蜀道与为魏国交战,李白借此怀念古人,怀想当年战况恶劣,百姓民不聊生,作者重提旧事,表面上是感叹蜀道这块地方交通不便利,实则隐含对社会的一种思绪。
蜀道难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iě),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作品注释 ⑴《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噫吁戯:惊叹声,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⑾坐:徒,空。膺:胸。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⒀凋朱颜:使人变老了。去:距离。盈:满。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转,转动。 ⒁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⒃“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有声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险要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译文2: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 欧阳修的诗赏析
★ 芳兰全诗翻译赏析
★ 蜀道难全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