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kerx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什么才是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小学阶段的孩子,分数考的不好,所谓的特长比别人少,这都不是什么落后的表现。小学阶段真正被落下的孩子,不是分数低的孩子;是那些学科基本素养没有培养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突出或过得去的孩子(当前的小学考试很难测定孩子的学科素养)。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基本就以为孩子没问题了,其实问题大了。只不过小学阶段问题没有爆发,到了初中就能看出来,特别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因为小学积累的学科素养到了初中就会有相当的体现了。很多家长以为,小学对于初中的主要价值就是小学知识学得好,初中学习一定没问题。其实不然,初中生的竞争当中如果从小学找基础型原因的话,相当大一部分不在于小学知识的扎实程度,而在于小学书面考试中目前无法测度的学科基本素养,是这个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孩子之间的竞争能力。而这些学科基本素养所决定的能力又转化为科学的考试(当前初中考试我个人认为不太科学)中的分数。小学阶段,通过考试折射出来的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暂时落后,其实不是真正的落后。如果暂时牺牲了一点分数上的要求和期待,而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学科基本素养,为后期的学习奠基,这个暂时的落后就是明智的、理智的。
其实 对于小学生而言,成绩多少不重要,因为小学是奠定学科基础素养的关键时刻,而不是应试的关键阶段。拿英语为例,发音的标准与否、音标识读的准确与否、语调是否符合规范、大纲要求的.基本日常用语是否会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考试中很难体现的那么完整,其中绝大部分都无法通过当下的小学英语考试得到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英语很好的学生,初中后掉队的也不少的原因之一。因为,认为100分了,就认为所学的东西都会了,其实不然。数学和语文同样存 在类似的情况。一句话,小学生不要以成绩为标准看孩子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
“更加悲观(其实是更加实际)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其实,那些孩子早就在就读小学以前已经被落下了,只不过是因为小学之初的评价机制把这些给掩藏住了而已。暂时的分数上的“养眼”,更加坐实(或加剧)了原先就已经十分不妥的教育方法。如果家长不醒悟越往后,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初中阶段就显露了,算是运气了。但能够抓住运气吗?”(一位网友的观点)
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而言仅仅看分数是远远不够的 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如果一味盯住分数和名次,认为分数高,名次靠前孩子就学得好。这个看法会在相当大程度上让这样的家长在日后付出代价。
小学阶段孩子的数学能力和素质,其实也不是仅仅通过分数就能够看得出来的。小学数学当中,有些概念对于有些孩子而言理解起来就比较慢,所以从分数上看肯定会比同班同学少,可是他不理解的这些概念到了初中的时候,随着知识量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孩子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拿小学数学为例,在百分数的概念当中,有的学生到了初一才能在逻辑上理解: 用部分的占比来求得整体数量。
真人秀:面试迟到让我输在起跑线上
这两个月终于稳定下来,每天早上经过麦当劳,听着“上班那点事儿,上班再说”,感觉自己也有点走入社会的感觉了,
我,北京人,重点大学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学的热门过了头的计算机专业。从9月开始加入招聘大军,北邮BBS,应届生,我的gmail邮箱,成为最常被点击的网页。
最早进入校园招聘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几个大公司,淘宝,搜狐,百度,亚马逊。我的初面是淘宝,在双井,早上十点,拿着简历,到了以后发现已经人头攒动,跟周围的几个同学聊聊,报的什么职位,哪里的学校,发现不少校友,都是研究生在外面侯场,我趁着进去上厕所的机会,瞄了一下,一大间未使用的办公区,零零星星的,都是一对一面试,进行中。一个小时过去,终于叫到我的名字,拿好资料挺起胸膛就跟着美女面试官进去了。见我是本科生,就问了个后来觉得特别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工作,不读研?”呵呵,基本后来几次面试的回答都和这次没啥分别,顶多添油加醋,再提提理想抱负,社会责任感。因为应聘的是测试工程师,相比较开发而言没有出算法题,只是问问项目经验,面试结束,感觉良好,回到家中。结果就挂了。属于冤死型。
总结经验:一些常规问题应当提前准备说辞,并不是说一定照本宣科,但是基本思路,回答方式一定要有所准备,现场去想,为时晚矣。
之后,笔笔面面,有些国企:比如大唐电信,大唐联城,兴唐,中国移动(运维支撑),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安全局;外企:比如汤森路透(金融软件);私企最多:百度(系统),极品无线(手机游戏开发),完美时空(网游),用友软件(办公软件),绿盟(网络安全),瑞斯康达(嵌入式)等等,报的职位有开发,有测试。都是先投简历,之后笔试,有时一天笔两家,三家,如同赶场。
总结经验:简历一定要对口,不能千篇 一律,对不同公司,不同职位,项目经验描述不同,个人技能侧重不同,要随机应变。笔试能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拿个本记录下来,回家需要相应的复习和巩固,尤其是各种排序算法,树的遍历,要能写的出伪代码;网络通信方面的七层协议,三次握手,TCP和UDP区别;C++的标准模板库,迭代器,关键字;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进程间通信,shell脚本;软件工程、数据库等专业知识,
转眼到了11月中下旬,银行的网投纷纷开始,农行,招行,工行,是三个印象最深的。农行的面试最为杯具,经过一个下午将近4个小时的笔试,通过后约在1月6号早上八点半。自我介绍反复练习,可是预估路上时间不够,又加上走错了一段路,终于迟到了五分钟!就这五分钟让整个面试,输在了起跑线上。
上到楼上,发现大厅站了一排人,西装笔挺的。赶忙找到报道地点,面试官说说:几点的?——八点半——赶紧的,他们都进去了!扒下外套,慌忙而入。发现了长桌会议,面试官比面试人还多,9个面试官,7个求职者,会议室里散发着皮椅子的味道,当然还有无形中对我的不满。依旧是逐个自我介绍,我被排最后一个,果然前面又是6个研究生,印象里有个做过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项目,一个能说出农行在央视播出的两则广告,还能说出农行的理念“大行德广,伴你成长”,还有个说自己被班里评为“最可爱的人”。总之,在自我介绍过程中都会有一个面试官,插入几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见前面聊得甚欢,我也稍稍放松。没想到,到我这里,那头坐着的人事发言了:问我迟到的原因,我说:走错了地方,之后,一位老同志,突发感想:询问在座的有没有提前来过面试地点的,结果真有。是两个外地赶过来面试的,提前视察一下。于是老同志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他的故事。果然从国家机关混出来的不同凡响,一看就是资格老。我只好点头称是,明事理的说几句,但也无济于事。
总结经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又没重视,搞得自己身心疲惫,郁闷得要死。面试大忌:迟到!直接后果:杯具。
另外一家堂堂软开中心设在一个极为偏远的地区,一路都能看见农家的鸡和狗。组织混乱,500人左右,通知是九点半面试,结果莫名其妙的等到下午三点半,没辙,人家的地主,咱是求职者啊。晚点儿就晚点儿吧,可偏偏我是这500多人里的最后三个。组织者和我们一同离开侯场区。进去见三位面试官精神还是那么好,笑呵呵的说:“最后一拨啦?”我们也笑呵呵的回答“是”,面试没啥好说的。结束,我指着桌上给准备的矿泉水说,这能喝么?
招行算是最幸运的,笔试到一面,二面,都一路顺风,二面的辩论最有意思。暂不赘述。
总结经验:有时候天注定,发挥自己本身的长处,不要太多顾虑。该是你的总是你的。相信自己!
输在起跑线上又如何
任点
时间放在了现在,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很多的父母一脸的着急上火: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于是,各种培训班在神州大地风风火火地兴起了。家长赶着孩子――他的眼睛还有神吗――象赶场一样,在培训班间奔走。苦不苦,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累不累,想想今天的父母亲!什么休息天,什么节假日,请离我去吧!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话如同一个咒语,足以惊醒所有熟睡的父母。
起跑线,以我浅陋的见识,是径赛项目中独有的。但我看的电视又告诉我,唯有短跑是都站在一条线上的,其他诸如长跑、越野、自行车――好象没有短骑吧――都是乌泱泱地一窝地站在起跑线后,谁靠前一点,谁在后面一点,跟最后的成绩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在全省比赛让我在这些项目中即使先跑他一百米,估计也只能拿个最后一名。更遑论更高级别的比赛!
但显然的是,现在的父母关心的是一场人生人跑!
只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很遗憾地,在这场人生长跑中――我相信没有什么项目的比赛时间比这个更长――我们可爱可敬可亲可怜的父母,在一些人――也许这人是好心或者有更加阴险的心理――的引诱下,将起跑线这个概念偷了过来,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面前,大家不要告诉他,快跑快跑快快跑!来不及喊“预备”,可怜的小朋友就上了征程,只是终点线也不知在哪里。于是,童年的苍白简直就是用脚趾也可以想象得到了。
于是――我怎么这么喜欢用“于是”这个词啊――那些骗家长钱的商人很是嗨皮了,他们的业绩连我这么淡泊的人都看着眼红――不信的,就看看几年前那个《学习的革命》吧。但我可以很对自己负责地打十块钱的赌,商人们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用他们的'产品的。
于是――又是于是――各个城市中以前郁闷了许久的各种七、八流的士艺人――比如乐器、比如英语、比如绘画、比如舞蹈……――都可以开心了,咱那一技之长终于得见天日,真是碰上了好时光哪。只是我依然可以打十块钱的赌,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教小孩干这个的,他培养自己的孩子还没时间呢。而这些八流的艺人们现在可以用你的钱去请三流的艺人来教自己的孩子了,真是幸福。
这怎么看着我好象是开始遗憾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了呢?那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什么钢琴班在神州热火劲好象已经从前几年的城市现在已经扩散到小城镇了吧?那也就是说在大城市中的流行已经有七八年的样子了。那么,好!除了出现一批爱好者以外,到底培养出了多少苗子?这个大家比我明白得多。这位说了,咱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什么的,陶冶情操懂不懂?我是不懂,但我不会为了培养一点爱好,搭上几万块大洋不说,白白牺牲了孩子许多时间,这简直就是扼杀童年嘛!
我不举例子,虽然有大量的例子可以举,但同时你也可以举出大量的反例,但我知道,这些互为对立的例子,在统计学上是不能成为证据的。都是个体,举什么举。
我只是想说:在大势的别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下,你得有双自己的眼睛,有个自己的脑袋扛在肩上。别别人说什么你都信。他们那不是为孩子好,那是在害孩子呢。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家长有现实的考虑,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以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等等,这都可以理解。但是,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在“起跑线”的 阴影下,大家都无奈,都紧张,都参与。现在不少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了,许多地区学前班办得非常活跃,还有各式各样的“胎教”。不少年轻母亲,刚怀 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我很怀疑,因为这 不符合教育规律。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就拿儿童阅读来说,本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低谷”了。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
社 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针对儿童教育而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比如,学前教育的“度”在哪里? 双语教育对儿童思维发育是否有利无害?小学二年级之前是否应当学数学?“奥数”是否对所有学生包括小学生都必要?现在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科 学结论。但这不妨碍一些报纸铺天盖地、大幅刊载广告,说“你想你的孩子获得美国孩子的思维吗?请到双语学校来!”
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那么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研究,总是在拍脑袋。然后,大家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观念,弄得很紧张。
要解决这一点,也只有发挥专家学者们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我们再也不要被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无意识”误导了,我们再也不要让孩子在人生伊始,就绷紧神经参与竞争快跑了。毕竟人生的路,很长很长。
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这样一句误导家长的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想通过各种补习班让孩子早些起步。
假期将至,紧张的校园生活结束了,另一个学习开始了――“假期补习班”。这个时候,父母开始为孩子精心挑选了自己满意的补习班,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可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纷纷走进各种补习班。
然后就有人这样说,如果把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这时父母又担心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无论是谁,这短暂的学习时光也不过是区区十几年,好比短跑一样,作为父母的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估计没有父母会把自己孩子的一生看作是长跑,让孩子慢慢地跑。
要我说孩子的成长就好似一场马拉松比赛,在保存实力的同时,掌握方法,这样才可以坚持到最后。就比如现在的孩子,他们没有一定的阅历,然后就给孩子学习一些与其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反而往往会产生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怎样看待这个感兴趣的程度我认为,除了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外,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则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再比如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买了汽车,特别是买新车的人都知道,新车都有磨合期。在磨合期里,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以后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成汽车的话,童年就是人的磨合期。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知识不是万能的,不是有了高分,就说明孩子优秀,它需要看孩子的综合素质,有时孩子的'主动学习往往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有的学生听话,学习认真,做事有章有法;有的学生油盐不进,你怎么教育,怎么吓,就是无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兴趣。任何人对一件事没有兴趣,做起来不开心,结果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孩子到任何时候都是孩子,无论今天社会怎样发展,孩子的天性是不变的,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任何外力无法改变的,如果一味地“揠苗助长”,那只是一台机器,承载知识的机器,当知识堆积到难以承受时,,孩子就会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到那时父母可就真的是欲哭无泪呀!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也许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也许会输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