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记范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漪芮妤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后记范文(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漪芮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书后记范文

篇1:答谢中书书教后记

一、这次上课要准备课件,我根据学情对原课件做了选改,部分获得成功:1、在作者介绍中,原课件中的“徵”字选用了简化字(征),与课文注释中的用字(徵)有出入。一般学生都很少使用字典,他们会仅凭臆断而误读,于是我在繁体的“徵”旁附加了简化的“征”字。未曾想到,学生依旧错读了,竟把“徵”读作“zhi”(纸)。在课上,我只好又作了订正强调。2、原课件内容是按板块设计的,每一板块间都设计了“过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学习情境。我发现有几处在措辞上欠妥,便依照自己想法做了修改。比如:在“朗读,理解字词并弄懂句意”的环节中,我着意添加了“尝试”一词。讲课时,也就特别注重设法煽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不同,引爆的课堂效果也会不同。3、原课件对某些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课本上注释也存有出入。如若照搬必将误导学生,我都一一对照课本予以修正。像对“欲界”一词的理解仅有文字表达上的差异,我仍旧做了矫正。差之毫厘,往往会谬以千里。教师不可不严谨。又如:原课件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与”字的理解,仅作“参与”义讲,而文中指明作欣赏解。4、至于原课件的小结倒是抓住了小品文的知识要点,而其对写法的总结却又浮而不实,对文章的意旨缺乏准确陈述。我参考教参对此做了删修增补,加入了“酷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等语句,这在总结时能给学生留下更为切实完整的印象。

二、这次上课,自觉在教法上有三处亮点:1、课前预习比较充分,且与课堂设问紧密呼应。因而课堂上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大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得益于学生课前从课本、课外资料中汲取了可观的知识。这也表明,只要预习落到实处,学生答问便无大难。2、小组合作运用适时适当,效果明显。在疏通文意时,我能放手让前后排学生自主互译。课前大家已认真整理过译文,已能初步理解。在巡回辅导中我能感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3、在看图画,品文章时,学生说完对句子的理解感悟后,我并未就此打住,而是随机挑出句中某一词语的意思让其说说相应的词。以此训练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应变力。

三、这次上课,明显的“败笔”有三处:1、这次上课,备了文本,备了课件,也不同程度备了学生,但这种备只是割裂的备,未能贯通一气。这也导致在讲解文章背景时出现明显失误,误把谢中书说成了“山中宰相”,幸而自己察觉后做了及时纠正。2、在遴选课件时,本已准备了朗读课件,并且在早读时引着学生训练过多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遗漏了这一环节。问题在个人技术的欠缺,能搜索资源,却无力整合资源。3、更大的失误在于课上对文章结构没有厘清,对景物特点没有讲明,对表现手法没有说透。其实所备课件上有具体反映,但由于课堂时间分配不当,在高潮部分讲解仓促,理解模糊,以致师生一同囫囵吞枣。

篇2:答谢中书书教后记

准备《答谢中书书》一课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与本组教师周老师讨论本课教学思路,我认为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个教学难点,需不需要着重讲。她说:“如果努力落实文言知识,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如果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在设计教学路线图时这样安排:字词句学生自学,互相检测。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问题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很强,重点文言词落实得比较好;关键是,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学校质检组将这节课评为“高校课堂”。

教学需要同组成员共同探讨,多动脑筋。

篇3:《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请预习没有检查的同学将预习送到讲台前给我检查,没有背诵的同学继续背诵,背诵完了的同学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检查完毕)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

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

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那“答”是——(生答:“回复。”)“书”呢?

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

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生齐答: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康乐”是谁?

生齐答: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我”。

师:还有吗?

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生答: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沉默一会,有个学生小声而迟疑地说:“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师: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生脸露惊叹之色)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生齐读)

师:有点意味了,但情感还不够淋漓尽致。听老师再读一遍。(师读)

师:大家再读。(生齐读)

师:“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上。)这是仰视, “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生:我觉得“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师:噢,“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是吧?

生:“沉鳞竞跃”这个“跃”字用得好,那些鱼儿在跳跃,不像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了。

师:这里其实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

生:噢,“竞”字。(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说:“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

师:修辞之美。

生:“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师:色彩之美。

生:“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

师:画面之美。

生:我觉得“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师:那用“青林绿竹”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嗯……我也说不出,就是觉得不行。

师:都是写颜色,“翠”和“绿”哪个更好?

生:“绿”好。

师:翠和绿相比,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大部分学生答:翠)翠是不是更抢眼,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翠和绿读起来,哪个响亮?(生齐答:翠)这是声音之美。读“翠”字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某种联想?

生:那个竹笋吃起来脆脆的。

师:你这就不得了啦!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一字三美呀!(稍作停顿)我们品析词语的妙处,就可以采用这种“换字法”,另外换一个字,比较比较。

生:“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热闹之美。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这种意境很美。

师: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生:这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

师:画面之美。

师: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生: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三、四、五、六句是第二段,第七句是第三段。

师:把句子说出来。

生:第一段是“高”前面,第二段是“自”前面。

师:哦,第二段是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吧?依据呢?

生:第一段是总的说山川之美,第二段是描写景物……(有同学小声议论:“写景到‘沉鳞竞跃’”。该同学面露犹豫。)

师:你似乎想修正你的说法。

生:第二段是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景,后面是评价。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有理。

生:我分三段。第一段从“山川之美”到“五色交辉”,这里是写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段从“青林翠竹”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有生命的……

生:不对,青林翠竹没有生命,晓雾没有生命,太阳也没有生命。

师:看来,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方说动或者静……

生:分四段。第一句是第一段,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这里是静的,第三段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这里是动的,第四段是后面评价。

师:第二段是写静景,第三段也写了静景,比如晓雾、日夕,但是以动为主。有理。

生:我分四段。第一段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地三段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第四段是最后。第一段是说大家的感受,第二段描述看到的景物,第三段说出自己的赞美,第四段写自己的自豪。

师:有理。由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不难得出,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为第一句,第二段——(生齐答:“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第三段——(生齐答:“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第四段——(生齐答:“实是欲界之仙都。”)第五段是最后一句。由此看来,对同一片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就不同。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师: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4动静结合之美。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生齐答:“胜收。”)下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今天(12月10日)上的一堂仿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常态课,不是公开课。

去长沙之前,我便在“语文潮”(余映潮老师的研究网站)里游了一周,半信半疑地初步感受了余老师的教学创意。

11月22日到长沙听课,始见“庐山真面目”——一个温和、敦厚、儒雅的学者。余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分两大板块:一次读背练习,一次欣赏练习。余老师总结自己本课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变形阅读。让学生将一段变成两段、三段、四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表述中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课文观感。请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教师和学生对话,在对话里面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三是教学小结。学生发言中的内容,老师再串讲一遍,让学生做笔记,把内容沉淀下来。四是线索“神品”。用于增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这样的课,也许如某些智者所言“匠气太重”,然而,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导入,没有热热闹闹的朗读,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与心浮气躁、现炒现卖的后起之秀相比,余老师的温文尔雅、厚积薄发更具长者风范。

这样的课,难学!

从长沙听课回来,我三番五次地提起笔,想写点东西,然而,聊聊数语,总觉得不能尽书内心的震撼,便又搁下。搁下的,是笔,搁不下的,是思绪。备课的时候,会比以往更耐心地一遍遍反复地读课文,上课的时候,另一个“我”会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语言,下了课,会花更多时间琢磨课堂的结构和创意。

今天,两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故记录下来,权当作业。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文。备课之初,我就琢磨,能不能套用余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的模式。细读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1、篇幅相当。2、都是写景。3、语言精炼。4、构思巧妙。5、线索明晰。我就设计以下几个步骤:1、解题。2、朗读。3、分段。4、品析。5、小结。步骤2、3对应余老师的“读背练习”,步骤4对应余老师的“课文观感”。第一堂课就按这个设计上,结果发现学生分段的时候对课文内容把握不是很全面,而品析的时候又受到“分段”的干扰,表述时总是迸出“写景”、“评价”等概括性的词语。第二堂课就将3、4两个步骤调换,结果学生品析词语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一位从不举手发言的同学竟然也受到感染,举手说出自己的理解。尽管她的理解存在偏差,老师还是及时地肯定了她的勇敢。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解题——朗读——分段——品析——小结,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以“美”字引领全课,以“美”字收束全课。

2、学生思考比较冷静。对“美点”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3、老师点评比较精炼。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及时地点评,但是这种点评不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余老师语)”。

4、知识积累比较全面。字词方面,“颓”和“与”的读音予以强调;语句方面,重点疏通“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意方面,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描绘的 “山川之美”,领悟作者运用的观察角度、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而且老师还联系所学《背影》、《陋室铭》帮助理解新知,也巩固了旧知。

5、能力训练比较扎实。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朗读能力。不厌其烦的读,不是简单的乏味地重复,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课文的韵味。二、分析能力。分析感悟课文的妙处,历来是农村学生的薄弱环节。本课的熟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说,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

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有些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思考时偏开小差,该倾听时偏乱插嘴,该动笔时袖手旁观,该发言时三缄其口。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纠错。

表达能力的训练需广开言路。不少学生的表达不是很流畅、精炼,不能准确的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意思。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叫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逼”他们说,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素养的提高须苦下功夫。在整堂课中,教师还不能完全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的解答,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对文本的理解,还未做到烂熟于心;对学习方法,还可以深入指导。

附《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篇4:《散书后记》阅读题及答案

《散书后记》阅读题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清) 袁枚①书将散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C )(1分)

A.也 B.尔 C.矣 D.焉

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 ,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

试题答案:

(五)

22、C

23(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答案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评分细则:“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为5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26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自己的态度”“著书立说更有价值”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后记范文

《井底之蛙》后记

《狐假虎威》后记

毕业论文后记

论文后记

老人与海教学后记

后记怎么写

数学课后记范文

再别康桥教后记

《搜神后记·卷一·浅妄书》原文译文

书后记范文(推荐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书后记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