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赠羊长史并序》(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图图不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无。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陶渊明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鉴赏】
这诗是陶集赠答诗中的名篇。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羊长史,名松龄,是和作者周旋日久的友人,当时任江州刺史、左将军檀韶的长史。这次是奉使去关中,向新近北伐取胜的刘裕称贺。秦川,今陕西一带。
刘裕在消灭桓玄、卢循等异己势力之后,执掌朝政,功高位尊,已怀有夺取司马氏政权的野心。公元4(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率师北伐,消灭了羌族建立的后秦国,收复了古都长安、洛阳。自永嘉之乱以来,南北分裂,晋师不出,已逾百年。这次北伐胜利,本是一件大好事。无奈刘裕出兵的动机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所以才得胜利,便匆匆南归,去张罗篡位的事了。他一心只是“欲速成篡事,并非真有意于中原”。南北统一的希望,终成泡影。三年之后,他便代晋成了依然偏安江左的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
对刘的意图,作者是看得很明白的。所以对北伐胜利和羊长史入关称贺,他都表现得十分冷漠,只在序里淡淡地说了一句“衔使秦川”而在诗中又委婉地讽示友人,不要趋附权势,追求驷马高官。这一切,都显现出这位“隐逸诗人”对现实和政治还是相当敏感、有所干预的。 因为诗所涉及的是很敏感的时政问题,所以其表现也十分隐约、含蓄。全诗分四节。首节八句,悠徐地从“千载外”说起,说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后,只有从古人书里,得知些黄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长念——那时真风尚存,风俗淳朴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后,就只剩下欺诈虚伪,争攘篡夺了。这自然是对刘裕的隐隐嘲讽。既提到“古人书”,就以它为纽带,自然地转入下文:也正是从书里,知道了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阳、长安)一带。点到“贤”字,目光便已遥注到下文的“绮(里季)与甪(里先生)”;而“圣”,则上应“黄虞”。自己是一直向往“贤圣”们所作所为的,所以始终盼望着去那里游骋心目;只是限于关山阻隔(实际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语),没能如愿而已。这样缓缓说来,既说出自己对“贤圣”的崇仰心情,也以宾带主,渐渐引入羊长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绵密。
次节四句,转入赠诗。现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经初步统一起来了,诗人下了决心,要整治船只车辆,北上一行。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作者早衰多病,五十以后即“渐就衰损”(《与子俨等疏》),“负疴”当然是实情;但“不获俱”的真正原因,还应在于羊长史是奉使向刘裕称贺,而自己却是要“游心目”于贤圣遗迹,目的既不同,当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经商山”以下八句,是赠诗主旨所在。到关中去,说不定要经过商山,那正是汉代初年不趋附刘邦的绮、角等“四皓”(四个白首老人)的隐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借此向友人嘱咐,要他经过时稍稍在那里徘徊瞻仰,并多多向四皓的英灵致意:他们的精神魂魄又怎样了呢?相传他们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见《古今乐录》)如今,紫芝有谁再采呢?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迹、芜秽不堪了吧?——多少人已奔竞权势、趋附求荣去了。作者在这里说“为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绮、角精魂的人,同时也示意友人要远慕前贤,勿误入奔竞趋附者的行列。接着,他又化用《紫芝歌》后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高车驷马,常会遭罹祸患;贫贱相处,却可互享心神上的欢娱。是讽示,也是忠告,朱光潜在《诗论》中曾举到这首诗说:“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正指此处。
《紫芝》一歌,可看作这首赠诗的灵魂。篇首的“慨然念黄虞”,已化用了“唐虞世远”之意;直到结尾,作者还郑重写出“清谣(指《萦芝歌》)结心曲”,深慨绮、甪长往,人既乖违,时代亦疏隔久远,自己只有在累代之下,长怀远慕,慨叹无穷了。“言尽意不舒”,见出作者对时世慨叹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于言语文字之外。
此诗对刘裕不屑涉笔,意存否定,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甪崇仰追慕,这些都显示出他崇高的人格修养。在写作上,虽从远处落笔,却紧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后才突出赠诗主旨,手法都很高妙。无怪方东树《昭昧詹言》云:“《羊长史》篇文法可以冠卷。”
沈德潜论赠答诗,谓“必所赠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复以己之情性流露于中,自然可咏可读。”(《说诗晬语》)此诗应是此论的一个好例。
陶渊明集卷之二诗五言《赠羊长史并序》
[说明]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大将刘裕北侥后秦,破长安,灭姚涩,驻军关中。驻军京都的左将军朱龄石得到捷报后,派遣长史苹松龄前往祝贺。陶渊明写此诗赠给他,时年五十三岁。
长安已破,九州统一,诗人是为之高兴的,希望可以了却游历中原、瞻仰先圣遗迹的夙愿。然而刘裕的胜利,陶渊明并不为之乐观,诗歌在灵复抒发对上古盛世和古代圣贤的仰慕之中,透露着令不如昔的慨叹,暗寓着对现实的忧心忡忡,并表示了隐居的决心。此诗曲折深婉,含蓄蕴藉,感事忧时而不露痕迹,被清代方东树誉为“陶诗当以此为冠卷”(《昭昧詹言》卷四)。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1),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2)。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3)。
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4)。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5)。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6)。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7)。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8)。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9)?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10)。
驷马无贯患,贫贱有交娱(11)。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12)。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13)。
[注释]
(1)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指关中一带。
(2)愚:自称的谦辞。三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末期。《汉书。叙传下》:“三季之后,厥事放纷。”颜师古注:“三季,三代之未也。”黄虞: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和虞舜。
(3)千载上:指千年以前的事情。赖:依赖,依靠。
(4)余迹:犹遗迹。中都:中州,泛指洛阳、长安一带的中原地区。
(5)游心目:游心并游目的合称。游心:犹涉想,谓心神向往。游目:谓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逾(yú于):越过。
(6)九域:九州,指全国。甫:开始。一:统一。逝:发语词,无义。舟舆:船和车。这两句是说:全国已经统一,我将整理车船到中原去。
(7)先迈:先行,指去关中。负疴(kē科):抱病。不获俱:不能同往。
(8)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少:稍。踌躇:驻足,停留。
(9)绮与角(1ù路):指崎里季和角里先生。角亦作“角”。他们同东园公,夏黄公为避秦时乱而隐居商山,至汉初时都有八十多岁,须眉皆白,被称为“商山四皓”(事见晋。皇甫谧《高士传》)。精爽:精神魂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为魂魄。”
陶渊明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f,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芜。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赠羊长史翻译:
左将军长史羊松龄奉命出使秦川,我作此诗赠给他。
我处三代衰微后,古之盛世我思慕。
了解千年以前事,全靠阅读古人书。
古代圣贤留遗迹,桩桩都在中州处。
岂能忘记去瞻仰?无奈山河远隔阻。
九州今始定一统,我将整装登征途。
听说你先奉命去,我今抱病难同赴。
如果路途经商山,请你为我稍驻足。
多谢商山贤四皓,未知精魂今何如?
紫芝有谁还在采?深谷应是久荒芜。
仕途难免遭祸患,岂如贫贱多欢娱?
四皓歌谣记心内,不见古人叹命苦。
数代之下怀感慨,言不尽意难倾诉。
赠羊长史字词解释:
⑴左军:指左将军朱龄石。羊长史:指羊松龄,当时是左将军的长史。长史:官名,将军的属官,主持幕府。衔使:奉命出使。秦川:陕西关中地区。作此:写这首诗。
⑵愚:作者自称,谦词。三季:三代,指夏、商、周。黄虞:黄帝、虞舜,指上古时代。这两句是说自己生在三代之后,却向往黄虞时代的休明之治。
⑶千载外:千年以前。指历史上所谓禅让时代,即唐虞之世。这两句是说依赖古书的记载才知道上古的政治情况。
⑷圣贤:指三代以前的圣君贤相。中都:占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原,在这里建都,都叫中都。如尧都乎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汤都毫,西周都镐,东周都洛邑等,都在黄河流域。作者举此,在于说明东晋都建业,只是偏安割据的局面。这两句是说圣贤的遗迹遍及中原古都。
⑸游心目:心涉想目远望。关河:山河。这两句是说北望中原,不能忘怀,但却去不了。
⑹九域:九州,即天下。甫已一:开始统一。义熙十三年七月,刘裕灭后秦,送姚泓至京师,斩于市,天下渐趋统一。逝:语助词,无义。理:治。舆:车。理舟舆:治备船和车要到中原去。
⑺先迈:先行。疴(kē苛):病。负疴:抱病。不获俱:不能同行。这两句是说听说你要先去,我因患病不能同行。
⑻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是刘裕入秦必经之地。踌躇:徘徊、停留。
⑼多谢:多问。绮与角:绮里季与f里先生。皇甫谧《高士传》记载,秦末有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f里先生四人,避秦之乱而隐于商洛深山之中,汉惠帝给他们立碑,称为“商山四皓”。这里以绮里季和f里先生代指“四皓”。精爽:神如有灵。这两句是说多问问商山四皓,他们的神如有灵今天应怎样?作者自己有归隐之意。
⑽紫芝:即灵芝。芜:荒芜。这两句是说紫芝无人再采,深谷也应久已荒芜。
⑾驷马:富贵人的车乘。贳(shì市):远。无贳患:不能避患。交娱:欢娱。《高士传》记载四皓作歌有云“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这两句即化用这个意思,是说富贵必有忧患,不如贫贱快乐。
⑿清谣:指“四皓歌”。心曲:心窝里、心坎上。人乖:人生背时。见疏:被时代遗弃。这两句是说四皓歌在自己心中产生共鸣,慨叹时运不济竟被遗弃了。
⒀拥怀:有感。累代:应前三季、黄虞、千载而言。舒:展。这两句是说生于千载以后的自己无限感怀,言虽易尽而意却难于表达清楚。
赠羊长史简析:
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作者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忠告,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
赠羊长史背景:
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东晋大将刘裕北侥后秦,破长安,灭姚涩,驻军关中。驻军京都的左将军朱龄石得到捷报后,派遣长史羊松龄前往祝贺。陶渊明写此诗赠给他,时年五十三岁。
赠羊长史赏析:
全诗分四节。首节八句,悠徐地从“千载外”说起,说是自己生在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之后,只有从古人书里,得知些黄帝、虞舜之世的事,不禁慨然长念――那时真风尚存,风俗淳朴平和。言下之意,三季之后,就只剩下欺诈虚伪,争攘篡夺了。这自然是对刘裕的隐隐嘲讽。既提到“古人书”,就以它为纽带,自然地转入下文:也正是从书里,知道了贤圣余迹,多留存在中都(指洛阳、长安)一带。点到“贤”字,目光便已遥注到下文的“绮(里季)与f(里先生)”;而“圣”,则上应“黄虞”。自己是一直向往“贤圣”们所作所为的,所以始终盼望着去那里游骋心目;只是限于关山阻隔(实际是南北分裂的代用语),没能如愿而已。这样缓缓说来,既说出自己对“贤圣”的崇仰心情,也以宾带主,渐渐引入羊长史的北去。思路文理,十分绵密。
次节四句,转入赠诗。现在九域(九州,指天下)已经初步统一起来了,诗人下了决心,要整治船只车辆,北上一行。听说羊长史要先走一步,自己因身有疾病,难以联袂同行,只有赠诗相送。作者早衰多病,五十以后即“渐就衰损”(《与子俨等疏》),“负疴”当然是实情;但“不获俱”的真正原因,还应在于羊长史是奉使向刘裕称贺,而自己却是要“游心目”于贤圣遗迹,目的既不同,当然也不必同行了。
“路若经商山”以下八句,是赠诗主旨所在。到关中去,说不定要经过商山,那正是汉代初年不趋附刘邦的绮、角等“四皓”(四个白首老人)的隐栖之地。作者很自然地借此向友人嘱咐,要他经过时稍稍在那里徘徊瞻仰,并多多向四皓的.英灵致意:他们的精神魂魄又怎样了呢?相传他们在辞却刘邦迎聘时曾作《紫芝歌》:“漠漠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兮,不若贫贱之肆志。”(见《古今乐录》)如今,紫芝有谁再采呢?深谷里也大概久乏人迹、芜秽不堪了吧?――多少人已奔竞权势、趋附求荣去了。作者在这里说“为我”,流露出自己是有心上追绮、角精魂的人,同时也示意友人要远慕前贤,勿误入奔竞趋附者的行列。接着,他又化用《紫芝歌》后段的意思警醒友人:“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高车驷马,常会遭罹祸患;贫贱相处,却可互享心神上的欢娱。是讽示,也是忠告,朱光潜在《诗论》中曾举到这首诗说:“最足见出他于朋友的厚道。”正指此处。
《紫芝》一歌,可看作这首赠诗的灵魂。篇首的“慨然念黄虞”,已化用了“唐虞世远”之意;直到结尾,作者还郑重写出“清谣(指《萦芝歌》)结心曲”,深慨绮、f长往,人既乖违,时代亦疏隔久远,自己只有在累代之下,长怀远慕,慨叹无穷了。“言尽意不舒”,见出作者对时世慨叹的多而且深,也示意友人要理解此心于言语文字之外。
此诗对刘裕不屑涉笔,意存否定,却对不趋附权势的绮、f崇仰追慕,这些都显示出他崇高的人格修养。在写作上,虽从远处落笔,却紧扣正意,徐徐引入,最后才突出赠诗主旨,手法都很高妙。
后世评价:
1,无怪方东树《昭昧詹言》云:“《羊长史》篇文法可以冠卷。”
2,沈德潜论赠答诗,谓“必所赠之人何人,所往之地何地,一一按切,而复以己之情性流露于中,自然可咏可读。”(《说诗语》)此诗应是此论的一个好例。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赠羊长史,赠羊长史陶渊明,赠羊长史的意思,赠羊长史赏析 -诗词大全
赠羊长史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贤圣留馀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闻君当先迈,负疴不获俱。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
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
紫芝谁复采?深谷久应无。
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
清谣结心曲,人乖运见疏。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舒。
长沙公於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其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其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其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其四∶
何以写心,此贻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陶渊明《赠长沙公(并序)》赏析
《赠长沙公》是东晋末、南朝宋之间的诗人陶潜的作品。这首诗共四章,诗人以长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叹宗族的`悠久历史,赞美宗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赞扬长沙公能继父业,并勉励其不断进德修业,希望日后常通音讯。整首诗在态度和蔼、言恳意切之中,体现了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观和一种长者的风度。
族人的顾恋和真心——《赠长沙公族孙一首并序》赏析
陶渊明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花,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寔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言笑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兹话言:进蒉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译文
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远,彼此也互不相识;这次路过温阳而得相会,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
同一源头分支流,世系渐远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叹,因念彼此同初祖;血缘宗亲渐疏远,岁月悠悠不停仁;感叹族亲成陌路,犹豫徘徊心恋慕。
君为同族美名扬,弘扬父志功辉煌;温文尔雅谦和态,美德生辉映圭璋;风华正茂光灿灿,立身谨慎防秋霜;可钦可佩令我赞,君为我族增荣光。
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辈长忘同宗;笑语欢言尚未久,君将离去各西东;三湘遥遥君归处,九江滔滔我意浓;远隔山川路途阻,频将音讯互为通。
如何表达我心意,且送几句肺腑言;积土可以成高山,进德修业是圣贤;愿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凄然;路途遥远难再晤,愿得音讯早早传。
赏析
陶渊明对自己由于关系疏远已成路人的族孙,顾恋徘徊,却未便相认。在惆怅慨叹的同时,也为有这样的能继承祖先事业的族孙感到光荣。并用孔子“堆土成山”的教导,勉励族孙,希望其懂得为仁由己的道理。对族人的顾恋和真心溢于言表。
我是长沙公延寿之子的族祖父,同出大司马陶侃。虽是同宗,然世系已远,成了陌生人。经过家乡浔阳,临别之时,留赠此诗。
长沙公与我祖先相同而分支不同,一代一代逐渐变更而疏远了。慨叹于彼此之间关系,而顾念其初之同源。亲属关系既已疏远,岁月流逝又已久远。顾恋徘徊,仓促间未便相认。
我赞美长沙公能继承祖先之事业。长沙公谐和温厚,品德高贵,有春花之光彩、秋霜之警肃。我敬重长沙公啊,这确实是宗族的光荣。
我与长沙公相遇,虽辈分为长,而竟忘为同宗。说笑不久,便各奔东西了。长沙公住在遥远的三湘,我住在大水奔流的九江,尽管山川阻碍路途远,还是希望时常有书信往还。
用什么表示真心呢?赠此善言:堆土成山时增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只要坚持不懈,终将会堆成高山。谨慎啊离开亲人的人,临行凄凉悲伤。再次会面畅叙衷曲或遥遥无期,唯以通音信为要。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