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读在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共含11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读在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

篇1: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

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

出自薛逢《宫词》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金兽:宫门上的兽形门环。

铜龙:滴漏计时用的铜制龙纹漏壶。

云髻(jì):高耸的发髻。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韵译

清早十二楼宫女都在忙梳妆,在望仙楼上盼望临幸的君王。

宫门上的金兽含锁冷冷清清,听着水滴铜龙觉得白日太长。

梳完云髻还要对着镜子修饰,换上华贵的罗衣又添上芳香。

傍晚远远地窥望正殿帘开处,袍袴宫女正为君主清扫御床。

散译

十二楼的宫女,清晨都忙着刻意梳妆,她们在望仙楼上翘盼,等候临幸的君王。兽形的门环冰冷,整天紧紧地锁上,铜龙缓缓滴水,白昼异样地漫长。梳理好乌云般的发髻,又对着明镜再三端详,把罗衣重新更换,浓浓地熏得芳香。远远窥见正殿里掀开帘幕,穿着短袍绣袴的宫女在打扫御床。

赏析

《宫词》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宫怨诗描述了宫妃从早到晚盼望君王临幸的情景,表现了她们望幸不得的哀怨之情。首联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领联描写宫中环境,颈联进一步描写宫纪们刻意打扮的情形,尾联写官妃窥见下级宫女正在打扫正殿御床而希望落空。此诗心理描写细腻真切,通过环境的描写演染凑凉气氛,生动形象。

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像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篇2:宫词,宫词薛逢,宫词的意思,宫词赏析

宫词,宫词薛逢,宫词的意思,宫词赏析 -诗词大全

宫词

作者:薛逢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F宫人扫御床。 【注释】 ①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②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③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④袍F宫人:指穿着衣F的宫女。【译文】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内容是代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篇3:《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宫词》

作者: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注解】:

1、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2、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4、袍晒人:指穿着衣傻墓女。

【韵译】: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

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

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

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

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评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内容是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赏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篇4:唐诗之薛逢:宫词

唐诗三百首之薛逢:宫词

唐诗三百首全集

《宫词》

作者: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宫人扫御床。

【注解】:

1、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2、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4、袍?宫人:指穿着衣?的宫女。

【韵译】: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

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

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

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

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评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内容是代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

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

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

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

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

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篇5:李商隐《齐宫词》全诗赏析

李商隐《齐宫词》全诗赏析

齐宫词⑴

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注释:

⑴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至白下。凭吊齐、梁旧事,有感于两朝皆务浮华享乐,于纸醉金迷、轻歌曼舞之间,兴衰代续,乃有此作。

⑵“永寿”二句:《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齐废帝东昏侯宝卷起芳乐、芳德、仙华、大兴、含德、清曜、安寿等殿,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萧衍师至,王珍国、张稷应之,夜开云龙门,勒兵入殿。是夜,帝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卧未熟,闻兵入,趋出北户,……直后张齐斩首送萧衍。”同书又载:“又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此以永寿宫代指齐宫,言宝卷宠潘妃及亡国之事。夜不扃:夜里未关宫门(因有内应)。

⑶梁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梁台即萧梁宫禁之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⑷九子铃:《南史·齐废帝东昏侯纪》又载:“庄严寺有九子铃,外国寺佛面有光相,禅灵寺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

赏析:

前两句“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写南齐亡国。齐废帝宠潘妃,专为她修建永寿、玉寿、神仙等豪华宫殿;又凿金为莲花,贴放于地,令潘妃行走其上,说是“步步生莲花”。公元5(永元三年),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率兵入建康,齐将为内应,夜开门,勒兵入殿。当晚废帝在含德殿笙歌作乐方罢,还未睡着,却被斩。在实际中,这个事件时间跨度大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诗人单刀直入,截取横断面,从兵来国亡之夜着笔,将“永寿”、“金莲”等情事不露痕迹地融化在里面,不仅简炼紧凑地交代了南齐的覆亡,刻画出了废帝死前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而且透露出亡国前的种种奢淫情况。由此却可窥见南齐亡国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教训。

这种集中概括的写法颇像戏剧作品把场景限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构成具有尖锐戏剧冲突的场面,通过幕前交代幕后一样。将“含德殿”改为“永寿殿”,将夜开宫门改为“夜不扃”,这种细节上的改动,同样出于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的需要。废帝国亡身死,是以“金莲无复印中庭”这种富于暗示性的咏叹之笔轻轻带出。“无复”一语,似讽似慨,寓讽于慨。

后两句“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转写梁台(宫)歌管。梁台实即不久前齐废与潘妃荒淫享乐的齐宫,不过宫殿易主而已。“歌管三更”与“夜不扃”、“犹自”与“无复”呼应。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故事。诗人既没有对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写,更不诉诸平板的叙述议论,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细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

九子铃是宫殿寺观的饰物。史载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这在废帝的荒淫生活中虽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诗人特意让九子铃出现在“梁台歌管三更罢”之时,不仅串贯了齐、梁两代,而且让它发挥丰富的暗示作用。

以静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闹。诗人虚点“梁台歌管”,实写歌管声歇(“罢”)后寂静中传来的“风摇九子铃”的声响,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闹。因为在喧天的歌管声中是听不到铃声的。“九子铃”是齐废帝奢淫、荒唐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个亡齐遗物出现在梁宫歌管声中,暗示了梁宫新主继承的.是亡齐旧衣钵,“犹自”一语,点明此意。

以已经闭幕的一出衬托正在串演的一出,暗示梁台的必然崩溃。“九子铃”不仅是齐废帝荒淫生活的见证,也是其亡国殒身的见证。和荒淫亡国联结在一起的九子铃,对于歌管依旧的新朝来说,乃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歌管既然依旧,“永寿兵来夜不扃”的一幕,“金莲无复印中庭”的结局也必然重演,“荆棘铜驼,妙从热闹中写出”(姚培谦评),“不见金莲之迹,犹闻玉铃之音;不闻于梁台歌管之时,而在既罢之后。荒淫亡国,安能一一写尽,只就微物点出,令人思而得之”(屈复评),对这首诗构思的新颖精巧,表现的含蓄蕴藉,特别是暗示的成功运用,都作了精到的分析。

作者的微意似乎不止于此。如果仅仅是以古鉴今,向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一个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专写齐事即可达到目的,不必兼写齐梁,作者借同一齐宫串演齐梁两代统治者肆意荒淫的丑剧,特别是借九子铃着重揭露梁台新主重蹈亡齐旧辙,无视历史教训,其真正用意似乎是要通过“亡国败君相继”的历史现象显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李商隐暗寓在艺术形象中没有明白说出的旨意,杜牧恰像代他作了痛快淋漓的表达。着力写“梁台歌管”,正是给当代封建统治者画像。

篇6:白居易《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诗文解释】

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词语解释】

泪尽罗巾:眼泪湿透罗巾。罗巾:一种丝织品的巾帕。

梦不成:即长夜难眠不能入梦。

按歌声:按着节拍而歌唱。

红颜:青春美丽的容貌。

恩:指皇帝的恩宠。

倚:靠。

熏笼:罩在香炉上的.竹笼,古代贵族妇女用来熏衣被。

【赏析】

这首诗又名《后宫词》,是一首宫怨词,以他人的歌舞欢笑反衬自己的枯寂哀怨,色未衰而爱已弛,指斥统治者的薄幸寡恩。诗人描写了一个红颜未老就失去宠幸的宫女不幸的遭遇,表现了宫女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语言浅近,明快舒畅,情感深沉细腻,真切感人。

一开始就着力描写这个失宠宫女的无限的悲苦,终日以泪洗面,泪湿罗巾,彻夜难眠。但是前殿却歌舞终宵,尽情纵乐,寂静的深 夜,清晰地传来阵阵的歌声,这对一个失宠禁闭深宫的宫女来说,只会勾起更深的愁苦怨恨。这两句虽是从失宠宫女的角度来写,但实际上还是一枯一荣的对比,深 化了主题。第三句紧接第二句正面抒情,色未衰而皇帝的宠爱已经断绝,内心的悲苦是很深重的。绝望之余,只好斜靠熏笼坐到天明。结句既描绘得十分形象,又饱 含言外之意,可以说是句绝意不绝。

篇7:薛逢《宫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薛逢《宫词》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1)本诗从格律上看,是一首 (诗)。(2分)

(2)请简要分析颔联中“锁衔金兽连环冷”中的“冷”字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七言律诗(“七律”也可)。

(2)“冷”:冰冷,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2分),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2分),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妃孤寂无聊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要基本相同)

赏析: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篇8:金城宫,金城宫薛逢,金城宫的意思,金城宫赏析

金城宫,金城宫薛逢,金城宫的意思,金城宫赏析 -诗词大全

金城宫

作者:薛逢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忆昔明皇初御天,玉舆频此驻神仙。龙盘藻井喷红艳,

兽坐金床吐碧烟。云外笙歌岐薛醉,月中台榭后妃眠。

自从戎马生河雒,深锁蓬莱一百年。

篇9:顾况《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顾况《宫词》全诗翻译赏析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诗文解释】

高高的楼上奏起了笙歌,风传送着宫妃的欢声笑语。明月照着宫殿听到漏斗的声音,卷起水晶一样的珠帘,希望能接近银河。

【词语解释】

月殿:月宫。

秋河:秋日之银河。

韵译:

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

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

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对比地写出宫妃的两种不同遭遇,一边的欢歌笑语映衬出一边的孤独寂寞。全诗描绘生动,语言精练,一闹一静,一荣一枯,对比鲜明。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这是一首描写宫怨的诗,前两句描写受宠者的欢乐情景,笙歌四起,月光如水,和风习习,一阵阵欢声笑语。后两句则写失宠者的遭遇,室内悄无声息,这些失宠的宫妃们惟有与冷寂的滴漏声和帘外的秋日星河相依为伴。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了一阵阵笙歌;宫女妃嫔们的欢声笑语,随风飘来。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明月的`银辉洒向宫殿,随着月影移动,只听得漏斗计时的嘀嗒声;卷起水晶帘来,遥望窗外的银河正横在秋夜的上空,牛郎与织女被无情地隔在银河的两边。

这首宫怨诗的优点在于含蓄蕴藉,引而不发,通过欢乐与冷寂的对比,从侧面展示了失宠宫女的痛苦心理。玉楼中的笙歌笑语越发反衬出被冷落者的孤苦伶仃,反衬出失宠者的幽怨哀婉之情,即使不明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篇10:李商隐《宫妓》全诗赏析

李商隐《宫妓》全诗赏析

宫妓,是指供天子娱乐之公妓,犹宫女。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宫妓》。

宫妓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赏析】

宫妓是公妓之一种,供天子娱乐之公妓。我国宫妓之设,原以供天子娱乐,性质颇似朝鲜之宫妓,起源不可考。《晋书·武帝本纪》云:“大康二年,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此“妓妾五千人”既为宫妓之滥觞。(参考历史学家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 )这首诗的题目“宫妓”,指唐代宫廷教坊中的歌舞妓。当时京城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宫廷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左多善歌,右多工舞。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玄宗开元初,又置于蓬莱宫侧。诗中所写的宫妓,当是这种内教坊中的女乐。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一两句描绘宫廷中的歌舞场面,正点题目。汉代未央宫有披香殿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歌舞过的地方。唐代庆善宫中也有披香殿,“新殿”或取义于此。但此处主要是借这个色彩香艳而又容易唤起历史联想的殿名来渲染宫廷歌舞特有的气氛。对于披香殿前的歌舞,诗人并未作多少具体的铺叙,而是着重描绘了“珠箔轻明拂玉墀”的景象。珠箔即珠帘;玉墀指宫殿前台阶上的白石地面。轻巧透明的珠帘轻轻地拂着洁白的玉墀,这景象在华美中透出轻柔流动的意致,特别适合于表现一种轻歌曼舞的气氛,使人感到它和那些“斗腰支”的宫妓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斗腰支”三字,简洁传神,不仅刻画出宫妓翩跹起舞的柔媚之态,而且传出她们竞媚斗妍、邀宠取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它还和下两句中的“鱼龙戏”、“偃师”,在竞奇斗巧这一点上构成意念上的关联。不妨说,它是贯通前后幅,暗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诗眼。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三、四两句突转,集中托讽寓慨。“鱼龙戏”,本指古代百戏中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进行种种奇幻的表演。《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可见这是一种变幻莫测、引人注目的精彩表演。不过,从题目“宫妓”着眼,这里的“鱼龙戏”恐非实指作为杂技百戏的鱼龙之戏,而是借喻宫妓新颖变幻的舞姿。末句的“怒偃师”用了《列子·汤问》的一则故事;传说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偃师献上一个会歌舞表演的“假倡”(实际上是古代的机器人),“钡(抑)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以为是真人,和宠姬盛姬一起观赏它的表演。歌舞快结束时,假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生气,要杀偃师,吓得偃师立即剖解假倡,露出革木胶漆等制造假倡的'原料,终于免祸。三、四两句是说,等不到看完宫妓们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君王就要对善于机巧的“偃师”怒气冲冲。

原故事中的偃师是一个善弄机巧的人物,但他却差一点因为弄巧而送命。这种机关算尽、反自招祸患的现象具有典型意义。诗人用偃师故事,着眼点正在于此。诗中的宫妓和“偃师”的关系,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和偃师的关系;而诗中所描绘的“斗腰支”、“鱼龙戏”,又正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的歌舞,所突出的正是偃师的机巧。那么,透过“不须”、“终遣”这两个含意比较明显的词语,可以看出,诗中所强调的正是善弄机巧的偃师到头来终不免触怒君王,自取其祸。如果把这首诗和《梦泽》、《宫辞》等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联系起来考察,便很容易发现“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和“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之间有着十分神似的弦外之音。宫廷歌舞原是政治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迎合邀宠、红粉自埋的宫女,一时得宠、不管将来的嫔妃,和玩弄机巧、终自召祸的偃师,则正是畸形政治生活的畸形产物。在诗人看来,他们统统是好景不常的。

篇11:《新嫁娘词》全诗赏析

《新嫁娘词三首》全诗赏析

《新嫁娘词三首》是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所著,王建字仲初,他一生写出了大量反应当时人民生活疾苦的优秀乐府诗。《新嫁娘词三首》描写了当时社会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

【年代】:唐

【作者】: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内容】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词解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象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

,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象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象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

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

徐凝《汉宫曲》全诗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乡愁》全诗赏析

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鸳鸯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全诗翻译赏析

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合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薛逢《宫词》全诗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