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皱巴巴小猫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共含11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皱巴巴小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篇1: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登新平楼》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篇2: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登新平楼》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

《登新平楼》鉴赏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登新平楼》创作背景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登新平楼》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3:登新平楼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

鉴赏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创作背景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篇4:登新平楼,登新平楼李白,登新平楼的意思,登新平楼赏析

登新平楼,登新平楼李白,登新平楼的意思,登新平楼赏析 -诗词大全

登新平楼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篇5:登新平楼原文及赏析

登新平楼原文及赏析

原文:

登新平楼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寒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用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用气势的事物和表现用起用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唿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勐阔用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篇6:李白《登新平楼》阅读答案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参考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赏析:

《登新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此诗述写了一幅诗人在暮秋时节,登新平城楼时远望帝都长安所见的景象,诗中用“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塑造出诗人怀归忧国、报国无门的渺茫失落形象,间接地暗寓诗人极度思念帝都长安,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之情。此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篇7:李白《登新平楼》阅读答案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本诗为李白年轻时离开长安登新平楼回望京城所作。

(1) 本诗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令人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注意空间变化,远近结合,将天边的落日和近处的寒波有机结合起来;动静结合,写出了寒波流动,落日苍茫的暮秋景象。(每点2分)

(2)面对凄冷的暮秋景象的伤感;去国怀归,报国无门的失意愤懑之情;天地苍茫、人生渺小的无奈之情。(每点1分)

篇8:李白《登新平楼》全诗鉴赏

李白《登新平楼》全诗鉴赏

登新平楼①

李白

去国登兹楼②,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③。

注释:

①新平,郡名,即邠州也,隶关内道。

②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③《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登新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诗人游新平时。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这两句是说,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暮秋之景,着力描绘,如画般呈现在人们面前。

新平,唐郡名,又称邠(bīn)州,即今陕西邠县。这是作者登新平城楼时远望帝都长安所见的.景象。

他遭李灿冷遇风雪途中,处境困窘,壮业未成,悲愤伤怀:“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

这期间他在几番痛苦思索后,又信心百倍,决心用他惊天动地的诗,济世扶危的剑,行非常之事,树非常之名,建非常之功!。

篇9:登新平楼·去国登兹楼翻译赏析

登新平楼·去国登兹楼翻译赏析

《登新平楼·去国登兹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前言】

《登新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11首。此诗述写了一幅诗人在暮秋时节,登新平城楼时远望帝都长安所见的景象,诗中用“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塑造出诗人怀归忧国、报国无门的渺茫失落形象,间接地暗寓诗人极度思念帝都长安,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忧伤之情。此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注释】

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寒波流:指泾水。

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洲:水中可居之地。

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翻译】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篇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③衣冠:指王公贵族。

④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⑤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译文】: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赏析】: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篇11:赠新平少年,赠新平少年李白,赠新平少年的意思,赠新平少年赏析

赠新平少年,赠新平少年李白,赠新平少年的意思,赠新平少年赏析 -诗词大全

赠新平少年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李白《登新平楼》全诗鉴赏

《登咸阳县楼望雨》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译文及赏析

李白《君马黄》鉴赏译文及赏析

古诗词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登 鹳 雀 楼 》

《秋夜》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译文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及译文

登鹳雀楼翻译及赏析

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登新平楼》译文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