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U小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U小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篇1:《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洞庭阻风

张 泌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①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②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注】①青草:指青草湖。②一溪:指湖边的港汊。

【试题训练】

1.首联、颔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阻风”的?(4分)

阅读答案:①江面上空荡广阔,景物萧然;②钓船因风大被迫整日停泊岸边;③暮春三月,浪涛汹涌;④岸上飞花如烟,迷蒙一片。①③④从侧面、②从正面表现了“阻风”。(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2.这首诗颈联、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阅读答案:颈联直接抒情,表达自己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2分)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成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3分)

赏析一:

这是诗人途经洞庭遇风路阻时所写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举目远眺,但见与洞庭湖相连的江面上空荡荡的,天气阴沉,景物萧索,使人顿生抑郁之情,风大浪高,无法渡过洞庭,只得枯坐在钓船之内,尽日相伴的只有岸边的菰蒲。所谓“菰蒲”,即菱白与菖蒲。“尽日”二字,表明了诗人因风路阻而无法行路的无可奈何心情。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整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下面的进一步描写作了铺垫。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是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青草”,即青草湖,其湖之南有青草山,因名,又名巴丘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涨则与洞庭相接,所谓重湖,即古之云梦泽。诗人举目向青草湖方向望去,暮春三月的风特别大,湖面被吹得波涌浪翻,岸上的杨花也被吹得四处飞扬,迷蒙一片,把流入洞庭的河汊上空都给遮掩住了。这两句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是承接首联中所描绘的氛围而来的。关于“一溪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作如此的解释:“夜泊洞庭湖边港汊,故有‘绿杨扑地一溪烟’句,否则风景全不合矣,玩末句自明。”沈德潜的解说是正确的,所谓“一溪”,当是指湖边的港汊。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颈联的这两句承上开始抒情。路阻于洞庭之滨,又遇上了不作美的天公,诗人感叹道,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显然这是诗人自身的经验之谈,因为诗人已经远眺了并已生了伤春之心,而且更令其尴尬的是,愁闷已极的诗人此刻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来解愁。沈德潜在《说诗语》中对律诗的五六两句是这样要求的:“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这两句由景转情,确有别开一境、耸然挺拔的感觉。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诗歌的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举目远眺,只见此刻已经夕阳西下,虽说景色萧然,但仍有几家渔人的房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远处,只是看上去不成村落而已。这里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以萧然的感觉,当然,也是因风受阻于郊外的孤身旅人抑郁心理的折射。

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显得不露痕迹,含蓄有味;在结构章法上,所见与所感交互递现,诗脉清晰,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律诗。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镇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其后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开始抒情感叹,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避免产生伤春之心,最后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

本诗一作许棠诗。张泌同唐末罗隐、韦庄、郑谷、牛峤等绝大多数诗人一样,曾为功名滞留长安。然而,仕途的困顿,使他四处漂泊,久羁异乡。这首七律即借因风被阻洞庭时所见,抒发其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首联即交待了自己被阻之时的境况:“空江”,洞庭湖汇集了湘、资、沅、澧数江,并有数道通长江。可是,连日大风,水上没有船只航行,江面空空阔阔,只剩下层层白浪此起彼伏。极目时,苍茫一片,令人倍感萧然。故曰“空”。七个字勾勒出寂寥空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纵归心似箭亦只能望江兴叹,诗人整日滞留船上,所见尽是生于浅水处的“菰蒲”。“菰”,即茭白。“蒲”,水草。船因阻风泊于港汊,故尽日唯见菰、蒲。一个“尽”字,诗人心中因船行受阻,无法早日回乡的无奈、怅惘亦跃然纸上。同时,也通过自己“尽日”之所见点出了人在异乡的孤独境遇,除了眼前的千叠白浪、船边丛生的“菰蒲”,一怀愁绪无从倾吐,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正面来写水上、岸上的景象。“青草”,湖名。在今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接湘阴县界,湘水所汇。因湖南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故名。向与洞庭湖并称。一湖之内,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有沙洲间隔。暮春三月,连日大风,水面浪涛汹涌;岸上飞花(绿杨花)如烟,迷蒙一片。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暮春时节,偏又连日大风,漫天柳絮纷纷扬扬,迷濛一片,如烟如雾,像是小溪中升腾起的雾气。一个“扑”字写出了柳絮逐风而舞的状态,极具动感。《唐诗别裁》注云:“夜泊洞庭湖港汉,故有‘绿杨花扑一溪烟’之句。”一边是白浪层层,一边是白絮纷纷,水上陆上尽是白色,这种冷色调更添了几许凄凉。首句直接写风,连日的风使水面空空荡荡,足见风之大,而这两句则从侧面来写风之大,正是因为有风,才有“浪高”,才有“花扑”,前后两联从不同角度入手,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第三联由写景转到抒情。春景是美好的,但放眼望去,却见狂风摧花,颈联直接抒情,表作者虽未写繁花如何,但如此大的风,岸上百花定是零落不堪。而自己呢,有才华满腹,却艰于仕途,大好年华在等待中一去不复返,伤春之情便油然而生。本就“多情”,偏又是春去难留,风阻归程,叫人焉得不伤悲!愁浓时应该有酒,销这一腔愁绪,销这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可是,潦倒之际却又无钱买酒,内心的苦楚便籍这两句诗倾泻出来。读来令人既同情其处境,亦为其觉伤感。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衬托或对比)来写眼前的景象:岸旁只住着几户人家,零零落落不成村落,静默在夕阳之下。这一切在诗人看来却是另有一番理解: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毕竟胜过自己形只影单,这便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将暮春时节游子的伤春之情、羁旅之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愧是晚唐的佳作。

篇2:洞庭阻风古诗翻译及赏析

洞庭阻风古诗翻译及赏析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这两句是说,三月渡湖,青草湖浪高水深;溪水之上,烟雾笼罩,杨柳飘花,迎面扑来。一派阳春三月的景象,写来真切、生动,色彩鲜明,景象清新。

洞庭阻风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注释

⑴空江:洞庭湖水面横无际涯,尽日因风被阻,所以显得江面空旷。浩荡:指风吹浪涌,白波浩荡记。景萧然:这是同无风时比较,无风时江面百舸争流,异常热闹,而今船只避风,江面显得萧然。

⑵菰(gū):即艾白;蒲(pú):水草,孤与蒲,皆生长在浅水处。泊钓船:钓船停在港湾中。

⑶青草:湖名,今在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接湘阴县界,因湖南省有青草山,而且湖中多青草,故名。青草湖向来就和洞庭湖并称。一湖之内,有沙洲间隔,一名青草,一名洞庭。

⑷情多:指多愁善感的人。莫举伤春目:不要放眼看那使人伤心的春天的景象。

⑸兼:又加上。

⑹渔人:打渔的人。夕阳边:在夕阳洒落的岸边。

参考译文

江面上浩荡荡景色萧萧然,终日里只看见菰蒲钓鱼船。

青草湖里浪高三月从此过,杨花飞絮扑面江上风烟满。

多情怀绪莫要观看伤春景,无法消愁只因没有买酒钱。

极远处还布那几户渔家在,不成村落散住在那夕阳边。

赏析

《洞庭阻风》是唐代诗人张泌(一作许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诗人镇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其后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开始抒情感叹,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避免产生伤春之心,最后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

这是诗人途经洞庭遇风路阻时所写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举目远眺,但见与洞庭湖相连的江面上空荡荡的,天气阴沉,景物萧索,使人顿生抑郁之情,风大浪高,无法渡过洞庭,只得枯坐在钓船之内,尽日相伴的只有岸边的菰蒲。“尽日”二字,表明了诗人因风路阻而无法行路的无可奈何心情。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整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下面的进一步描写作了铺垫。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是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诗人举目向青草湖方向望去,暮春三月的风特别大,湖面被吹得波涌浪翻,岸上的杨花也被吹得四处飞扬,迷蒙一片,把流入洞庭的河汊上空都给遮掩住了。这两句是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是承接首联中所描绘的氛围而来的。一个“扑”字写出了柳絮逐风而舞的状态,极具动感。《唐诗别裁》注云:“夜泊洞庭湖港汉,故有‘绿杨花扑一溪烟’之句。否则风景全不合矣,玩末句自明。”一边是白浪层层,一边是白絮纷纷,水上陆上尽是白色,这种冷色调更添了几许凄凉。首句直接写风,连日的风使水面空空荡荡,足见风之大,而这两句则从侧面来写风之大,正是因为有风,才有“浪高”,才有“花扑”,前后两联从不同角度入手,将洞庭暮春风起时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颈联的这两句承上开始抒情。路阻于洞庭之滨,又遇上了不作美的天公,诗人感叹道,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显然这是诗人自身的经验之谈,因为诗人已经远眺了并已生了伤春之心,而且更令其尴尬的是,愁闷已极的诗人此刻身上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沽酒来解愁。沈德潜在《说诗语》中对律诗的五六两句是这样要求的:“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这两句由景转情,确有别开一境、耸然挺拔的感觉。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诗歌的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举目远眺,只见此刻已经夕阳西下,虽说景色萧然,但仍有几家渔人的房子,零零落落地散布在远处,只是看上去不成村落而已。这里的零星房屋,远方的西下夕阳,同样也给人以萧然的感觉,当然,也是因风受阻于郊外的孤身旅人抑郁心理的折射。

该诗以景传情,以情染景,情景交融。这首诗中景物本身就含有不尽的情意,而诗人的悲愁又给景物罩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因此,饶有余味,绵绵不尽。在结构章法上,所见与所感交互递现,诗脉清晰,不失为一首有特色的律诗。

相关试题

【注】①青草:指青草湖。②一溪:指湖边的港汊。

1.首联、颔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阻风”的?(4分)

参考:①江面上空荡广阔,景物萧然;②钓船因风大被迫整日停泊岸边;③暮春三月,浪涛汹涌;④岸上飞花如烟,迷蒙一片。①③④从侧面、②从正面表现了“阻风”。(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2.这首诗颈联、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颈联直接抒情,表达自己伤春之情及因风受阻不得归乡的羁旅愁思;(2分)尾联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也可答成衬托或对比)。虽只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却胜过自己形只影单,更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因风伤春、羁旅忧愁的情怀。(3分)

篇3:《江上阻风》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上阻风》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上阻风

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3分)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1分)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1分)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巨浪与“征人泪”作类比(或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征人的泪水竟如长江水一样可以随风作浪,并且以江上的如雪白浪来比喻白发(或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和长江都为西风阻行而愁白了头发),更是新奇之至。(2分)抒发了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或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1分)(3分)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莱阳市)人。清初著名诗人,与安徽宣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

赏析: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一夜西风,流更急,浪更大,仿佛长江也被风浪所阻。江水翻腾,浪花雪白;诗人伫立风中,白发飘飘,触景伤情,心有戚戚:故园之思,羁旅之愁,仕途之苦......,种种复杂的情感“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诗人的身心与长江融为一体,我即江水,江水即我,诗人的愁苦也融入了江中,朵朵浪花不正是满江的白发吗!

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篇4:《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雁 ”、“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赏析:

《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篇5:《武昌阻风》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昌阻风》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请简要分析。(4分)

(3)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妙处。(4分)

(4)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2分)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 和愁绪。(2分)

(2)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2分),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此句中诗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

(4)不同意。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

阅读练习二:

(1)说说本诗第一句中的留字的表达效果。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3分)将春风拟人化,化无情为有情,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诗人的留恋之意。(意合即可)

(2)(3分)运用了借景抒情、正话反说(或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意思对即可)

赏析

诗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风阻滞,只好暂留武昌。全诗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后两层意思乍看相反相对,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后面故作解脱流露的却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两句从正面入手,写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动。后两句曲折委婉,从反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门却被滞阻在半路的诗人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整日间到水边散步的。最后一句同样如此,表面上说自己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飞花的景致而忘记了忧愁,事实上却正表明了心中无尽的愁绪。[2]

这首小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谓无穷归思满东流,是以水流无尽比喻内心的无限归思之情。这种手法并非方泽独创,如李白有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之喻;李煜则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欧阳修喻离愁之情。不过方泽诗也有其独到处,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显得十分自然贴切;这水不是虚指,而是眼前的实物,这种即景取喻,最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实,全诗更惊人的妙处还在于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说,文章曲折生姿,这首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委宛曲折、波澜起伏的抒情手法。一个人的心情,如果表现得太率直,则一览无遗,索然寡味;如果拐个弯,换个角度,欲擒故纵,欲抑故扬,便比较耐人咀嚼。这首绝句将诗人的心思和盘托出,却又盖上一层纱巾,让人去端详回味。明明是为风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颇有迁怨于风之意,他却说江上春风留客舟,如同春风有意,殷勤劝留。实际是阻,却说留,这里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风所阻,无端惹了一怀愁绪,心烦意乱,他却说与君尽日闲临水。君是谁,诗人没有说,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说得通。这无关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闲字,诗人并没有那种闲情逸致来临流赋诗,这是实愁而说闲,这里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无穷归思,有无尽乡愁,根本无心欣赏柳絮飞花,他却说贪看飞花忘却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来诗人都喜欢吟咏,如孟浩然诗说: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但是,诗人此时的漂泊之感,使他无心去欣赏武昌的花柳。无心而说贪看,这里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大凡故作宽解之语的人,都缘于不解之故。这首诗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宽解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故作解语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现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逻辑的,因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4-5]

宋代蔡绦《西清诗话》说,方泽不以文艺名世,而《武昌阻风》一绝诗语惊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对这首诗推崇备至。

篇6:《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3分)

(2)D、E。(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及“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起,谓首作也。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

篇7:《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2分)

2.这首诗中描述了诗人什么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2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2.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5 分,写出一点得2 分,写出两点得4 分,写出三点得5 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有欠缺酌扣)

二:

(1) 请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 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贫病潦倒; ②蔑视官场; ③心系国、民,有救物济世之怀;

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⑤以贫为乐,安守穷途。(任选4点,一点1分)

(2)内容上:揭露了是非混淆的社会本质;(1分)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1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前半句回答了颔联“闲吟客”的具体内容,后半句点明了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的深层原因。(1分)

【赏析】

这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潦倒书生的感世伤怀之作。此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饱蘸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全诗的布局谋篇颇费匠心,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诗人的情感与诗的主旨完美结合。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概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怎样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出诗人的正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腐朽统治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斩截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的'确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当时的社会本质。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太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并且议论中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愤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诗人感情的波涛,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盘又一盘,愈转愈入佳境。

篇8:《过分水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过分水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试题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宇是金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在哪?起什么作用?(4分)

4.“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2分)

阅读答案

1.不能。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 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只答引出下文给1分

4.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手法1分,效果1分)

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译文】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过分水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此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放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乡愁》全诗赏析

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鸳鸯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咏柳曾巩全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杜甫古诗《绝句》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洞庭阻风》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