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克恭字彦敬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太阳月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B.言甚称旨旨:心意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D.为首为讳乎?首:头领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验之于今固一世之雄也
C.悉以授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黑子请计于允曰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不久就还俗了。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已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黑子认为崔览等人和自己亲近,反而对高允怨怒,说:“按你说法,是诱骗我去死,你多么不正派啊!”于是和高允继绝了关系。黑子因为不老实回答皇上被世祖疏远了,后来终于获罪被杀。
给事中郭善明,性情奸诈,想表现自已的才能,就怂恿高宗大造宫室。高允劝谏说:“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现在建国已久,宫室已经齐备,永安前殿完全可以用来使各国朝见,西温室完全可以使皇上用来安居,紫楼上登高远望,完全可见远近之风景奇观的壮丽殿堂应该慢慢来完成它,不可一时实现。计算一下,砍伐木材,运土石及各种杂工要二万人,又有人充当工匠,老人孩子送饭,总计要四万人,半年才能完成。古人有句话:“一个男人不种田,就有人因此而受饥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因她而受饥寒。况且几万人,那荒废损耗的数量,也就很多了。用古人的道理来推论,有今人的事实来证明,都是这种结果。这的确是圣明的君主应该考虑的。”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皇上的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反而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1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3分)
(2)“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4分)
参考答案:
16.D主动坦白
17.C均为介词,把(A前为介词,跟,同;后为动词,动词,结交,亲附。B前为代词;后结构助词,的。D,前介词,向;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18.C(“于是翟黑子对世祖不以实情坦白,世祖因此杀了他”与原文不符。原文说“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看来黑子这次只是被皇上疏远了,被杀是后来“因别的事”造成的。属于移花接木。)
19.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20.(1)(高允)很小(或“很早”)就成为孤儿(或“死了父亲”),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或“认为他很奇特”)。(共3分。“夙、异”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如果公家(或:官府)和百姓都有(粮食)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担忧什么呢(或: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共4分。“虽、凶、善“各一分,语句通顺1分)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诸司供给,率取之民。恭与僚佐约,悉罢之。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寻迁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护卫,王稍戢。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已,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为立生祠。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翱甚倚恭,转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收敛,停止。②耗羡: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欲厚索纳礼币 币:钱币 B.率取之民 率: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 耆:年老 D.母丧归,比其去 比:等到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在唐朝的时候,将京城的旁邑作为畿县,统称京畿。
B.“朔”,北(方),如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生祠” 指为还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往往为了纪念某人功绩或逢迎某人,修建的让人祭拜的地方。
D.“谥”又叫“谥号”,是古代帝王、大官或文人隐士等死后的称号,是对死者带有评判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恭为官一任,治政有方。崔恭在担任莱州知府时,很多看守布匹仓库的人因为布腐烂而破产,崔恭另外修建了房屋来贮存布匹,解决问题。
B.崔恭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入,否则到秋天就遣回原籍,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C.崔恭以民为本,治理河道。在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时,他和徐恭疏通仪真等处河道,随后,大力治理吴淞江,共疏通河道一万四千多丈。
D.崔恭政声显著,深得信任。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缺,李贤和王翱共同举荐崔恭,崔恭被召用;他作了有名的“劝惩簿”,之后转任吏部左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2) 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答案:
10.A【币:礼物。】
11.B【“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12.B【概括不当,不属于“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13.(1) 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用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得分点:状语后置句、“城”、“檄”、“方”、“俟”】
(2) 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得分点:判断句式、“以” 、“乡人”、“得罪”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提举京畿学事,去管理延绥仓库,都说他很有才能。因杨溥举荐他,升为莱州知府。内地送到辽东的布匹,,都是贮藏在郡的仓库里的,时间长了就会腐烂,看守布匹的人很多因为这个导致家庭破产。崔恭另外建造三十个敞房贮藏这些布匹,规定按年送到外面去,其他的就充当莱州府的军饷,于是放回了看守的人员八百人。也先侵犯京师,想要索要丰厚的礼物。崔恭派北方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定建造临清城,发布告征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人民都缺少粮食,请求朝廷等到秋天收过粮食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杨震。
景泰年间,崔恭被越级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各司所用的物品,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的。崔恭和手下的人作了约定,都免掉了。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随意入,要不然到秋天的时候就遣回原籍,于是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不久,又调任江西左布政使,这里有个广济库,官吏们私自侵吞了五十万钱。崔恭将这个事告诉了巡抚韩雍,于是看守这个仓库的.人都被判了罪。崔恭在江西核定了均徭法,根据轻重,每十年一次劳役,这便成了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遵法度,崔恭上书参劾了他。朝廷削减了宁王的护卫数,宁王稍微有所收敛。崔恭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按照规定,崔恭推荐地方上的老人向朝廷讲述利害,陈述革新的办法。崔恭和都督徐恭一起疏通仪真的漕河,又疏通常、镇河,避免了长江的险情。做完这些后,就大力治理吴淞江。从昆山的夏界口,到上海的白鹤江,又从白鹤江到嘉定的卞家渡,最后到庄家港,一共疏通了一万四千二百余丈。又疏通了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这几条河流。人民靠这个得到了好处,为他立生祠。原来的时候,周忱上奏朝廷定了赋税加征部分的条文,李秉改成了按照赋税轻重来增加减少。这个规定很平常,但难于核算,官吏们感到非常麻烦。于是崔恭免掉了李秉,一切都按周忱原来定的。
吏部缺少一个右侍郎,李贤、王翱都举荐崔恭。于是朝廷召了崔恭加以任用。崔恭作了“劝惩簿”,这很有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王翱很看重崔恭,崔恭转调为左侍郎。崔恭在父亲死了守丧期满后重新复为原职。宪宗当了皇帝后,崔恭向朝廷请求退休不做官,朝廷不允许。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辂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作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赶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以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等他离开的时候,王翱写诗赠予他。除了孝服后,起复到南京吏部任职,崔恭参劾罢免了几个部门的没有才能的几个人。成化十一年春天,朝廷让崔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居官三年,就退休了。又过了两年,崔恭去世。朝廷赠给他太子少保的名誉官职,给他的谥号为庄敏。
高恭之,字道穆,自云辽东人也。以字行于世,学涉经史,所交皆名流俊士。幼孤,李兄如父。每谓人曰:“人生厉心立行,贵于见知,当使夕脱羊裘,朝佩珠玉。若时不我知,便须退迹江海,自求其志。"御史中尉元匡高选御史,道穆奏记求用于匡,匡遂引为御史。正光中,出使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即尚书令李崇之予,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又于马埒堠上为木人执节。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表发其赃货。后属兄高谦之被害,情不自安,遂托身于孝庄。孝庄时为侍中,深相保护。及即位,赐爵龙城侯,除太尉长史,领中书舍人。及元颢逼武牢,或劝帝赴关西者,帝以问道穆,道穆言关中残荒,请车驾北度,循河东下,帝然之。其夜到河内郡北,帝命道穆烛下作诏书,布告远近,于是四方知乘舆所在。寻除御史中尉,选用御史,皆当世名辈,李希宗、宋世良等三十人。于时用钱稍薄,道穆表曰:“百姓之业,钱货为本,救弊改铸,王政所先。自顷以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网非一。以臣测之,必当钱货永通,公私获允。”后遂用杨侃计,铸永安五铢钱。仆射尒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公主深恨,泣以诉帝。帝日:“高中尉清直人,彼所行者公事,岂可私恨责之也?”寻敕监仪注。又诏:“秘书图籍及典书缃素,多致零落。可令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节选自《北史高恭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射尒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
B.仆射尒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
C.仆射尒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
D.仆射尒朱世隆当朝权盛/因内见/衣冠失仪/道穆便即弹纠/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执赤棒卒呵之不止/道穆令卒棒破其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鳏寡孤独,有特定指代,鳏寡,指失去配偶的人,孤独,指幼年丧父。
B.御史,官职名,春秋战国时期掌文书或记事,秦开始成为有监察性质的官职。
C.鸱尾,即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装饰性的物件设计。
D.乘舆,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也指皇帝用的器物,文中代指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恭之结交名士,怀有远大志向。他学识渊博,广涉经史典籍,结交俊杰;他认为人应做到达则显身扬名,穷则各寻其志,曾毛遂自荐做御史。
B.高恭之为官尽责,不畏权势豪门。他出使相州时,前刺史李世哲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高恭之不顾李世哲父亲的尚书令身份,仍依法对其进行了严惩。
C.高恭之任人唯贤,注重利国利民。担任御史中尉时,他所选用的御史都为当时的知名人士;看到社会铸钱弊端,提出具体措施并被采纳,最终于公于私均获公平。
D.高恭之尽忠辅上,深受皇帝信任。当元颢逼近武牢,他请求皇帝北行,得到同意;皇帝没因寿阳公主怨恨告状而处罚他,坚信他执行公务,正直为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穆绳纠,悉毁去之,并表发其赃货。
(2)可令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
答案:
10.D
11.A
12.C
【参考译文】
高恭之,字道穆,自称是辽东人。高道穆以他的表字在社会上著称,他的学问博涉经史,所交往的都是社会名流俊杰之士。高道穆年幼丧父,他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他经常对人说:“人生在世应该专心树立德行,最宝贵的是要被人了解,应该能晚上脱下羊皮衣,早上佩带好珠玉。如果不能被当世人所了解,就应该退出社会,寻求自己的志向。”御史中尉元匡严格选拔御史,高道穆向元匡呈上奏记请求任用,元匡于是任用高道穆焉御史。正光年间,高道穆出使相州。相州前刺史李世哲,就是尚书令李崇的儿子,有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强行购买他人的住宅,大肆兴建房屋,都用鹧尾作装饰,还在马圈的矮墙上做成木头人持节。高道穆把李世哲绳之以法,毁掉了他的全部非法之物,并上表把他的赃物公开示众。后来因为兄长高谦之被杀害,高道穆情绪不安,于是投靠孝庄帝。孝庄帝当时担任侍中,对高道穆竭力给予保护。当孝庄帝即位,高道穆被赐给龙城侯的爵位,任太尉长史,领中书舍人。当元颢逼近虎宰,有人规劝皇帝前往关西,孝庄帝因此询问高道穆,高道穆说关中残破荒凉,请求皇帝北行,顺着黄河东下,孝庄帝同意了。那天夜晚到了河内郡以北,皇帝命令高道穆在蜡烛下写诏书,通报远近之人,于是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所在。不久授任高道穆为御史中尉,他所选用的御史,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比如李希宗、宋世良等三十人。当时钱币的重量逐渐碱少,高道穆上表说道:“老百姓的产业,是以钱币和货物作为根本,拯救弊端改铸钱币,是应该最先施行的国家政策。最近以来,私人铸薄钱泛滥,官府进行纠察规范,发现的问题不止一处。根据我的估计,只有当钱币和货物永远畅通,公家和私人才能获得公平。”于是用了杨侃的计策,铸造永安五铢钱。仆射余朱世隆在朝廷权势很大,因为在内室拜见,他穿戴失去礼节,高道穆立即进行弹劾。皇帝的姐姐寿阳公主行走时侵犯了为皇帝清扫的道路,手拿红色棒子的执法士卒进行呵斥她也不停下来,高道穆命令士卒用棒子击破了她的车子。寿阳公主深怀怨恨,哭着向皇帝告状。皇帝说:“高中尉是个正直的人,他所执行的是公务,怎么能以私怨责怪他呢?”不久敕令高道穆监督编撰礼仪制度。又诏令:“收藏的图书以及典籍书卷,大多散乱不齐,可以让高道穆汇总编撰目录,并发文征召精通儒学的人士,按照目录次序进行编排整理。”
[高恭之,字道穆,自云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克殷解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