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洛阳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竺可桢简介(共含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洛阳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竺可桢简介

篇1:竺可桢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文章第三部分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讲一个问题,都举有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一部分,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二、问题研究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

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好几个。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理解句子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目的是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次第,一个接一个。造句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物候学知识。

1.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2.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后,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

有过在初春爬山经历的同学,可能曾留意到山上的树木比平地上的树木发芽晚。

教学建议

一、通过本文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这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可以淡化文体,只把它当作一篇科普文章来处理就可以了。所以,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但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使学生注意,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所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说明事物时,作者经常举一些例子,列一些数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说明事物还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这样才更有逻辑力量等等。这些都可以适当地向学生点拨一下。

有关资料

一、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竺可桢(张福春)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早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里,竺可桢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现在保留有1934—1940年的7年记录,由于抗战期间不少地方停测,其中仅有1934—1936年的记录比较完整。比较正规和连续的观测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53年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1957年起把农作物物候的观测工作推向了全国。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可惜1966—1971年中,多数单位中断了观测,直至1972年才得以恢复。近年,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农业气象试验站也开始了物候观测。观测资料已陆续出版,第一期年报的命名和内容,都是竺可桢亲自审定过的。

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1963年出版、1973年增订重印的《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章中他应用唯物辩证法,阐释了物候变化的内外因素及其联系;由于物候变化原因的复杂性,他提出应从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探索其奥秘。他还认为,物候工作是群众性的工作,希望能在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他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大量引用了古物候资料和采用了物候学分析方法。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介该文时,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选自《物候》,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二、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四、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课文分析集锦

1.关于标题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许伯明《〈大自然的语言〉分析》)

2.关于一、二两段的讲析

①文章开头从“立春”写起,以文学语言、拟人的手法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生育成长和鸟虫的活动出没,这些就是物候现象。文章写春天,“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这里按时序选取了一些具有特征的自然现象,说明了问题。接着写夏天,强调气候是“炎热的”,又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季,主要选取“果实成熟”,树叶黄落,“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等特征来写。而写冬天,则是从深秋“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过渡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一句话就成了。可以看出,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在普及科学的读物里,这种写法很重要。在这一段末了,总结了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刘镇江《〈大自然的语言〉讲解》)

②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行文至此,点明了题旨。在这个基础上,课文概述了物候、物候学的形成及其研究内容,使人对物候学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王祚庆《〈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漫谈》)

篇2:《气象学家竺可桢》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一)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二)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竺可桢历史地理学贡献

竺可桢历史地理学贡献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 学习土木工程,19,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成就

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在历史地震学上的贡献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可持续发展”思想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竺可桢教育成就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千余人。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浙大学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也达3500余人。换言之,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后人于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修改者之一。

竺可桢从19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这是其主要文学作品。

人物荣誉

1956年,当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

1960年,被提名为苏联地理学会外国会员。

1966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

1967年,被载入英国编印的《国际名人录》。

11月16日,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社会任职

1949年之前,由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身为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被入国民党,并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1949年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等19个职务。

思想精神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时,形成了“竺可桢精神”,以“求是”为主导。 “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是贯穿竺可桢一生的思想核心。

竺可桢精神分开来说,就是:

公忠坚毅,天下己任的爱国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

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竺可桢自己积极践行求是精神:座右铭:一丝不苟

做人原则: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处世原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竺可桢学术思想

地理学思想

1.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2.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即研究地球外壳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

4.地理学家必须对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其某一部门要有深入的研究.

5.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理学的宝库,要十分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

6.研究地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教育思想

在竺可桢校长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要求学生: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学术研究态度

凡是办一桩事或是研究一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使复杂变成简单;

第二,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

第三,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竺可桢政治思想

竺可桢作为一名曾留学美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大有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也不甚赞同,如其所云:“关于政治党派,余均不感兴趣。”

竺可桢人物影响

教育影响

竺可桢晚年照竺可桢有两个非常经典的教育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竺校长对学生要求严格,对新入学的学生注重人生观教育。

1936年以来,这两个经典问题,影响着一代代浙大学子。每年浙大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校又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毕业纪念册上。

竺可桢学术影响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的学术见解大多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他的学术意见,经实践证明大多是正确的。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得博士学位。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6年初,经陈布雷力荐,蒋介石邀请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与蔡元培商讨过之后,向蒋介石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财政须源源接济;二是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之干涉;三是时间以半年为限。

在省档案馆馆藏文史资料里,竺可桢的学生陈训慈记载说,竺接到邀请后,也曾犹豫过。他在1936年2月21日与蒋介石见面后,曾有半个月的犹豫踌躇时间。主要原因是他当时担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一职,对气象领域的研究一片钟爱。如果去当校长,势必减少科研时间。另外,他对当时的高校教育不太看好。

妻子张侠魂曾对陈训慈等几位同学说:“你们的老师说现在政治混乱,书生气的人,校长不易做得好。而我说正因为当今教育情况不好,好人更应出来,才有改进希望。”竺可桢在日记里也提到因为有“振兴浙江省文化教育事业”的考虑,决定出任校长,并在就任后,一再为了学生为了学校延长自己的任期,最后竟在浙大工作了13年。

篇4:《气象学家竺可桢》说课稿

课文《气象学家竺可桢》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记叙了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天气和大自然变化,并认真做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我国的气象科学、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祖国蠃得了荣誉。文章脉落清晰,语言平实,没有太多深奥难懂的字词,因此,对内容的了解上无须花太大力气,但是,竺可桢,很多学生不认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针对《新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以及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以下目标:认知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掌握”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一、二段;情感目标:学习1到4节,感觉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而图画和音乐则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课一开始,我便出示竺可桢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这样导入:1974年的一个清晨,一位老人,一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与世长辞了。在去世之前,他躺在病床上,虚弱地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收听天气预报。他戴上了老花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度,最低零下7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来呼唤他的名字吧。生齐读课题——气象学家竺可桢。

形象的画面,低沉的音乐,加上老师那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竺可桢的病床前,未成曲调先有情,为课文下面的教学铺垫了情感基础。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平实的语言中体会竺可桢对科学执着的精神呢?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谈谈你读了整篇文章后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在学生用简要的词语概括了对竺可桢的感受后,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一篇文章作为一个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性,但我们在强调其特殊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共性——即相同主题、题材、体裁的文章的相似的解读方法。读懂一篇文章重要,但学会阅读一篇文章更重要。

在学生归纳出写人文章以找事件——抓言行——悟品质的方法学习后,我便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你认为文章当中的重点句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培养他们鉴赏、体味字词的能力。这里我不会以自己认为的重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找出重点句后说一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句子。在学生自选的重点句理解后,我便找切入点,其实也就是将学生找的重点聚拢为一点: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对词和句不断地品味,阅读教学,不只看到华美的字词,事实上,作者也往往将他们的感情融入到浅显易懂的,看似平淡的字词中。让学生通过读一到四小节再找一找,从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气象科学的研究上。其实这就是抓言行。“最后一篇气象记录,总是带着,每天清晨,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病了······”当然,如果学生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理解不了竺可桢的执着时,怎么办?合作。有交流就有教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丰富了学生探究所得。

前面教学以学生为主,那么,老师的作用在哪里体现呢?对话!老师是阅读对话中的一员。对话的主题往往是由老师最先发起的',对话的过程往往是由老师主导的,对话的方向是由老师调控的。因此,本课教学我可以提领以下几个问题:竺可桢去世前一天还在做什么?他心中想的是什么?从竺可桢的日记中,你可以想象他去了哪些地方?38年,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千万字!从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算一算,他每天写了多少个字?大自然的哨兵,有什么职责?把竺可桢,把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比作哨兵,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竺可桢去世时的追悼会上,有许多人念了深情的悼词,如果你在场,你能用课文1、2小节的语句为内容,说一说悼词吗?

这些问题,把学生直接带进了文章的重点,尤其是以复述的形式说悼词。

当然,阅读教学,重在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接触,通过读,课文规范化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头脑中。但是读,怎么读?这里老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那抑扬顿挫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总能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因此,我努力这样引:

这最后一天,最后一篇,最后一次,凝聚着老人对科学多大的执着啊,读!每天清晨,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接着读!

看!巡逻的哨兵,正向我们走来!读!

38年,38年哪,四十多本,近千万字,我们怎能不把它读好呀!

······

通过以上的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能不被激起吗?

当然,老师课堂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并不一定成正比的,可能还有差距。这里,老师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之中进行调控、处理了!整节课,我以图导入,以自悟解疑,以导促思,以读贯穿,力图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场所,成为老师点烯学生智慧火花的乐园。

篇5:竺可桢的故事

向学为国,终成“问天”第一人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父亲竺嘉祥因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以读书奔出个好前程。而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也不负所望,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在那个晚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年代,“庚款留学”的代价是极大的。为了回报自己的祖国,竺可桢在填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在他看来“中国以农业立国”,学习农学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当时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国不一样,而此时修改专业为时已晚。直到他毕业后,竺可桢才转到地理系,选定了一个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气象学。

19,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心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期盼着早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是中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期,整个国家在战乱中满目疮痍。

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却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而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中央观象台却是一片衰败之象。即便这样,中央观象台还将竺可桢这样有着渊博知识的气象学家拒之门外。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着竺可桢,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去大学任教。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竺可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在校园内那颗六朝古松下他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和学生一起准时观测,详细记载每个天气要素,毫无疏漏。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认识到了气象的重要性,他就是蔡元培。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便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也成为落后的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斟酌,他把研究所定在了南京城中的.北极阁。那时的北极阁是一片荒山,竺可桢便带头和同事们坚持年年种树,到抗战前,已种了10万颗树。为把这里建成现代气象研究基地,竺可桢建楼修路,甚至接自来水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今天北极阁内那条黄沙马路,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树,无不见证着竺可桢在创建气象研究所的道路上呕心沥血的付出。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

篇6:竺可桢的故事

小可桢2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要求仔仔细细地练着。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可桢,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小可桢听到这话,赶忙紧紧拉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放行。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是好几天。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1,2,3,4……”突然发现在每一个水滴的落地处,石板上都有一个小坑坑。小可桢马上去问妈妈,石板上为什么会有小坑坑?

妈妈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可桢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个小坑来。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在同龄人中是一流的。然而,他的个子却又瘦又小。有一天,在教室的走廊里,迎面走过来几个同学,在经过竺可桢身边的时候,几个人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其中一个人大声挖苦道:“这副小身材,一遇台风就要被吹上天。”

另一个接着大声说:“好一个可笑的小矮子,我估计他活不过20岁。”

听到这些话,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走上前去狠狠地回敬他们几句,可转念一想:谁叫自己长了这么一副单薄的身子骨呢。要想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好身体。

“对,男子汉想到就要做到。”竺可桢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写了六个大字:“言必行,行必果”,贴在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

从那以后,竺可桢便闻鸡起舞,每天天一亮就从床上爬起来,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即使遇到大雨天,也从不间断。

小竺可桢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好学,凭着自己的意志与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鞠躬尽瘁,只为“科技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在他的主持下,短短几年间,中国科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究机构由建院初期的16个增到44个,科技人员从219人增到2496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竺可桢仍然坚持挤出时间,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供科学研究所需。为了寻找治理黄河泛滥造成的洪水灾害的办法,竺可桢不远千里,率众沿黄河而上。虽因过度劳累和水土不服而病倒,但他仍坚持考察访问直到最后;为了考察水能、水利地质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他又乘船由松花江顺流而下,东行西折北至苏联,行程数千里,穿梭在林海、草原、江河间,晓行夜宿,生活非常艰苦,他却毫不介意,感到其乐无穷;为了考察沙漠和海洋,年近古稀的竺可桢曾三次跑到沙漠,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荒凉的腾格里沙漠和河套沙漠都留下他考察的身影。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对周恩来总理作出的承诺,他也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香港《明报》有一篇文章评价说:“本书是历史文献结合科学观察的一部著作,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态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1974年2月7日凌晨,当人们还沉醉在梦乡里之时,竺可桢这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溘然离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对竺可桢一生最好的诠释。他释放了他生命之火的最后一份光亮,然后安祥地睡去了。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科学教育而献身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实践他教育兴国、科学救国的理想,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篇7:竺可桢小学课文

竺可桢人教版小学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注释

(1)根据《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改写。

(2)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

(3)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4)孕(yùn)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5)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6)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7)风雪载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8)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禾,这里指稻秧。

(9)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10)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11)纬度:地理学名词,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

(12)经度:地理学名词,一般指球面坐标系的纵坐标,具体来说就是地球上一个地点离一根被称为本初子午线的南北方向走线以东或以西的度数。

(13)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14)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篇8:《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学生在探究、交流的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谈话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自然现象中发现的?

刚才大家谈到了植物的开花、结果,时令水果、蔬菜的上市,这些现象称之为物候,在大自然中,这些生命活动的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的科学,就叫做“物候学”。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就是竺可桢

教学过程

一、人物简介(课件出示,照片、文字)

竺可桢

(1890—1974)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初读课文

要求:

1、读课文两边,第一遍朗读,把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第二遍后思考:课文写了关于竺可桢的哪些事?

三、研读日记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2、指名读。

同学们,这是一段普通的文字吗?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5、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相机介绍省略号使用知识:十二个点,表示段落的省略;六个点,表示句子中的省略;三个点,一般用在数学公式中)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6、同学们,竺可桢从19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请你们计算一下,竺可桢平均每天要记多少字的日记?

教师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计算:10000000÷38÷365≈720(平均每天约720字,相当于学生两篇作文的字数)。

在这期间,竺可桢还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课件:竺可桢的主要论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四、情感体验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3)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上班,可是坐汽车不能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于是,他就步行去上班,一边走一边细心地观察。(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4)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提示夏天可以发现荷花开放,看到蝙蝠翻飞,听到蝉鸣)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

(5)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分别在1984年,1990年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4、同学们,竺可桢为发展气象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人民科学家。(课件出示竺可桢的塑像)请你在塑像的基石上写上一段碑文好吗?

篇9:《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 之一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并执教 绍兴县秋瑾小学 俞东江

◆ 设计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日记”反映竺可桢的工作生活,反映竺可桢的人格精神。

◆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2、深读课文,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

3、感受竺可桢坚持不懈的精神、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局报

2、指明读。

同学们,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板书:日记)

3、教师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4、同学们,竺可桢的日记,不是普通的日记;竺可桢的日记,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这节课,咱们一块走进竺可桢,走进他的.日记。全体起立,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崇敬之情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

二、日记数量

1、同学们,(指着屏幕)像这样的日记,课文中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指名读。

.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2、两个省略号划进去了吗?这儿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3、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三、读懂日记

1、同学们,当四十多本日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竺可帧的日记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天气吗?仅仅是大自然的变化吗?(不是)

从气象学家竺可帧的日记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要求从课文的语句中找出“依据”。(弹性设计)

参考:

(1)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日记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2)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3)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4)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5)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6)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着的密切关系。

(7)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科学的治学态度。

(8)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9)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

(10)从气象学家竺可桢的日记中,我还看到了他为科学终身奋斗的信念。

重点句段交流,并指导朗读。

(1)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

这里的“如此”指什么?

(2)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从“巡逻”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哨兵的任务仅仅是巡逻吗?

竺可桢还是一位大自然的保护者。

(3)他从街道两旁许许多多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在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哪些词语你觉得特别重要?说说理由。

背诵这一段话。

末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竺可桢还观察到什么?请你仿照这段话,选择一个季节,也写一段带有省略号的话。(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读书心得)

(4)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数据,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几十年如一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四、日记情怀

1、同学们,气象学家竺可桢留下的日记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日记我们永远也看不完!他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他的日记,书名就是《竺可桢日记》,这在我国的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2、最后,咱们用《竺可桢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尾:

(.课件出示)

“我们应达观为怀,有生必有死,这是科学规律,我们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一生可以胜过古代千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竺可桢的黑白照片)同学们,竺可桢先生为人民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治学严谨、锲而不舍,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科学家。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气象学家竺可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

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

3.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

(1)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

(2)简介竺可桢生平。(见“背景知识”)

2.听录音,感知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厂竺可桢的哪几件事?

(2)交流讨论。

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

(2)自学字词。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辨―辩)

(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

(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

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是否读通。

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段。

2.能根据提示复述第一、二段。

3.进一步感受竺可桢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听写词语。

2.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竺可侦哪些事例?分别在文中哪些自然段?

(2)分段,说明理由?

3.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竺可桢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于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划出描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

(2)交流讨论,感情朗读。

指名回答问题:说说哪些地方使人感动?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文,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记气温,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怎样记大自然的笔记?

(1)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

平时:总是每天常年从不间断

重病:只有……才……

时刻:细心地观察近千万字。

(3)有感情地朗读。

(4)说说段意。

5.指导复述。

(1)投影出示第一、二段情节。根据提示,自己试复述。

(2)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3)同桌互说,评议。

6.作业:

(1)(作业本)第5题中“只有……才……”造句。

(2)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教学日栋

1.读懂第三、四段,知道“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背诵重点句子。

3.感受竺可桢呕心沥血研究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第一段。

(2)指名复述第二段。

(3)说说使你感动的地方。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文中能概括这一段(第5、6自然段)内容的一句话。

(2)朗读这一句话,理解“深知”,“这门科学”指什么?它重要在什么地方?

(3)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重点句,读一读。文中举了个什么例子来说明“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4)自由读第6自然段,段中哪些句子具体说明竺可桢“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研究工作上”?这些句子中哪些词突出了竺可桢观察大自然的细心?

(5)朗读、背诵这几句话。

(6)说说第三段段意。

3.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2)竺可桢的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读句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观测”、“凝聚”等词。

(3)有感情地朗读。

4.总结: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5.作业:

(1)(作业本)第5(1)、6题。

(2)(作业本)第7题。

竺可桢人生两问议论文 人生两问议论文素材

刘公岛简介

柳公权简介

李清照简介

李隆基简介

徐世昌简介

张骞简介

道光简介

戚继光简介

孙思邈简介

竺可桢简介(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竺可桢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