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参考答案及赏析(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eas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1.评论家方回说:“此诗多禅语。”请列举几处佛教术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诗人乘着佛法宝筏度过迷川时见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文中佛教术语有:梵筵、金绳、觉路 、宝筏 、三天 、塔形 、龙参等等。 作用:(1)表现李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当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时借佛教概念来抒发自己的“向慕自性清净?”、“超脱厌世的思想”。
(2)孟浩然归隐在襄阳的.鹿门山中,与寺庙钟声为伴,过着恬淡自由的生活,这也是李白所向往的佛家理想。所以文中出现了较多的佛教术语。
2.景色:山岭上的树木相互簇拥着形成弓形的飞栱,岩上盛开的野花遮蔽了山谷中流淌的清泉。塔形高耸,标立在海月之中,楼势峥嵘,拔起于江烟之内。香气充盈在三界之中,钟声将万壑相连。秋荷叶上银珠满盈,松枝茂密长得像圆圆的华盖。飞鸟聚集在庭下仿佛来听你说法,勇猛的龙好像来为你护禅。
特点:清幽雅致,宏伟壮阔,具有很浓的禅味。
情感: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理想追求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隐隐流露出作者初次长安之行一无所获的惆怅。
简析:
此诗描摹作者春日游禅寺所见景色,赞赏友人的隐逸志趣。全诗语言精工,音律精严,对仗工稳,熔景语佛语于一炉,作为应酬之作,虽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仍表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的意思,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赏析 -诗词大全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恚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这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描写了作者李白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
原文:
春日独酌二首
李白
其一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 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
其二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春日独酌二首字词解释:
⑴扇淑气:《南史・衡阳王义季传》:“阳和扇气,播厥之始。” 《文选》卷二八陆机《悲哉行》:“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张铣注:“淑,美也。” 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诏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⑵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⑶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孤云独无依。”
⑷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⑸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⑹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⑺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⑻但悲句:悲,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恐。光:朱本作佳。
⑼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春日独酌二首翻译:
其一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其二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春日独酌二首阅读答案:
试题:
(1)“独酌劝孤影”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加以说明。(2分)
(2)“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试简要分析(4分)
(3)从全诗看,李白的“愁”有哪些?(4分)
答案:
(1)用了拟人手法(1分),李白将自己的影子当成人,劝影子喝酒(1分)。
(2)这两句描写了李白月下花间石上弹琴的情景(2分)。花丛中,李白坐在石上,膝上横放着一架琴,他在月光中双手舞动,纵情地弹琴(2分)。
(3)①年华老去;②壮志难酬;③孤独寂寞。(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
春日独酌二首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非。”
春日独酌二首赏析: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个人资料: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相关推荐:
赏雪杂感李白原文
李白的思乡诗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分)。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答案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名作,关于这首诗,后人持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多数人认为是表达了李白送故人远行时的惜别怅望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①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①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②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阅读题
(1)解释词语:故人: 辞: 烟花: 碧空: 唯:
(2)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送别的时间: ;故人的去向: ;以及送别的场景: (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3)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阅读答案
(1)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告别 指暮春橄艳的景色 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2)黄鹤楼 烟花三月 扬州 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送别的地点是名胜黄鹤楼;送别的时间是“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是东南形胜的“扬州”;送别的.场景是孤帆、碧空、长江……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6]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改写
我的名字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是一位诗人,人们都称我为“诗仙”。我在27岁时交了一位朋友,比我整整大了几岁的孟浩然,我们二人最喜欢游山玩水,酒后做诗了。
一天,我得知孟兄就要去广陵了,看了看窗外,现在正是烟花三月的时候,外面百花齐放,多美的景色啊。可孟兄却要离开了,我觉得实在有些可惜。第二天一早,我约孟兄到黄鹤楼见面,到了那里,我们找了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坐下来。我与孟兄开始饮酒,然后做诗,不久,我们都醉了,把心里的不愉快通过吟诗都赶了出去。俗话说得好,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我与孟兄喝过最后一杯酒之后,孟兄来到船上与挥手告别,他还大声地喊着:“再见!”,只见小船越滑越远,直到消失在天边,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水。
真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见到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很伤心的写下了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分)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3分)
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
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 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注:重在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 “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赏雪杂感 李白
2、谈爱李白原文
3、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4、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6、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7、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及阅读答案
8、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 《赠孟浩然》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