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少年王勃》教后记(共含5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aip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少年王勃》教后记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观的向往,这是文章难点。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体会到在指导学生读好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要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理解“凝望”说明王勃被江上的'美景深深吸引,“水天相连”体会连绵不断的启示,想象水与天的辽阔。“霞鹜齐飞”要体会出其中祥和、宁静的气氛。“缓缓地、轻轻地”体会一种悠闲自在。但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不能可以四班。让学生在阅读、赏景、看图的过程中去感悟、体会,读好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学校的一位三年级教师生病了,学校安排我临时为这个班上《上年王勃》。在看课文之前,我想起了曾竟在市小语会上听过这一节课。执教的教师在教学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一节节的引导学生读书。第三节教师通过课文的插图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江上迷人的秋景,第四节的教学,通过胸有成竹一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王伯写诗时的文思泉涌。就单纯从完成教学目标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再次翻开课文,读着熟悉的文字,看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传颂的佳句,想到了学生需要张扬个性,激发想象力的写作,突然有了许多的感慨。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除了他丰厚的文化基淀,扎实的文字功夫以外,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人。王勃看到江上迷人的秋景后,并没有像其他赴宴的人样,麻木而无知。迷人的江上秋景让王勃站在窗前久久的凝望,迷人的秋景已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触动了王勃思绪,让王勃产生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观看秋景的过程成了王勃审美需求,引起了王勃的审美注意。迷人的江上秋景激发了王勃美好的情感体验,余下的写作成了自由的表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审美心理要素和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这两句诗完成了王勃审美理想的升华。
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我的教学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传颂的佳句开始。我高声朗读这两句诗,然后提问学生,什么是千古传颂?学生说,千古传颂是几千年来人们都在读。随即我有提出了个问题,这两句诗为什么人们会千古传颂哪?学生的回答大多一致,因为王勃这两句写的好,读起来好听。但到底好在哪儿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是学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距离、产生认知不平衡的表现,它构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起点。于是我没有马上把问题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此时学生通过读课文,自然而然的进入王勃创作这两句诗的情境当中,和课文中的人物发生了碰撞,对话由此真正的开始了。
我和孩子一起读课文第二节,通过了解人们不敢写庆贺文章的原因,为下一步王勃的登场,王勃写作古诗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时音乐响起,我赋着音乐朗诵:同时来参加宴会的王勃,这时站在窗前,凝望着江山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随着诵读,投影上慢慢出现一幅江上秋景图。在教师富有声色的朗读中,学生已超越了文字的`声音文字的意义,进入了迷人的秋景中,意境之美就在其中了。此时过多的讲解已是多余,余下的只有学生的朗读体验了。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凭着自己的自由和想象,尽情的享受秋景带给自己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秋景的美进入了成了学生可以经验的审美世界。
我看着学生陶醉在迷人的秋景中,听着学生具有声色之美的诵读,真的不忍心打断他们。我接着说,同学们,秋景的美深深的感染了王勃,他边看边想,突然转过身来,胸有成竹的说:“让我来试试吧!”别人都不敢答应,而王勃为什么对写庆贺文章那么胸有成竹哪?由于学生在朗读秋景中体验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言意象,感受到王勃对江上秋景的独特思考与美好的心理体验,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回答:我早就听我的爸爸说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江上秋景的美触发了王勃表达的愿望,他当然可以胸有成竹的说了。没想到孩子的回答这么好,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都自愧不如。我说,你能把王勃此时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这个学生用能表现人物心理体验朗读回答了我。至于都督为什么会竟忍不住拍案叫绝,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与秋景放在一起,马上就可以明白,因为这两句诗把江上的秋景写绝了,图画的意境尽在其中了,文字与图画形成了完美的融合。我又让学生三四节连起来,配上音乐诵读,重温王勃创作的过程,文本的情景和学生此时的心理体验实现完美的结合。如果在来提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显得是那么的多余。
假如教学就此结束,只是让学生通过感知、诵读、体验到秋景自觉地进入王勃的审美世界,变成了王勃的审美需求,总会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同样是在观看秋景,为什么王勃能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而其他人却不能。学生的议论七嘴八舌,有的说王勃善于观察,有的说王勃勤于思考能够边看边想,有的说王勃王勃读了很多书,迷人的秋景他可以找到美好的词语表达……学生说了很多,但真正讲的好的不多。作为教师,此时改讲的一定要讲。我说,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得益于他的善于观察,得益于他的饱读诗书,得益于他的把观察到的景物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想想你们写作时为什么会像挤牙膏似的挤不出来哪?我说到这学生们逗笑了。学生说,我们面对天天见到的事物缺乏观察,缺乏在事物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此时我想到今天早上的大风,我问学生,我们早上上学的时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许多孩子喊,今天早上的风特别大。那你们面对今早的大风,能不能像少年王勃一样创走出佳句吗?王勃写作的过程启发了孩子们,他们马上埋头沉浸在对风的描写与体验中。
教完这篇课文,我常常想课文简单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仅仅是教参上的东西吗?其实简单文字背后充斥着言意象,充斥着作者的独特情思,充斥着学生与文本融合时产生种种快乐。
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少年王勃》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有很多词语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比较句子,让学生体会到“ 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又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兴趣盎然;对于“胸有成竹”,则引进了它的典故,收效甚好。对于王勃写的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我认为除了结合画面,结合前文的景物描写外,还是应该去细细品一品的,在感悟中体会诗句的精妙,从内心底里钦佩王勃,与文本产生共鸣。
看了《少年王勃》一课一贴后,感受颇多,也来了个“东施效颦”。 这节课围绕“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展开教学,牵一发动全身,抓住了“才气”二字统领全文,以点带面,逐步渗透,条理清晰,也便于课堂的调控。文中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以及第二自然段中“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等,都体现了王勃才华横溢,才智过人。课堂中,学生通过读、演、思等环节的学习,对王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对于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结合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借助图片:蓝天、碧水、落日、野鸭,图片可谓与诗句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朗读、赏景中感悟,体会秋的宁静,秋的壮美。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 再别康桥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