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armen2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共含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armen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篇1:《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主备人:孙莉  审核人:高二备课组  使用时间____年___月____日  使用人________

目标展示: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学导结合:

1.通过“旅”字    看背景

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     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书怀”    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自读《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梯度训练

阅读《旅夜书怀》完成题目。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描写旅夜所见景物;后四句着重抒怀,写出诗人触景而生的感受与情怀。

B.由于江水奔流行舟动荡,远看天空星星似要垂落,更显得旷野的空寂,所以写为“星垂平野阔。”

C.“垂”“涌”两字为炼字的典范,它恰切而生动地表现了平野的辽阔和水月交融的景象。

D.“月涌大江流”一句,景中寓情。朗月照江,洪波翻涌,好像明月要被江水涌出。天高地阔,大江东去,诗人的忧愤如江水一样奔流不止。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近处写起,点明泊船的时间与地点。一个独字,成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且突出了诗人的境况和心绪。

B.颔联写诗人从不同视角往远处看,所见到的景色,从中显露出诗人的目光在注视更为广阔的世界。

C.颈联是反语,充溢诗人的激愤。诗人有政治抱负,仅因诗文著名于世实非本愿。他的被贬、弃官、辞职,一生坎坷,都非由老病。

D.尾联采用自问自答方式,兼用象征手法,抒写诗人孤独漂泊的伤感,将他的人生境遇和况味化为生动飘逸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尽之意。

阅读《客至》完成题目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春水”既点明了客人来访的时间,又交代了当时杜甫草堂周围绿水环绕、清幽淡雅的环境。

B.颔联中“不曾”与“今始”呼应,重在表现诗人独居江村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C.颈联中“无兼味”“只旧醅”表明诗人因家贫地僻,只好用最简单的菜肴和浊酒来招待客人。

D.尾联用探询的语气,言客人如果愿与邻居老翁共饮的话,就隔着篱笆唤他过来一同饮上几杯。

4、对这首诗的赏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本诗从静景写起,渲染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生活画面,然后叙写待客,以动景收笔,动静交融,结构自然。

B.本诗描写了客人来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客人之间真挚的淳朴的友情。

C.本诗表现了诗人在客人来访时的喜悦心情,也抒发了对生活贫寒的感慨。

D.本诗用语朴实,词真情浓,虽没写一个“至”字,但客至时殷勤待客的欢快情景跃然纸上。

跟进反思

小结:

《旅夜书怀》旅途之夜作者面对旅途之景,以沙鸥自况,抒写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愤慨之情,作者写小舟、写沙鸥都是为了写自己,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漂泊无依的沙鸥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客至》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叙事诗,前四句虚写客至,后四句实写待客,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一、二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成都草堂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颈联作者指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尾联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布置作业:

《自主学习丛书》127-128页4-8题14-18题

背诵《旅夜书怀》《客至》

教后反思

篇2:旅夜抒怀(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旅夜抒怀(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旅夜抒怀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旅夜抒怀》。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篇3:《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写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

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

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意象有: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星 、平野、月、江

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艺术手法?

答: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3、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直抒胸臆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用比喻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

(四)、小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六、拓展练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意理解:

首联: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想像新颖,有独创性。

颈联: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尾联:楼高风急,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2、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刘芳

《信客》导学案

《老马》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高二选修)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二选修)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高三选修)

《六州歌头》导学案(鲁人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选修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高二选修)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论文

“学案导学式”教学感悟

《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通用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旅夜抒怀》《客至》导学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