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重桀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冯至简介(共含6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重桀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冯至简介

篇1:冯至简介

冯至: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中国二十世纪的各类风云人物大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纷纷诞生,故在这两个世纪之交频频让我们纪念。在这个风云榜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诗人兼学者冯至的位置。作为诗人,他学生时代出版的抒情诗集《昨日之歌》与《北游及其他》就瞩目于诗坛,甚至被鲁迅誉为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尔后又以糅合中西某些诗歌风格的特点写成的《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以及解放后写的诗集《西郊集》、《十年诗抄》、《立斜阳集》、散文集《东欧杂记》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屡屡博得文坛好评。晚年合乎逻辑地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学者,他曾先后出版专著《杜甫传》、《论歌德》、《德国文学史》和论文集《诗与遗产》等,并译有多量的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布莱希特等大诗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学部委员之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他既有国学的扎实功底,又有西学的深厚造诣。他不但能用母语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而且具有古文的过硬基础,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相当谙熟,尤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以至拥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他不仅攻读了德国文学,而且也攻读了德国哲学。所以他关注的德国作家多是哲学味道较浓的诗人,除歌德、席勒、海涅外,他也关注带有“现代”特征的诗人:诺瓦利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荷尔德林、里尔克等。他翻译的上述古典名家的诗歌、散文和美学论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九封信》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冯至先生在两个领域里的显著成就,他获得“双肩挑”的雅称。毫不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宣部在组织大学文科教材编写的时候,冯至以《中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总负责人的资格参与并领导这两部著作的编写工作。

冯至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除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与著述以外,还有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凡是他自己确立的研究项目,他从来不从书本到书本,引经据典地生吞活剥,快速成文成书,而是依据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长期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研究对象,作出令人感佩的解读和阐释。无论是他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杜甫传》,抑或他的外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作《论歌德》,论篇幅都不长,各约十五万字。但是它们的诞生过程都不短,尤其是《论歌德》,前后断续达四十年!这不禁令人想起歌德的《浮士德》,前后写了六十年!冯先生分明是用歌德写《浮士德》的精神来写《论歌德》了!无怪乎,当我收下他送来的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觉得论者和作者字字句句都在进行着生动而深入的精神交流,读来令人刻骨铭心。难怪,有一次我表示希望他再写一部关于歌德的书,他断然说:“够了。写得多有什么好!”的确,这部书几乎凝聚了他一生的精血,再写下去,就是“制造”篇幅了!

冯至先生恪守的治学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经常告诫后学的箴言,也是他用以律己的一句座右铭。他对研究对象和有关资料总是以彻底弄明白为前提,决不生吞活剥,人云亦云。有一次我编一部书,组织多人撰写十几位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中的里尔克我约冯先生来担笔。他同意了。但到时候他未能交稿。我宽限一次后又宽限一次。最后一次去取稿时,他深表歉意地说:“叶廷芳,我跟你说实话:里尔克的后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我并没有搞懂,所以不好写。”我听了深为感动,觉得先生在我国是以里尔克的最早介绍者闻名的,如今却这样直率地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欠缺。然而,想到出版社的频频催稿,我又十分焦急,就说:“哎呀,冯先生,您太认真了。关于里尔克的资料那么多,您参考一下别人的就是了。”他不无激动地反驳说:“别人写的那是别人的看法,诗这东西主要靠理解。人云亦云,那是问心有愧的!”这一回答掷地有声,深深震动着我的灵魂,觉得老先生这里所坚持的,正是我辈或后辈所缺乏的。作为昔日老师,他继续在给我上课。在尔后的治学生涯中,冯先生的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时时都在鞭策着我。

冯先生虽然掌握丰富的母语功力,但无论他的诗文或译作,从不生花妙笔,铺张辞藻,而是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他经常以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后辈,尤其在撰写辞书的时候。他也把像他这样的同调者引为自己的精神知己。他曾赞扬布莱希特的文字“简练”得“几乎不能增减一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次他在前民主德国文艺界的朋友陪同下去柏林的名人公墓扫墓。他带去一个花圈,原想献给著名诗人、原民主德国文化部长贝歇尔的,但他发现,附近布莱希特的墓碑,只是一块不足一米高的未经雕琢的三角形石头,上面只有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德文名字,连个生卒年都没有。他激动不已,临时决定将这个花圈敬献在布莱希特的墓前。是的,布莱希特的文风乃至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在墓旁的住宅,就是这样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

篇2:冯至

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篇3:冯至:别离

冯至: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冯至作品_冯至散文诗歌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罗迦诺的乡村

篇4:冯国用简介

渡江之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至九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红巾军在西起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东至集庆(今江宁)长江一带击败元军的一次作战。

朱元璋占领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后不久,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领其兵。为求进一步发展,寻找稳固的战略基地,朱元璋采纳部将冯国用等人建议,决定渡江谋取集庆,以建立根据地。而“取金陵(即集庆)必自采石(今安徽当涂北)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明实录》卷三),遂决定先取采石。时常遇春及巢湖水军起义首领俞通海等先后归附,朱元璋积极训练水军,首先击败元中丞蛮子海牙军,占领峪溪口(今安徽巢县东南长江北岸),尔后于六月督师渡江,克牛渚矶进占采石,沿江元军,望风归附。随后,朱元璋令人砍断船缆任舟顺江东去,示无归意,旋串军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元平章完者不花等率兵拒守,朱元璋纵兵急攻,破其城,完者不花弃城逃走,朱元璋占领太平。元军组织反攻,元中丞蛮子海牙以水军进至采石,封锁姑孰口(当涂南),切断朱元璋主力军与和州的联系;元“民兵”元帅陈野先率兵数万进攻太平。朱元璋派徐达、邓愈,汤和率部迎敌,遣别将由间道绕至元军之后,元军在朱元璋军的两面夹击下大败,陈野先被俘投降。七月,朱部元帅张天佑率诸军及降将陈野先部攻集庆无功而还。八月,朱元璋命徐达率部先后攻克集庆附近之溧水(今属江苏)、溧阳(今属江苏)等地。九月,朱元璋督师再攻集庆,命郭天叙、张天佑等率部自官塘进攻集庆东门,陈野先自板桥攻南门,因陈野先复叛,诱杀郭天叙,俘张天佑,朱元璋被迫撤围退兵。陈野先乘机率部追杀到葛仙乡(南京东南),被该乡民兵百户卢德茂诱杀,其子陈兆先收容余部,屯军方山(南京东南),与蛮子海牙所泊采石水军犄角呼应,准备收复太平。朱元璋命治石炮载以巨舰,选派精兵扼守要害以御元军。

点评:此战,朱元璋军为夺取集庆,先据要点采石,进尔扫清集庆周围各据点,使集庆成为孤城,造成沿岸元军全线崩溃,为进一步占领集庆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5:冯胜简介

冯胜

冯胜(?—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

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篇6:冯道简介

冯道

冯道(882~954)

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任相。长兴四年(933),明宗死,闵帝即位。次年,潞王从珂(后为末帝)反,冯道率百官迎之。历闵帝、末帝,冯道并居相位。后晋灭后唐时,冯道为首相,奉石敬瑭命献徽号于契丹。后晋废枢密使,权归中书,大小政事均由冯道处理。石敬瑭曾独召他,欲其辅立幼子石重睿。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他改奉齐王石重贵,是为少帝(即出帝)。开运三年(946)十二月,契丹灭后晋(次年改国号辽),他为太傅。历后汉、后周两朝,他皆为太师,后周时又兼中书令。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他自谓一生中唯一“不足”事,是“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但当有志于统一的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元年(954)二月亲征北汉时,他却极力谏阻。

冯道为官,尚无当时官吏贪暴放纵之风。曾对后唐明宗读聂夷中《伤田家》诗,表述农民的痛苦。在他的倡议下,长兴三年,后唐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刷,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太后简介

冯异简介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老师经典语录

《短歌行》冯著

冯子材范文

我的冯老师

冯延巳《清平乐》

冯小宁语录

冯志远观后感

冯至简介(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冯至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