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史列传》“高登,字彦先,漳浦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nanafis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宋史列传》“高登,字彦先,漳浦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守不能夺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C.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参考答案
4.B馆:使……住在宾馆、客舍里。
5.A加标点为: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C “秩”为“官阶,官吏的品级等次”之义。
7.(1)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相继馈赠钱币(达)五十万,不留姓名。(满秩,丐,获,各1分,满秩:任期满,丐:乞求,获:如愿。句意2分,共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高登回去安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讫,以,卒,讫:结束,以:因为,卒:最终。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炎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拿法度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任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营,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仪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仪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分条陈述的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荒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称“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秦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退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像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母亲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就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的阅读答案总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指秦桧编者注)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守不能夺,卒从之 夺:改变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条陈述
C。琥怒,谋中以危法 中:内心
D。属登母死舟中 属:恰逢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微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宋史·列传·卷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应龙,字汉臣,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进士。授零陵主簿,饶州录事参军。有毛隆者,务剽掠杀人,州民被盗,遥呼盗曰:“汝毛隆也?”盗亦曰:“我毛隆也。”既,讼于官,捕隆置狱,应龙曰:“盗诚毛隆,其肯自谓?”因言于州,州不可,乃委它官,隆诬伏抵死。未几盗败,应龙由是著名。改知崇仁县。淮西失守,江西诸州有残破者,县佐贰闻变先遁,应龙固守不去。
先是,理宗久未有子,以弟福王之子为皇子,丞相吴潜有异论,帝已不乐。大元兵渡江,朝野震动,逐丞相丁大全,复起潜为相,帝问潜策安出,潜对曰:“当迁幸。”又问“卿如何”,潜曰:“臣当死守于此。”帝泣下曰:“卿欲为张邦昌乎?”潜不敢复言。未几北兵退,帝语群臣曰:“吴潜几误朕。”遂罢潜相。帝怒潜不已,应龙朝受命,帝夜出象简书疏稿授应龙,使劾潜,应龙谓:“潜本有贤誉,独论事失当,临变寡断。祖宗以来,大臣有罪未尝轻肆诛戮,欲望姑从宽典,以全体貌。”帝大怒。
贾似道素忌潜,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问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应龙。迁司农少卿,寻以右谏议大夫孙附凤言,遂去国。
景定三年,湖南饥,起提举常平。以救荒功,迁直宝章阁、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南海寇作,朝廷患之,乃以显谟阁待制知广州、广东经略安抚使。寇闻应龙至,遁去,应龙剿逐之,南海大治。特旨屡召,拜户部侍郎仍兼侍读,七上奏辞免。德祐元年,辞,隐九峰。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问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应龙
B.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问/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应龙
C.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问/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应龙
D.会京师米贵/应龙为《劝粜歌》/宦者取以上闻/帝问知应龙所作/问似道米价/高当亟处之/似道访其由亦怒应龙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进士是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了最高一级考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B.迁在古代常指官员官职变动,左迁指贬官,右迁指升职;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擢、徙、贬、谪、黜等。
C.户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主要管理全国田地、户籍、赋税财政、工程事务等。
D.景定是帝王年号,古人除了用干支纪年外,还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景定三年、天汉元年、永和四年。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2分)
A.刘应龙有胆有识。毛隆案中,敏锐发现断案的谬误,大胆质疑官府所捕盗贼的真实身份。
B.刘应龙忠于朝廷。淮西失守,刘应龙不受外界影响坚守不弃,元兵渡江,他也坚持死守。
C.刘应龙刚直耿介。皇帝授意弹劾丞相,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谏劝皇帝不要一事废人。
D.刘应龙功业显赫。湖南救荒,南海平寇,多有建功,深受朝廷器重,后来辞官归隐山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因言于州,州不可,乃委它官,隆诬伏抵死。(3分)
(2) 寇闻应龙至,遁去,应龙剿逐之,南海大治。(3分)
参考答案
4.A
5.C(“工程事务”由工部掌管)
6.B(元兵渡江时,愿意死守的是吴潜)
7.(6分)
(1)(刘应龙)于是向州里提出自己的判断,州里不认可,反而派来其他官员,结果
毛隆无辜而服罪受死。(3分。画线部分各1分,大意1分)
(2)盗匪听说刘应龙到了,纷纷逃走,刘应龙派人追捕,剿灭了他们,南海从此变得安定太平。
(3分。画线部分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刘应龙字汉臣,瑞州高安人。嘉煕二年进士。被任命为零陵主簿,饶州録事参军。有个叫毛隆的人,专事抢劫杀人,州中百姓遭劫掠,远远地对盗贼喊道:“你是毛隆吗?”盗贼也答:“我是毛隆。”之后,百姓向官府告状,官府捉住毛隆关进监狱,刘应龙说:“盗贼如果真是毛隆,难道肯自认吗?”于是向州里提出自己的判断,州里不认可,反而派来其他官员,结果毛隆无辜而服罪受死。没多久盗贼败露,刘应龙因此名声显著。改任崇仁县知县。淮西失守,江西各州有遭破坏的,县尉等听到有变故就先行逃走,刘应龙坚决守卫不离去。
在此之前,理宗长时间没有儿子,将弟弟福王的儿子立为皇子,丞相吴潜有不同意见,皇帝已经不高兴。大元军队渡过长江,朝廷内外受到震动,赶走丞相丁大全,又起用吴潜任丞相,皇帝询问吴潜有何计策,吴潜回答说:“皇上应当避开才好。”又问“你怎么办?”吴潜说:“我理当誓死守卫在这里。”皇帝落泪道:“你想要做张邦昌一样的人吗?”吴潜不敢再说。没多久,大元军队撤退,皇帝对众位大臣说:“吴潜几乎害了我。”于是罢免吴潜的丞相职务。皇帝常恼怒吴潜,刘应龙早晨接受任命,皇帝夜里拿出奏章公文稿交给刘应龙,让他弹劾吴潜,刘应龙说:“吴潜原本有好的声誉,仅是论事有失妥当,面对事变缺少裁断。自高祖以来,大臣有罪未曾轻率地任意杀戮。希望姑且照宽大的法典处理,以保全礼仪。”皇帝十分生气。
贾似道一向忌惮吴潜,适逢京城米价昂贵,刘应龙作《劝粜歌》,宦官取来报告给皇帝,皇帝问明白是刘应龙所作,告诉贾似道米价高,应当立即处理,贾似道找到原因,也恼恨刘应龙。改任司农少卿,随即因右谏议大夫孙附凤弹劾,离开了京城。
景定三年,湖南闹饥荒,被起用为提举常平。因救济灾荒有功,升任直宝章阁、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南海强盗作乱,朝廷认为是祸害,便派刘应龙以显谟阁待制身份担任广州知州、广东经略安抚使。盗匪听说刘应龙到了,纷纷逃走,刘应龙派人追捕,剿灭了他们,南海从此变得安定太平。皇帝屡次特旨征召,授予户部侍郎仍兼侍读,刘应龙七次上奏辞免。德祐元年,辞官,归隐九峰。
《宋史列传策二十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窦贞固,字体仁,同州白水人。父专,后唐左谏议大夫。贞固幼能属文,同光中举进士,补万全主簿。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时晋祖在藩,以贞固廉介,甚重之。及即位,擢为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就拜中书舍人。
天福三年,诏百僚各上封事,贞固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郑所以誉子皮。为国之要,进贤是先。陛下方树丕基,宜求多士。乞降诏百僚,令各司议定一人,有何能识,堪何职官,朝廷依奏用之。若能符荐引,果谓当才,所奏之官,望加奖赏;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书奏,帝深嘉之,命所司着为令典。明年,改御史中丞,与太常卿崔棁、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同详定正冬朝会礼节、乐章及二舞行列。
少帝即位,拜工部尚书。迁礼部尚书,知贡举。旧制,进士夜试,继以三烛。长兴二年改令昼试,贞固以昼晷短,难尽士材,奏复夜试。择士平允,时论称之。改刑部尚书,出为颍州团练使。岁余,复拜刑部尚书。
周祖兵起,贞固与苏逢吉奉隐帝兵次于野,败。逢吉仓黄自杀,贞固遂诣周祖。周祖称太后制,委贞固与苏禹珪、王峻同掌军国政事。周祖登位,加兼侍中。
宋初,以前三公赴阙陪位,诣范质,求任东宫三少,预朝请,质不为奏。乃还洛,放旷山水以自适。开宝二年病困,自为墓志,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策二十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B.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C.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D.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往往与名在意义上有关联。古代无论南女,如冠时都要取字,有成人之意,与别人交往时以字称对方表示尊敬。
B.正冬,仲冬,也指冬至。古代官方一般要在这一天举行朝会祝贺仪式,规定乐章,设立文武二舞。
C.晷,原意指日影,古人也称太阳在圭表的投影为晷,晷在古代还指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
D.东宫,既指后妃所居之处,也代指后妃;也指太子所居之宫,或代指太子。此处指后者,东宫三少即指少师,少傅、少保,为东宫三师辅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窦贞固自幼就善于写文章,既恪守孝道,又廉洁正直,得到朝廷的器重,先后在后唐、晋、周、宋等朝代担任重要官职。
B.窶贞固有人才方略。给皇帝的奏章中能够以史为鉴,明确指出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皇帝赞许。
C. 窦贞尚择士平允,被时人陈赞。他发观进士在白天考试时间不足的问题后,主动上奏要求改回在夜间进行考试的制度。
D. 窦贞固想通过范质获得东官三少的职位,但他的请求没有得到范质的帮助,于是纵情山水享乐,病故前为自己写下了墓志。
11.把文中画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 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3分)
(2)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3分)
参考答案
8、C
9、A(男性加冠时取字,女性及笄时取字)
10、A(在宋代担任要职没有依据,求任东宫三少不得)
11、(1)因为母亲去世而为母亲守孝而辞官,守丧期满,做了河东节度推官。
(2)如果违背了自己的举荐,或者涉嫌徇私舞弊,对那个推荐人才的官员,就应当责罚罢黜。
参考译文
窦贞固,字体仁,是同州白水人。父亲为窦专,是后唐左谏议大夫。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射毙数人,乃脱。擢阁门祗候。俊置靖胜军,以密统之。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陷扬州,士民随乘舆渡江,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苗傅之变,破赤心军于临平。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江、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军。平张莽荡,寻诏入卫。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密乃引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①定之耳。”守忠用其计,明降。进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军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军用,诏奖之。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拊:通“抚”。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
累功:多次立功。
B、金兵陷扬州
陷:攻破。
C、密授张守忠方略曰
方略:策略。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
致仕:出任做官。
5、对下列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B、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C、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讨伐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射击,连续射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在其显示了军事才能后,设置军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在之后的几年,赵密因军功多次被提升。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绍兴二年,敌军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军识破并趁夜色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军。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5分)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5分)
参考答案:
4、(3分)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这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5、(3分)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3分)C(原文中说“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由此可知,C项错在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
7、(10分)(1)(5分)(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军)渡河急行军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军。(时:当时,1分;涉:渡河,1分;败之,打败了敌军,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2)(5分)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穷:彻底消灭,1分;日月相持,时间会很长,1分;拊定,安抚招降平定,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因为有才能而且勇武被推举在崇政殿参与考核,表现优异被授予河北队将一职,驻守在燕京一带。宋高宗因为大元帅擅自开府,于是将讨伐檄文诏告天下,并命令赵密率领先锋军队驰援京师。
建炎元年,赵密追随着张俊讨伐任城的贼寇李昱,张俊率领着骑兵走在最前面,可是遇到了贼寇的伏击,赵密边跑边射箭射杀了很多敌人,才使得他们脱离了敌人的包围。擢升为阁门祗候。张俊设置靖胜军,让赵密来统帅。后来,赵密先后扫平了叛乱的董青、越万、徐明等人,因为多次立功而转任为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攻陷扬州,于是军民乘船渡江的,有好几万人,赵密赤膊站在水岸边,指挥船只来送军民渡过江水。苗傅起兵造反,赵密率军在临平大败苗傅的赤心军。金人进犯明州,张俊派遣赵密和杨沂中与金人殊死战斗,赵密打败了进犯的金人,皇帝提拔赵密为武功大夫,提升为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等人侵犯江、淮地区,张俊又派遣赵密打败了他们,李成、弛进都向北逃亡了。皇帝嘉奖赵密,赐给他金带,转任为亲卫大夫、康州刺史,统帅泾原地区的马步军。赵密平定了张莽荡之后,不久皇帝亲自下诏书,调入卫大夫一任。绍兴十年,金兵进犯亳州、宿州,赵密跟随着张俊驻扎在合肥,于是赵密率众从西路迎击敌军。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军渡河急行军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敌军分兵两路进犯滁州、濠州,赵密奉命前往迎击敌军,赵密就命令张守忠用五百骑兵从全椒县出发,埋伏在竹林间,引起了敌军怀疑,敌军乘着夜色想要逃走。赵密就率领军队从六丈河杀出来,断绝了敌军的退路,再次打败了进犯的敌军。后来晋升为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不久又被授予宣州观察使一职,成为了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盗朱明残暴横行,朝廷命赵密剿灭他们。赵密教给张守忠打这场仗的诀窍,说:“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张守忠使用了赵密的计策,降服了朱明。赵密被提拔为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因为年事已高转任太尉,皇帝给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第二年,被授予殿前都指挥使一职,拿出本军的酒坊十六座,积攒的钱币十万串、银子五万两资助军用,皇帝下诏褒奖他。后来上疏告老还乡,皇帝授予他万寿观使的职务,并特许他奉朝请的资格。
隆兴二年,在太子少保的职务上退休。不久得到报告说金人再次进犯淮州,皇帝下诏任命赵密再次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一职。刚开始,敌人声称要从水路进兵,朝堂之上大臣纷纷讨论选从官监督统领水军,调集禁军严加防范,只有赵密不为所动,最终果然如赵密所料。宋与金达成了和解,之后赵密被贬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退休。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傅。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A(“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
7.(10分)(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大意2分, “歉” “输”“折帛”各1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谳狱”“拟”“贷”各1分)
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继位后,提升他为著作佐郎。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大昌回答说:“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交往和睦通,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又说:“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皇帝称赞他说得好。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适逢丰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翻译
原文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为洛人。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颐曰:“子有母在。”焞归告其母,母曰:“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于是终身不就举。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说书,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朱震引疾告去,时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于是召安国,俾以内祠兼侍读,而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资善堂翊善朱震疾亟,荐焞自代。上指奏牍曰:“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又移书秦桧言:“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外则赏当功而罚当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强,勿以小智孑义而图大功,不胜幸甚。”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
秦桧当国,得求去之疏,遂不复留。十二年,卒。
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终身不就举就:参加B、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舁:抬着
C、趣起之趣:兴味D、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弟:通“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三畏斋以居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而君幸于赵王
D、颐尝以“鲁”许之臣之壮也,犹不如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4分)
⑵震亦荐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费力尔。(4分)
11、程颐因何对尹焞寄托了极高的.希望?请引用原文并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趣:急促
9、【答案】A【解析】A、连词,表目的关系;B、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向/介词,被;D、代词,指尹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参考答案】(1)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关键词:既、吊、户、宗)
(2)朱震也推荐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只是尹焞稍微有点耳聋,恐怕教育诸儿感到吃力。(关键词:亦、但、聩、恐)
11、【参考答案】“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无论学问修养还是实践上均胜人一筹。
12、【参考答案】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年少时师事程颐,曾参加进士考试,打开试题,上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哎,这样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侍禄吗!”没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程颐说:“你有母亲在。”尹焞回去禀告他的母亲,母亲说:“我指望你安分守己来赡养我,但不指望你当官用俸禄来孝顺我。”从此他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程颐死后,尹焞在洛阳聚徒讲学,没有悼念丧者或慰问病者的事就不出门,士大夫们都推崇仰慕他。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说尹焞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不想留下他,赐号为和靖处士。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弟子们将他抬着放到山谷中才免于一死。绍兴四年,停留在涪州,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充任崇政殿说书,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召到涪州亲自请行。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朱震称病求去,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于是召来胡安国,让他担任内祠之职兼任侍读,又上章举荐尹焞,称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洲的守臣迅速将他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急速起用他,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资善堂翊善朱震病情加重,推举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皇帝指着奏书说:“朱震也推荐尹焞代替自己资善堂的职务,只是尹焞稍微有点耳聋,恐怕教育诸儿感到吃力。”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礼部侍郎兼侍讲,这是金派遣张通古、萧哲前来议和,尹焞上疏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的上策,是自己图治。自己图治的要领,在内要进用君子并且罢黜小人,对外要赏赐应当奖赏的人并且惩罚应当治罪的人,使皇帝的孝悌之心通达于神明,贤明的道德造就国家安定强盛,不要用琐屑细小的智慧和道义来图谋大的功业,那么将不胜幸运。”他的上疏和信都未获回报,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
秦桧执掌国政,得到了尹焞求去的上疏,于是不再挽留。十二年,尹焞去世。
当时,从学于程颐的固然有很多君子,然而要找像尹焞这样正直刚毅、身体力行的人却少有。程颐曾经用“鲁”来称许他,而且说:“我死之后,不失正道的是尹氏之子啊!”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选自《明史·蔡时鼎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侵杨巍、申时行
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
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
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参考答案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适逢申时行和王锡爵休假,许国、王家屏只是打算停发他的'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少冯诗、章维宁上枷的期限,来保全他们的性命。(句意2分,“会”“拟”“全”各1分。)
(2) (5分)
又上奏章弹劾申时行,依次列举他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宫中。不久晋升南京礼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历数”“进”“卒官”各1分)
参考译文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做过桐乡、元城知府,为官清正严明。征召授予御史之职。太和山提督宦官田玉兼管分守事,时鼎上奏说不能这样,并谈及田玉不守法的情况。御史丁此吕因为弹劾高启愚被贬职,时鼎认为应该救助,话语冒犯杨巍、申时行。上奏皇帝知道这些情况。不久,做了两淮巡盐史。将他结余的钱都捐为开通淮河的费用,购买学田。
回到朝廷,正赶上有求官没有成功的戚畹子弟,诬陷顺天府考官张一桂偏向他的门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的儿子史记纯,又胡乱录取假冒籍贯的五个人。皇帝大怒,下令冯诗、童维宁扛枷,解除张一桂。史钶的官职。时行等人为他们说情。皇帝更加生气,削史钶官职,降冯诗、童维宁职。法司廷上审查没有实证,忤逆圣旨被责备。最终二人扛枷一个月,把解一桂调任南京。时鼎认为事情最初不由外廷揭发,径直从朝廷中揭发出来,极力陈说“小人毫无根据的话直接传到了皇帝的面前,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况且总是怀疑大臣言官有私心,那么股肱耳目都不可相信,那么能够相信的是谁呢?”皇帝大怒,亲手写下书信告诉内阁大臣治这些人的罪。正赶上时行及王锡爵正在被调查,许国、王家屏仅准备停止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短冯诗、童维宁扛枷的时间,以保全他们的性命。皇帝没有答应,责怪时鼎猜疑毁谤君王,降职国家边远地区任杂职。许国、王家屏又上奏说:“君主明可贵的是明智不是善于察断。如果任凭自己的见闻,猜疑防备苛刻严密,即使是听断精明清楚,对国家安定又有什么益处; 况且使奸人趁机得以中伤好人,这种害处怎么可以言说!希望停止暗中察访以顾全大局,限制谏言官来显示圣上的气度。”皇上不高兴,亲笔写了诏书责备他们。这一天,皇帝想念时行,派中使到府第看望慰问。而许国等被责备之后,都上书谢罪。时鼎已经被贬谪做马邑典史,请假回家。呆了两年,吏部准备按次序升迁他,但皇帝不让。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的旧例,在列入罢免官员之名册中启用,没有得到批复。过了一些时候,起用为太平推官,升南京刑部主事,就近改为吏部。
万历十八年(1590)冬,又上疏弹劾申时行,因此历数申时行的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疏被留于禁中。不久,蔡时鼎提拔为南京礼部郎中,死于任上。他家因贫困不能买下棺木,士大夫们捐钱将他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