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大智若愚贾平凹励志人物故事(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omi11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眼里的贾平凹励志人物故事
1986年的夏天,贾平凹突然接到了一封叫莫言的人从新疆拍来的.电报,让他去火车站接我。当时我跟他素不相识,没有任何交往,但是我们被困在兰州,要在西安落一下脚,找不到一个熟人。后来我说试一下,给贾平凹拍封电报,写陕西省作家协会贾平凹收。火车晚点4个多小时,到广场一看已经没有人了。我们几个同学在广场上转了一圈,喊贾平凹也没喊来人,后来他们说你别在那儿自作多情了,你不认识人家,和人家也没有任何交往,人家凭什么接了封莫名其妙的电报就跑这么远来接你呢?后来我觉得大家说得对。
许多年之后,我看了那篇文章才知道,平凹真去接我了。他骑着自行车去接我,举了一个皮包,皮包上写着两个字——莫言,在火车站到处问,没人回答他。这真是一段佳话。我知道后也在想,换作是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干吗要去接他,还在广场转了很长时间。所以,我觉得欠了平凹一顿饭。
大智若愚贾平凹名人故事
在中国文坛,贾平凹有“鬼才”之称,而这个称号是汪曾祺送的。那是1987年在桂林,参加漓江出版社的一次旅游文学笔会上,汪曾祺谈起对贾平凹的评价时说:“他是一个很平易淡泊的人,却是一个难得的‘鬼才’。鬼才者,非凡才能之人也。”当下感动得贾平凹随即作诗一首予以回赠:“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愿得沾狐气,林中共营生。”
1988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汪曾祺得知后格外开心,立即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望》杂志上,评价道:“平凹确实是一个很平易淡泊的人。从我和他的`接触中,他全无‘作家气’,在稠人广众之中,他总是把自己缩小到最小限度。他很寡言,但在闲谈中极富机智,极富幽默感。”
一次,贾平凹与汪曾祺在南京一起讲演。贾平凹慢条斯理、极为投入地讲了一个多小时,中间,突然想起问听众:“我说的陕西话你们听得懂吗?”会场上几百张嘴巴一齐喊:“听不懂!”这时的贾平凹并不显得尴尬,而是幽默道:“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俄(我)就不用说了吧。”坐在一旁的汪曾祺立即接茬:“不会说普通话不要紧,我来做翻译。”于是,便当起了临时翻译,贾平凹讲一句,汪老翻译一句。
熟悉贾平凹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口头禅:“我是个笨人,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用电脑写作,总之就是笨。”
有段时间,贾平凹在朋友劝说下曾下决心要用电脑写作。但当电脑买回后,却怎么也学不会。用拼音打字吧,不会说普通话,那就用五笔,可是把字根贴在墙上后说什么也记不住,后来改试手写板,但还是不行,因为电脑不认他的字。他就不信这个邪,就钻在房里苦学了一天,“吭哧吭哧”总算打出了不到200字,结果弄得头晕脑涨,从此发狠永远不用电脑写作。对此他说:“我是很笨的那种人,就好像一条狗,你给它开了再大的门,它还是从小洞里钻;就好像一只鸡,你把它放在粮堆上,它还是扒着吃。”
贾平凹也用手机,但对于他来说,除了会接打电话外,手机的其他功能都是摆设。有一次,一个朋友来他家做客,他问:“日怪得很,别人手机都有来电储存的功能,我的手机怎么没有啊?是不是卖手机的骗了我?”朋友拿过他的手机一看,说:“怎么没有?什么功能都全全的呀。”于是对他进行现场指导,可他就是搞不明白。无奈,朋友只好让他找张纸来,然后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将手机来电存储功能的操作方法一一写下。他照着做了几次,总算勉强明白了,不好意思地说:“连几岁孩子都能做到的事,一到我这里就变麻烦了,我这人就是笨嘛。”
贾平凹真像自己说得很笨吗?不是!谁听说过哪个笨人能像他那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还以长篇小说《秦腔》夺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于他自嘲的“笨”,也许叫“拙”更精当些。用《美文》执行主编穆涛的话说:“平凹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和讷是他给人的外在印象,而巧与辩才是真实的他。”
老家是河北石家庄的穆涛举了一个例子:“一次我和平凹坐火车同行,当车过陕西秦岭时,我随口和他开玩笑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那么大一个山,怎么叫个岭。’话音刚落,他就立即反唇,‘你们河北人更谦虚,那么大一个省会,怎么就叫个庄?后来,他把这段对话写到了文章里。他说自己‘笨’,其实正地地道道说明了他的大智若愚。”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励志故事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正在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那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儿。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几个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的男孩儿,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给了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儿。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不但会误了田地的活儿,而且还会错过邻村的女孩儿,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父亲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平凹,在一次笔会上讲出了上面的经历。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贾平凹人物素材
人物扫描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等。其作品《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
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更被人誉为“鬼才”,他有着曲折离奇的成长经历,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的步伐。他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与淳朴,他的作品中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当代文坛上,他树立了一面独特的旗帜。
Ø 素材话题
心系故乡,桑梓情深
贾平凹在商州长到19岁,然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虽然在城市声里生活了40余年,但贾平凹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农民”,他说:“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般,是乌在了骨头里的。”他对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他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况,他的目是注视着故乡的变化和发展。
从《废都》到《商州》再到《秦腔》,贾平凹始终没有遗忘对故乡的陈述和描绘。如《秦腔》,是以仪他的故乡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的两个大户人家——白家和夏家近的变迁,表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倾注了自己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并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把故乡当作创作的背景,并且把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寄托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的目光从来没有偏离过故乡的方向,故乡是他文学写作中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也是他获取写作材料的再生资源。
,他的长篇小说《带灯》获《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奖。之后,舌,贾平凹以零元版权费将这篇小说的花鼓剧改编权授予商洛市剧团,以表示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
【素材点拨】故乡不但是贾平凹的创作源泉,更是他的精神港湾。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以见到故乡的影子。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飞黄腾达,不失纯真本色,这就是贾平凹的可贵之处。
【适用话题】人与故乡、赤子之心、牵挂、感恩、人生本色。
发现自己,主宰命运
贾平凹快8岁的时候,10以内的加减法还算得一塌糊涂,但父亲还是让他上学去了。看他画画不错,父母盘算着让他将来当个画匠;父亲看他和隔壁的男孩儿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就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可惜没有成功。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让他回家种地。就在这时候,他竟然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后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常常有学生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后来,老师不愿给他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书,也浏览了不少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稿件都如泥牛人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他所在城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名字出现在了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一些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素材点拨】如果贾平凹遵从父母的安排,也许当今文坛就少了一名叱咤风云的巨擘。好在贾平凹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投稿屡次失败后,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尝试,直到命运向他敞开大门。
【适用话题】发现自己、坚定意志、面对挫折、走自己的路、探索不止。
走出低谷,笔耕不辍
从《废都》到《秦腔》再到《带灯》,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内容在变,写作风格在变,不变的是他对写作本身近乎偏执的认真态度。
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40个年头。这期间,他曾遭遇过创作的低谷。有段时间,:,贾平凹几乎在文坛上销声匿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写作,他说:“我坚持写,因为总觉得不服气,当时我的写作自信受到了打击,唯有通过不断地写,才能重塑自信。就像一棵小草被掐了,总得等伤口愈合才能继续成长开花,这有一个过程。”
进入花甲之年的贾平凹,仍然坚持写作,并且不断将新的东西带给读者。他亲自在乡间奔波,深入探访真实的农村生活。他说,他每年都会去上海、北京、广州“感受一下时尚繁华的都市生活”,他“也会去贫困的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他说,“两头不同的生活,能让我准确地把握当下”。
一直以来,贾平凹的愿望都没有改变,“我想用我的笔来记录时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没有关系,起码留下了一些资料给后代,让他们更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这个时代。”他这样说。
【素材点拨】尽管贾平凹曾经几乎从文坛销声匿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精神的消沉。正如他自己所说, 自信受到打击,唯有不断写作,才能重塑自信。正是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这种常人少有的坚韧与执着,使他有了日后的辉煌时刻。
【适用话题】走出困境、心态、毅力与成功的关系、付出总有回报。
另辟蹊径,多彩人生
现在,光说贾平凹是著名作家似乎已经不太确切了。除了热爱写作,他还是个“石痴”,他爱石头,收藏的各类珍贵奇石有几千块之多。他甚至还收藏有大大小小百余个古陶瓶罐。
对此,贾平凹的解释是,“我的故乡陕西历史悠久,是个传统文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地方,我小时候在陕西农村生活,老家的环境就弥漫着这些东西。当然,这些爱好相对写作来说都只是业余的,比如收藏,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我并不执着于一个范畴”。
此外,贾平凹还喜书画。文学创作之余,他在书画尤其是书法领域也颇有建树,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不时可看到贾平凹的墨迹。贾平凹坚守的是: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因此,贾平凹的书画作品就像他这个人给人的感觉一样,不张扬、不造作、不媚俗。其书法字体圆润、笔力苍劲、古朴大气、浑厚拙朴,虽无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之感,却有浑厚华滋、笔透纸背之功。
贾平凹不是专攻书画之人,其书画造诣自然不能与当代书画大家比肩。但贾平凹的书法作品由于其独特的风格,和他作为知名作家的“名人效应”,备受一些收藏者青睐。对此,贾平凹坦言,他的书画之名多少借助了其文学上的名声。
【素材点拨】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文人已经被名利遮住了双眼,灵魂也污浊不堪。但贾平凹坚持“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而非取悦别人。尽管其字画如今也价格不菲,但这是时代造成的结果,贾平凹自己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且坦然承认。
【适用话题】修身养性、精神家园、人格的力量、坦诚之魅
从骑着自行车去邮局寄稿子,到30年推出100余部作品,到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重要文学奖项,多年来,贾平凹因小说成就大名声,也因小说遭受大毁誉,但无疑已成为“一字千金”的文坛领军人物。
谈亲情: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老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
在女儿的婚礼上,贾平凹用这样三句话,寄望自己的女儿女婿。
贾平凹自称“丑陋的汉人”,在我眼里却是个“鬼才”。从这三句话里,也可以见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
在贾平凹的心目里,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父亲。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爱朋友爱热闹爱主持别人的事情。父亲对家里人都严厉得很,尤其对作为长子的贾平凹非常严格。
贾平凹
“从上大学一直到父亲去世前,漫长的二十年中,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了,父亲前一天晚上肯定要开一个家庭会议,把妈妈弟弟妹妹都叫上,有时开到半夜一两点,跟孩子们讲人情世故,讲单位的事情怎么好好干,对人家长辈怎么尊敬,做人应该怎样善良宽容,怎样要谦虚不要张狂等等,就是说这些事情。这些老话,今天说了明天可能还说,所以大家都在那儿打盹。最后才说,到时候了吧,晚了,一点了,该睡了,大家才散了睡了。每次都这样,长长短短几个小时。”
父亲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就了贾平凹。对父亲的敬畏,使贾平凹刻苦地走上了文学之路,以后更成了一个文坛的领军人物。父亲日日夜夜跟他唠叨的“做人要宽容、要善良、要谦虚、要好好干事”,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以后的日子,更成为了他的财富。
然而作为父亲,面对女儿的任性和淘气,贾平凹却显得有点束手无策。
在大女儿12岁时,看到被弄得一团糟的桌子,贾平凹亲笔写下“教女书”,列出了七条规定,“警告”女儿说:“家里的笔全让你弄坏!这种不爱惜笔墨纸书的行为我们这个家不允许”,“你要乱,我帮你弄得更乱,你看看舒服不舒服!”贾平凹还把书桌弄得更乱,以“示”女儿。这哪是“教女书”?分明是治安管理条例,与其说是在管教孩子,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孩子对一个小孩子施行报复的“恶作剧”。笨拙的办法毫不见效。第二天,他就在女儿的枕头边发现了一个揉得皱巴巴的纸团,展开一看,原来是亲笔写下的“教女书”!女儿对父亲的“手谕”不屑一顾,揉成一团,丢在一边。
贾平凹坦言: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父亲,自己确实做得不好。像现在的小女儿,一星期见不了几次面,他回家时女儿睡着了;他还在睡呢,女儿早上起来上学去了,所以小孩对他不亲热。她妈说“接你爸电话”,她回答说“不接!”有一次早上,太太跟他说,哎!你娃表扬你了,说爸爸买的书漂漂,就是漂亮的意思。女儿对他最满意的一次,就是这次买书,还不是做父亲的亲自买的!
贾平凹的创作,都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早上带着一包擀成的面条或包好的素饺去工作室,中午随便一吃,晚上才回家。因为忙,贾平凹平常很少带孩子,也很少和家里人一起出去玩,一有时间,自己总想安安静静呆着。因为经常顾不过来,有时贾平凹就跟太太讲:“你权当我是个领导干部,因为领导干部也不回去,也经常顾不上家嘛,你权当咱也是个干部,是个市委书记嘛。”
【人物介绍】
贾平凹(拼音:Jiǎ Píngwā,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人物故事】
★ 贾平凹传
★ 贾平凹作者简介
★ 贾平凹散文
★ 学习贾平凹
★ 贾平凹《茶杯》
★ 贾平凹 高兴
★ 贾平凹简介
★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 贾平凹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