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让学生从语文实践中学习知识(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吉良的猫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 熊梅
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二》的第三课时,学生自由读完课文第一句“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这句话写错了。”我心里一惊,于是问他:“这个句子错在哪里?”他说:“运动员怎么能从台上走呢?”另一名学生也说道:“运动员还踩着主席台上的`桌子走吗?”乍一听,觉得他们的问题很好笑,细一想,原来句子的意思确实有一点歧义,即:“走过主席台”可以理解为“从主席台上走过”,也可以理解为“从主席台前走过”。
为了让学生 便于理解,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走,我们一起到操场上也当一回运动员吧!”学生们欢呼雀跃,迅速来到操场上站好队,我对 他们说:“现在你们是运动员,我是站在主席台上主持运动会的老师,你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绕着操场走一圈,演示‘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的情景。”学生们经过实践,终于都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运动员排着整齐的队伍从主席台前走过”。对句中的生词“整齐、队伍、主席台”,学生们也准确领会了它们的含义。
看着学生们获取知识后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由衷地感到:让学生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指出: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体现出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可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将所学服务与社会、服务于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了一种负担,出现不爱学、不愿学、甚至不会学的现象。因此,把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也才能够真正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呢?我认为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其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些偏差。有的课文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历史上许多事例也充分说明在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没有跨进过大学的门槛,他把社会视作自己的大学,照样写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光辉的 篇章,成为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由此可见,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凡事留心,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的。
2.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倾听
语文的学习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获得的。听在这些训练中是放在第一位的。有关资料也表明:人类获得知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听这一渠道。善于倾听,首先要学会静听。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说:“你想成为一个健谈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静听的人。”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而且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静心地听广播,听新闻,听别人谈话。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述情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在一次次的倾听中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也是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第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创设教育情景,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身体力行地去体验。
4.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表达
学习语文,达到真正理解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适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可以用文字表达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为班级的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为学校的艺术节、联欢会设计广告用语、海报;在校运动会上当小记者;在“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给自己的老师、母亲写感谢信。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表扬与鼓励,成就感就会促使他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平时老师的教育就会在真实具体的互动交际中,变得可以触摸和亲切起来。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堂上基本的知识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学生的审美观,奠定学生宽厚的人文根基,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实现生活化教学,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无一不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反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语文该是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最有人文色彩,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语文竟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延伸拓展,或者没有将语文融入生活,使其成为枯燥、乏味的满堂灌。
同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时,听课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因为这时候他们觉得语文离自己很近;当学生被要求调动以前积累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因为他们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但是,现实中的语文课总让学生感到语文离生活很远,教师也不愿联系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容易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育长期被功利化,让人觉得语文除了为考试升学,别无他用。我认为,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生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证明,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满堂皆活;离开生活,语文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
是的,生活之于语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问题。那如何让二者密切联系呢?我只能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不成熟的一点认识来阐释。
一、联系生活
语文的理解,说白了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对生活有所感悟的人,那么他必将能学好语文,另外,教师如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来联系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因为澳门不仅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之心。宋代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讲课以前紧密联系澳门回归这一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讲到本文的主题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二、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甚至出现偏差。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往往因其熟视无睹而知之甚少。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在学习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列举了多种云出现的不同天气现象,我布置了一道题:这一周观察云来猜天气,并写出观察日记。许多同学反映,他们认识了好多云,并且也有几次测出了天气状况。
另如在学习《童趣》一文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蚂蚁有几条腿?学生兴致很高,有说四条的,有说六条的,有说八条的,十二条的等等,没有统一结论。于是我让大家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带上放大镜;结果他们统一说出了答案。接着我又让他们继续观察下去,写出一篇观察心得,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兴奋异常的。
三、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应该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教师费尽心思,磨破嘴皮子大讲特讲,学生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许这时候就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往往能四两拨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背影》时,学生知道了父亲的形象及其写作的角度。于是在课后,我让一部分学生去反窜角色,由他们去当一天的家长,去照顾父母。结果,这些同学写上周记时都大倒苦水,但同时也懂得了父母亲的艰辛;与此同时,我也让另一部分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洗脚、梳头、刷碗等。许多学生说,他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之后,我又让学生举一反三,看如何表现亲情,从什么角度去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答案是惊人的一致:以小见大的写法;角度可以是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缕白发、一条皱纹等去写。这样的效果让我惊叹,学生在懂得真情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
经过多年的课改,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联系应自然适度,不可牵强附会,更不可喧宾夺主,以致变成离开教学文本的生活经验交流。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励汾水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至学习其它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任务,如配合课文学习的拓展补充阅读计划、跨学科的知识性阅读计划等,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及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会精读吟诵,感悟积累;会快速阅读,浏览比较。掌握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能用“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
“角色”阅读,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记住课文丰富的词汇和有趣的情节,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爱读书、会读书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换位阅读,这是更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作者或其他人,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叙述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甚至在阅读中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记忆会更自觉、更有意义。可以通过想像或其它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过电影”的方法记忆:先启发学生把文中的内容想像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诗歌)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也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文章的内容,如列提纲。加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等。还可以把课文改写成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讨论等,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的准备过程,如提炼要点,建立一个讲解提纲,把文字材料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合理地安排,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和记忆。而同学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弥补中断的记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三、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准确、有效地表达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其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把握上述两个“合适”,除了在语文实践中实践,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进行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其三,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强于书面表达能力,但如何使两者同步发展,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让那些能把自己最满意的话写下来,但又不善于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学生学会大胆表达。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第4期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励汾水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至学习其它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任务,如配合课文学习的拓展补充阅读计划、跨学科的知识性阅读计划等,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及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会精读吟诵,感悟积累;会快速阅读,浏览比较。掌握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能用“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
“角色”阅读,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记住课文丰富的词汇和有趣的情节,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爱读书、会读书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换位阅读,这是更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作者或其他人,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叙述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甚至在阅读中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记忆会更自觉、更有意义。可以通过想像或其它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过电影”的方法记忆:先启发学生把文中的内容想像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诗歌)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也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文章的内容,如列提纲。加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等。还可以把课文改写成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讨论等,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的准备过程,如提炼要点,建立一个讲解提纲,把文字材料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合理地安排,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和记忆。而同学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弥补中断的记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三、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准确、有效地表达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其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把握上述两个“合适”,除了在语文实践中实践,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进行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其三,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强于书面表达能力,但如何使两者同步发展,应有针对
[1] [2]
怎样学习语文知识
1、应当重视读写背诵
从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读写背诵的重要性,通过读写背诵更容易领略到语言的真谛,更容易遵循语言规则,当你领悟了这些规则的时候,写作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况且读背能够扩展你的知识面,扩展思维。因此应当重视读写背诵的能力。
2、应当多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勤思考、多动脑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更是如此,只是通过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很难完全达到很好的效果,必须通过课下的思考、读写背诵,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够真正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3、要学会写作
在平时就应当勤锻炼、多培养读书的兴趣、多积累写作素材,只有知识量上去了才更容易写出好文章,否则肚子里空空如也,总是不知道从何而下笔。
其实,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下来,成功就在眼前;你放弃了,成功就会绝尘而去。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离阳光最近的时候。推荐至少一周写一篇日记,在日记中把自己的内容生动表现出来,同时注意积累和仿写,这样就能越积累越多,最终沉淀思想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怎样记忆英语单词?
1、音形结合记忆。
试想,如果我们能掌握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通过音形结合来记单词,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重读它们的名称音。即所谓“长音”。
a读[ei], i读[ai], e读[i:],o读[ou],u读[ju:/u:]。
例如:be, no, hi, table, student, name ,these, bike, rose, tube等。
元音字母在重读闭音节中的读它们的“短音”。
即:a读[æ],e读[e],i读[I],o读[D],u读[Λ]。
例如:cap, desk, clock, but等。
2)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1)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音素[i:],就是该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这类字母有b, c(在e, i ,y前面),d, p, t, v。例如:b [bi:] 去掉其中的[i:], b 读[b] 。
即:b读[b],c读[s],读d读[d],p读[p],t读[t],v读[v]。
(2)去掉辅音字母名称中的元音因标[e],就是该字母的在单词中发音。这类字母有f, l, m, n, s, x。即:f读[f],l读[l],m读[m],n读[n],s读[s],读x读[ks]。
2、分式记忆(不规则动词)。
(1)AAA式 put put put, set set set, cut cut cut等。
(2)ABB式buy bought bought, bring brought brought, spend spent spent 等。
(3)ABA式 come came come, become became become, run ran run等。
(4)ABC式 do did done, draw drew drawn, fly flew flown等。
3、分类记忆。
将同一类的单词归纳在一起记忆。例如:
表示文具类的pen, pencil, ball-pen, ink, ruler, eraser, brush等。表示餐具类的bowl, cup, knife, chopstick, pan, cooker等。
4、对比记忆。
将意义相反的单词归纳在一起记忆。例如:
come-go, right-left, black-white,here-there, free-busy, forget-remember等。
5、区别记忆。
将同义词或近义词、同音词或近音词以及形似词归纳起来记忆。如同义词或近义词 learn, study;have on, wear, dress, put on, pull on, be dressed in;perhaps, maybe, probably;big, great ,large, huge;look after ,take care of, tend;pull, draw, drag等;同音词、近音词write, right;meat, meet;rise, rice; food, foot;leave, live等;形似词quite, quiet, quilt, quick, quiz;bed, bad; beg, bag等。
6、分解记忆。
对一些复合词采用此法帮助记忆。例如:classroom--class+room; playground--play+ground; everything--every+thing;newspaper--news+paper; homework--home+work等。
7、联想记忆。
运用联想来记忆单词。例如:由school 联想到 teacher, student, class, desk, classmate, headmaster, college, university等。
8、前后缀记忆。
利用前后缀帮助记忆。例如:care-careful-careless-carefully-carelessly; happy-happiness-happily-unhappy;agree-agreement-disagree- disagreeable- disagreement等。
9、连词成句成文记忆。
把英语单词、短语组成句子,每日几句,进行两两对话。或组成一个小短文,然后熟读背诵。
10、通过阅读记忆
我们除了教材的课文以外,多读一些内容有趣、语言建议的读物。有趣的内容能使我们生产生阅读兴趣,增强信心。学了新的词汇一时派不上用场,常常会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动力;复现率低也容易造成遗忘。在阅读过程中,常用的单词自然会反复出现在眼前,长期的阅读促进掌握的“内涵”,从而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
11、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
要学会正确使用词典和工具书,这是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的技能。使用词典学习单词,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死记硬背不可少。
国内学者明确指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若没有语法,就无法构成语言”(贾冠杰,)。中国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就必须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必要有效的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学习对于学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减少和防止语言实践中的错误,有助于培养我们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我们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掌握英语。
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 张静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语文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立足课堂,构建实践型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一切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教材中一切有利的因素,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如何在课堂内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呢?
1、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实践。一是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内驱力,获得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的阅读,到对文本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二是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耳、动脑。
2、帮助学生在积累中实践
语文中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讲究积累要提倡多读多背,课堂上要摈弃传统教学中的“讲透讲深”或“问个不休”,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以充分的朗读和背诵的时间。如对于文本中优秀的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要让学生强化诵读,帮助积累;对于优美的词句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另外还应重视语文中的复述,因为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身语言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学生在感悟中实践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的目标上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学生内在的感悟。如诗歌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叙事性文章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场景、人物、细节等印象深刻的情景和形象的描述;对于优美的抒情类文章,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理性阅读的成分,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4、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实践。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用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语文实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内容,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读文,动动手,动动脑,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例如《三亚落日》一课的第二小节,主要介绍了三亚独特的热带风光,我尝试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间笔画形式来表达,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述……大家都兴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自己了解的、想像中的三亚,一幅幅美丽的三亚风光图,表现了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
5、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实践
写作实践是很重要的语文实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教师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二是要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让作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大胆地表现自我;三是要充分凭借教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练笔机会。如仿写、续写就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练笔形式。教完课文《广玉兰》,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学习运用该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再如,阅读过程中的仿句写句,也是一种语言实践的好方法,如仿写《匆匆》第一段中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续写同样是一种发散学生思维,进行语言训练的好形式。教完《穷人》后,可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另外,挖掘文本“空白”处,让学生续写,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课文围绕“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句话,从四方面具体写,但学生似乎并不满足于文章结尾的”戛然而止”,为了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并和开头相照应,我让学生用一句话给文章做结。 实践证明,运用拓展阅读,让学生多说、多写都是对语言运用的绝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得到同步的发展。
二、课外拓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语文实践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所谓探究学习,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研究性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社会,现代媒体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指导阅读实践。学习课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到有关媒体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为学习课文作必要的阅读铺垫。如教学《二泉映月》之前,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背景资料,并将查询的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学习课文之后,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信息查询。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之后,可引导学生围绕超声波的研究和应用到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2、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进行语文实践
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确定明确的主题,创设生动的情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后,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让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些社会名人。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学生情绪高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创编课本剧、模拟导游解说,模拟角色表演等。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上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处理一些课堂学习的信息资料,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题。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文中事件、人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给课堂学习带来一定的局限,造成学生上课如坠云雾,似懂非懂。如果课前让学生阅读和搜集相关的内容,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有效。如教学《卢沟桥烽火》《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有关抗日战争和《水浒传》的书籍,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各种有关的知识,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交流踊跃。
4、让学生在搜集整理中进行语文实践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为学生课堂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后,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布置学生搜集“世界名城”相关资料或图片,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让学生上台交流或展示图片,解释图意,学生围绕主题,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再如利用晨会课时间,开展“新闻早餐”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则新闻。这可以促使学生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采集每天新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部分讲给别人听。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中搜集名言警句、精彩广告词、谚语俗话等,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探索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大语文教育观,而语文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邮箱: zjj641010@sina.com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网友来稿)]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探讨论文
一、深入自然观察感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带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和乐趣。这里四季美景如画如诗,我们可以带学生深入大自然观察、感悟。春天,可以带学生到田野探寻春的足迹,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夏天,可以和学生相聚池边柳荫,听蛙鼓声声,赏“映日荷花”;秋天,师生可以步入果园,饱览成熟的色彩,感受收获的喜悦;冬天,师生可以携手踏上封冻的冰河,赏雪、滑冰……把语文课堂移至室外,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寓教于乐。
二、引导学生观察搜集生活中的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学语文就是学生活中需要的语文,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漫步街头,五花八门的商店、饭店招牌会让我们惊叹,如“锦绣白领”“足下生辉”“一招鲜”等,词语虽不甚华丽,但却诙谐形象地体现了商店的特色。经常让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这些生活中的语文,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是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集体扫墓,感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以本次活动为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学生由于亲身参加了活动,会有好多话想说,他们再也不会因没有素材而发愁,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慢慢得到提升。
四、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思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信在生活中学语文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片新的天地。
★ 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 从阅读中吸取知识
★ 语文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