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ljsfw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ljsf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篇1:《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①沈绍姬: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作于其客游淮左之时。 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颈联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柳絮和芭蕉二物?(3分)

(2)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问别的,只问他亲手种在小园中的一栏红芍药的情况。有人说这样写是绝妙的一笔。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柳絮和芭蕉二物是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写法,1分)

前一句用飘飞无定的柳絮来喻没有着落的恋乡梦;后一句用紧裹的、不舒展的芭蕉叶的心来喻在内心积郁已久的不得舒展的.恋乡之愁苦。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长年客居在外的诗人为思念家人而梦往神游,无所着落,无比愁苦的心情。(结合文本阐释运用此种写法的作用,共2分,意思对即可)(3分)

(2)此笔绝妙。(只有观点而无分析,不得分)诗人以小见大。(写法,1分,意思对即可)红药联系(/勾连)着故乡、亲人。(1分)惦念红药即是惦念着故乡、亲人。(1分)(结合文本阐释写法,共2分,意思对即可)这样写使得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得形象而含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4分)

注意:诗歌鉴赏题作答时存在较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评分时务必再三斟酌考生的答案,言之有理皆应赋分。

赏析:

“写法”部分,答到以下的内容都应赋分:

以小代大/以少总多/寓巧于朴/以红药象征故乡、家人/以红药作为故乡、家繁多事物的借代/借物抒情,借红药来抒发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托物言志,托红药言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结合文本阐释写法”部分的赋分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第一步答“写法”的时候扣的是什么帽子,二是要结合文本来阐释这种写法,考生要对尾联两句的句意有准确的理解,意思对即可。比如考生未答到“惦念红药即是惦念着故乡、亲人”而是答到“诗人以询问红药的近况来代替向故乡、家人问好”或 “关心红药的近况就是关心故乡、家人的近况”等也是应当赋分的。

“作用”部分的赋分要注意:“作用”与前头答的“写法”是否对应。言之成理皆应赋分。比如考生未答到“形象而含蓄”而是答到“形象而委婉”或“含蓄而深厚”或“质朴平淡、富有生活情致,而又诗味浓郁,耐人咀嚼回味”等也是应当赋分的。

篇2: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这首诗是李白暂别杜甫后寄居沙丘时所作,对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沙丘,大约在山东汶水流域。

1.“借景抒情”乃诗歌创作中主要手法,请分析李白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3分)

2.“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对杜甫的深深怀念之情的?(3分)

3.该诗前三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3分)

4.分析尾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古树日夕秋声这些特定的景物无疑烘托出一种近乎于哀婉凄凉的心情,由此可见,杜甫的离去使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极为不佳;再有,将自己的思 念之情喻为汶水,浩浩荡荡随友而去,亦表现出此情的深远之处。(注:只要在“古树”、“日夕”、“秋声”、“汶水”做文章就可以)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杜甫不在身边,喝酒听歌都不能解愁,由此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注:重在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写“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这些内容,对末句的抒情蓄势起烘托作用。

4运用了比喻,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抒发诗人别离杜甫以后备感孤寂、备觉友谊珍贵继而更加“相思”的情感。

赏析: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寓居沙丘怀念诗友杜甫时所作。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或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深意长,凄怆感人,深刻地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而又不失豪放本色。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 “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赏雪杂感 李白

2、谈爱李白原文

3、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4、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5、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6、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7、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及阅读答案

8、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篇3:《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阅读答案附赏析

【唐】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帷:薜荔墙帷。

(1)诗的颈联“闲”“迟”两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运用的妙处。(4分)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3分)

(3).请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特点。(3分)

(4).诗歌首联的“带”与“生”两字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闲”和“迟”运用拟人手法,借白鹭的'休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环境的清幽雅致,衬托出诗人闲适和喜悦的心情。(手法 1 分,“闲”“迟”含意的理解 1 分,环境特点 1 分,诗人心情 1 分,学生把两个字拆开分析也可以)

2、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诗人欣喜愉悦的心情。尾联写家童打扫满是松萝的小径,突出表现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盼(或邀约的诚意盛情)

3.(3分)①亲近自然;②安于闲适;③珍视友情。

4.(4分)① “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泉沟壑像带子一样环绕着幽静的茅舍(1分); “生”字,形象地描绘出美丽的云霞映衬着墙头薜荔像五彩帷幕(1分),通过“带”与“生”这两个动词,将本不相干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写出了茅舍周围景色的幽静清新,如同人间仙境,美妙无比(2分)。

赏析: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此诗着力描绘作者自己书斋附近的自然环境,分层次地写出了书斋虽是茅屋草舍,但依壑傍泉,四周景色幽雅秀丽,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全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这是邀约的一首诗,约杨补阙前来书斋叙谈。诗极写书斋景物,幽静清新。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

篇4:《写真寄外》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写真寄外》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答案:“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赏析】

薛媛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楚材内心疚愧,终与妻团聚。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别依丝萝”的苦衷。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如泣如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诗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怎么画呢?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为什么“寒”?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呢?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呢?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悴,而今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今日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浑”,全也。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

篇5:李白《寄崔侍御》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白《寄崔侍御》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寄崔侍御

盛唐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时诗人离东鲁家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

1.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和分析。(5分)

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然后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对故乡的思念。“去国”即远离家乡,“长为不系舟”是指飘泊天涯;“独怜一雁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是痛惜自己如孤雁南飞离家越来越远、羡慕双溪能流向家的方向。②对朋友的'感激与不舍。“高人屡解陈蕃榻”是说崔侍御多次解榻相待;“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即言与友人离别,有如敬亭山的秋叶将在秋风中各奔东西,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答出抒发的情感每一个给1分,共2分;能准确地概括和分析给3分。)

2、①寓情于景:宛溪“霜夜”听“猿愁”,凄冷之夜,猿猴哀鸣,一片凄凉,很好地烘托出思家之愁,飘泊之苦。②用典:“陈蕃榻”化用典故,感激朋友的热情关照。③比喻:用“不系舟”比喻浪迹江湖、飘泊不定的诗人。④对比:“一雁南飞” 与“双溪北流”对比,借以表达思乡之愁,飘泊之苦。(每点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6分。能自圆其说者亦可酌情给分。)

翻译:

宛溪霜夜,猿声凄厉,听者伤心。此身长期离开故土,仿佛是不系缆绳的孤舟。

看到一只孤独的大雁飞向南海,怎么不叫人心酸?真羡募宛溪的双溪也知道向北方奔流。

高尚的你多次为我解下陈蕃榻,招待得很不错。我这个匆匆过客却以难登上谢脁楼。

我们如同秋天的落叶,寒风一起,便要从敬亭山飘落到各自的归宿。

赏析:

李白《寄崔侍御》该诗是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此诗格律尽管不是十分严整,也算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诗中主要表达作者对崔侍御的谢意与别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篇6:《寄家人》的阅读题及答案

《寄家人》的阅读题及答案

14.阅读下面的清代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释】①沈绍姬,浙江钱塘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颔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简要阐释。(2分)

(2)请对颈联加以赏析。(3分)

(3)有人认为,尾联写得绝妙。你如何看待?请简要分析。(3分)

试题答案:

14.(1)作者选用两个典型细节,把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交代清楚。用“乍疑前劫事”来形容诗人离乡已久,回忆往事,有恍如隔世之感;(1分)用“才得去年书”说明诗人漂泊他乡,止无定处,去年书信辗转今日才到手,家中近况不得而知。这样写,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中亲人。(1分) 【2分,每个典型细节叙述、分析正确,得1分】

(2)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前一句用飘飞不定的柳絮来比喻没有着落的恋乡梦,后一句用紧裹的、不舒展的'芭蕉叶来比喻内心积郁已久的恋乡之愁。(1分)整联形象地写出了长年客居他乡的诗人因思念家人而梦牵神往,但无所着落、无比愁苦的心情。(1分) 【3分,每个要点占1分】

(3)①绝妙。诗人借物抒情(以小见大),(1分)作者惦念生长在家园里的红药,即是表明惦念故乡、亲人了。(1分)这样写来,使得作者思乡、念亲之情表现得更加形象、含蓄(委婉)。(1分) 【3分,评分时,要斟酌考生答案,言之有理皆要给分】

②一般。【3分,评分时要慎重!仔细斟酌考生答案,其分析要有理、有据,才能给分】

篇7:《寄小读者》节选阅读附答案

《寄小读者》节选阅读附答案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地麾(huī)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找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鉴赏要点】

冰心,这位世纪老人,在文字的背后,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试细细品读。

【思考与探索】

1、“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这句话与哪个句子相呼应?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母亲爱“我的自身”?

3、第三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加粗的“这样的”指什么?

[参考答案]

1、不迟疑地说。

2、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惟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

3、烘托母爱的永恒。

4、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

篇8: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竹枝词①二首 (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4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答案】(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大意对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篇9: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①。

尽日沉烟香一缕②,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③。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④。

【注释】

① 止:犹只。② 沉烟:点燃的沉香。③ 宿酒:昨蜍所饮的酒。 恼:撩惹。恼破:恼煞,极尽烦恼。④ 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5分)

9、全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2分)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2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1分)

9、(1)感叹青春将逝之情(答惜春伤春之情亦可)。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借写清明雨打落红杏,含蓄地表达对美好的时光易逝的嗟叹。(2)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写主人公一个人在深闺闲居,尽日沉烟香一缕写整日对着一缕袅袅沉香出神。(3)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主人公只好空对屏风怅望,而小巧的画屏上画的正是爱人所去的西江之路。(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译文】

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

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被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是遥远的西江的水路。

【赏析】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由赵令畤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写春日闺中怀人。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各缠绵,意境蕴藉含蓄;结尾馀韵不尽,神味久远,深得好评。本词写闺人的伤春怀远之情,用语简练,清超绝俗。

这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语不多,情无限,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上片首句写冬春之交闺客佳人欲减罗衣,却又踌躇起来,因为她感到此时寒意犹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气候变化无常而最难将息的心情。不卷珠帘,人深深处。虽未直接说出闺中人的心绪,却画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蝶恋花 暮春 阅读答案

以下两句点明女主人公愁闷的表层原因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这场雨,不仅使气候寒未去,欲减罗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所以,帘虽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关切庭院中的花儿,迫不及待地问询:红杏枝头花几许?当然,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定然会遭到的命运了。她仿佛看到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射而已。但从其情绪之强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这两句词实是颇富有象征意味的。

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

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

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歇拍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草堂诗余正集》评此词结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这一评语,极为准确,精炼地概括出此词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蝶恋花·感怀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春景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小雨初晴迥晚照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欧阳修)欧阳修:蝶恋花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晏几道)晏几道: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蝶恋花(晏殊)蝶恋花(赵令畤)赵令畤:蝶恋花蝶恋花(周邦彦)蝶恋花(贺铸)蝶恋花 阅读答案蝶恋花 桐叶晨飘 阅读答案

《少年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竹枝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村夜》阅读答案附赏析

长门怨阅读答案附赏析

孟郊《登科后》阅读答案附赏析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范云《送别》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狂夫》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题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

《利州南渡》阅读答案附赏析

《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寄家人》阅读答案附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