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姜夔《霓裳中序第一》全诗翻译鉴赏(共含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pn521131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姜夔《霓裳中序第一》全诗翻译鉴赏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娴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译文】
丙午年,我留在长沙。我登上衡山祝融峰,因而得到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又在乐工的旧书中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都只有曲谱而没有歌辞。按沈括《梦溪笔谈·乐律》,《霓裳》为道调,而这次得的却是商调。白乐天诗云”散序六阕”,这里只有两阕,不知谁是谁非。然而音韵节律闲雅悠远,不像如今的曲调。我没有时间全部配上歌辞,只作《中序》一阕。我正处在在外漂泊之时,对古乐曲产生了不少感想,因此写下这首怨愤之作。我在岸边的亭台上向远处望去,久久不肯离去,只见红莲飘零,我却无法归去。如今多愁多病,境地凄凉。夏天即将过去,团扇马上就不用,又要换下夏衣。时光匆匆如而去,可叹文杏梁上的双燕,也像我一样在这里客居。可我的心上人又在哪里?满屋都是淡淡的月光,我只愿意在梦境里见到她,却是那样的朦胧。我是多么幽独孤寂,壁间蟋蟀的哀鸣一声一声。引动我像古人一样,心中的无限伤感。回顾自己年少时处处飘泊,在《关山月》的笛声中踏遍关山,在垂柳下与她相遇。而今又见莲花纷纷,旧日暮途穷风景,却没有她的消息,只见那河水仍然浩荡向东流去。而今长年漂泊无依,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心绪,像阮籍那样在酒垆旁狂放大醉。
【译文二】
站在水边亭台上纵目远望,见红莲纷落我却仍不得回归。身体多病衰弱无力,何况夏日将尽纨扇不用,又刚刚换掉单薄罗衣。流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可叹梁上双燕也像客居旅人,伊人如今不知在哪里?淡淡月光映满窗帘,依稀地照出了她的容仪。
秋夜如此幽冷寂寞,蟋蟀在墙壁角乱啼,让我如庾信一样满怀愁戚。回想少年时浪迹天涯,笛声里走遍万里关山,在绿柳下的青楼和她欢聚一起。如今她却像落花音讯渺茫,但见涓涓碧水匆流无声无息。长久飘零,而今我还有什么意趣,只有卧在酒垆边喝个大醉。
【评点】
本篇为羁旅怀人之作。词人采用稀世唐乐《霓裳羽衣曲》谱写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诚、对佳人(合肥女子)的祝福。上片写对景难解悲哀,多病无力,流光匆逝,漂泊无定,伊人不见,处处让人感伤。下片写深夜徘徊江岸怀人的悲苦愁郁,表现对伊人的深挚情意。全词景情交融,将伤身世飘零和伤恋人别离融为一炉,情调极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词人开篇就展现出了一个高远的境界。其深情,其相思,其所怀之人的遥远都收在“极”字中。“望极”所见何物?“乱落江莲归未得。”“江莲”,指的是水中生长的红莲,后文中所写的“坠红”也是指此。词人极目远望,只见满江红莲都已片片凋零。在此处,凋零的花也喻指所怀之人容颜渐老。佳人美好的年华都已经逝去了,而自己还是无法回去。这种难言的隐痛,相思的凄凉都隐藏在“归未得”三字中。“乱落江莲”是景,“归未得”是情,情景交融,天衣无缝。那为什么“归未得”呢?原来是“多病却无气力”。这句话具有双重意思,表面是说自己无力归去,但实指自己已经忧思成疾。“况纨扇”两句,词境转到室内。“纨扇”是细绢制成的团扇。因为秋来后人们就会将在夏天使用的纨扇收起来,所以纨扇也经常用来比喻恩爱断绝。“罗衣”是指细绢缝制的夏衣。“纨扇渐疏,罗衣初索”使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流光过隙”写时光飞逝,与佳人离别已经很长时间了。“叹杏梁”两句不说客如双燕,反而说双燕如客,给人新奇之感,写出了人与燕同样都飘零如寄。同时,双燕也反衬出了词人自己的孤寂,由此引出歇拍:“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在做了层层铺垫后,词人终于在此倾诉出怀人的主题,使词情到达一个高潮。伊人到底在哪里呢?一窗淡月,仿佛映照出了她惨淡的容颜。歇拍是上片的`题眼。这一幻境,不仅写出了所怀之人的高雅,还暗示了词人对所怀之人生出的刻骨的相思。虽然此处用语平淡,但意境深远。在幻境中恍惚,只是一刹那而已。之后,伊人依然不知在何处。
下片从幻境回到现实。“幽寂”二字写尽分离后独自漂泊在外的悲愁。“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蛩”是蟋蟀。庾信是梁朝人,因出使西魏而被扣留,长期无法回国,于是作了一首《哀江南赋》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人在这里写壁下蟋蟀乱吟,使他愁绪如织。“沉思”三句描写了当年与佳人之间的情事。词人年少时漫游,与佳人相遇、相知、继而相爱。“关山”一语双关,既指音乐,又指跋涉关山。“柳下坊陌”暗指与佳人相遇。“笛里关山”与“柳下坊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姜夔在合肥与佳人相遇的情事本来就和那个**的时代有关。更何况,合肥在当时乃是边城,为淮河前线。所以说,“笛里关山”与“柳下坊陌”并不是毫无关系。“坠红”三句与“乱落江莲”相互照应。“坠红无信息”写红莲飘零,悄无声息,随碧水而逝。与前文“乱落江莲”一样,都喻指词人所怀之人杳无音信,不知飘落到了何处。“漫暗水”两句写时光飞逝,虽然相思日久,仍然得不到佳人的消息。与佳人离散,不知其所往,虽然有鸿燕寄信,可是寄向什么地方呢?此中悲愁无限,于是直推出结笔:“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意思是说:长久离散飘零,如今我还有什么意趣呢,不过是醉卧酒垆。言外之意就是少年情遇纯洁美好,今后更无他念。词人的感情在此达到最高潮,对爱情的执著也达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
整首词写景雅致,写情深沉。用清灵之笔书写至情至爱,是本词最大的特色。
【注释】
① 霓裳中序第一:此调乃姜夔据《霓裳曲》“中序”改编而成。
② 祝融:指祝触峰。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者。
③ 黄帝盐、苏合香:均指祭神乐曲。
④ 散序六阕: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⑤ 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⑥ 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⑦ 纨扇渐疏:秋天渐近,逐渐疏远团扇。
⑧ 杏梁:文杏木做的屋梁。
⑨ 仿佛照颜色: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⑩ 坠红:落花。
醉卧酒垆侧:形容豪饮一醉方休。
【赏析】
这首词写游子客中的幽怨。上阕即景抒情。见双燕同飞而倍感自己的孤独。“一帘淡月”二句转写思人离愁。下阕开头应秋气渲染悲情,“附红”二句承上阕哀叹自己飘零的身世,发出“醉卧酒楼”的无可奈何之叹。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姜白石客游于湖南长沙,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献神曲《黄帝盐》、《苏合香》乐谱。两曲原来都是唐代乐曲。继而又从乐师旧书之中,发现了商调《霓裳羽衣曲》乐谱。《霓裳羽衣曲》,原为盛唐著名宫廷音乐,其乐、舞、服饰皆着力描绘仙境与仙女形象,调属黄钟商,乃唐乐之代表作。姜白石所发现之谱,调属夷则商(俗名商调),虽与唐乐原貌不尽相同,但毕竟是煌煌唐乐之遗响。白石,是南宋大音乐家妙解音律。一年之中而两度发现稀世乐谱,岂非货遇识家!于是,他采用了《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之第一阕乐曲,填入此词。
此词之主题,是怀念合肥情侣。白石一生爱情的悲剧根源乃在于其爱情之始终无法如愿以偿与词人对爱情之始终忠贞不渝的强烈冲突;这是白石一生的高峰式情感体验之一。采用描绘仙女仙境的稀世唐乐《霓裳羽衣曲》谱写此词,实为其心灵之中所奉献出对爱情对爱人的一片馨香祷祝之至诚。
“亭皋正望极。”起笔便展开一高远之境界。亭皋指水边平地。正望极,极写望尽天涯。其情之深,意之切,其所怀之遥其所念之远,尽收入极之一字。此句与晏殊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柳永之“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凤栖语》),吴 文英之“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亭”(《莺啼序》),各尽其妙,然意境更空灵蕴藉。望极何所见,何所思?“乱落江莲归未得。”江莲指水乡之红莲,下片所写“坠红”即此。词人望极天涯,但见满目红莲,一片凋零而已。此暗喻所怀之人,已韶颜渐老,容光憔悴,而自己却当归不得归。难以言喻之隐痛,苍凉凄恻之情感,全融于归未得三字。上四字景,下三字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为何“归来得”?“多病却无气力。”此句一笔双关。既是暗示无力归去,亦是实写忧思成疾。“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纨扇是细绢制成之团扇。前人常用夏去秋来纨扇收藏,比喻恩爱断绝。相传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载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文选》卷二七)罗衣指细绢缝之夏衣。索与疏互文见义,亦疏远义。词人在此只是克服眼前夏去秋来之时令变化,词境则暗转为室内。“流光过隙。”点明光阴飞逝,离别苦久。此句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叹杏梁、双燕如客。”杏梁,屋梁之美称。语出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清秋燕子又将南飞,此杏梁双燕正如客子,何能久栖。不言客如双燕,反言双燕如客,造语新奇。
清真《满庭芳》“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是正言之,白石则反言之各极其妙。再比较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写人与鸟各得其所之乐,白石则写出人与燕同悲飘零如寄。并且双燕反衬自己孤独,由此直逼出歇拍。“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上文欲吐还咽,层层蓄势,至此终于明明白白倾诉出怀人之主题,词情涌起高潮。伊人何在?想象一窗淡月,仿佛照见了她惨淡的容颜境界逼真,语意惨淡。此是上片之题眼。词句从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化出。杜诗姜词,皆一片精诚凝聚。这一想象中的幻境,不仅写出了所怀之人的深情高致,意态闲远,更暗示了自己对所怀之人的刻骨相思。语淡而意深。幻境恍惚,一霎而已。换头又跌回现实。“幽寂”二字挽尽离散孤独羁旅飘泊之悲感。“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蛩即蟋蟀。庾信曾作《愁赋》,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之句。(见《海录碎事》卷九。今本庾集不载。)庾信由梁朝出使西魏被扣留,长期不得当,又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此言壁下蟋蟀乱吟,使我愁绪如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此三句直写出当年情事,乃反为“人何在”一节张本。白石本年三十二岁,年少浪迹正指二三十岁时漫游江淮,与合肥情侣相知相爱之情事。笛里关山,语出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古横吹曲有《关山月》,关山一语双关,既指笛声、音乐,又指跋涉关山。柳下坊陌暗指合肥情遇。白石《凄凉犯》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可以印证。杜诗原是写战乱流浪,此则以柳下坊陌对笛里关山,极为刺眼。也许,白石合肥情遇本来就与那一乱离时代有关系。应知合肥当时乃是边城,正当淮河前线。“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此三句与“乱落江莲”前后照应。上句从杜甫《秋兴》“露冷莲房坠粉红”化出。漫,空也。暗水,语出杜甫《夜宴左氏庄》“暗水流花径。”涓涓,水缓缓流动貌。红莲坠落无声无息,随着一片碧水暗暗流淌而去。“坠红无信息”与前“乱落江莲”都是喻指所怀之人杳无音信,不知流落何处。“漫暗水,涓涓溜碧”则暗示年光流逝,想思日久,仍无法确知伊人消息。情人离散,四海茫茫,纵有鸿燕,可托何处?其间无限悲慨,都化于具体意象中。由此遂直推出结笔:“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酒垆是安置酒瓮之土台子。
结笔用典,寄托幽微。《世说新语。任诞》:“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卧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词人实取此故事之精髓以寄托自己之情意。语意是:飘零离散久矣,当年醉卧酒垆侧之豪情逸兴,从此已无。喻说少年情遇之纯洁美好,亦表明此后更绝无他念矣。全幅词情至此掀起最高潮,爱情境界亦提升至超凡脱俗之圣境。以清空骚雅之笔写至情至爱,是此词特色之一。
整首词写景空灵,写情遥深,意象玲珑清彻,意境超旷深远,正如刘熙载所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客,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声情韵律高度配合情感高潮,是此词又一特色。两处高潮,声情亦最吃紧。“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九字连下七仄(除帘、颜二字)。“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九字连下五仄(除前三字及垆字)。尤其两结下句皆五字四仄声间一平声,声情极其拗峭。
总览全幅词体,则词韵用激越凄楚之入声字,乐调属“凄怆怨慕”之商调(《中原音韵》),对于词情亦无不高度配合。姜白石词多兼具情感、文采、声情、音乐全幅之美,此词是一典范。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姜夔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词。词写游子客中的幽怨。上阕即景抒情,见双燕同飞而倍感自己的孤独和思人离愁。下阕开头应秋气渲染悲情,哀叹自己飘零的身世,发出“醉卧酒楼”的无可奈何之叹。词取自《霓裳羽衣曲》的序,表达了作者姜夔对爱情的坚贞以及现实中自己爱情不完美的悲凉心情。
作品原文
霓裳中序第一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作品注释
1、霓裳中序第一:词牌名,是姜夔所填“商调”曲。双调一百零一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八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四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
2、祝融: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
3、《黄帝盐》、《苏合香》:南宋时献神乐曲。前者原为唐代杖鼓曲,后者原为唐代软舞曲。
4、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
5、《霓裳(cháng)曲》:即《霓裳羽衣曲》,原为盛唐著名宫廷音乐,其乐、舞、服饰皆着力描绘仙境与仙女形象,调属黄钟商,乃唐乐之代表作。
6、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7、散序六阕: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8、怨抑:怨恨抑郁。
9、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10、正望极:指望尽天涯。
11、纨扇渐疏:秋天渐近,逐渐疏远团扇。
12、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13、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14、过隙: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语出成语“过隙白驹”。
15、杏梁:文杏木做的屋梁。语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饰文杏以为梁”。
16、仿佛照颜色: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17、蛩:蟋蟀。
18、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19、坠红:落花。
20、醉卧酒垆侧:形容豪饮一醉方休。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常从妇饮酒、阮醉,则卧眠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绝无他意。”酒垆,置酒瓮的土台。
作品译文
从平坦的江畔极目远望,乱纷纷莲花凋落,一去不返,顺水漂泊。多病的身躯气力衰弱,更何况秋风渐渐寒瑟,团扇渐渐闲搁,罗衣单薄,开始更换穿着。光阴流逝如白驹从门缝一闪而过,可叹杏梁上的双燕春来秋去就像远行的旅客。意中人儿何在?一帘淡淡秋月银波,仿佛照着她憔悴的颜色。
多少幽暗寂寞。蟋蟀在墙壁里杂乱地吟歌,牵动了流寓异乡的庾信,清秋的愁绪如乱丝萦惹。深深地回忆年少时的浪迹飘泊,笛声里关山跋涉。垂柳下花巷消磨。意中人如落红断了音信,仿佛随着碧绿的暗水涓涓流去,空自失落。飘零日久,而今哪还有,醉卧酒垆的豪旷意绪和气魄。
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姜白石客游于湖南长沙,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发现了献神曲《黄帝盐》、《苏合香》乐谱。两曲原来都是唐代乐曲。继而又从乐师旧书之中,发现了商调《霓裳羽衣曲》乐谱。姜白石所发现之谱,调属夷则商(俗名商调),虽与唐乐原貌不尽相同,但毕竟是煌煌唐乐之遗响。白石,是南宋大音乐家妙解音律。一年之中而两度发现稀世乐谱,岂非货遇识家!于是,他采用了《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之第一阕乐曲,填入此词。
作品鉴赏
此词的主题,是怀念合肥情侣。白石一生爱情的悲剧根源乃在于其爱情之始终无法如愿以偿与词人对爱情之始终忠贞不渝的强烈冲突;这是白石一生的高峰式情感体验之一。采用描绘仙女仙境的稀世唐乐《霓裳羽衣曲》谱写此词,实为其心灵之中所奉献出对爱情对爱人的一片馨香祷祝之至诚。
“亭皋正望极。”起笔便展开一高远之境界。其情之深,意之切,其所怀之遥其所念之远,尽收入极之一字。此句与晏殊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柳永之“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凤栖语》),吴文英之“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亭”(《莺啼序》),各尽其妙,然意境更空灵蕴藉。望极何所见,何所思?“乱落江莲归未得。”江莲指水乡之红莲,下片所写“坠红”即此。词人望极天涯,但见满目红莲,一片凋零而已。此暗喻所怀之人,已韶颜渐老,容光憔悴,而自己却当归不得归。难以言喻之隐痛,苍凉凄恻之情感,全融于归未得三字。上四字景,下三字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为何“归来得”?“多病却无气力。”此句一笔双关。既是暗示无力归去,亦是实写忧思成疾。“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纨扇是细绢制成之团扇。前人常用夏去秋来纨扇收藏,比喻恩爱断绝。相传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载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节选》卷二七)罗衣指细绢缝之夏衣。索与疏互文见义,亦疏远义。词人在此只是克服眼前夏去秋来之时令变化,词境则暗转为室内。“流光过隙。”点明光阴飞逝,离别苦久。此句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叹杏梁、双燕如客。”杏梁,屋梁之美称。语出司马相如《长门赋》:“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清秋燕子又将南飞,此杏梁双燕正如客子,何能久栖。不言客如双燕,反言双燕如客,造语新奇。
清真《满庭芳》“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是正言之,白石则反言之各极其妙。再比较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写人与鸟各得其所之乐,白石则写出人与燕同悲飘零如寄。并且双燕反衬自己孤独,由此直逼出歇拍。“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上文欲吐还咽,层层蓄势,至此终于明明白白倾诉出怀人之主题,词情涌起高潮。伊人何在?想象一窗淡月,仿佛照见了她惨淡的容颜境界逼真,语意惨淡。此是上片之题眼。词句从杜甫《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化出。
杜诗姜词,皆一片精诚凝聚。这一想象中的幻境,不仅写出了所怀之人的深情高致,意态闲远,更暗示了自己对所怀之人的刻骨相思。语淡而意深。幻境恍惚,一霎而已。换头又跌回现实。“幽寂”二字挽尽离散孤独羁旅飘泊之悲感。“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蛩即蟋蟀。
庾信曾作《愁赋》,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之句。(见《海录碎事》卷九。今本庾集不载。)庾信由梁朝出使西魏被扣留,长期不得当,又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此言壁下蟋蟀乱吟,使我愁绪如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此三句直写出当年情事,乃反为“人何在”一节张本。白石那年三十二岁,年少浪迹正指二三十岁时漫游江淮,与合肥情侣相知相爱之情事。
笛里关山,语出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古横吹曲有《关山月》,关山一语双关,既指笛声、音乐,又指跋涉关山。柳下坊陌暗指合肥情遇。白石《凄凉犯》序云“合肥巷陌皆种柳”,可以印证。杜诗原是写战乱流浪,此则以柳下坊陌对笛里关山,极为刺眼。也许,白石合肥情遇本来就与那一乱离时代有关系。应知合肥当时乃是边城,正当淮河前线。“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此三句与“乱落江莲”前后照应。上句从杜甫《秋兴》“露冷莲房坠粉红”化出。漫,空也。暗水,语出杜甫《夜宴左氏庄》“暗水流花径。”涓涓,水缓缓流动貌。红莲坠落无声无息,随着一片碧水暗暗流淌而去。“坠红无信息”与前“乱落江莲”都是喻指所怀之人杳无音信,不知流落何处。“漫暗水,涓涓溜碧”则暗示年光流逝,想思日久,仍无法确知伊人消息。情人离散,四海茫茫,纵有鸿燕,可托何处?其间无限悲慨,都化于具体意象中。由此遂直推出结笔:“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酒垆是安置酒瓮之土台子。
结笔用典,寄托幽微。《世说新语·任诞》:“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卧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词人实取此故事之精髓以寄托自己之情意。语意是:飘零离散久矣,当年醉卧酒垆侧之豪情逸兴,从此已无。喻说少年情遇之纯洁美好,亦表明此后更绝无他念矣。全幅词情至此掀起最高潮,爱情境界亦提升至超凡脱俗之圣境。以清空骚雅之笔写至情至爱,是此词特色之一。
整首词写景空灵,写情遥深,意象玲珑清彻,意境超旷深远,正如刘熙载所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客,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声情韵律高度配合情感高潮,是此词又一特色。两处高潮,声情亦最吃紧。“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九字连下七仄(除帘、颜二字)。“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九字连下五仄(除前三字及垆字)。尤其两结下句皆五字四仄声间一平声,声情极其拗峭。
总览全幅词体,则词韵用激越凄楚之入声字,乐调属“凄怆怨慕”之商调(《中原音韵》),对于词情亦无不高度配合。姜白石词多兼具情感、文采、声情、音乐全幅之美,此词是一典范。
词牌简介
霓裳中序第一,词牌名,是姜夔所填“商调”曲。其小序云:“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括)《乐律》(《梦溪笔谈》),《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曲》)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白石道人歌曲》卷三)双调一百零一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八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四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
作品格律
平平仄仄仄(韵)。
亭皋正望极,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乱落江莲归未得。
平仄仄平仄仄(韵)。
多病却无气力,
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流光过隙, 叹杏梁双燕如客。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韵)。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平仄(韵),仄平平仄(韵)。
幽寂, 乱蛩吟壁,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动庾信清愁似织。
平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沉思年少浪迹, 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仄平平仄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坠红无信息, 漫暗水涓涓溜碧。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韵)。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5年~12),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宋宁宗年号,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词牌沿革
霓裳中序第一,见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系摘取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之第一遍而成,故名。《霓裳羽衣曲》,据《新唐书.礼乐志》白居易《和元微之霓裳羽衣舞歌》自注、郑嵎《津阳门诗》注,并谓西京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后经唐玄宗李隆基润色加工,并为定名。五代南唐李后主时尚存残缺旧谱。
毛先舒《填词名解》:“《梦溪笔谈》云:‘《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新唐书》云:‘高宗自以老子之后,命乐工制道调。’《南唐书》云:‘《霓裳羽衣》最为大曲。’按《教坊记》止云《霓裳》,填词始有今名。”又曰:“《笔谈》云‘曲十二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始有拍而舞’,则填词名以《中序第一》者,盖中分十二叠,以第七叠为《中序第一》,至此乃舞,此调必宋人舞曲明矣。按《宋乐志》载舞队女弟子队第五日‘拂霓裳队’,益可验也。”又曰:“宋宣和初普州守山东王平自言得《夷则霓裳羽衣》谱,以是推之,则此曲当是商声抑曲。十二遍或各按月令,平独得其一遍之谱邪?
据王国维、周汝昌等考证,全曲分三大段:一为散序,共六遍;二为中序,遍数不详;三为破,共十二遍。中序即排遍,中序第一,即排遍之第一支曲。姜夔词序云:“丙午岁,留长沙,卷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此调用凡字住,注夷则商。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一百零一字,前段十句七仄韵,后段十一句八仄韵。以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为代表。此调始自此词,周、尹二词皆从此添字。填此调者应以此词为正体。 按姜个翁词前段第三句“草满旧家行迹”,“草”字仄声,“行”字平声。应法孙词第六句“玉纤胜雪”,“玉”字仄声。姜词第九句“飘零如此”,“飘”字平声。后段第二句“当年第一”,“第”字仄声。第四句“馀葩选甚颜色”,“选”字仄声,“颜”字平声。第五句“羞捻江南”,“羞”字平声。第八句“翻些入啼鹃夜泣”,“翻”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周、尹二词。 又按姜个翁词前段第七句“煞憔悴墙根堪惜”,第八句“可念我”,及詹正词平仄与诸家不同,概不校注。
变体一: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句七仄韵,后段十一句八仄韵。以周密《霓裳中序第一·湘屏展翠叠》为代表。此与姜词同,惟后段第五句添一字异。当代秘长青校:按《词律校勘记》,周密词“衣砧幽咽”句,“衣”字应仄,据王氏校本云:“‘夜’字之误。”
变体二:双调一百零三字,前段十句七仄韵,后段十一句八仄韵。以尹焕《霓裳中序第一·茉莉咏》为代表。此与周词同,惟前段第三句添一字异。 坊本前段第三句无“早”字,后段第五句无“怕”字,今从《绝妙好词》增定。 又换头短韵即用前结韵,恐系偶误,原非定体,故不注叠韵。
【年代】:宋
【作者】:姜夔——《霓裳中序第一》
【内容】: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作者】: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注释】:
丙午: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祝融:峰名,为衡山最高峰。
亭皋:水边平地。
杏梁:文杏所制的房梁,泛指华屋。
“一帘”二句:杜甫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酒垆:安放酒瓮之土台,此借指酒店。
【赏析】:
夏承焘云:“此与前首《一萼红》同年作,词云‘淡月照颜色,‘坠红无信息,’又云‘醉卧酒垆侧,’怀人语意甚显。”(《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丙午岁,留长沙,
登祝融,
因得其词神之曲,
曰《黄帝盐》、《苏合香》。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
皆虚谱无辞。
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
此乃商调。
乐天诗云散序六阕,
此特两阕。
未知孰是?
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
余不暇尽作,
作《中序》一阕传于世。
余方羁游,
感此古音,
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
乱落江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
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
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
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
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
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
漫暗水、涓涓溜碧。
飘零久而今何意,
醉卧酒垆侧。
赏析:
小序中已明说本词是其辞“怨柳”的“羁游”之作,实际上此篇内蕴丰富,可谓万般悲苦集于一词,具有总结性。上片触景兴感。下片写梦破相思。全词将一腔怨情反复申诉,貌如复沓,实为“似织”的愁怀,曲折致意,以强调人之无奈,生之困惑。
霓裳中序第一,霓裳中序第一姜夔,霓裳中序第一的意思,霓裳中序第一赏析 -诗词大全
霓裳中序第一作者:姜夔 朝代:南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
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
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
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
。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
,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
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霓裳中序第一,霓裳中序第一姜夔,霓裳中序第一的意思,霓裳中序第一赏析 -诗词大全
霓裳中序第一作者:姜夔 朝代:南宋 体裁:词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注释】 ①祝融:指祝触峰。衡山七十二峰之最高者。
②黄帝盐、苏合香:均指祭神乐曲。
③沈氏乐律:指沈括《梦溪笔谈》论乐律。
④散序六阕: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⑤亭皋:水边的平地上。
⑥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⑦杏梁:指屋梁。【译文】丙午年,我留在长沙。我登上衡山祝融峰,因而得到当地祭祀山神的曲谱。又在乐工的旧书中得到商调《霓裳曲》十八阕,都只有曲谱而没有歌辞。按沈括《梦溪笔谈・乐律》,《霓裳》为道调,而这次得的却是商调。白乐天诗云“散序六阕”,这里只有两阕,不知谁是谁非。然而音韵节律闲雅悠远,不像如今的曲调。我没有时间全部配上歌辞,只作《中序》一阕。我正处在在外漂泊之时,对古乐曲产生了不少感想,因此写下这首怨愤之作。我在岸边的亭台上向远处望去,久久不肯离去,只见红莲飘零,我却无法归去。如今多愁多病,境地凄凉。夏天即将过去,团扇马上就不用,又要换下夏衣。时光匆匆如而去,可叹文杏梁上的双燕,也像我一样在这里客居。可我的心上人又在哪里?满屋都是淡淡的月光,我只愿意在梦境里见到她,却是那样的朦胧。我是多么幽独孤寂,壁间蟋蟀的`哀鸣一声一声。引动我像古人一样,心中的无限伤感。回顾自己年少时处处飘泊,在《关山月》的笛声中踏遍关山,在垂柳下与她相遇。而今又见莲花纷纷,旧日暮途穷风景,却没有她的消息,只见那河水仍然浩荡向东流去。而今长年漂泊无依,再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心绪,像阮籍那样在酒垆旁狂放大醉。【赏析】这首词写游子客中的幽怨。上阕即景抒情。见双燕同飞而倍感自己的孤独。“一帘淡月”二句转写思人离愁。下阕开头应秋气渲染悲情,“附红”二句承上阕哀叹自己飘零的身世,发出“醉卧酒楼”的无可奈何之叹。
《霓裳中序第一》全词翻译赏析
“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出自应法孙《霓裳中序第一》
霓裳中序第一①
愁云翠万叠,露柳残蝉空抱叶。帘卷流苏宝结,②乍庭户嫩凉,栏干微月。玉纤胜雪,委素纨、尘锁香箧。③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
悲切,漏签声咽。渐寒灺、兰未灭。④良宵长是闲别。恨酒凝红绡,粉涴瑶玦。⑤镜盟鸾影缺,⑥吹笛西风数阕。无言久,和衣成梦,睡损缕金蝶。⑦
【注释】
①霓裳中序第一:这是一首闺怨词。这是一首采用赋体写法填作的词,于咏秋景中表现词中女子的离愁别恨。
②流苏:帘幕、帐幕上的垂饰,以丝线制成的穗子。
③素纨:团扇。尘锁香箧:将秋天不用的扇子锁进箱中。汉乐府《怨歌行》中有“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句。
④灺(xiè):蜡烛的余烬。兰:灯。
⑤红绡:红丝巾。涴(wò):玷污。玦(jué):玉器,环形,有缺口。类今之镯子。
⑥鸾影缺:孤鸾照影,形容孤单。鸾成双,常相伴,一只亡另一只亦不久存。传一鸾亡,另一鸾镜中照其影,窥知其单,遂长鸣数声而亡。
⑦缕金蝶:女子头上的首饰。
【参考译文】
天上愁云涌动,地上绿草翠木层层叠叠,沾着露水的柳树上老蝉死死地抱着枝叶。门帘卷起悬挂的流苏纠缠成结,刚出屋门轻轻的寒气便扑上台阶,我倚着栏杆看那空中一轮朦胧的秋月。纤纤玉手胜似白雪,早将团扇锁箱内,不怕恩情中道绝。想起前事心中不悦,你背弃了我们美好的`约定不来,孤独寂寞的感觉我向谁倾诉?
悲切,滴漏的响声像是人在呜咽。灯灰都凉了灯火还没灭,原来两人相爱恋如今倒成了一头热。良宵美好给我的却常是离别。酒后每每恨泪洒满丝巾,泪冲粉脂如泥,玷污了我腕上的玉玦。我们在镜前发誓成双,可镜子里鸾影却单缺,愁苦无处发泄,西风中我将怨恨的笛曲吹奏几节。不想多说了,和衣躺下做梦安歇,却睡坏了我头发上的缕金蝴蝶。
【赏析】
又是一个“寂寞向谁说”的闺中思妇。上片写其于日暮卷起绣帘所见之景,愁云万叠,枯蝉抱叶,淡月高挂,秋季的萧瑟正衬出了思妇内心的苦闷无聊。下片则是写其深夜买醉,打发良宵,最后以无言入梦,在梦中寻找快乐作结。全篇写尽了这个思妇一整天孤独痛苦悲凉的心路历程。
★ 《小池》全诗鉴赏
★ 霓裳中序第一,霓裳中序第一刘辰翁,霓裳中序第一的意思,霓裳中序第一赏析
★ 蜀道难全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