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象石武散文(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106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印象石武散文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时,进来一个斯文的我不认识的男士。
我以为是来办事的,就习惯地打招呼道:“您要办什么事?”
他说:“我来看老同学。”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周围,发现除了我和他,室内并没有别的人,就问:“您同学叫什么名字,我好告诉您在没在。”
他却说:“我同学就是你啊。”
我一听不免有些尴尬地指着自己的鼻子问:“你说我是你同学?什么时候的同学?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记得了。”
他说:“高中同学。”
我仍是一头雾水,禁不住又认真打量了一下他,企图在他身上找出同学的一丝影子来,可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见了我的茫然状态,他则用不快不慢不高不低的语速说:“看来你是贵人多忘事了,我叫石武。”
虽然,高中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我跟男生不说话,但对于他们的名字和样子我是印象清楚的,甚至,当时,所有的男生女生常穿的衣服颜色和样式我都记忆犹新。就算岁月再善于改变人的容颜,也一定有过去的痕迹可查,可我使劲在记忆里打捞,却还是没捞到叫这个大名的男同学来。
想来想去,我忽然觉得如此纠结下去没有必要,反正他认我是同学就行。再说,无论是什么关系,既然人家是来看望我的,不请坐也已经不礼貌了。
所以,我请他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沏茶给他。
他说了一些我在高中时的旧事,我一听都对,也就接受了老同学的新概念,我们的交谈也随意了起来。
原来,他是循着我出书的消息找到我的所在的。
他高中毕业后,在县城的一个大商场里,经营电脑配件。闲暇时,不忘记爬自幼就喜欢的格子。
早在一九八四年,就多次在市报和其它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
我一听他也喜欢文学,而且,起步那么早,迅速觉得能成为他的同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跟他的陌生感也少了许多许多。
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是否在络上写文章。当他回答尚未时,我毫不迟疑地打开电脑,边登录当时我正热衷的红袖添香,边让他想网名。我刚登录成功,他脱口而出了“高处不胜寒”这句诗,我立刻叫好并为他注册了会员。
他回去后,就将自己的作品以这个名字投稿上去,很快网站全给发了。我终于读到了他深邃沉稳的多篇诗歌作品。
只是,因为他生意太忙,我工作也不轻松,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甚至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在qq上偶尔看见,问个好。
后来,因为他深厚的.文字功底,更由于他如其外表般的沉稳正直的品质,被县中医院挖掘并聘任为宣传科负责人以及院报主编。他的传奇经历充分印证了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的道理性。他的这个理想去处,也堪称是好马终于配上了好鞍了。
虽然,他写的那些文章都是围绕着医院的,但总是没有与他擅长的文学格格不入,所以,他工作起来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
工作的不吃力,让他终于有了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文章了。
巧合的是,前不久,我偶然发现自己有资格建立qq群了,浏览了一下自己的本地文友列表,人数很可观,且人才济济。我对自己说,何不建一个文友之家群呢?这个想法一出来,我就动手,迅速弄好了群,并向各位发出了邀请。让我欣慰的是,各位都很给我面子,应邀前来了。
我建嫩江文友之家群,也就是希望本地的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能够彼此相识,增进友谊,交流作品,同时,也觉得这个群能够方便文友投稿也方便作协征稿,期望群成为《嫩江文苑》的稿源基地,也算我为作协出一点绵薄之力吧。
由于工作忙碌和我将精力多用在自己的写作上,建立群之后,并没有为尚不熟悉的群友们当好桥梁,使得群里说话的也就几个人,大多数人,不是不出声,就是潜水,因而,出现了这个群里静悄悄的沉寂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石武对我说:“既然建了群,就要发挥作用。”
一听这及时雨,我顿时来了灵感,我兴奋地说:“好啊,你说的真好,那么,你可不可以屈就群管理员啊?我想,你会给老同学这个面子的。”
他说:“你管理就行啊。”
我诚恳地说:“既然建了,我肯定希望群活起来,可是,就苦于我没有管理才能,就拜托你吧。为了群为了文友们,让你受累了。”
我知道这样步步地紧逼,沉稳憨厚的石武是不好拒绝我的。果然,我赢了。
从此,群的活力真的开始四射了。
尤其是有了张海瑶管理员的齐心协力之后,嫩江文友之家群说话的多了,潜水的少了,认识的多了,陌生的少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石武和海瑶两位管理员的精心策划和辛苦运做下,成功地举办了两次aa制的文友聚会。
形成了大家在一起没有任何负担地交流作品交流感情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纯净高雅氛围。
为了这些,所有群友都在真诚地感谢石武和海瑶的所有付出,同时,也都更爱文友之家这块纯净的精神乐土了。
当然,我也一直感激我的老同学呢。
相信,文友们一定会因石武而更加快乐!嫩江文友之家一定会因为继续有石武而更加精彩!嫩江文坛也一定因为石武的文章而更加闪亮!
当我向他介绍江山文学时,他欣喜地表示会尽快加入。
小兴安岭石苑印象散文
二月的林都伊春,天气仍然是那样的寒冷,到处是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冬季景象。
丁西年正月二十二午后,我和爱人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来到了位于伊春区花园路畔饱含林都文化艺术殿堂的小兴安岭石苑公园游玩。石苑公园西与林都木雕园景观一道相隔,东与水上公园景区相毗邻,眼前的石苑公园也在冬季美景的衬托下,显得特别的壮观与俊美。它是一座集石刻、碑刻、石雕、奇石和多种兴安奇花异木于一体的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生态型园林公园。
纵观公园整体布局使我们看到,公园进口处的南北两侧各建一顶高6米的石雕柱,象征着景区的大门标志。圆柱上分别刻有“朗月清风归大地,瑶台胜景自天然”的醒目对联,格外地引人注目。举目眼望园内不远处便可看到,名曰“园名石”的天然巨石上写的“小兴安岭石苑”六个深绿色大字笔力苍劲,雄浑凝重,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使我们由哀赞赏。
石苑景区由石碑廊、石亭、大型石雕《创业》等观赏区组成。
最能吸引我们驻足观赏的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石碑廊”。只见百米长的石碑廊镶嵌着近二百余块碑石和九十余幅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的古今书帖和题字,一字排开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供游客们欣赏观看。特别是能展现林都伊春四季景观的倚松听涛、层林尽染和翠壑赏雪等碑刻,体现了林都伊春生态资源独特,艺术家们笔峰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之作,使游客们观赏后,有亲临其境之感。
沿着石碑廊林林总总的石碑群,我们边欣赏艺术家们的精美佳作,边观看园中美景。园内片片亭亭玉立的白桦林在北风的吹拂下,树枝和残叶哗哗作响,尤如神圣的'哨兵般守卫着景区的安全。石碑廊甬道南不远处一名曰“美哉亭”的景观,又再一次聚焦了我们的视线。思虑之中,使我想起了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秋思》“小桥流水人家”的绝美佳作,与石苑景观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只见不远处灰白色的六角石亭静静地矗立在石苑湖的中央,灰白色的曲桥连接其中,景色非常壮美。当我们步入桥面行走到刻有“大璞不雕”和“美哉伊春”的石亭前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分别在石桥和石亭上拍照留念。兴奋之际,又见不远处几个抽冰嘎的人们正在冰面上尽情地享受着抽冰嘎带来的欢乐,那冰嘎飞转传来的优美旋律,把我们带入了童年的记忆中。
当我们继续前行,行至到一处主题为《创业》的大型雕刻前,对雕刻大师们对不同的人物的刻画和伊春林区的开发创业史及不畏严寒、艰苦创业精神所感动,使我们顿时肃严起敬,久久不肯离去……
时间如流,不知不觉已到了夕阳夕下之时。此时的天空晚霞已映红了整个天际,我俩也陷入了无限的遐思之中。当置身于小兴安岭石苑,使我们既亲身领略了鬼斧神工的奇石和人类的巧夺天工,又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学识,倍感了伊春生态园林城市的韵味和内涵,展示了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字史、文明史,也反映了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创业史,使我们感到身在林区既骄傲、又自豪!
小兴安岭石苑,为美丽的春天加快了吸引游客的脚步,经过严冬的洗礼,石苑景观将更加璀璨、美不胜收!
石奴印象优美散文
一个甘为石奴的人是要有胆气的,伺弄那些冷冰冰的石头该要消耗多少的热情和温度?况且这个名字多少有些粗陋。然而世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黄山区地税局的崔剑明先生。
认识石奴是因为南北,一个浪迹天涯以文字为生的人,我们曾同为《甘露》的作者。
石奴给我的第一印象颇让我意外,一米七几的个头,粗壮的身材;四方大脸上一对浓密的剑眉很合他大号中的“剑”字。在我脑中掠过的第一感觉便是江南的温婉何以孕育出这样一个“山东大汉”?还不如叫石柱贴切些!
石奴是一个“石痴”,又是一个“歌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两个情人:一个是石头;一个是诗歌。认识他的时候,凸现眼前的就是一个很鲜活灿烂的形象――激情诗朗诵和表意丰富的形体语言。真是难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是那样的年轻,朝气,充满活力。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沤成一行行诗,反刍出来;不拘形式,不拘场地。
“我在湖边上遥望/是你的`光芒/是你的火焰/是你的鲜红/亲吻着起伏的山峦。我在楼阁上凝视/是你的霞光/是你的深情/是你的跳跃/亲吻着稠密的山林。我在船舱上思绪/是你的天际/是你的云彩/是你的画卷/亲吻着山色的湖光(《太阳之吻》)……
这是他在黄山笔会上的即兴朗诵,他喜欢以诗的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与热爱,对生命光辉的礼赞。
甘为石奴,对石的癖好自然非同一般。
黄山地区多产黄腊石,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宝”。“登黄山可观神奇,观黄梅戏可领古韵,赏黄腊石可聆天籁。”我三上黄山已被她的神奇折服,自小浸润黄梅小调之中也算略通古韵,惟独对黄腊石很陌生。我初次走进石奴的办公室,还疑心走错了地方,简直就是一个石头工艺展览厅,典雅,弥漫着浓烈的艺术气息。正所谓:“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看来石奴是真正懂得生活,懂得石韵,窥得天籁的人。他对室内的每一块石头都能如数家珍,说出一串故事来。在他的家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石头库藏,这句话我完全相信。得黄山天时之便,石奴将已收藏了各类黄腊整理后于结集出版了他的个人石头收藏专集《黄山奇石收藏》,其中共收藏当地精品藏石165块之多。
石奴现实身份是一个税官,黄山区地税局局长,又是黄山奇石协会副会长和《海上藏石》评估委员会委员,按时下流行的话说,应当严肃理性才对,不料上天却偏偏禀赋了他一身的诗人特质。在游览太平湖的游船上,他跟我们这些所谓的“文人”一样,光着膀子,以一种纯粹的、粗犷的姿态,把自己袒露在灵山秀水之间。他还领着那些税收一线的工作人员与我们一起在太平湖畔的篝火晚会上,载歌载舞。看得出,石奴对诗的热爱,对石的钟情是真实的,是那种发乎性灵深处的激情燃放,论常理,这样一个骨子里散发着浪漫而狂放的艺术气质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事务中是随意的。可当我参观黄山区地税局征税大厅时,让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整饬有度的征税大厅,办税人员精神饱满,紧张有序,黄山区地税局被他打理得井然有序。
在与石奴相处的几天里他是滴酒未沾,他的同事告诉我们,石奴曾是一个率性狂放,豪饮不忌的人,因为身体原因他戒了。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很诗性很浪漫的人,在外乡工作的那些年里几乎是以酒当歌。后来他得了癌症,医生告诉父亲不能再喝酒了,但后来父亲还是抵不住诱惑……可见,石奴不仅是一个热爱生命歌咏生活的人,还是一个意志坚定,有着很强自控能力的人。有句说的好:“细节决定一切”。没有了酒,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诗人,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石艺收藏者,更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的领头人。石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的人来说,还会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生活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
采石印象散文
最近再次走近采石,别有一番感触。
采石的美,美在山水,险在山水,其魂也在山水之间也。
采石的灵气,在于山,在于水。水因山有了生命,山因水才有了灵气。早晨,朝阳初露,山水如染一片金红,朝阳徐徐上升,江水变为金黄。待夕阳西下,水光跃金。风静时,平滑如镜,若积万顷碧玉;微风起处,波光闪闪。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水山相连,俨然一幅迷人的天然图画。夜幕降临,站在翠螺山上,繁星拱月,山水一体,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我不禁感叹道:寻觅诗仙吾登山,牛渚江上水光闪;忽闻笛声悠扬起,疑是诗仙在吟唱。
采石的魂,在于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骚客踏进了采石,诗仙李白曾三次登临采石矶,留下了《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绝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太白坟》更是让人动容;郭沫若游采石留下的《采石矶太白楼漫题》:“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赠君三百斗,成诗三万首。红旗遍地红,光辉弥宇宙”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走进太白楼就会感到诗给采石增添了灵气,使人感受到采石的另一道风景。信步登上三台阁时,被长江两岸的变化所吸引,我不禁随口吟道:抬头健步上阁楼,浮云如花肺腑舒。千年诗仙今何在?只见江面起浪波;忽闻江轮鸣笛起,朦胧水乐疑山断;凭栏放眼凝远处,云烟漫卷起宏图。
采石的险,体现在洪洪长江边矗立着一座山,她就是翠螺山,险就险在面对长江,悬崖峭壁,让人望而生畏。真是上天将此险恩赐给采石,令人称奇,这也是千百年来兵家必争之地。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朝中书舍人虞允文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这就是著名的“采石大捷”。虞允文正是凭借采石矶的`险,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百千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
采石的山、水、魂、险融在了一起,只能意会无法言说的秘境,是常常让人产生奇思妙想的地方,当然,这仅是我走近采石的感触。读者朋友,不妨来采石走一走,她会将你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让你如梦如幻,一生难忘!
武宁印象散文
这些年,因生活所需,走过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也经历过很多事。朋友集会时,喝点小酒,再天南地北的,说说各地的山川秀丽,风土人情,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有一个地方,明明让你心驰神往,却又不愿提及,比如武宁。我离开武宁很多年了,她留给我的印象模糊而又清晰。武宁是一座山区小城,人口不多,典雅幽静;她山水秀丽,古朴自然。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生活节奏悠闲,内心纯净。武宁的山水清新明丽,象武宁的姑娘一样,明眸清丽,楚楚动人。但当时,我怀着十分无奈的心情来到这里,焦躁不安,沉闷郁抑的两年时光匆匆而过,武宁!你的青涩和美丽也是多年以后才留驻我心中,难以割舍。
第一次到武宁,那是二十年前的金秋十月。那一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我面前,高考失利后,我必须直面今后的人生,必须学一门谋生的手段。于是我去了武宁,那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离开家去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那时武宁大桥还没有建,武宁湖的湖面风光有点象我的家乡,但这里是山区,植被丰富,空气潮湿,且气候多变。来的时候还阳光灿烂,傍晚到武宁县城时已是滂沱大雨,全身湿透。等到了地方,看到简陋的住所,全身凉透了。
我本来到武宁的心情十分落寞,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独来独往。学习之余,便一个人来到干涸的修河河床,默默的看着潺潺的流水,从鹅卵石上匆匆流过。一座老式石拱桥横跨修河两岸,河的一边是县城民居,另一边则是空旷的原野,荆棘丛生,再远处便是延绵起伏的群山。青山绿水,天高云淡。武宁为商代艾侯领地,我的老师艾琳大概是他的后裔。
因为武宁,我想起了那个清丽的长发女孩,她不是武宁人,和我同样的原因来到武宁。但她性格坚毅,言语不多,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通过另外一条途径,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对于在迷茫中独自徘徊的我,绝对是一种警示。我的心里慢慢起了微妙的变化,希望和她在一起,无论是学习,还是交谈。人生和理想开始变得明朗,生活犹如潺潺的流水,一路慢舞轻歌,从你我的世界中流过,但我的思绪并没有使她动摇,或是太多的含蓄,或是太多的希冀,目光的流痛,是她自始至终矜持的笑容。两年后,我去了一座城市,她去另一座城市,继续求学。人生中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如人所愿,大概几年后的一个仲夏之夜,在我县城的一次集会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可眼神形同陌路。我记得她在信中告诉我,说在省城进修,可实际进修的地方,离我的住处直线距离不到五百米。我当时呆若木鸡,失魂落魄,一切憧憬该结束了。当记忆的镰刀横扫一切的时候,我宁愿它在空白中划过。我们相识,因为武宁;但当我们有了更好的去处,便将那段不愿提及的经历有意无意的抹掉,将那经历中的人,也有意无意的忘掉。
在那之后,我再次悄悄去了趟武宁,也是最后一次。我在修河干涸的河床边久久徘徊,在那石拱桥上再一次停留,但我始终没有踏进那个校门,时光不再,那里已经没有我要找的人了。我只想悄悄的来,让疲惫的心稍作停留,然后作永远的告别,告别那两年寂寞的时光,告别那明媚秀丽的山水,告别那青涩,美丽的回忆。我无意中来到武宁郊外的'尼姑庵旁,庵里住持早年前就认识,她微笑了一下,算是打了招呼,没有问我为什么来。佛家是讲究缘份的,因缘而来,又因缘而去。因为有缘,我们相识于武宁;因为无缘,我们彼此变得陌生。此时,我想到另外一个长发女孩,那个叫海燕的武宁姑娘,这些年你过的好吗? 因为武宁,我们相识;也许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们不再。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生交错,命运的交集只有唯一的一次,之后便是永远的错开。来了走了,走了来了;你想忘的。我想留的;爱了恨了,恨了爱了。如果相逢纯属偶然,我宁愿偶然在你我之间错过;如果相识是一种过错,我宁愿来生是陌路。
再后来,我的心情慢慢平复;十多年来,结婚, 生子,平静的生活。但还是忍不住悄悄打听她的消息,当我几经周折,得知她在广东的某个地方,安宁平静的生活,内心十分释然。我不想打搅她,也不愿再提及,知道她生活得平静美好,拥有简单的幸福,就已足够了。
在我的印象中,这只是二十年前的武宁,镌刻在记忆深处,就象那片片飘落的桐花,她只开在那年的春季……
★ 季节印象散文
★ 印象旬阳散文
★ 情书印象散文
★ 重庆印象散文
★ 回家印象散文
★ 深圳印象散文
★ 石婆婆散文
★ 青春印象的散文
★ 独山印象的散文
★ 故乡印象经典散文