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功学演讲:为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uler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录:当你做一件事很长时间之后,你就发现自己很难作出改变。我是在一个犹太社区长大的。我以前晚上经常梦想着自己能被关进一家犹太甜品店,我甚至可以闻到一里之外的奶酪面包的香味!
【一】
本文回答以下问题:
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的文章,却没什么改变?
为什么不能一次培训学习就学会?
为什么知易行难?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垃圾桶?
为什么你会淹死在信息大海之中?
为什么你会变成知识的巨人,实践的侏儒?
为什么培训成本不断增加,竞争力却停滞不前?
来看看这篇“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的演讲。
【二】
如今我们的培训和发展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危机。人们很少会将我们所教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今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人都更加了解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但如今知和行之间的差距也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最近了解了知和行之间那缺失的一环——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东西。
很多年来,人们都把学习定义为行为上的改变。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更是如此。
事实上,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具体“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听一盘新录音带,看一盘新录像带,或参加一次培训班就可以了。
这就引出了人们为什么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让自己沉没在一个信息的汪洋之中。但跟鱼类不同,人类并没有一个内嵌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水中吸收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放掉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的管理理念,而是要学会对我们刚刚教授的理念进行跟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发表过的一次演讲。在正式登台演说之前,这家公司的总裁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公司总部,了解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传达给管理层的各种管理理念。他告诉我,“我想让你强化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重复的东西,而不是为我们指出新的方向”。
回想起跟这位总裁的这次交往经历,我意识到,要想真正消除知和行之间的差距,顶级管理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一直都在坚持将人们的能量聚集到一起。他甚至要求公司每个人每年都要确定自己明年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怎样的一笔。他觉得每个人每年都可以集中学会一些新东西,而不是盲目地接触许多新事物。
所以要想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原因,秘诀就是要努力做到少而精——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然后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专注、专注。
【三】
我继续说:在告诉大家第二个层次的转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请大家起立。
等人群站起来之后,我说:我想请大家做两件事情。首先,我想请你们在大厅里随便走上30秒,跟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但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打招呼,好像他们都无足轻重一样。
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然后他们开始在大厅里四处走动,却完全忽视了彼此的存在。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请停在原地,但不要坐下。
当人群安静下来之后,我说:现在请大家再走动30秒,但这次,请你们像欢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迎自己身边的人。
话间刚落,房间里立刻爆发出人们的大笑声,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充满着一种积极的能量。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现在大家都可以坐下了。
当人群最终坐定之后,我微笑着说:想想看,我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呢?
人群若有所思。
我接着说:我之所以要做两项练习,是想告诉大家,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和一名成功人士,你需要懂得管理人们,尤其是你自己身上的能量。在我刚才请大家进行的两项活动中,你们觉得哪一项会让房间里充满更多能量?
所有人都大叫:第二项!
我继续说:那么我是如何改变房间里的能量呢?我只是将大家的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感觉自己身边的人无足轻重到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你很想见到的好朋友。只是改变这一点,整个房间里的能量就都改变了。
我问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电脑其实和人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几只手尝试着举了起来。电脑和人脑都会把你所传达给它们的信息当成真相。当你向电脑中输入一些信息时,它不会说:你是从哪儿得到这些信息的?它们是错误的。无论你输入任何信息,电脑都会被动地进行处理。很多年来,我们都一直都这样评价电脑:垃圾进。
人群跟着大叫道:垃圾出。
一点儿没错,我说:人的大脑也是一样。它也会把你所传达给它的所有信息当成真相。比如说你早晨起来,一边照着镜子,一边告诉自己“你好棒”。你的大脑不会说:开玩笑!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人们哄堂大笑。
我总结说:这就引出了改进行为所必须经历的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态度转变。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
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因为你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极过滤系统来消除他们的发臭思维症,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没能学以致用的第二条原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养成一个积极的过滤系统。在学习时,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永远都不可能消除知与行之间的差距。
我继续解释人们为什么心态容易封闭。我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像今天这样坐在观众席时,都会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都会强调我们身上那些消极,而不是积极的东西。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他们通常就会大泼冷水。久而久之,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也就是说,每当听到一件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才能用到它?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机会我们都会失之交臂。
【四】
下面我接着总结:由于获取知识非常容易,所以我们会不停地吸收大量的新信息,这就会导致信息超载。然后是态度的改变,改变我们的消极过滤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个层次的转变,也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是行为上的变化,这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什么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呢?因为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你必须采取真正切实的行动。
举个例子,多年来,我的体重一直都超出正常体重20多斤。我曾经不停地尝试过各种食谱,以此来减轻体重,可还是没有任何作用。最终我意识到,如果我想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自己的体重,我就必须做到专注。
当你做一件事很长时间之后,你就发现自己很难作出改变。我是在一个犹太社区长大的。我以前晚上经常梦想着自己能被关进一家犹太甜品店,我甚至可以闻到一里之外的奶酪面包的香味!
你可以想象,对于我来说,要改变的自己的饮食习惯该有多么困难。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知道自己应该做出改变,而且也非常愿意去改变自己,比如说我的饮食习惯,你也很难作出真正的改变。你需要真正专心地跟进自己的计划。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他们缺少一个跟进系统。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将自己的知识付诸实践,你需要一个跟进计划来为你提供指导、支持,增强责任感。
要想得到指导,也就意味着你要经常跟教练、支持团队,或者某个能够帮助你实现转变的人进行沟通。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要想得到真实有用的指导建议,首先要有好的人际关系。当你所遇见的是真正关心你的人时,他们就会提供你所需要的支持,而且会用一种充满爱心的方式让你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
当这3个要素全部到位时,我就成功地克服体重问题了。现在我有了一名营养教练、一名健身教练,还有一名生活教练,他们会经常跟我沟通,支持我,监督我的一切活动。这些教练知道,许多人的新年愿望之所以会落空,根本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在毫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愿望,你所许下的新年愿望就会形同虚设。以至于到了最后,每当我们宣布一个新年愿望时,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嘲笑我们,除非我亲眼看到,否则我是不会相信你的。然后他们就会用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眼睁睁地看着你走向失败。当然,你所得到的结果也常常是以失败告终。
在培训行业,我们经常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培训,但事实上,我们还需要投入10倍的时间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跟进。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人们从新手成长为大师的导师和教练。
......
在演讲即将结束时,我能够清楚地感到整个人群里散发出来一种积极的能量。
我总结说:我可以清楚地感到,你们当中有些人的确为我今天所讲的这些兴奋不已。我也是。事实上,就算大家没有一个人能从这次演讲中有所收获,我也需要进行这场演讲。它让我有机会可以提醒自己,告诫自己该如何消除知行差距。
说到这里,我让大家再次站起来。我面带微笑地告诉大家:请举起你们的右手,把它放到你的左肩膀上,然后举起你的左手,把它放到你的右肩膀上。就这样,给自己一个拥抱。你们都很棒,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自己所学到的变成实际的行动。
当每个人都站在那里,拥抱自己时,我开玩笑地说:用这种方式为我鼓掌,真是太棒了。整个大厅立刻笑声如雷......
如今我们的培训和发展领域正面临着一场危机。人们很少会将我们所教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今的人们比过去任何人都更加了解什么是领导,什么是管理。但如今知和行之间的差距也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最近了解了知和行之间那缺失的一环――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我今天上午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东西。
很多年来,人们都把学习定义为行为上的改变。但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人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更是如此。
事实上,当一个人从“知道一件事”到具体“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第一个层次的转变是知识层次的转变。这是最简单的,也是花费时间最少的一种转变。要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你只需要读一本新书,听一盘新录音带,看一盘新录像带,或参加一次培训班就可以了。
这就引出了人们为什么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第一个原因:学习一件新事物要比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有趣多了。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让自己沉没在一个信息的汪洋之中。但跟鱼类不同,人类并没有一个内嵌的监控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从水中吸收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放掉那些我们并不需要的。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我们必须学会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
你需要掌握多少食谱才能真正减轻体重?只要一个就可以了,就是你能真正坚持下来的那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总是不停地寻找下一个新的管理理念,而是要学会对我们刚刚教授的理念进行跟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为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发表过的一次演讲。在正式登台演说之前,这家公司的总裁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公司总部,了解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传达给管理层的各种管理理念。他告诉我,“我想让你强化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重复的东西,而不是为我们指出新的方向”。
回想起跟这位总裁的这次交往经历,我意识到,要想真正消除知和行之间的差距,顶级管理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一直都在坚持将人们的能量聚集到一起。他甚至要求公司每个人每年都要确定自己明年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怎样的一笔。他觉得每个人每年都可以集中学会一些新东西,而不是盲目地接触许多新事物。
所以要想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原因,秘诀就是要努力做到少而精――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然后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专注、专注。
我继续说:在告诉大家第二个层次的转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请大家起立。
等人群站起来之后,我说:我想请大家做两件事情。首先,我想请你们在大厅里随便走上30秒,跟尽可能多的人打招呼。但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打招呼,好像他们都无足轻重一样。
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然后他们开始在大厅里四处走动,却完全忽视了彼此的存在。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请停在原地,但不要坐下。
当人群安静下来之后,我说:现在请大家再走动30秒,但这次,请你们像欢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欢迎自己身边的人。
话间刚落,房间里立刻爆发出人们的大笑声,大家相互拥抱在一起,充满着一种积极的能量。过了一会儿,我大叫道:现在大家都可以坐下了。
当人群最终坐定之后,我微笑着说:想想看,我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呢?
我接着说:我之所以要做两项练习,是想告诉大家,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和一名成功人士,你需要懂得管理人们,尤其是你自己身上的能量。在我刚才请大家进行的两项活动中,你们觉得哪一项会让房间里充满更多能量?
我继续说:那么我是如何改变房间里的能量呢?我只是将大家的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感觉自己身边的人无足轻重到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你很想见到的好朋友。只是改变这一点,整个房间里的能量就都改变了。
我问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电脑其实和人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几只手尝试着举了起来。电脑和人脑都会把你所传达给它们的信息当成真相。当你向电脑中输入一些信息时,它不会说:你是从哪儿得到这些信息的?它们是错误的。无论你输入任何信息,电脑都会被动地进行处理。很多年来,我们都一直都这样评价电脑:垃圾进。
人群跟着大叫道:垃圾出。
一点儿没错,我说:人的大脑也是一样。它也会把你所传达给它的所有信息当成真相。比如说你早晨起来,一边照着镜子,一边告诉自己“你好棒”。你的大脑不会说:开玩笑!我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人们哄堂大笑。
我总结说:这就引出了改进行为所必须经历的第二个层次的转变:态度转变。态度是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知识因子。当你对某个东西产生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时,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态度。
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因为你常常会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改变人们的消极过滤系统来消除他们的发臭思维症,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没能学以致用的第二条原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养成一个积极的过滤系统。在学习时,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永远都不可能消除知与行之间的差距。
我继续解释人们为什么心态容易封闭。我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像今天这样坐在观众席时,都会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都会强调我们身上那些消极,而不是积极的东西。每当我们产生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时,他们通常就会大泼冷水。久而久之,我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也就是说,每当听到一件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才能用到它?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会有怎样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机会我们都会失之交臂。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痛下决心,今晚开始,就不再熬夜,可过了没几天,又旧病重演。
热血沸腾地说,从明天起,开始健身,结果坚持了不到两周,就宣布计划搁浅。
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或者打了一针鸡血,于是脑洞大开,决定改变,顺手还发了条朋友圈:努力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结果到最后,只看见了一个更狗血的自己。
……
Why?
1、是因为你总是在暗示自己做不到
M是一个“否定上瘾者”,因为她总是习惯去否定很多。
工作不开心,她就开始否定工作和领导:“我们领导,真是没什么水平…”、“这份工作,真是如同鸡肋…”。
培训刚结束,她已经开始否定课程和老师:“都说这课程多牛,可我看就有很多漏洞,比如…”、“我看那老师,也一般…”。
……
M仿佛练就了一对火眼金睛,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差。
后来,公司有一个内部岗位竞聘的机会,M报了名参加,而且,她很想得到这个岗位。
照理说,根据M的资历和能力,拿下这个岗位肯定没问题。
可竞聘开始以前,M又掉入了不断否定的漩涡:
“我的PPT做的不够好”、“我总是不擅长演讲”、“我不能很好的跟领导相处”…
这一次,M把自己都给否定掉了。
后来的竞聘,M输的一塌糊涂。
习惯负面思维,会让你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会让你产生对抗性,会让你容易去否定和批判很多,让你的视野越来越窄,让你的行动力越来越弱。
而当你去否定一切之后,最后能够否定的,只剩你自己。
当你否定了自己,就很难再做成些什么。
2、因为你想的太多而无法聚焦
小胖去听了一场某大咖的读书讲座,回来以后,兴致勃勃宣布:启动自己宏大的读书计划。
按照大咖开出的书单,小胖买了书单里的大部分书,然后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周日晚上,和小胖一起在秀林路吃烧烤。
你说,我要不要开一个公众号,小胖说。
怎么突然想搞个公众号?我问。
小胖说,用来分享读书心得呀,XXX(大咖的名字)说读书需要跟别人分享,这样才能吸收的更多。
读书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小胖就已经想着用公众号来分享读书心得了,也真够远见卓识的。
想法挺好的,不过,你得先把读书计划执行起来再说,后续的事情再慢慢搞,我说。
小胖不说话了,低着头撸着他手里的串儿。
还没完。
周二晚,我正加班,整个人心急火燎的,小胖突然打进来电话,说:我又想到一事儿,我们要不要搞个线下读书会,这样读书才有意思……
我一着急,甩出来一句:丫还是先把你买那一堆书读完再说,别整那么多没用的……
过了一个月,我问小胖:你那读书计划搞的咋样?
第一本书刚读了一半,不过,关于读书,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小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新想法。
唉,真心要给这死胖子跪了,想法太多了,可问题是,你得去干呀。
最后,小胖的读书计划还是破产了。
简则明,多则惑,知道的太多而无法聚焦,知道的太多而不去行动,只会让你精力分散,最后偏离原本的目标。
3、是因为你没有危机意识
华子终于宣布戒酒了,这让我们都大吃一惊,因为华子曾经说过:唯女人和美酒不可戒。
圣诞夜,星座酒吧,华子们公司和B公司一起搞联谊。
也不知咋回事,华子和B公司的D呛上了。
俩人放弃武斗,决定通过拼酒一决高下。
D虎背熊腰,壮的像头牛,据说酒量比武松还大。
俩人开始斗酒,红的啤的洋的轮着来,一杯一杯的往肚里倒。
同事怕华子吃亏,劝他少喝点,但华子那倔脾气一旦上来,谁也拦不住。
华子继续和D缠斗在一起。
还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逢傻逼喝到倒。
也不知道喝了有多久。
后来,喝着喝着,华子突然吐了一口血,然后就瘫软在地。
这一口血,终于停住了酒局,也差点吓傻了众人。
同事匆忙把华子弄到医院,一检查,胃出血。
还好不是很严重,但需要住院休养一段时间。
那天,我去医院看华子。
他妈的,这次玩大了,华子说。
我调侃他,说:是玩的挺大的,人家喝进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酒,你喝进去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血…
华子笑着用拳头砸了我一下,说:这次真戒了,我还不信戒不掉了,狗日的!
就这样,在经过了阵痛之后,华子再次开始了他的戒酒之旅。
可过了没多久,在几个朋友的饭局上,我看到华子仍旧是喝的最凶的那个。
你不是戒了吗?我问华子。
华子说:本来要戒的,可后来经不住朋友劝,再说了,少喝点也没啥事,不可能每次都喝到胃出血呀,以后再慢慢戒…
我听完,也就不再说什么。
华子经历了喝酒之痛,仍旧不把戒酒当个事,又怎么可能戒的掉?
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做一些事情,但因为这些事重要而不紧急,再加上缺乏危机意识,所以总想着以后再做,但人生苦短,哪有那么多以后?
4、是因为你分不清轻重缓急
听说我办了张健身卡,蛋蛋也去办了一张,说是要抱成团健身,这样更容易坚持。
于是,约好每周一三五晚上,至少去健身房运动两个小时。
第一周还好,蛋蛋还能够如约而至。
而且每次运动完,蛋蛋都会发张自拍到朋友圈,搞的很励志的样子。
可到了第二周,蛋蛋就总是迟到,不是因为那样的事耽误了,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拖延了。
第三周,周三,晚上没见到蛋蛋,我就打电话给他,问他在哪儿。
电话那头一片噪杂,蛋蛋喘着大气吼着:我在唱K呢,今晚就不去健身房了,对不住啊,哥们……
第四周,在健身房已经根本见不到蛋蛋的影子,打电话给他,他不是在忙,就是今天太累不想来了。
催的次数多了,我自己也烦得慌,就不再管他了。
蛋蛋的健身计划,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健身很重要,蛋蛋不知道吗?他知道!
可是,在蛋蛋的心里,比健身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知道他在健身,是去唱K或者忙其他,于是,健身本身,似乎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一件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谁会去用心做并且努力完成呢?
5、是因为你内心并不真正认可你所做的事
内心的价值观并不认可所做的事,这一点是导致知道但做不到的根本原因。
M不知道正面思考很重要吗?她知道!可是在她的价值体系里:当一个评判者比当一个赞美者更重要,所以,她总是改不掉负面思考的毛病。
小胖不知道读书很重要吗?他知道!可是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享受人际交往的快感比读书本身跟重要,所以,他总是分散精力而无法专注读书。
华子不知道戒酒很重要吗?他知道!可是在他的价值体系里:面子和当下的欢娱比戒酒更重要,所以,他总是无法真正戒掉。
价值观是我们心里那双“看不见的手”,它会主宰着我们去做出判断并行动。
当你内心真正认同你所做的事时,就会想办法去做到,就算遇上困难,你也会把困难当作成长的陪练。
而当你并不真正认同你所做的事时,你就很难去做到它,而且还有很多借口及理由。
然而,知道但做不到并不是我们的终极宿命,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从知道到做到?
1、正面思考,及时跟踪
停止抱怨和否定,不做生活的差评师,尝试肯定与接纳。
正面思考,多去发现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制定一个计划或拿到一个任务,先想一想:如何才能完成的更好,而不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我无法执行。
制定跟可踪的行动方案,借助外力监督,比如,你无法坚持早起,就可以加入一些早起群,通过准点打卡和同伴监督的方法,来让自己做到早起。
2、简化目标,聚焦行动
简化目标,才能抓住重点和保持专注,比如,制定年计划,可以涵盖很多目标,但核心目标最好保持在两到三个,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听完一堂课或者看完一本书,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内容,而是抽取对自己最有用的几个点,这样才能够快速吸收和行动。
聚焦行动,需要化大为小和强化重复。
化大为小,是指把大目标或者长远目标拆解为眼前的小目标,比如你的大目标是半年内减肥5公斤,大目标拆解到最后,就是你每天要跑步90分钟。
强化重复,是指可以通过写下你的目标,比如:读书100本;勤记笔记,比如:记录你的读书进程和心得;让目标可视化,比如:把你的读书计划排成照片,然后设置为手机屏画;来让你时刻记住目标和该做的事,从而刺激行动并坚持。
3、建立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的强化,一方面是来自自身经历的领悟,比如:人在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更容易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变得能够坚持运动;另一方面是来自对别人经历的感知,比如:当我们看过天灾中一些人的经历之后,就更容易珍惜眼前和亲情。当然,这都是被动的建立危机意识,主动建立危机意识,需要你清楚自己的目标并随时考量,比如:你的目标是三年挣够100万,可当时间过去一半的时候,你却只挣了不到10万,你自然就着急了,无论健康、工作或者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
4、分清轻重,行动先行
分清轻重缓急,最好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方法常见,人人熟知,所以就不在此赘述。但用好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的前提是,你得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并能够做出取舍和排序,否则,一样难以分清轻重缓急。
行动先行,指的是有时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用计划来指导行动,而是用行动来带动计划,比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小胖读书那件事,小胖根本没必要先制定个计划再开始读书,而是先去读书,读着读着,慢慢找到感觉,掌握了读书的频率和速度,然后再制定个靠谱点的读书计划,这样就更容易达成。
5、真正接纳并认可你所做的事。
寻找榜样的力量:可以看看身边,跟你做同样事情的前辈或者同行,他们是如何做成并且如何坚持的,找到做成事情的方法和精神动力。
想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利益点:做成这件事能给你带来那些好处,比如如果减肥成功:可以让身材更健美;可以让你的免疫力增强,变得更健康;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去做这件事的动力。
择你所爱:因为热爱,所以更容易坚持和认可。
内心对话:安静的问一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那些影响我至深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为什么活着?找到更多的内在动机和力量。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次从脑到脚的旅行,也是一场一个人的战役,你需要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并战胜自己,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你能!
胡适首倡“白话文运动”,课堂上也便经常相机向学生宣传白话文写作的好处,遇有学生置疑,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有一次,一学生说:“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慢条斯理、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份电报拒绝。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个意思,用文言文自拟一则电报,看看是白话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同学们跃跃欲试,最后选出一份最简练者,仅12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这时课堂很静,大家都凝神注目老师,看老师的白话电报还能怎样简练。此时,胡适像相声演员抖包袱一样,说:“干不了,谢谢!”仅5个字。大家都为先生的讲解暗暗称绝,对白话文写作也日渐有所认识。
难能可贵的恰是学问渊博的大师级学者,将自己的听众、读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于学生,更常以“老大哥的身份”,心贴心地交流、沟通,而不是以概念口号式的说教,去灌输去教训。一次讲禅宗的“不静观”,他侃侃而谈:“当你看到一位漂亮的,你会神魂飘荡,如醉如痴。可是有禅宗修养的人却纹丝不动。缘何?他不是静止地看到现在的她如何美丽动人,而是看到她将来会变成走路蹒跚的老太婆,甚至变成蛆虫满身爬动的枯骨——想到这些,又有什么可爱呢?”此时,胡适环顾课堂,颇显沉闷低迷,便灵机一动,调侃戏谑道:“在座的各位请放心,没有哪个男士会相信我的混话,下课后,你照样会收到男朋友寄来粉红色的求爱信……”顿时,教室如微风吹皱的湖塘,泛起了欢乐的涟漪。
胡适学识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恰到好处。在某大学演讲时,多次引孔子、孟子、孙中山语,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机智而戏谑地写道,“胡说”,引得哄堂大笑。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寓庄于谐,妙哉妙哉。
胡适演讲:宽容与自由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近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O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让》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二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胡适最著名的演讲: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1932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疲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损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困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赠与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作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作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闲居了。第一条继续求学之路,我们可以不讨论。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试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所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此段讲社会往往不能给我们做学问的环境。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曳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力的俘虏。你在那俘虏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成社会的顺民了。此段讲理想容易幻灭,人便甘心为现实奴役。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所以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可惜当时青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养家糊口,生存都是难题,遑论其他?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诱你去解决他,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他,——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试想葛理略(Galileo)和牛敦(Newton)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
为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思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J.S.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
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儿,你就做六个钟头的抹桌子工夫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点钟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
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古人说:“信心(Faith)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菲希特(Fichte)今通译“费希特”,社科院哲学所梁志学先生译有《费希特选集》(已出至第五卷)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菲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初涉人世的青年都有的想法,但现实往往是劳而无获,因此理想也就丧失,心灵也就麻木了。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你不信吗!法国被普鲁士打败之后,割了两省地,赔了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这时候有一位刻苦的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终日埋头在他的试验室里做他的化学试验和微菌学研究。他是一个最爱国的人,然而他深信只有科学可以救国。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
(一)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二)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于一种微菌在生物体中的发展;
(三)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
这三个问题,在表面上似乎都和救国大事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然而从第一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定出做醋酿酒的新法,使全国的酒醋业每年减除极大的损失。从第二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教全国的蚕丝业怎样选种防病,教全国的畜牧农家怎样防止牛羊瘟疫,又教全世界的医学界怎样注重消毒以减除外科手术的死亡率。从第三个问题的证明,巴斯德发明了牲畜的脾热瘟的疗治药苗,每年替法国农家减除了二千万佛郎的大损失;又发明了疯狗咬毒的治疗法,救济了无数的生命。所以英国的科学家赫胥黎(Huxley)在皇家学会里称颂巴斯德的功绩道:“法国给了德国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巴斯德先生一个人研究科学的成绩足够还清这一笔赔款了。”
巴斯德对于科学有绝大的信心,所以他在国家蒙奇辱大难的时候,终不肯抛弃他的显微镜与试验室。他绝不想他的显微镜底下能偿还五十万万佛郎的赔款,然而在他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他已收获了科学救国的奇迹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1
有个亲戚,是最早一批到苏南做小生意的人。
他有一套完整的选择摊位的理论。
而且,他炒瓜子技术很不错,批发水果的水平也很高。
但是他做了25年了,他现在每年也就赚个几万块钱。
他说,当时他觉得哪个地方的位置不错,但是没钱盘下来,错过了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因为那个地方,做同样生意的人,每年赚几十万。
他说,自己要一直做炒货,不停扩大规模,应该也做得很好;因为有个同乡,比他去苏南还晚,但是现在每年利润都有上千万。
但是,他也就说说而已。
做了25年的小生意,自己还需要走街串巷。
做了25年的生意,自己都60岁了,现在想好好做,年龄大了又提不起劲了。
以前,听他说起来,还觉得头头是道,蛮厉害的。
后来,自己也工作了,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他虽然懂得哪个摊位好,但是如果没钱盘,摊位好坏跟他就没关系。
他虽然懂如何炒果子花生,但是如果不坚持做,不知道怎么扩大销售额,他一样也做不成大生意。
他以为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其实他只看到了一个要素,而没有看到其他更多要素促成了人家最后成事。
在职场在同学群在朋友圈在股市,都经常听到这种“想当初”的话。
这种明白人的说辞,其实还有一个更形象更概括的说法,叫“吹牛逼”。
2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你看我原来说的这个,准了吧,可惜没有我份儿。
你看今年的龙虾真值钱了吧,可惜我不懂怎么做啊。
你看今年的房价真涨了吧,可惜我当时没钱买啊。
你看我说我们公司就该这么干吧,可惜老板不听我的啊……
这看起来一个个的能言善辩,看起来一个个神通广大。
不但能预测未来,还懂得如何驾驭。
但是你发现他们自己的财富,自己的职场并没有什么提升。
这些预见性的机会,这些漂亮的说辞,到最后也就是快活快活嘴。
慢慢的才体会出,这些话语只不过是一种选择性自夸,而已。
可能,当时自己还说了很多其他的话,那些事情都不准,然后自己就忘记了,选择性失忆了。
而记住的,就是自己这些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很多人,他可能经常迷路,从来没有方向感。
其实很多人,他可能看不进去一页书,看到印刷字就头疼。
其实很多人,他可能数字不敏感,16除以5都不知道该怎么算。
……
但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看起来曾经,那么有能力,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3
回顾我的职业经历,有个亲戚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如果当初你坚持干一件事,你也会很厉害很厉害了。
比如当初,我做过房地产的营销策划,如果从那时就开始做房地产,这十几年过去,我手头不知道会有几套房子,少奋斗很多年了。
比如当初,如果实习的时候,就开始坚持做报社记者,是不是现在随随便便运营个公众号,也得有几十上百万粉丝,随便做做广告哗哗的钱就流进来了?
我跟亲戚说,快别给我脸上贴金了。
如果我当初做房地产营销,但那时候是在无锡卖房子。
虽然当时我也能3000块钱买一套房,但是现在它也不过值10000,而且你知道,现在已经过去了。
哪怕我近水楼台,可以倒腾两套,其实这种涨幅也没多少钱。
因为是在无锡,看着无锡房价那么低,我万万不会想到去上海和南京去买房子的,所以这么我也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宽裕。
如果我当初做小报记者,那个报社叫江南时报,好像已经关闭好几年了。
哪怕我后来就是换报社,每个月拿千把两千块钱,我估计现在婚都结不了。
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舔舐伤口,回味穷酸的人生呢。
当初我没那份心,我就无法在那一块有什么好的能力,也把握不住什么机会。
更何况,个人的历史,本来就无法假设。
你真想假设一把,可以推荐看看《武林外传》情景喜剧里的其中一集,他们都实现了当初立的志向……然后,其实也还是悲催的人生。
因为你就是那样性格的人。
4
这样说,不是性格决定论。
相反却是正视自己,真正分析自己目前能做什么,脚踏实的做法。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问他的职业经验。
他做教育,但是他告诉我,他不会做线上的教育。
因为线上的东西,他不懂,不懂就无法像线下做得那么好。
不懂的东西,自信满满地去做,有时候会教很多学费,然后一败涂地。
我对我同学特别敬佩。
他这种特别聚焦和专一的精神,让他的线下培训,在业内有响当当的名号。
他不是不愿意探险,但是生意的本质还是回归生意本身。
他的线下教育行业,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他在自己的领域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切蛋糕就可以了。
为什么非要旁逸斜出的找别的市场蛋糕呢。
他的这种自知之明,也让我明白有些事情其实不仅要努力,还要不断夯实自己擅长的基础,不断提升。
而不是,“想当年,我也看到了某些机会”。
相信我,你这么说,恰恰证明你没有这个能力,这个机会也不是属于你的机会。
5
我特别喜欢拿股票举例子。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因为炒股,其实不是因为我炒股,而是因为,股票专治各种不服气啊,效果立竿见影啊。
你在一个市场里,你以为自己牛逼,你开户你买股,最后你跌了30%清仓。
下次再不服气,再玩一次跌30%清仓。
你就是不添本金,也有50%多没有了。
你这个时候可以说,我看好的哪只哪只涨多少倍,自己没买。
你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我本来打算多少卖的,还能赚钱,可是没卖。
不好意思,没买你就赚不到那个大涨的钱;没卖,你就不能保证现在不亏。
你可以不服气,但是亏的钱一分也不会少。
你可以不服气,但是也没办法填满这个坑。
所以,哪些没买没卖的废话,顶多就是给你自己点心理安慰而已。
五年前,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太胖了,应该减肥了。
1. 五年前,我130斤
年前我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穿着高跟鞋走进房间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认识我。因为我跟高考时相比,瘦了三十斤。
高中三年,学校饭菜非常好吃,所以,我一直都是一个留着厚厚的齐刘海,160cm,130斤左右的胖姑娘。
胖姑娘也爱美啊。记得有一年冬天,特别流行打底裤加短皮裤的组合,我喜欢的不行。
寒假的时候,我爸爸特意花了一下午时间陪我逛街,买了一条非常漂亮的皮短裤。
开学后我就开开心心的去学校了。
但是,进了教室,就有人开始笑,还有人说,企鹅,穿黑裤子显得你瘦了不少呢。
没错,他们叫我企鹅,因为我胖胖的,走路晃晃悠悠的,当然,这只是开玩笑,没有恶意的。
但是对那时的我来说,真的很丢脸。因为我男朋友也在啊!
还好,他说我很可爱。
晃晃悠悠的过了半个学期,高考的时候要测体重。
其实我很无所谓,而且不是很理解别的小姑娘提前一个周开始节食就为了称体重的时候能轻一斤、两斤。
结果,我的体重是130斤!
还好,我长高了5cm,心里美滋滋的。
2. 因为恋人一句话,我决心减肥
高考那几天是自助餐式的,对我来说,食堂简直就是天堂。
记得有一天我美滋滋的回到教室,我男朋友笑嘻嘻的说我,又去吃肉了呀。
没错,我就是个吃货本人,所有的书都在课桌上,桌洞是用来放零食的。
真正让我意识到自己胖的,是高中毕业照。
拍照的时候,矮个子女生蹲在第一排,太高个子的坐在第二排。很不巧,我男朋友坐在我后面,我蹲在他前面。
跟恋人一起一前一后的排毕业证嘛,心里高兴的很。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蹲不住!
我实在是太胖了,而且都是软软的肉,蹲下一直在晃悠。
我跟我男朋友说,我蹲不住。
“还不是你太胖了,为什么别人都蹲的好好的?”
还不是我太胖了?
原来一直说我胖胖的很可爱的人也嫌弃我胖。
3. 没有节食,两个月减掉30斤
别人说什么我都不在意,但是喜欢的人一句话,就戳到了心。
我决定减肥。
高考完的暑假有整整两个月。而我,两个月都是站着过来的。
每天都要站差不多十二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我都站着。
一开始脚非常疼,又酸又疼,每天都要泡脚,捏脚后跟。
我告诉自己,再来一天,再试试,再试试。
没多久,效果就出来了。
我妈说我生病了,瘦了。
我爸每天变着法子的做好吃的给我吃,我也照单全收。但是吃完饭我就立刻站起来,到处溜达。
两个月以后,大学要开学的时候。
我妈带我去买裤子,我试了27码的裤子,有点肥。以前我穿30码的!
我妈说,就27码吧,你肯定还要胖,你这瘦的太快了,肯定要反弹的。
大学开学要军训,一个周。
军训完,我的牛仔裤就真的得小一个码了。我以为我是因为军训太累了,所以瘦了一点,过几天就胖回来了。
结果过了两个月,我的裤子直接藏柜子里了,因为我一直都没有胖回去。
4. 再来一天,坚持下去
后来,我做了实习生。工作并不对口,很多时候我坚持不下去了,我就告诉自己,再来一天,再试试,再试试。
就这样,再来一天,再试试,我的成绩越来越好。一年以后,实习期结束,我的.实习评价非常高。
距离高考,整整五年了。我的体重一点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尝试过节食。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满,因为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再试试,再来一次。
所谓的挑战,其实不过就是挑战自己的潜能。
★ 成功学演讲
★ 你真的知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