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瓜园诗并序,瓜园诗并序王维,瓜园诗并序的意思,瓜园诗并序赏析(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avidwa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瓜园诗(并序),瓜园诗(并序)王维,瓜园诗(并序)的意思,瓜园诗(并序)赏析 -诗词大全
瓜园诗(并序)作者:王维 朝代:唐 〔维瓜园高斋。俯视南山形胜。二三时辈。同赋是诗。
兼命词英数公。同用园字为韵。韵任多少。时太子司
议郎薛璩发此题。遂同诸公云。〕
余适欲锄瓜。
倚锄听叩门。
鸣驺导骢马。
常从夹朱轩。
穷巷正传呼。
故人傥相存。
携手追凉风。
放心望乾坤。
蔼蔼帝王州。
宫观一何繁。
林端出绮道。
殿顶摇华幡。
素怀在青山。
若值白云屯。
回风城西雨。
返景原上村。
前酌盈尊酒。
往往闻清言。
黄鹂啭深木。
朱槿照中原。
犹羡松下客。
石上闻清猿。
瓜园诗,瓜园诗王维,瓜园诗的意思,瓜园诗赏析 -诗词大全
瓜园诗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鸣驺导骢马,常从夹朱轩。
穷巷正传呼,故人傥相存。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
蔼蔼帝王州,宫观一何繁。林端出绮道,殿顶摇华幡。
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回风城西雨,返景原上村。
前酌盈尊酒,往往闻清言。黄鹂啭深木,朱槿照中园。
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
病中诗十五首并序,病中诗十五首并序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并序的意思,病中诗十五首并序赏析 -白居易的诗
病中诗十五首并序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冬十月甲寅旦,
始得风瘅之疾,体矜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
时而至耳。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
果有所得。何则?外形骸而内忘忧恚,先禅观而后
顺医治。旬月以还,厥疾少间,杜门高枕,澹然安
闲。吟讽兴来,亦不能遏,因成十五首,题为病中
诗,且贻所知,兼用自广。昔刘公干病漳浦,谢康
乐卧临川,咸有篇章,抒咏其志。今引而序之者,
虑不知我者或加诮焉。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的意思,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赏析 -白居易的诗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并序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来,命仆继和,其间瘀絮
四百字、车斜二十篇者流,皆韵剧辞殚,瑰奇怪谲。
又题云:奉烦只此一度,乞不见辞。意欲定霸取威,
置仆于穷地耳。大凡依次用韵,韵同而意殊;约体
为文,文成而理胜。此足下素所长者,仆何有焉?
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计
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不知大敌以为如何?夫斫
石破山,先观(搀左换钅)迹;发矢中的,兼听弦声。
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报语不觉大夸。况曩
者唱酬,近来因继,已十六卷,凡千余首矣。其为
敌也,当今不见;其为多也,从古未闻。所谓天下
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戏及此者,亦欲三千里外一
破愁颜,勿示他人以取笑诮。乐天白。
比红儿诗(并序),比红儿诗(并序)罗虬,比红儿诗(并序)的意思,比红儿诗(并序)赏析 -诗词大全
比红儿诗(并序)作者:罗虬 朝代:唐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
齐奴却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
陷却平阳为小怜,周师百万战长川。
更教乞与红儿貌,举国山川不值钱。
一曲都缘张丽华,六宫齐唱后庭花。
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年国与家。
乐营门外柳如阴,中有佳人画阁深。
若是五陵公子见,买时应不啻千金。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
置向汉宫图画里,入胡应不数昭君。
斜凭栏杆醉态新,敛眸微_不胜春。
当时若遇东昏主,金叶莲花是此人。
\匝千山与万山,碧桃花下景长闲。
神仙得似红儿貌,应免刘郎忆世间。
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
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
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
红儿若向当时见,系臂先封第一纱。
锋镝纵横不敢看,泪垂玉箸正骼健
应缘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
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入时妆。
当时便向乔家见,未敢将心在窈娘。
通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神礼百神。
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
拔得芙蓉出水新,魏家公子信才人。
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芳姿不合并常人,云在遥天玉在尘。
因事爱思荀奉倩,一生闲坐枉伤神。
笔底如风思涌泉,赋中休谩说婵娟。
红儿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当时若是逢韩寿,未必埋踪在贾家。
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
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
五云高捧紫金堂,花下投壶侍玉皇。
从到世人都不识,也应知有杜兰香。
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虢国夫人照夜玑,若为求得与红儿。
醉和香态浓春睡,一树繁花偃绣帏。
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
若使红儿风帽戴,直使瑶池会上看。
明媚何曾让玉环,破瓜年几百花颜。
若教貌向南朝见,定却梅妆似等闲。
世事悠悠未足称,肯将闲事更争能?
自从命向红儿去,不欲留心在裂缯。
自隐新从梦里来,岭云微步下阳台。
含情一向春风笑,羞杀凡花尽不
王维的《瓜园诗》鉴赏
古诗《瓜园诗》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鸣驺导骢马,常从夹朱轩。
穷巷正传呼,故人傥相存。携手追凉风,放心望乾坤。
蔼蔼帝王州,宫观一何繁。林端出绮道,殿顶摇华幡。
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回风城西雨,返景原上村。
前酌盈尊酒,往往闻清言。黄鹂啭深木,朱槿照中园。
犹羡松下客,石上闻清猿。
古诗《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少年识事浅。
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
苦无出人智。
即事岂徒言。
累官非不试。
既寡遂性欢。
恐招负时累。
清冬见远山。
积雪凝苍翠。
浩然出东林。
发我遗世意。
惠连素清赏。
夙语尘外事。
欲缓携手期。
流年一何驶。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全诗翻译赏析
《贼退示官吏·并序》 作者: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 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解】:
⑴癸卯岁: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⑵西原:今广西扶南县西南。
⑶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
⑷边鄙:边境。
⑸与:通“欤”,吗。
⑹昔岁:从前。
⑺庭户:庭院。
⑻洞壑:山洞,沟壑。
⑼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
⑽晏:晚。
⑾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⑿戎旃(zhān):战旗,一说为军帐。
⒀典:治理、掌管。
⒁见全:被保全。
⒂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⒃绝:断绝。
⒄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委符节:辞官。
⒅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刺船:撑船。
⒆将:带着。就:靠近。
⒇湖:一作“海”。
【韵译】:
唐代宗广德元年, 西原的贼人攻入道州城, 焚烧杀戮掠夺, 几乎扫光全城才走。 第二年, 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 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 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 只是受到贼人哀怜而巳。 诸官吏为何如此残忍苦征赋敛? 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译文2:
早年正逢太平盛世,我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多年。清澈的泉水源头就在院内,山间涧谷正对着门前。那时侯征收赋税都有固定的日期,由于徭轻赋薄,百姓较为安乐。日上三竿时,还在安安稳稳地酣眠。突然间社会惨遭安史乱军骚乱,多年来我不得不应征随军作战。如今我执掌道州这个小小郡县的权柄,无奈西原蛮的军队又纷纷入侵扰乱。多亏道州这个地方又小又穷,贼人已无心再来,因为他们感到此地的百姓太穷太苦,实在值得哀怜。所以他们攻陷了临近的郡县,而道州则独独得以保全。没想到那些征收赋税的使臣们却奉皇帝的诏令赶来,难道他们还不如盗贼吗?而今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吏们,催逼赋税简直就像用烈火煎熬一样。谁能忍心断绝百姓的活路,去迎合这时代的“贤者”呢?我想还是干脆弃官归隐吧,拿起竹篙亲自动手撑船,携带全家找个鱼麦之乡,重新归隐并终老江湖的岸边。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时元结任道州刺史。此诗的小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癸卯年(即公元763年)旧历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达一月余。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评析】:
《贼退示官吏》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作。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诗中表现了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社会现状。此诗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的现象发出了愤怒的谴责,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人民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作者表示宁愿弃官归隐,也绝不做残害人民以邀功之人。全诗质朴自然,直抒胸臆,毫无雕饰之感。
这是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然后在诗中表现了官吏不 顾人民死活,与“夷贼”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诗共分四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昔岁太平日子,生活的安适。七至十四句为 第二段,写“今”,写“贼”。对“贼”褒扬。十五至廿句,为第三段,写“今”, 写“官”。抨击官吏,不顾丧乱人民之苦,横征暴敛。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写自己的 心志:宁愿弃官,也不愿做所谓“忠臣、贤臣”。宁愿归隐江湖,洁身自好,也不愿 作为帮凶,坑害人民。
诗直陈事实,直抒胸臆,不雕琢矫饰,感情真挚。不染污泥、芳洁自好。
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意谓:奉了皇帝之命来催征赋税的租庸使,难道还不如“贼”吗?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意为:怎能断绝人民的生路,去做一个当时统治者所认为的贤能官吏呢?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从中读者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作者那颗关心民瘼的炽热之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
杜甫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注释: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
②弟子:指李十二娘。
③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
④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⑤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
⑥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翻译: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鉴赏: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
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 “金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如此之多大。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了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非常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又令他黯然神伤。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感慨自己身世的悲凉。“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 “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
《饮酒》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
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 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其 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 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 持此欲何成!
其 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 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其 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叁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 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其 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 何事绁尘羁。
其 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 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 息驾归闲居。
十 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 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 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 日没烛当秉。
十 四
故人赏我趣,挈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十 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 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 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 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 何尝失显默。
十 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 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翻译: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
一
田园日荒秽,舍此欲何之。
亦思效涓埃,雨露泽当时。
处世有利钝,天命不在兹。
恶犬守要路,将进忽复疑。
哀哉岁云暮,百年谁能持。
二
力耕不知疲,稼穑在南山。
岁晚有所获,尤胜坐空言。
稻菽留余盈,赖以救凶年。
醉吟归来辞,谣歌倩谁传。
三
我有无弦琴,拂拭用娱情。
路遇赏心人,班荆不道名。
材与不材间,优游可全生。
万事鸟过目,鬓丝怵自惊。
却忆少年志,蹉跎竟何成。
四
东园桃李月,红白花乱飞。
高枝啭黄鹂,间关音声悲。
门前五柳树,柔条何依依。
陌上双紫燕,还认旧巢归。
四时如循环,独人一向衰。
强扶病体出,怕与春轻违。
五
杖策炉峰顶,四顾绝尘喧。
阴崖夏冰滴,晴晖巨壑偏。
风烟一簸荡,纵横失众山。
拨云入古寺,采药僧未还。
东林丛竹好,但看何须言。
六
丰年好大雪,俗谚未全是。
草堂压欲堕,松竹折半毁。
南寒北地暖,颠倒竟乃尔。
问天寂无言,唯现霞如绮。
七
仗剑远行游,钟陵见云英。
劝尔一杯酒,诉我不偶情。
为弹琵琶曲,曲尽河汉倾。
激越声裂帛,余音绕梁鸣。
挟此傲人技,寂寞近半生。
八
黄绮隐商山,苍颜麋鹿姿。
晨漱花涧水,暮宿假一枝。
餐芝腹可饱,煮石未之奇。
放眼青云间,长啸复何为。
思得鸾凤群,终然谢尘羁。
九
凉飔动绿水,芙蓉花正开。
爱此朱华鲜,涉江寄所怀。
江汉深且广,风涛令志乖。
连理会双死,鸳鸯不孤栖。
谁怜垂翅凤,未比出井泥。
顾我无周行,尘世实难谐。
雕龙心已切,献玉意独迷。
恨无鲁阳戈,难挽白日回。
十
有美在何所,乃在大海隅。
奋身往从之,榛莽塞道途。
君子缘义动,小人为利驱。
颜回处陋巷,箪瓢乐有余。
偃卧北窗下,琴书其耐居。
十一
醉中悟真诀,难与醒者道。
冰炭摧五内,焉得不衰老。
菊为忘忧物,泛之怯枯槁。
所以李太白,矜夸杜康好。
敏捷千首诗,正恐赖此宝。
死后便埋尔,何用碑碣表。
十二
东邻窈窕女,惊艳二八时。
工织回文锦,犹善白雪辞。
吾欲通殷勤,良媒不在兹。
燕石徒自珍,持赠恐见疑。
扣关阍者怒,愈垣乌龙欺。
唯愿讬梦寐,离魂从所之。
十三
梦中不识路,忽来太虚境。
万艳尽一杯,不辨醉与醒。
面命授天机,奥妙难俱领。
笑他俗世人,争做处囊颖。
硗硗者易折,此言君须秉。
十四
朔风驱鸿雁,缤纷霜霰至。
北斗挹天浆,举酌千峰醉。
东篱有佳色,采采开依次。
君欲制颓龄,泛菊最为贵。
骚言餐落英,恐非深知味。
十五
伊洛天下中,旧是帝王宅。
雉堞无遗堵,石窟留胜迹。
地脉牡丹宜,艳压群芳百。
函关牛去青,天竺马来白。
鉴兹北邙士,不饮老可惜。
十六
少小学书剑,及壮欲穷经。
清羸同卫玠,憔悴过兰成。
中年未豹变,宫羽思弦更。
艺菊满东篱,树李罗北庭。
岂知崦嵫近,恐先鹈鴂鸣。
提壶将焉如,抚柯寄余情。
十七
隐几习黄庭,徐徐满座风。
神游清汉外,兴寄绿樽中。
塞兑阴阳合,致虚任督通。
唯余松桂影,静挂月如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不因五斗?,谁肯三入仕。
公门有程期,万事难由己。
折腰宵小辈,平生深为耻。
愿乘下泽车,茫茫荒陂里。
瓜菊多奇色,岁月何须纪。
饮酒虽过差,庶几死乃止。
所幸有余储,邀约足可恃。
二十
最嘉陶靖节,乱世葆其真。
好诗复好酒,诗淳赖酒淳。
吾生千载后,开卷赏清新。
一篇荆轲咏,直欲刃暴秦。
杂诗与拟古,胸中绝芥尘。
停云思亲友,归田劝农勤。
荣木惜居诸,责子见慈亲。
焉有桃花源,后来徒问津。
弹琴何必弦,滤酒率用巾。
醉即北窗卧,自谓羲皇人。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